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鑄造時間
《各朝代錢幣鑄造時間》 |
中國歷代鑄錢年表 |
公元前 時間 大事件約 21世紀 貝殼開始從裝飾品發展成交換媒介和支付手段
約14世紀 鑄行銅貝。實物貨幣開始向金屬貨幣過渡 約800—700 早期空首布產生 約700-600 小亞細亞和希臘鑄造金銀 幣,這是西方鑄幣之始 631—591 傳說楚莊王改小錢為大錢,叔敖諫止 524 傳說周景王鑄大錢 480 戰國開始 403 晉分裂為韓、趙、孫魏三國 386 田和稱齊公 ,齊造邦刀或鑄於此時 336 秦惠文王行錢。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鑄金幣) 284—279 燕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齊明刀應鑄於此時
241—223 楚遷都壽春,鑄鄒麥等金幣 221 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推行方孔半兩錢,黃金以錨為單位 206 西漢政權建立,半兩錢減重,黃金以斤為單位。許民鑄錢 186 半兩減為八銖。禁民鑄錢。 182 半兩減為二銖四累,稱為五分錢。 175 鑄四株半兩。又許民鑄錢。 140 漢武帝鑄三銖。 136 廢三銖,復行半兩。三朱、朱方形和圓形小錢當鑄於此時。 119 發行白金三品和皮幣。 118 鑄五銖。
115 四行赤側五銖 113 廢赤側五銖當五制,集中全國鑄幣權於上林三宮。 公元 7 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錯刀、 契刀和大泉。國寶金匱值萬或鑄於此時。 9 王莽第二次改革幣制:廢刀幣 ,專用大小泉。 10 王莽第三次改革幣制:採用寶貨制。 14 王莽第四次改革幣制:鑄貨泉、 布泉和貨布。調整金銀價格。 24 劉玄( 淮陽王 )鑄五銖。 30 公孫述鑄鐵錢。 40 東漢光武帝恢復五銖。
186 靈帝鑄四齣五銖。 190—193 董卓鑄小錢。 208 曹操為丞相,恢復五。 214 劉備在益州鑄直百五銖。 236 孫權在江東鑄大泉五百。 238 孫權鑄大泉當千。 338 李壽鑄「漢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錢。 376 太元貨泉或鑄於此時。 430 劉宋鑄四銖。 454 劉宋鑄孝建四銖。
465 劉宋鑄永光和景和。 495 北魏鑄太和五銖。 502 蕭梁鑄五銖和公式女錢。 510 北魏鑄五銖。 529 北魏鑄永安五銖。 543 東魏改鑄永安五銖。 553 北齊鑄常平五銖。 561 北周鑄布泉、河西諸郡用西域 金銀幣。 562 陳鑄五銖。 574 北周鑄五行大布。
579 陳鑄太貨六銖。北周鑄永通萬國。 589 隋鑄五銖。 621 唐高祖廢五銖,鑄開元通寶。從此鑄錢不再以重量為名稱。 666 鑄乾封泉寶當十錢。 667 廢乾封錢,復用開元錢。 708 (日本鑄和銅開寶)。 755—768 (法國鑄德涅銀幣,為歐洲中世紀鑄幣之始)。 758 鑄乾元重寶當十錢。 759 鑄重輪乾元重寶當五十錢。史思明在洛陽鑄得查元寶和順天元寶當百錢。 766—779 大曆元寶鑄於此時。
780—783 建中通寶鑄於此時。 845 唐武宗廢全國佛寺銅像鑄會昌開元。 870 桂陽監鑄咸通玄寶。 907 後梁鑄開平通寶。 911 楚馬殷鑄天策府寶, 前蜀王建鑄永平元寶。 916 王建鑄通正元寶。閩王審知鑄開元通寶鉛錢。 917 王建鑄天漢元寶。南漢劉岩鑄 乾亨重寶。 918 王建鑄光天元寶。 919 蜀後主鑄乾德元寶。 922 遼鑄天贊通寶。閩王審知鑄開元通寶大鐵錢。
925 蜀後主鑄咸康元寶。遼鑄天顯通寶。楚馬殷鑄鉛錢。 988 後晉許民間鑄天福元寶。後蜀鑄廣政通寶。 947 遼鑄天祿通寶。 948 後漢鑄漢元通寶。 951 遼鑄應歷通寶 955 後周鑄周元通寶。 959 南唐鑄永通泉貨當十錢,唐國通寶和大唐通寶。 960 宋太祖鑄宋元通寶。 968 遼鑄保寧通寶 976 宋鑄太平通寶。
980 白銀取得納稅的資格。 983 遼鑄統和通寶。 990 鑄淳化元寶。 994 李順在成都鑄應運元寶和通寶銅鐵錢。 995 鑄至道元寶。成都商民私以交子為市,國開始出現紙幣。 998 鑄咸平元寶。 1004 鑄景德元寶。 1008 鑄祥符通寶、元寶。 1017 鑄天禧通寶。 1023 設置益州交子務。鑄天聖元寶。 1024 政府在益州發行第一界官交子,自一貫到十貫,這是政府最早發行的紙幣。 1032 遼鑄重熙通寶。 1034 鑄景站元寶。 1039 鑄交子改分五貫和十貫兩種 ,鑄皇宋通寶。 1045 鑄慶曆重寶當十銅鐵錢。 1065 鑄至和元寶 1118 遼鑄請寧通寶。 1119 鑄治平元寶、通寶。 1126 鑄嘉祐元寶、通寶。 1054 鑄靖康通寶和元寶。 1055 鑄紹聖元寶和通寶。 1056 鑄元符通寶。 1064 鑄聖宋通寶。遼鑄乾統元寶。 1068 遼鑄戚雍通寶 1071 蔡京鑄崇寧重寶當五和當十錢。 1074 交子改為一貫和伍百文兩種。 鑄熙寧元寶、通寶、重寶。 1078 交子行於陝西。鑄熙寧重寶當十錢。 1083 遼鑄大康元寶和通寶。 1092 外路改變子為錢引。通行區域 擴大到京東、京西、淮南,京師等地。 1093 鑄元豐通寶。 1094 四川交子務改為錢引務。鑄大觀通寶,自小平到當十。 1098 四川發行錢引, 舊交子作廢 1101 遼鑄天慶元寶。 1103 遼鑄大安元寶。 1105 廢當十錢。鑄政和通寶。 1107 鑄重和通寶。 1109 遼鑄壽昌元寶。 1110 鑄元祐通寶。 1111 鑄宣和元寶和通寶。 1127 南宋鑄建炎通寶。 1137 鑄紹興通寶和元寶。劉豫鑄阜昌錢。 1131 吳玠在河池發行銀會子,中國最早的銀本位制。 1149 西夏鑄天盛元寶。 1154 金髮行交鈔。 1157 金鑄正隆通寶。 1160 東南會子由戶部發行。 1168 改革會子的發行制度,以千萬貫為限額。 1174 鑄淳熙元寶。 1178 金鑄大定通寶。 1180 錢背加鑄年份。( 英國鑄銀便士 )。 1189 金取消紙幣的分界制 ,交鈔永遠通用。 1197 金鑄承安寶貨銀鏈。 