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知道自己有『佛病』嗎?請簡單地測驗一下
不要誤會,佛沒有病,我們這些自尋煩惱的眾生才有病。在學佛的路上,你有沒有檢查過自己哪裡還有毛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學佛的人更要時常反省自身,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吾日三省吾身,身口意凈不凈乎?為他人、為社會盡未儘力乎?佛陀教我的學業是不是學習好啦。如果發現哪樣做得不好,我就及時改正,這樣慢慢地也就養成了習慣!」下面列舉了一些學佛常見的『疾病』,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身。『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願我們常常以此警惕自己,盡量在成佛之道少走彎路,以期早日證得如來。
1.悲觀,真正能對生死了悟的人都是非常樂觀、從容而淡定的,初學佛的人以為四大皆空,生命無常,人生就是煩惱和痛苦,所以容易生起悲觀、厭世的情緒。這是對佛法不真正了解的原因,釋迦牟尼說法49年開始為小乘道演說:『無常、苦、空、無我』直到涅槃之前才升華為大乘道的『常、樂、我、凈』。佛在《楞嚴經》上為波斯匿王講八還辨見,佛問波斯匿王幾歲了。王說:『六十二了。』佛問:『你是幾歲才看到恆河的水?』王說:『記得是二歲時,母親帶我去拜祭時看到的。』佛說:『你現在六十二歲,由小孩變成壯年,又變成老年,雖然你的外形轉變那麼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恆河的水,那個能看的,同二歲時能看的是不是一個?』王說:『當然是一個。』佛說:『能見之性沒有因年齡而有差別,見性是常在的。』所以,你現在能思想能記憶的心,這一念,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啊!要把握這個道理。佛這個時候說的是得道的本體,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修道的人要把四大肉身看空,觀身無常。這個世間的命,欲界的命沒有什麼了不起,分段生死的命非究竟。就算到了色界、無色界,變易生死的命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這些不是真的命,真的命是悟到菩提證道。雖然如此,大小乘都是要以無常、苦、空、無我為根基,連這個都沒做到,也不用自我標榜是什麼大乘。《法華經》和《華嚴經》都展示了娑婆世界莊嚴、完美的一面,這就說明煩惱即菩提的道理。只有在污泥和煩惱中轉化為清凈和自在才是真正的修行,《維摩詰經》中說的最為具體,奈何我們學佛的人沒有抓住佛法的重點,單純的追求避世和解脫,這就使得自己的修行充滿了矛盾和痛苦!大乘佛法主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體本空。雖然本來是空,可是起行時是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明白有是幻化的,不真實的。如果修凈土而著凈土之相,則非究竟,因為佛土也空。因為眾生沒有證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來教育眾生。這就是《維摩詰經》所說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與入世。
2.宿命,羅曼? 羅蘭說過:『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佛教提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認為我們今生的一切都是往生所作所為而來,我們之所以生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乃至我們的一生的境遇,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有著很深的因緣。我完全相信!但我更相信願力!佛法說:業力如石,願力如車!雖然業力決定我們今生的開始,但在我們一生的生命密碼里我們絕對可以有所選擇!如果佛教只是提倡因果,宣講我們的命運不可更改,那我一定不會去信仰它!因為這就不是佛陀的真理了。佛陀早就說過他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時就發現了一個真理,這個真理關聯到我們眾生!可以這麼說佛法的全部成就就是眾生的成就!佛陀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奇怪啊!一切的眾生的法體都是一個,並且最終都將成佛!為什麼他們不能像我一樣現在覺悟呢?就因為妄想執著而遮蓋了智慧的清凈!因而陷在迷霧中不能自拔,現在我來為他們撥開迷霧,讓他們早日和我一樣覺悟吧!」佛陀甘願拋棄榮華富貴、拋棄嬌妻愛子、拋棄王位之尊而選擇出家來弘揚他發現的真理,真是偉大而崇高!因為他知道了我們和他是一體不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破除顛倒妄想,撥開迷霧。佛陀感知到一切無常,所以他給我們規定了四念處:念身不凈、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我們這個身體隨時在變去!所謂血肉之軀,四大和合沒有一處清凈!我們的快樂悲傷總在牽動著無明之苦!生老病死猶如附骨之蛆揮之不去。一剎那有八萬四千個心念在轉,沒有一念停留!我們就在其中輾轉浮沉,疲憊不堪!至於我們生存的世界也是四大假有,無一而實!如夢幻泡影,當觀自身亦如是!既然四大皆空,此身如幻,何況是命運!更如野馬空華!我們之所以迷信命運,就是因為擺脫不了身見!