中國汽車工業的正確戰略:堅持不懈地搞好自主研發!

改革開放初期,汽車行業的「市場換技術」成了那個時代的汽車代名詞,也決定了這個時代中國汽車結構的走向。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認為該決策最終還是失敗了,而失敗的理由是:中國所有汽車領域依然充斥著合資品牌的身影,幾乎所有的國際大品牌都落戶中國,寶貴的市場資源已經讓了出去,不僅僅整車還包含零配件等領域。

但是,中國自主品牌的車型一直到最近兩年才有繁榮的跡象。換來的技術雖然比以前更先進了,但實際上大多數是別人用剩的東西,而且這些技術基本上不是什麼秘密,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模仿製造,而現在卻要花大把的技術轉讓費。並且,換來的技術一般局限於製造技術,而不涉及產品開發。

照這種思維邏輯去想,似乎又有點道理。但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否只有研發才能叫技術?茶哥認為,其實我們學到的東西非常多,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沒有這些合資企業,就沒有如今中國汽車的繁榮。

一、人力資源

合資企業其實給中國汽車行業培養和貢獻了很多人才,包括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如果沒有本土的汽車人才,自主品牌談何發展?簡單來說,就拿現在自主品牌做得不錯的奇瑞來講,它的老總尹同躍的職業生涯就可以說是一汽大眾培養起來的技術和管理兼備的人才。而且其他很多汽車人才也正是是通過在合資車企中的鍛煉,學習國外製造、設計、生產、管理等技術後逐步成長起來, 並且隨著這些人才大量的流入到國產自主品牌的企業,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國產品牌也可以實現分鐘工廠(一小時60台車),完成正向開發,在書本上這些我們都不可能學到。

二、原材料

隨著工業的發展,中國的工業技術穩步提升。在過去,中國的鋼材件只能用作於非外觀、非關鍵部件。到現在車身鋼材產自中國的普及率甚至可達100%。畢竟,隨著多年的摸爬滾打,以及對合資汽車標準的學逐步適應,國產塑料粒子,國產紡織材料,也同樣能做到80-90%的普及率了。

三、供應商體系

雖然國內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仍集中在輪轂、汽缸體、連桿、玻璃、濾清器、鼓式制動器、水泵、散熱器、飛輪、喇叭、摩擦片和蓄電池等低端汽車零部件市場,相比發動機管理系統、電噴系統、自動變速器、傳動系統、制動系統等汽車關鍵零部件市場依然被外資企業壟斷。但進過多年的學習和模仿,國內有一些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初具自主研究開發實力。

而且外資品牌整車企業和主機企業選擇零部件供應商,注重原配,具有排他性。咱們通過合資的手法也同樣具備了能與這些高端零部件供應商的對話機會。而且可以看到,現在自主車型上大多的關鍵零部件基本都來自於國外大廠,僅從這部分來說,自主車型發展至今並不弱於合資車型。

四、生產工藝標準化

對於消費者而言,買車最終為什麼會選擇合資品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合資車的品控和生產工藝更可靠。而過去因為自主品牌生產工藝不達標,所以品控和質量也表現不佳,導致不好的口碑從過去累積到現在。不過,如今像自主品牌在零件和整車的製造過程中,都採用了先進的精密鍛造技術。與傳統鍛造技術相比,減少了後續的切削量,縮短加工工序。而且隨著汽車行業比較權威的VDA汽車質量管理系列廣泛應用,使得國產汽車的品控大為改善。而且茶哥敢斷言,如果自主品牌能夠按標準做產品的話,其質量並不會劣於合資品牌。

總結:

國外發展了100年的汽車技術,積累了100年的經驗,中國從零開始學習做技術積累,進步到現在的繁榮盛況可謂是證明了「市場換技術」的成功。我們能複製出原來人家100分的知識,那我們的起點也至少做到了60分,另外就是外資品牌在中國建廠帶來的技術圖紙,更帶起了一批批的汽車研發人員,得益於全球化,里卡多avl fev 等全球頂尖發動機諮詢公司對發動機設計也是給自主品牌開放的,頂尖供應鏈很多都是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培養了一批批中國技術人員,他們的跳槽流動都會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做大做強的資本,

外國汽車廠商還會繼續對中國「封鎖」先進技術,技術積累和突破需要時間,買不來的、合作得不到的,就只能自己干,而對外開放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中國汽車工業的正確戰略只能是兩條腿走路:繼續與國際汽車工業合作;堅持不懈地搞好自主研發。

推薦閱讀:

我國自主研發的巨幕電影系統亮相 立體中國

TAG:中國 | 汽車 | 工業 | 堅持 | 戰略 | 自主研發 | 研發 | 中國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