1205 鑄開禧通寶。 1208 鑄嘉定通寶。 1215 金改發貞桔寶券。 1217 金改發貞站通寶。 1222 金改發興定寶泉。 1223 金髮行元光珍貨。 1225 鑄大宋通寶。 1234 鑄端平元寶。 1236 窩闊台發行交鈔。 1237 鑄嘉熙通寶和重寶。 1241 鑄淳祐元寶。四川鑄淳祐通寶當百錢。 1247 會子永遠通用。 1253 鑄皇宋元寶。 1259 鑄開慶通寶。 1260 鑄景定元寶。忽必烈發行中統鈔,收回北方各地雜鈔。 1264 賈似道發行金銀銅錢關子。十七界會子廢。 1265 鑄咸淳元寶。 1287 元世祖發行至元鈔。 1295 鑄元貞通寶和元寶。(日本行鈔)。 1310 元武宗實行幣制改革,發行至大銀鈔,並鑄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 1350 幣制改革,發行至正交鈔,鑄至正通寶。 1353 張士誠鑄天佑通寶 1355 韓林兒鑄龍鳳通寶。 1358 徐壽輝鑄天啟通寶。 1359 徐壽輝鑄天定通寶。 1360 陳友諒鑄大義通寶。 1361 朱元璋鑄大中通寶。 1368 明太祖鑄洪武通寶,頒布洪武通寶錢制。 1375 發行大明寶鈔。停止寶源局鑄錢。 1408 鑄永樂通寶。 1433 鑄宣德通寶。 1503 鑄弘治通寶。 1527 鑄嘉靖通寶。 1570 鑄隆慶通寶。西班牙入侵呂宋,開本洋流入中國之路。 1576 鑄萬曆通寶。 1616 後金鑄天命錢。 1627 後金鑄天聰錢。 1628 鑄崇禎通寶。 1644 清世祖在北京鑄順治通寶。福王在南京鑄弘光通寶。李自成在西安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鑄大順通寶。 1646 魯王在紹興鑄大明通寶。 1647 永明王在肇慶鑄永曆通寶。 1649 孫可望在雲南鑄興朝通寶。 1662 鑄康熙通寶。 1674 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浙江鑄裕民通寶。 1678 吳三桂鑄昭武通寶。吳世璠鑄洪化通寶。 1723 鑄雍正通寶。 1736 鑄乾隆通寶。 1792 西藏設寶藏局,鑄乾隆寶藏銀幣。 1794 (美國開鑄銀元)。 1796 鑄嘉慶通寶。 1821 鑄道光通寶。 1837—1838 台灣鑄壽星銀餅 1851 鑄咸豐通寶。 1853 因太平天國革命,北京發生擠兌風潮。鑄咸豐當十錢。北京設立官銀錢號三家。令各省設立官錢局。發行戶部官票和咸豐寶鈔。太平天國政府在南京等地鑄太平天國聖寶。 1854 正月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大錢,後用寶鈔收回大錢。英國的有利銀行和匯隆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56 上海幾家銀號用鋼模鑄咸豐銀餅。小刀會在上海鑄太平通寶日月錢。 1857 北京商人罷市,拒用大鐵錢。寶蘇局用鋼模鑄咸豐通室銀錢。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62 官票停止流通。鑄同治通寶。 1864 滙豐銀行成立。拉錫丁在新疆庫車鑄迴文錢。 1866 香港鑄造銀元。 1875 鑄光緒通寶 1882 吉林試鑄廠平銀幣, 為中國機器鑄幣之始。 1889 廣東鑄龍洋。 1895 華俄道勝銀行成立,發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行杖洋。 1897 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 1900 廣東鑄當十銅元。 1904 孫中山先生為籌集革命活動經費,在國外發行「軍需債券」。 1905 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請戶部銀行成立。 1906 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兌換券。 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孫中山為籌集革命活動經費,在國外發行「中華革命軍銀票」 1907 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 1908 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列》。 1909 鑄宣統通寶。設立幣制調查局。 1910 頒布《幣制則例》,採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 1911 孫中山先生在美國舊金山發行「中華民國金幣」券。 1912 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南京造幣廠鑄孫中山半身側面像「開國紀念」幣。各地大清銀行均改為中 國銀行,繼續作為國家銀行,發行兌換券。 1914 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鑄「袁頭」銀幣,作為國幣廣泛發行。殖邊銀行、財政部平市官錢局開業,分別發行銀元票和銅元票。 1915 北洋政府公布「紙幣取締條例」,以圖解決各省、各行濫發紙幣問題。但是收效甚小。 1916 袁世凱恢復帝制,耗費巨大,造成國庫空虛,中、交兩行在京、津等地停止兌現,發生「京鈔風潮」。 1919—1922 邊業銀行、大中銀行、農商銀行、中南銀行、蒙藏銀行、勸 業銀行、中國實業銀行、熱間 興業銀行等很多商業銀行相繼開業,發行銀行兌換券。 1923 社會輿論力主廢除銀元上的袁像圖案,試鑄龍鳳銀幣。因龍鳳幣仍帶帝王色彩,而未被採用。 1924 孫中山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發行銀元兌換券。 1927 國民黨政府仿民國元年版,鑄孫中山半身側面像銀幣。 1928 共產黨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在上井襯建立了蘇區第一個造幣廠,鑄「工」字銀元。