我們貪戀這個身體,擔憂它的衰敗滅亡。老子曾經說過:「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可見身體這個障礙是非常大的,老子也在為這個身體的負累而擔憂呢!當這個身體衰壞之時,我們的中陰之身便又在業力習氣的驅使之下開始了一次新的旅程!其實我們因無明而投生到六道乃至二十八天的任何一個世界裡,就都有了一個形體的束縛,可能無色界的眾生也還是有一個身體,只不過用我們人類的知見難以觀測到而已。這是我們的業力使然,以前的無法改變,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有所決定!佛學有一句話: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想要知道你前生是個什麼人?你這一輩子的,生出來,父母、家庭、社會、時代,乃至所遭遇的、所經過的就是你前生的,業力果報的一個反影,種子生現行。你問,自己這一輩子修行來生會怎樣?看你這一生所作所為,行為做到什麼程度了,這就說明了業力結使的關係。佛教認為有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重重無盡的因陀羅網。你自己所作的每一個行為已經種下了一顆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候等機緣成熟就一定會開花結果。有人說成了佛就沒有了因果吧?錯誤!般若是佛的因,成佛是佛的果!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也有無法做到的事,其中一個就是不能替你斷除因果!這要我們自己去做主人消除每一個可能結果的因!我們眾生都害怕壞的結果,卻從沒有想到現在的所作所為。而菩薩害怕的就是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所以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說穿了算命就是因果的學問!報應不爽是算命學的千古定律!正所謂:『縱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匯聚時,果報還自受。』真會算命的人百分之百會算到你已經發生的事,因為過去的已經不可更改!但他無法準確的算到你的未來,充其量算個大概!因為算命先生不能替代你,也無法估量你在未來會有何選擇!不能算到你所做的因,自然無法揣測結果了!有宿命通的人會看到你前生所作所為,有他心通的人會知道你心中所想。這是佛學的基本常識而已。真有修持的人除非因緣所屬決不會輕易給人算命,因為會折損陽壽!道理很簡單:你正在干涉他人的命運和選擇,可能因為你的算命而讓別人受到傷害和影響。需知受到影響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和這個人相關的所有人,這個罪過可大了!如果說是出於好意幫助,那麼佛教里相信願力可以更改命運,但絕不是簡單的用金錢或者燒香拜佛就可以改變,要修功德,而且還必須是陰功!也就是不為人知的善行。這就需要平時善行的積累了,你想臨時抱佛腳,用錢行行小賄,絕對行不通!普通人的心理都是樂福懼禍,其實所謂的禍都是自己所做的罪招致的。罪就是普通講造業,福是修福報。人有福報是善行來的,遭遇煩惱是宿世業力和今生的行為來的。罪與福相對,同善與不善有密切關聯,人活著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紀大了,更會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無病無痛,心境永遠是快樂的,這是最大的幸福。能這樣就是福報中人,福報不一定是錢多或是地位高,錢財愈多、權力愈大,他的煩惱可能比一般人更多。所以什麼是罪,什麼是福,很難下定義。中國儒道兩家的觀念看來,什麼是幸福?知足常樂就是。人能安於現實就是幸福,但是人類的心理,不論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統統是不安於現實的,這是人的通病,所以統統沒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哪裡?就在禪宗講的,「當下即是」,就在現在這一剎那。欲修福報還要靠日常的多修善行,請記住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會漠視命運的存在;正信佛教的人絕不會相信命運!更加不會去算命!所以說信佛就是發心從此刻一心向善,正如佛教所提倡的一樣: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記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自己的起心動念無不清凈,你就可以當下轉所有的惡業!當然轉了你的命運了!佛學裡有一本書《了凡四訓》,同樣也是儒家的必修科目。說的就是自主改命的學問,袁了凡每天在「功過格」里記下自己的善惡行為,絲毫不敢隱瞞,因為冥冥自有雙雪亮的眼在監督!只有讓善行越來越多,惡行越來越少,最後記錄的只有善業,則前生既定的命數就可改變,不僅如此,連人的相貌都可改變!儒家就提倡改變氣質!用什麼方法?閑邪存誠,敦倫盡分!約束邪念,保持誠實。父子有親,上下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學佛發矇,當先明白做人的道理。以此為基,而後深信因果,防非止惡。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所有學佛的人務必要明白想要成佛,先學做人!哪有一步可以登天的事。佛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十九歲出家,經過十二年的刻苦修行方有成就!我們憑什麼相信命運的擺布而隨之浮沉!我們要戰勝命運!戰勝自己!不做命運的奴隸!
3.粘滯,學佛的人往往抓住佛教的理論不能融會貫通,結果滿腹的知識和學問變成一潭死水。須知佛教和佛法只是一種方便之法,真正的佛法不是拘泥,不是桎梏。而是瀟洒、圓融的頓悟之道。於一切法不黏著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合,但怎麼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看什麼書讀什麼經?不是本來清凈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於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緣的一個,取是最麻煩的。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里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麼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脫,學道家的第一步是學《莊子》的逍遙,但是我看了許多學佛學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脫又不逍遙,人生本來已經有很多條繩子綁得你解脫不了,因為學佛又加上些繩子,真是越學越可憐。只有徹悟了佛法的真諦,懂得解脫——即身即佛的道理才能說是修行!否則,三藏十二部只是你悟道的屏障!最高的佛法是無言的、乃至無一字可尋。能夠懂得一字皆無的清凈大法,才能入大慈悲境界,離開魔事及諸邪見,能順緣起性空的因緣法。什麼是順因緣法?是遇事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業報,能痛痛快快地還債,就是順因緣法的表現。所以張拙悟道後作的偈子:『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總歸是八個字『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順因緣法到底,就是順菩提法,就悟了。所有的佛經只是方便之法,如同筏喻。
4.懷疑,大乘菩薩絕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禪師,是通兩個宗派的傑出人物,他修天台宗的止觀而悟道,又得到六祖親自印證,也能算是禪宗。他在《證道歌》中講到:『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有人看了就認為可以馬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這是大錯,這裡的『小節』是指小乘道。聲聞道、緣覺道都是小乘。為什麼叫小乘?以三法印來看,第一是見小,所見有限。禪宗大師形容小乘是擔板漢,形容擔著條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願小,只想逃避現實、成就自己、了生脫死,不敢入世。見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離三界的小乘無漏果而已。聲聞和緣覺之間也有程度上、層次上的差別。聲聞乘比緣覺乘還要小。坦白講,佛的弟子中,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人,大部分(並非全部)是出家眾。當然也有大乘菩薩示現為出家眾的,例如地藏王菩薩。那麼,究竟什麼是聲聞?就是依賴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識、有佛出世,追隨他們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因為是由聽聞教化,熏習自己的菩提種性而悟道的。他們是小乘基本的群眾,例如我們熟悉的舍利弗、大迦葉就是。佛在世時,對聲聞眾講四聖諦,他們由此證入菩提的不計其數,因為他們親聞佛的音聲,容易入道。但是,以大乘菩薩道來看,聲聞眾的法是不圓滿的,所以他們甚至連佛說的大法都聽不進去。佛在說《法華經》的時候,有五千位追隨佛很久的比丘,認為佛說錯了,竟然當場退席而去,總不進大法。這就是告訴我們教育之難,眾生根器不同,程度不同是很大的問題。大乘菩薩為了教化根基小的聲聞眾生,就方便示現聲聞身,但是畢竟是走大乘的大路。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願意降低職位,去作幼兒園教師,可以教孩童他們未曾聽過的大道理。一切眾生都是因地上的菩薩,如果修持證果了,例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就是果位上的菩薩。而菩薩分二種。第一種菩薩,喜歡把佛法當學問知識來研究;另一種,不畏懼高深的義理,能把身心投進去修持。在禪宗,第一種菩薩叫作理入,用思想學問證入的:第二種菩薩叫作行入,用修持做功夫證入的。達摩祖師說,在末法時代說理者多,行證者少。也就是說,好談禪的人多,真做功夫的人少。有些人只喜歡研究佛學,也很喜歡聽經,但是要他來修行他就不幹,或是環境不許可,這些是剛發心的菩薩。有些人接觸到這些大乘的經典,不會害怕,聽聞經典後心能清凈,能受持讀誦,依教導修行。這種人都是前生有修行過的。初學菩薩又分兩種。第一種人聽了佛經的高深義理會害怕,或者不能相信,甚至毀謗佛法,會說我從沒聽過這種道理,我不信。第二種初學菩薩,對於能護法說法的人,反而不願意親近供養,甚至會挑人家毛病,批評人家。有這兩種行為,就知道他是新學菩薩,雖然在學佛,也在造業,所以不能調伏其心,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像是燒柴火,雖有亮光,但也在冒煙,要看將來哪一種力量戰勝他。還有兩種,有的菩薩雖然深信大乘佛法,但是自己倒行逆施,因此不能得無生法忍。是哪兩種?一種是輕視後輩。所以我常勸善知識要發心幫助初學的同學,可是就有人會推三阻四的,你這樣就已經造了業,會有果報的。第二種人,雖然了解佛法,但是分別心重,認為一定要怎麼樣才對,這也是造業。這裡講的,都是戒,是嚴重的菩薩戒啊!大家一定要注意。
5.功利,究竟學佛有什麼利益?老實說不應該講學佛人有什麼功德和利益。因為無利無功德,才是真學佛,那麼各位豈不是白學佛了?實際上既然學佛了,就應該放下一切功利思想,不計較有沒有價值,不要想我將來可以得什麼利益、得什麼果位,不要有這個利害觀念。同時,也沒有功德的觀念,如果心裡想著:『我學佛了,佛應該保佑我吧』,這都是功利思想。求道學佛應該沒有利害的觀念,不是為了利害出家,不是為了求功德,『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是副很好的對子,你說出家人沒有慾望,但是想求道不是很大的慾望嗎?這比做生意的一本萬利慾望還大呢!打一天坐,明天就想色身起變化,學三天佛就想升天,都是以功利思想來出家學佛。所以說,人家問你出家有什麼利益?你應該講沒有利益,愛出家就出家,講這樣那樣好處的功利主義,都是不對的。這句話還有一層道理,一個人活在世間一無所求,有求皆苦,沒有利害,也無功德思想,人就是應該做好事。有一句話說得好:『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有很多人學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佛不同。學佛法是學空法,一切放下,連放下的觀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無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馳了。對世間法,有為法來講,可以說有利益有功德,世間法本來如此。但是無為法是沒有絲毫的利害功德觀念的。什麼是真出家呢?出家並不是單只剃了頭髮,披上袈裟,那只是身出家,真出家是心出家!一切放下,發了大乘心,立了大願,這一生一定要求得菩提,大徹大悟,發了這樣的無上真心真願,就是出家,就是得了具足戒。沒有我也沒有他,也沒有你我之間,都沒有,這是人的方面。沒有世間,也沒有出世間,也沒有半世間半出世間的中間路線。既出了家,就沒有牽掛,無系著,也無我,也無他,也無所受,苦也當成樂,一無所受,功德不受,空境界也不受,無空無不空。此心是絕對的清凈,沒有擾亂之處,內在永遠只有喜悅。