國民黨政府於11月在上海成在中央銀行,發行銀元和多種紙幣。 1930-1932 各革命根據地先後組建蘇維埃工農銀行,發行多種紙幣和銀、銅幣。1932年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瑞金成立,當年七月發行紙幣。國民黨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券」。「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區愧倔政府組建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紙幣 1933 國民黨政府公布國幣條例,海廠開鑄正面為孫中山像、背面雙帆船的銀幣。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在漢口成立,開始發行紙幣。 1935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改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繼續發行紙幣和布 鈔。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入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 同時禁止銀元流通。 1937 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改為陝甘寧邊區銀行。 1938 晉察冀邊區和山東抗日根據地分別設立邊區銀行和北海銀行,發行紙幣。偽華北臨時政府成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 1939 冀南、太岳解放區成立「冀南銀行」, 發行冀南幣。 1940 晉緩邊區成立西北農民銀行,發行西北幣。 1941 南京汪精衛偽政權成立「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 1942 國民黨政府決定將中國銀行、農民銀行、交通銀行的貨幣發行權集中到中央銀行。 1945 華中抗日根據地以大江銀行、 江南銀行、淮南銀行、淮北地方銀號、江淮銀行、鹽阜銀行等為基礎,建立華中銀行,發行華中幣。國民黨政府開始發行帶有「東北九省流通券」字樣的法幣。 1946 東北解放區成立東北銀行,發行東北幣。 1948 冀南銀行同晉察冀邊區銀行在 五月合併成華北銀行。十二月一日,以華北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和北海銀行為基礎, 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人民幣。國民黨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金元券。 1949 陸續收回各解放區的地方性貨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幣逐步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國民黨政府在逃往台灣的前夕,在廣州、重慶等地 ,發行「銀元券」。 1955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 1957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一分、 二分、伍分三種鋁鎂合金輔幣。 1962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 1979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建國三十周年紀念金幣,這是新中國發行金銀紀念幣的開始。 1980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一角、二角、五角三種銅鑄合金輔幣和一元銅錦合金主幣。同年4月1日起,發行外匯兌換券。 1984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流通紀念幣。 1987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陸續發行第四套人民幣。 1992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版一角鋁鎂合金、五角銅鋅合金、一元鋼芯鍍鎳三種硬幣。 1994 中國銀行首次在香港發行鈔票,面值有 20、50、100、 500、1000元五種 1995 中國銀行開始在澳門發行鈔票,面值有 10、50、100、500、1000元 五種 1996 增發20元面值的澳門鈔 1999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 |
西周 銅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晉:空首布 戰國 齊:齊刀、齊圓錢三種 燕:明刀、針首刀、齊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兩十四銖、兩錙、文信、長安、半兩 楚:印子金、連布、殊布當十、蟻鼻錢 趙: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三孔布、直刀、圓錢 韓:銳角布,方足布 魏:橋足布、方足布、圓錢 中山:大尖首刀 東周:東周圓錢、東周方足布 西周 西周圓錢 西漢 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 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 少帝(劉恭) 前187~前184 八銖半兩 少帝(劉弘) 前183~前180 