6.狂禪,明了大乘道的精神以後,我們的修行還要從小乘一步一步、老老實實的做起,正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學佛法是學作很平凡的人,規規矩炬、老老實實地做事,在那做事的環境中如何利益人家、幫助人家,就是修行。在我們沒有悟道以前,我們都還是『病人』,只有如來是真語者、健康者。學佛的人由三皈依開始,五戒、八關齋戒到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戒行修持是硬性規定的,是由外面打進內心,由外形的管理改變自己的內心。智慧不一定要依賴戒行而發,那是由內心的發動打到外面來。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嚴肅的。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為了修持得到羅漢的不漏果。禪規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內心不漏的開始。大乘的持戒,是為了達到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的圓滿成佛,悲智雙運,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三界)。這是佛法的究竟,本來地無涅槃可入,涅槃就在自心中。沒有百日築基,哪有一日成佛?真正的修行人是老實人,平凡人,最怕的是學了幾天佛就張口如來,閉口涅槃,動不動就呵佛罵祖,嘩眾取寵,目空一切,胡作非為。你一日沒成佛就不能狂妄放縱!在沒有證達萬法平等之前,切不可逾越軌範、肆意放蕩,作出踐踏佛殿、褻瀆三寶、蹂躪佛門的瘋癲行為來。要知道,無知的無畏與徹悟的無畏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如果不謹慎地加以取捨,只怕有一天不幸因此而慘墮地獄,自己還渾然不知,那就是再可憐不過的事情了!我們一定要銘記心中!所以三皈五戒、十善行、三十七道品都要完善和實施。你說維摩詰不就在五欲之中修行嗎?維摩詰是金粟如來,他在古老劫數早已成佛。我們不是維摩詰!修行還要持戒、踏實。否則會學成狂禪,口頭禪,犯了謗佛的罪!
7.留戀,這就是六世達賴詩中所云:『唯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負傾城。世間豈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我們學佛就是要斬斷情絲糾結,把對愛人的相思和專註轉移到佛法上面。這裡的傾城不僅專指女色,世間一切的財、色、名、食、睡都要斬斷!不要為那些虛幻不實的假象所迷惑,不要留戀、貪著慾望和享受,『純想即飛,純情即墮』警惕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出離什麼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凈,這仍然是著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我們普通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8.討厭,不是你討厭別人,是別人討厭你!為什麼呢?因為有的學佛的人不懂善巧方便,看到別人不對就斤斤計較,埋怨指責。須知學佛不是處處挑人毛病,而是時時看自己的行為是否端正。『躬自厚,薄責於人』,嚴格要求自己的厚道,恭謹,對別人不要求全責備!即使別人做的不對,也要懂得方式方法,說法和勸解都需要高明的手段和技巧!不要成為討人厭的佛痴!你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怎麼說法?誰來聽你?所以有的居士在家修行就要注意別人的感受!你不吃葷可以,但不能強加給別人,否則就變成了《紅樓夢》里的妙玉!你說妙玉可愛嗎?我想大多數人都討厭她吧!你潔身自好可以,但一定要顧及、體諒別人!而且乾淨過分了就是自戀,這也是一種佛病!佛教始終是一個強調寬容、自律的宗教!這一點和別的宗教不同,它可以讓你自己去認識和選擇!只有用我們的行為去默默感化他人,讓別人都能生起羨慕和敬仰之情而自發學佛,這才是真正傳道!這樣學佛的功效是事半功倍!
9.自閉,指的是學佛之人固步自封,自閉門戶。有的人學了佛瞧不起別的人,夜郎自大,只有自己最好,別人都錯!動不動就給人扣帽子,以佛壓人。這樣真正受害的人只能是自己!你永遠把自己束縛在自己的境界里,停滯不前。我們說學佛就是要廣交朋友,開闊視野。否則就是井底之蛙,自畫牢籠!司馬遷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不要滿足於自己的世界!學習沒有終點,進步也沒有一個止境!釋迦牟尼成了佛還要替眼瞎的弟子縫衣,為自己修福,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自己已經證悟並且滿足於現狀呢!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菩薩道的基本。怎麼叫無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無限的,胸襟開擴,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10.傲慢,老實說,學佛的人都傲慢!因為我學了佛就和人不一樣了。我就超脫了!這是一個極為錯誤和危險的觀念!有的人動不動就拿『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做文章,但那是法身的境界!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罷了。大乘菩薩戒首戒『自贊毀他,貢高我慢』不管你的學問多高,道德多好,一旦你傲慢起來,你這個人就免談了!真正有學問的人反而很平實,很普通,他也不和你爭辯,只是微笑待人。絕對的無怨、無諍!真的,人要達到不去爭辯,不去計較還比較容易,但心裡能夠無怨就太難了!這就需要極高的學問和素養!人到無求品自高!你真達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了悟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智慧,你就不會生起傲慢!只是一味的平等看待眾生。這就是慈悲心的體現,慈和悲是兩種不同的心態。慈就是愛,看一切眾生平等,看別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這一點,就是慈,也就是道場。如果說,我看一切眾生平等,已經不平等了,因為你有個『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淚,是憐恤一切眾生,因此犧牲自己,為了有利於眾生,為了救度眾生,能忍受各種疲勞苦難,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裡哭。有人對你不滿意,給你很難看的臉色,也都要把他當成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中國文化講的良師益友,儒家講『觀過知仁』,看到人家有錯誤的行為不要生氣,要把人家當成老師,自己引以為戒,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就等於是一個機會教育。看到別人的行為不對,別人犯了戒,千萬不要看不起他。學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傷的人一樣,值得憐憫和救護,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輕視別人的戒嗎?
11.偏見,凡是偏離了佛法正見的見解都是偏見,縱然你修行功夫好,有定力,如果見地不清,還是難有成就的。見地就是觀念,具體分為很多,有所謂:常見、斷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縱然你貪嗔痴慢疑都平伏了,有這五見就還是外道法門,因為沒有般若正知見。離開了般若正知見都是魔外道。什麼是魔外道?你們不要隨便說人家是魔外道,魔外道也是要度的,好人要度,壞人更要度。真悟道了就懂得,沒有什麼叫魔外道的,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我們學佛的人,自己還是在心外求法,那我們也是外道。魔是心魔,大珠禪師說得好,『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諸魔外道都是自心,是自己搗鬼,哪有真魔外道?其實經文也告訴你了,貪著者就是諸魔外道。一切不貪著才是究竟。你說自己學佛,已經放下了,不貪了,真的嗎?你貪著清凈不是貪嗎?所以佛在《楞嚴經》中,把聲聞緣覺都罵成是外道,因為貪著個空。想要了生死,真正得涅槃。就要掌握般若正知見。什麼是正見?緣起法才是正見!十二因緣就是正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就是正見,三十七道品就是正見,十八不共法就是正見。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一念無明起,所以入胎轉生;無明不是沒有光明,是沒有智慧。小乘法門是要切斷無明,至於無明是怎麼起的就不說了。無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動力,所以行陰最難了的。你打坐心不能靜,就算做到心寧靜了,身體的行陰像血液循環呼吸往來,都沒辦法停下來,這還是一念,沒有空,儘管意識沒感覺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因為行就生出識,識就是心意識,就會有了別知覺。然後一連串下去,緣就是掛鉤,十二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一個鉤住一個。假使能解開其中一個環,其它十一個環就都好辦了。佛告訴我們,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無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會有光明出現,不過不是有相之光,是無相光,佛學上叫常寂光。佛永遠都在常寂光中。所謂因緣是一個前因搭住了後果。例如我們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這一念來的,是連鎖關係。有人常喜歡知道自己前生是什麼樣的,來生又變成什麼樣。你不用問別人,自己應該知道的。你這一生種種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種的因。你來生的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麼事,種什麼因了。所以說『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來生事,今生作者是。』這就是因緣關係。所有因緣要如何去了呢?在一念之間,五陰、六根、十二根塵、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緣本性也是空,因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緣的作用。這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宇宙萬有皆是因緣所生。注意!這是說宇宙的現象,不是本體。《楞嚴經》說『非因緣,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覺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緣,為什麼說不是?問題是《楞嚴經》那句話講的是本體,本體是空性。至於宇宙萬有的現象,才是因緣所生。因緣縱使過了幾億萬年都不會消失的,不受時空阻礙,所以佛教導我們慎莫造因,因為『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中間的道理是非常複雜奇妙的。因此佛經還有四句話:『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難聞。』共有四難,說明佛法菩提因緣成就之不易,菩提因緣不成就,修行只能算是種一點善根,等他生來世因緣成熟時再說。所以一個人的悟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學名稱是時節因緣,就是時間。時節因緣不成熟,還是不可能,因為時間是心不相應行法。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也是很奇妙的,有時與某人只有一面因緣,再想過去打個招呼就沒有機會了,從此天南地北甚至天上人間,永遠隔開了。所以佛法和中國文化,都要人珍惜善緣。其它的宗教多認為宇宙中有個主宰。很多人,雖然信佛,但是不大容易有正見,還是認為有個菩薩在管著的。一個真學佛的人,又是個知識分子,要信自心。孔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不是反對鬼神,不是要破除迷信,而是要你恭敬鬼神,但是保持距離。這東西不能玩的,玩起來,人的價值就沒有了,這些就算是邪見。唯識般若中觀告訴我們,一切萬法,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所以諸法無自性,都是因緣,誰也主宰不了誰。邪見是我們要遠離的,菩薩如何得無生法忍?『離諸邪見』,就對了。證到了無生法忍就絕對無我相,無眾生相,對因緣果報看得好清楚,怕得很,一點不敢偏差,不敢爭論。若說空了就沒有因果了,也是很大的邪見。悟了空性就『撥無因果』,那是很嚴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卻更明顯了。為什麼?你真空了,只要有一點東西就看得更清楚。凡夫眾生因為不空,對因緣果報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擋住了。所以古人說,學般若的空宗菩薩如「冰棱上走,劍刃上行」,在冰凍的山稜上走,以及踏著刀鋒走,都是很危險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間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學得是什麼菩薩境界,照樣是六道輪迴。一個人真達到無我,是什麼無我?是『離諸我所』,我所屬的肉體,我所屬的的思想妄念都空了。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之所屬的,是我有使用權,但不是我。你住的房子是你的,你有權使用,但你不是房子,你死了房子不跟著你的。所以你就算得到空,這個空也是我所。真正的無我就是離諸我所。那個能知我與非我的,動也沒有動過,不需要離,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能懂進去了就恭喜了。你可能會說:所有佛經我都相信的。你有真正的相信嗎?如果自己沒有能修證到經典所講的境界,還只能算是迷信,不是正信。因為沒有證得,所以叫微妙難見。能證得了就能達到清凈無染的境界,那不是可以用分別心來思維研究而得到的。