五分錢(六銖半兩) 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 四銖半兩 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 武帝(劉徹) 前140~前87 三銖、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 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 昭帝五銖 廢帝(劉弗賀)前74 宣帝(劉詢) 前73~前49 宣帝五銖、小五銖 元帝(劉大) 前48~前33 四齣五銖 成帝(劉驁) 前32~前7 哀帝(劉欣) 前6~公元1 平帝(劉刊) 公元1~公元6 (劉嬰)公元6~公元8 新 王莽 9~20 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 更始帝(劉玄) 21-23 更始五銖、公孫述 鐵半兩、鐵五銖 東漢 光武帝(劉秀) 23~57 建武五銖 明帝(劉庄) 58~75 五銖 章帝(劉怛) 76~87 五銖 和帝(劉肇) 88~105 五銖 殤帝(劉隆) 106~106 五銖 安帝(劉佑) 107~125 五銖 少帝(劉懿) 125五銖 順帝(劉保) 126~144 五銖 沖帝(劉炳) 144~145 五銖 質帝(劉纘) 146~146 五銖 桓帝(劉志) 147~167 五銖 靈帝(劉宏) 168~189 五銖、中平四齣五銖 廢帝(劉辨) 189 獻帝(劉協) 190~220 五銖、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魏 文帝(曹丕) 220~226 明帝(曹睿) 227~239 魏五銖 齊王(曹芳) 240~254 魏五銖 高貴鄉公 254~260 元帝(曹奐) 260~265 吳 大帝(孫權)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會稽王(孫亮) 252~258 景帝(孫休) 258~264 末帝(孫皓) 264~280 蜀 昭烈帝(劉備) 221~223 蜀五銖、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後主(劉禪) 223~263 直百五銖、直百、直一 西晉 武帝(司馬炎) 265~290 惠帝(司馬衷) 290~306 西晉五銖 懷帝(司馬熾) 306~313 愍帝(司馬鄴) 313~316 東晉 元帝(司馬睿) 317~322 明帝(司馬紹) 322~325 沈充造「沈郎五銖」 成帝(司馬衍) 325~342 康帝(司馬岳) 342~344 穆帝(司馬聃) 344~361 哀帝(司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馬奕) 365~370 簡文帝(司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馬曜) 372~396 安帝(司馬德宗) 396~418 恭帝(司馬德文) 418~420 後趙 石勒鑄:豐貨 成漢 李壽鑄:漢興 北涼 沮渠蒙遜鑄:涼造新泉 夏 赫連勃勃鑄:大夏真興 宋 武帝(劉裕) 420~422 少帝(劉義符) 422~424 文帝(劉義隆) 424~453 四銖 孝武帝(劉駿) 453~464 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前廢帝(劉子業)465 永光、景和 兩銖、永光 明帝(劉閾) 465~472 後廢帝(劉昱) 472~477 順帝(劉准) 477~479 南齊 高帝(蕭道成) 479~482 武帝(蕭賾) 482~493 劉悛 在四川蒙山鑄 南齊五銖 明帝(蕭鸞) 493~498 東昏侯(蕭寶卷) 498~501 和帝(蕭寶融) 501~502 梁 武帝(蕭衍) 502~549 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簡文帝(蕭綱) 549~551 元帝(蕭繹) 552~554 敬帝(蕭方智) 555~557 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陳 武帝(陳霸先) 557~559 文帝(陳倩) 560~566 天嘉五銖 廢帝(陳伯宗) 567~568 宣帝(陳頊) 569~582 太貨六銖 後主(陳叔寶) 583~589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壽) 423~452 文成帝(拓跋睿) 452~465 獻文帝(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太和五銖 宣武帝(元恪) 500~515 永平五銖 孝明帝(元詡) 516~528 孝庄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銖 長廣王(元曄) 530-531 節閔帝(元恭) 531 安定王(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 534~550 小樣永安五銖 西魏 文帝(元寶炬) 535~551 大統五銖 廢(元欽)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齊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銖 廢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後主(高緯) 564~577 幼主(高恆) 577 承光 北周 孝閔帝(宇文覺) 557 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永通萬國、北周布泉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靜帝(宇文衍) 579~581 隋 文帝(楊堅) 