用分別心來思維研究,只是個方便,不是真正佛法,所以我們不要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換句話說,最高的佛法不是我們用世間的學問和聰明可以了解的,你越是把它當做學問來研究,就根本離它越來越遠!世間的智慧不是真智,有個智慧就不叫智慧了。什麼是佛?佛與眾生等同。這裡說的如來身是法身,就是形而上學說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就是如此。光明、黑暗,善惡,來去……等等,都是現象,不是那個能生現象的自性。所以這一切現象境界都不是佛。思想的不是,意識的也不是。到了成佛境界,智慧也沒有用。當然我們學佛,看佛經,守戒律都是必須的,學佛不能逾越這一條路,這只是一種方便之門。但真正的佛法卻又不在那上面!你窮盡一生,鑽盡故紙堆也找不到的。所以雲門禪師開示僧徒說:「在廣闊的天地間、無垠的宇宙里,有一件無上寶物,它就秘藏在我們體內。當我們打著燈籠去佛殿禮拜它時,這寶物卻把三門載於燈籠上。」「雲門示眾云: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里,將三門來燈籠上。」無上寶物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個個是本來佛,只是迷人執住色相、萌生情識,一味向外馳求,內懷寶性卻終其一生不識寶物,難見本來面目。若能悟得人我皆空,我與佛又有何不同?真箇是:『心是本來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動,只此無改變。』雲門禪師說:『中有一寶,秘在形山』真正的佛寶就在你自己身上,你還到哪裡去找呢!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真正學佛,不管你學哪一種法門,是以見地為最難。禪宗祖師選弟子,首先注重『具見』,具備遠大的眼光,高深的見解,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見地不真的話,修持就很難了,什麼是見?等於去到一個地方,一見很危險就走了;或者一見很適合自己就留住。這個見地是在自己,很要緊的,不要靠老師還是靠別人。見地是智慧來的,學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這個見地就是智慧之見。能『見法清凈』就是認清什麼是佛法的正見,一念不生,自然心念清凈,才有資格算是佛弟子,才會聽見佛為你授記。雖然釋迦牟尼佛不在世間了,你能見法清凈,就會明白十方三世佛都還在,沒有涅槃,就會曉得佛在給你授記。為什麼你見不到佛?因為你不能見法清凈。
12.吝嗇,你可能會說:學佛的人還會吝嗇嗎?其實學了佛反而更加吝嗇。不僅僅是對別人,而且也包括對自己。真學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迴向。方便就是隨時隨地用各種方法,迴向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是要對治慳悋,破除貪,破除佔有,以我之所有救濟他之所無。應該更正說,真正布施的精神,是連救濟這個觀念都沒有的,這個救濟觀念是一種傲慢的態度,覺得自己比人高,因為可憐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億家財,還是沒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沒有果報呢?當然有好的果報,然而好裡面還有不好的。這種可憐人家的心理沒有慈悲,慈悲是認為布施是應該的,視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愛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過後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從容掏錢難』。但是你施出去的還是會回到你這兒來,那是輪轉的道理。學佛的人常做念經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該迴向給一切眾生。心裡想的迴向容易,要他真拿東西出來,恐怕就難一些了。不過能這麼想也不錯了,就怕自己連這個想法都沒有。所以要先訓練自己有這個思想,思想習慣了,慢慢變成行為。有時經常看到學佛的人念經之後,他說已經迴向過了,我就說,你觀想一下就迴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錢,當然幹了。但行為上能不能做出來呢?例如現在要過年了,你身上有個一萬塊錢,看到別人過不了年,就缺個九千八百塊,你能痛快地幫助他,給了錢,頭也不回,走掉,這恐怕就難了。所以行為是很難的,不是坐在那邊用觀想就可以的。菩薩的迴向呢?要注意『安住』這兩個字,是心裡樂意布施,安心於這個行為,做這種方便迴向。因此學菩薩道的人,求任何一種修行的方法都不會懈怠馬虎的,為別人說法更是盡自己所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沒有慳悋心。我們覺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時候就很難了。說法無悋是很不容易的,中國人的習慣總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著,考察考察你再做決定。過去學拳學醫學等,老師慳悋都留一手,到後來什麼也沒有了。說法要沒有慳悋心,以布施的心態去說,是很難的。盡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發起來。聰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學歷很高學問很好的人,有聰明而沒有智慧。智慧是生於空的,你要把世間的聰明、煩惱、妄想、雜念都丟完了,那個般若智慧才出得來。你有學問就有思想,有思想心中就有念頭,當你還有這一念時,智慧就出不來。我們學佛人的行為,同這個智慧的道理是一樣的。你能『舍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才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學問就能做得到的,學問只不過是累積來的。
13.逃避,一般人學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變成厭世,心樂寂靜,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像中的青燈如豆,白雲飄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點一盞青油燈,那照在牆上的影子看起來像鬼影;白雲很美,你住在深山中,雲會從窗外飄進室內,濕氣重得不得了,我寧可不做白雲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間的痛苦,都想出離世間,以遠離為樂;但是大乘菩薩道偏要向紅塵中去,青山綠水並不缺你。菩薩道以入世救人為主,入世並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凈,那就是在家的小乘道。往往學佛還不如不學,一學佛就學懶了,儘管說要發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大乘菩薩道不是追求自利,並且普度眾生。要不耽著自己的快樂幸福,而慶幸別人能得到快樂幸福。這就是學佛人的承擔!很多人的心態是只想修這一世,以後不來了。你不來是去哪裡?要跳出三界外,可是哪裡有第四界?佛菩薩都在三界之中轉的,化身千百億,以不同的身分和不同的姿態來教化眾生。小乘羅漢以了生死為目的,以為可以了,可以不用再來,其實是不可能的!你定得再久,終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轉大乘不可,才會不畏生死,才敢入世,才真是了生死。
14.願心不足,願不是亂髮的,願也不是為自己祈求什麼,發願是將自己的心理行為布施出去,發願就是發心,立志。諸佛的佛土為什麼那麼清凈莊嚴,那麼美好?那是由諸佛與菩薩共同的願力而來的。好比我們社會風氣的好壞,是無法依靠領袖人物一個人的好壞決定,而是要每一個份子共同向這個路上努力,慢慢形成的。《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學佛不能因為外在環境的波動而影響到自己內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響外在環境。反過來說,如果是物來轉心,被外在環境變化影響到心理,就是凡夫。每個佛的發願不同,這是佛與其它宗教不同之處,不是只有一個教主的願力。例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有十二神將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他的願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不同。可是向東方藥師佛土一直走下去,就會走到西方阿彌陀佛的佛土,所以東方琉璃光凈土,和西方極樂世界凈土幾乎是一個。想參透這個道理,就要熟讀每一個佛的願力和境界,不要馬虎讀過去就算了。那你學了佛之後要做什麼呢?要『成己佛土』。所謂學佛是跟著佛去學,才是學佛。不是像一般人學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學習每一個佛的佛土莊嚴美麗之處,學他的行為,將來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這樣的境界。
15.神經,現在好多學佛的人,拚命追求神通,結果都變成神經。自在神通不是修出來的,是眾生本來具備的,但是要明心見性以後才發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得到自在神通的境界,就不能算是真悟道了。一般認為,神通是能夠看見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或者聽到耳朵聽不見的,但這些現象很多是精神病態,不是神通,要分辨清楚。什麼是色?看得見形象的就是。我們打坐,唉喲,氣動了,腿發麻了。你曉得氣動了,曉得腿發麻了,你就在觀色,你把身體看得太牢了。色本身就是空,所以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去觀,不去求。不觀色,連下來是不觀受想行識,全都丟開了。這才是觀佛,才是見如來。什麼是佛?大殿上的不是佛,你夢中看見發光的也不是,不是四大起,不從身體上來。相同於虛空,但是沒有說虛空就是佛,虛空是物理的現象。所以神通與無明是一個東西。我們學佛修行要能做到不著相,相,就是境界。怎麼樣是不著相?就是不跟隨一切現象而轉。如果以為現象只是我們身心以外的現象,這樣的觀念對佛法是不夠深入的。我們反轉過來看,內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換言之,自己心性之體所起的一切現象都是外相。例如,有人打坐,因為生理上的氣機,地水火風的作用與心理上的寧靜,拿物理觀念說,彼此磨擦,就看到一些境界。這些境界都是相,是外相,不是道體。這種外相多半是由於生理的不平衡而引發的。如果認為這種現象是道,久而久之就入魔了。這個魔不是什麼鬼,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最後搞成精神分裂。這個道理就是因為自己著相。到了沒有境界了,就是無相,這是與一相相對的,就成了二法門。實際上,無相還是相,空也是相。無相是空嗎?這隻能勉強這麼說,真正說來,空也是相。所以《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那麼無相在哪裡呢?無相在有相中。這比較難悟進去了,『一相即是無相』,因為相是生滅法,不住的,了解了,當下即是,一相就是無相,不用另外再去找個無相。但是也『不取無相』,所以你守住個空也不對,你起心要取個無相就又著相了。其實,一相也可,無相也可,正如同:『有時且念十方佛』,起有相念佛之心,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事閑觀一片心』,是無相境界,是禪。這是禪凈雙修。如此有相無相『入於平等』,沒有矛盾對立,那就是入不二法門。凈土與禪,凈土與密,都是不二法門。好多『神通具足』的人最後都是走火入魔,玉石俱焚。我們看到釋迦牟尼在覺悟的七天里經歷了很多境界,其中還有魔王來干擾,其實佛經只是一種譬喻,所謂的魔王和魔境還是佛陀未臻圓滿以前的業力和顛倒妄想。講到魔怨,這是修行上最難降伏的障礙。受佛法的影響,中國也有句老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好像魔的力量比佛大。基督教也是如此,上帝全能,但是沒有辦法降伏魔鬼。佛與魔是平等的,佛的神通有多大,魔的魔力也有多大,這個道理要參透。換句話說,諸佛菩薩的智慧神通無量無邊,對不對?一切眾生的業力煩惱也同樣地無量無邊。這兩個是相等的,你不要以為佛的威力大,其實眾生的業力也很大。如果眾生的業力不大,我們這社會哪來這麼多煩惱?所以都在魔怨中。眾生最大的魔,就是生死魔。魔有四種:煩惱魔(欲魔)、身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這四種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們以為打坐是修道,實際上不是在煩惱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種感受中。禪宗祖師說:『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也是五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根本無明也是煩惱魔。』這些魔,諸位能降伏嗎?《金剛經》中說『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業,貪、瞋、痴、慢、疑都是。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像婆羅門、瑜伽、拜火教作各種功夫的,現在都還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內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學佛的人對外道也應該懂,才能分辨錯誤之處。釋迦牟尼佛當初就學遍了各種外道,他都懂。魔就是業力造的,魔的力量下去了,就是你菩提道成功了。沒有魔怨了,修行自然就到家了。你修行何以不到家?因為處處有魔怨障礙,你剛剛進一步,障礙就來了,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才清凈了幾天,別的煩惱就來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進步一尺,魔怨進步十尺。但是我告訴你,真修菩薩道不怕魔怨,還希望有魔怨,所謂『欲堅道力憑魔力』,這個堅就是忍辱、堅忍。你每打贏一次,你的功夫就躍進一步,如果被魔磨垮了,你就下去了。可以說就是一種自我而起的幻象!所以佛陀最終戰勝了自我業力煩惱的一面,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就是把無明和神通徹底根除!