581~604 置樣五銖、五銖白錢、隋五銖 煬帝(楊廣) 604~617 隋五銖 恭帝(楊侑) 617~618 唐 高祖(李淵) 618~626 開元通寶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開元通寶 高宗(李治) 649~683 開元通寶、乾封泉寶 中宗(李顯) 684 開元通寶 睿宗(李旦) 684~690 開元通寶 則天皇帝 690~705 開元通寶 玄宗(李隆基)712~756 開元通寶 肅宗(李亨) 756~762 開元通寶、乾元重寶 代宗(李豫) 762~779 開元通寶、大曆通寶 德宗(李適) 779~805 開元通寶、建中通寶 順宗(李誦) 805 開元通寶 憲宗(李純) 805~820 開元通寶 穆宗(李恆) 820~824 開元通寶 敬宗(李湛) 824~827 開元通寶 文宗(李昂) 827~840 開元通寶 武宗(李炎) 840~846 開元通寶、會昌開元通寶背有: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種,為各鑄地州名。 宣宗(李忱) 846~859 開元通寶 懿宗(李漼) 859~873 開元通寶、咸通玄寶 僖宗(李儇) 873~888 開元通寶 昭宗(李曄) 888~904 開元通寶 哀宗(李祝) 904~907 開元通寶 史思明 得壹元寶?順天元寶 後梁 太祖(朱全忠) 907~910 開平元寶 末帝(朱友貞) 911~923 後唐 庄宗(李存勗) 923~926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寶 閔帝(李從厚) 934~935 後晉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寶 出帝(石重貴) 944~947 後漢 高祖(劉知遠) 947~948 漢元通寶 隱帝(劉承佑) 948~951 後周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寶 世宗(柴榮) 954~960 劉仁恭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前蜀 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南唐 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保大元寶、永通泉貨、南唐開元 南漢 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後蜀 廣政通寶、大蜀通寶 閩 開元通寶背閩、福鉛錢、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吳越 鉛開元 楚 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北宋 太祖(趙匡胤) 960~976 宋元通寶 太宗(趙光義) 976-997 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真宗(趙恆) 998~1022 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祥符通寶、天僖通寶 仁宗(趙禎) 1022~1063 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曆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英宗(趙曙) 1064~1067 治平元寶、治平通寶 神宗(趙頊) 1068~1085 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哲宗(趙煦) 1086~1101 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徽宗(趙佶) 1101~1125 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欽宗(趙桓) 1126~1127 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李順 應運元寶、應感通寶 南宋 高宗(趙構) 1127~1162 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孝宗(趙眷) 1163~1190 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光宗(趙敦) 1190~1194 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寧宗(趙擴) 1195~1224 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 理宗(趙昀) 1225~1264 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度宗(趙基) 1265~1274 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 恭宗(趙顯) 1275 端宗(趙顯) 1276~1278 帝丙(趙丙) 1278~1279 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907~926 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會同通寶 世宗(耶律阮) 947~951 天祿通寶 穆宗(耶律璟) 951~969 應歷通寶 景宗(耶律賢) 969~982 保寧通寶 聖宗(耶律隆緒) 982~1031 統和通寶 興宗(耶律宗真) 1031~1054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毅宗(李諒祚) 1048~1067 西夏文福聖寶錢 惠宗(李秉常) 1067~1086 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崇宗(李乾順) 1086~1139 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桓宗(李純佑) 1193~1206 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皇建元寶 神宗(李順頊) 1211~1223 光定元寶 獻宗(李徳旺) 1223~1226 末帝 1226~1227 金 太祖(完顏阿骨打) 1115~1123 太宗(完顏晟) 1123~1135 天輔通寶 熙宗(完顏dan) 1135~1149 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海陵王(完顏亮) 1149~1161 正隆通寶 世宗(完顏雍) 1161~1189 大定通寶 章宗(完顏景) 1189~1208 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衛紹王(完顏永濟) 1208~1213 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宣宗(完顏洵) 1213~1223 貞佑元寶、通寶 哀宗(完顏守緒) 1223~12324 末帝 (完顏承麟) 偽齊劉豫 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元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成宗(鐵穆耳) 1294~1307 元貞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武宗(海山) 1308~1311 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國寶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1~1320 皇慶元寶 英宗(碩德八剌) 1321~1323 延佑元寶、通寶 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1323~1328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天順帝(阿速吉八) 1328 泰定通寶、元寶 文宗(圖貼睦爾) 1328~1329 明宗(和世剌) 1329~1332 寧宗(懿麟質班) 1332 順帝(妥歡貼睦爾) 1333~1368 至元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元末義軍 大周 張士誠 1353天佑通寶 大宋 韓林兒 1355龍鳳通寶 天完 徐壽輝 1358天啟通寶、天定通寶 漢 陳友諒 1360大義通寶 吳王 朱元璋 大中通寶 明 太祖(朱元璋) 1368~1398 洪武通寶 恵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朱棣) 1403~1424 永樂通寶 仁宗(朱高熾) 1425 洪熙通寶 宣宗(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寶 英宗(朱祁鎮) 1436~1449 景宗(朱祁鈺) 1450~1457 英宗(朱祁鎮) 1457~1464 憲宗(朱見深) 1465~1487 孝宗(朱佑堂) 1488~1505 弘治通寶 武宗(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朱厚璁) 1522~1567 嘉靖通寶 穆宗(朱載厚) 1567~1572 隆慶通寶 神宗(朱翊鈞) 1573~1620 萬曆通寶 光宗(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寶 熹宗(朱由校) 1621~1627 天啟通寶 毅宗(朱由檢) 1628~1644 崇禎通寶 李自成 永昌通寶 張獻忠、孫可望 大順通寶、西王賞功、興朝通寶 南明 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三藩 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 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 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太宗(皇太極) 1626~1643 天聰漢錢 世祖(福臨) 1644~1661 順治通寶 聖祖(玄燁) 1661~1722 康熙通寶 世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寶 高宗(弘曆) 1736~1795 乾隆通寶 仁宗(顒琰) 1796~1820 嘉慶通寶 宣宗(旻寧) 1821~1850 道光通寶 文宗(奕佇) 1851~1861 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穆宗(載淳) 1862~1874 同治通寶、重寶 德宗(載湉) 1875~1908 光緒通寶、重寶 (溥儀) 1909~1911 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 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
推薦閱讀:
※鑄件拋丸處理後發黑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
※由明朝的錢幣鑄造看明朝的興盛衰亡
※鑄造技術:消失模鑄造塗料的配方
※岳飛墓前四奸鐵像鑄造溯源
※宇太:毛澤東是黨魂、軍魂、國魂、民魂、族魂的鑄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