16.做人,禪宗的名言『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第一句是說道體真空,得了道的無言境界,這個時候萬緣皆空,萬念放下。第二句是說起用,起用就是有,放下就空,提起就是有嘛!成了佛也是要說法、要作人的,作人做事有萬行門,其中一點馬虎不得的。所以學佛的人要注意,我們在世間,不離作人的本位,不管在家出家,不舍離世間一切法。不懂世間法你怎麼學佛?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世法全懂,太子出身,然後出家修出世法。現在的人一來就學佛,你連人都沒有作好,還成佛?人怎麼作都不知道!所以說,你先學作人再來學佛,這是根本。如果連人都不會作就可以成佛的話,這種佛也不用學了。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每次念到這四句話,我個人都會感到慚愧,能夠做到多少,實在是沒把握。『諸惡莫作』已經太難了,這還是消極的行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行善,真菩薩行一定要做到。前兩句是講外在的行為現象,行一切善,除一切惡,除一切惡要做到凈身口意三業。佛學的觀點認為我們凡夫的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惡業。身的惡業有三種:殺、盜、淫,是身體的行為。現代人生活講享受,一講享受就離不開殺、盜、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殺業;我們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別人的勞力來的,每個人都在盜;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過份享受奢華也是淫。口的惡業最多,有四種: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是說謊話,我們幾乎無時不在說謊話,日常寒喧最多,幾乎是慣性說謊;惡口是罵人,不一定是罵粗野的話才是罵人,有時文人罵人是轉個彎來罵,那罵得更厲害,也是惡口;兩舌是挑撥是非,人與人在一起最喜歡講是非;綺語是俏皮話,油嘴滑舌的話,不正經的話,空話都是。意識的惡業有三種: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貪就是佔有的慾望,我們無時不在貪慾中,連你請人順便幫你做個什麼事,也是貪小便宜;嗔是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沒有不埋怨的,連老天爺下雨吹風都要怨,有詩曰:『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行人望晴農望雨,採桑娘子望陰天。』一個人任勞還容易,能任怨就很難了。歷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勞,還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痴就是智慧不夠,道理不明。身口意三業,翻過來就成十善業,是學佛的基本行為。所以學佛慢一點來,先學作人,人都沒作好,想學大乘道成佛,沒有那麼簡單的。能把身口意三業改過來,就是除掉一切惡,不犯過錯。能把人道的十善業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後再修聲聞道,然後修緣覺道,再修菩薩道,最後成佛。這就是所謂的五乘道。黃教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論》,就是走這個路線。他是根據印度一位祖師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論》擴充而來,而《菩提道炬論》是由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演化而來。很多人學密宗,不懂這個教理,學了個咒子就回來轟隆轟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國佛法也是走這個次序,看永嘉禪師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這個路子。佛法五乘道是五個階梯。千萬要注意!先學人道,就是十善業。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禪定。然後才是小乘的聲聞、緣覺,那禪定就更進一步了,配合解脫知見修的,最後才是修大乘菩薩道。中國佛法往往一上來就是大乘菩薩道,學得太大了,所以中國學佛的人變成專門吹大牛,連人道的基礎都沒有打好,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第三句『自凈其意』是講內在,是根本的道。『自凈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凈不等於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還只是小乘羅漢境界,落在一邊。在禪宗講就是「擔板漢」,只看到空,沒看到有。如果一動念,空的清凈境界沒有了,那不算是真定。菩薩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當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獄,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動念。因為起心動念的念頭是凈的,至善的,也等於《大學》所說的『止於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麼經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說『是諸佛教』。
推薦閱讀:
※富翁拿了三塊大小不一的西瓜讓年輕人選,年輕人吃的時候,才明白自己選錯了...
※經常揭別人的短處,不僅會失去福氣,還會折自己的福
※如何培養自己對健康食物的好胃口
※「這6類」媽媽,就算累死自己 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長 第一個就中槍了…
※銷售報價:如何做到既讓客戶滿意自己又能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