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之父」傑斐遜為何拒絕解放奴隸
美國黑人奴隸制在美國歷史上大約存在了二百年。野蠻、殘暴、非人道的黑奴製成為美利堅民族無法抹去的記憶,時刻提醒著美國人正視和不斷反思這段歷史。
北美大陸的黑人從外面輸入,最初並不全是奴隸,後來才通過法律規定黑人終身為奴
北美大陸的第一批黑人是1619年由荷蘭人輸入的。但是最初幾十年輸入到英屬北美殖民地的黑人還是有限的,而且還不全是奴隸。黑人的法律身份是不明確的,實際待遇相當於契約奴工,與白人契約奴工類似,服役一定期限後可以獲得自由,這與宗主國英國沒有奴隸制的傳統和現成的奴隸制的概念與規範有關。有的黑人不僅是自由人,還擁有土地。這種寬鬆狀況在1660年以後發生變化。1661年弗吉尼亞的一項法律規定黑人終身為奴;1662年弗吉尼亞的另一項法律規定黑人奴隸所生子女是奴隸。1671年,馬里蘭也制定了同樣的法律,其他殖民地紛紛效仿。終生服役是奴隸制的首要特徵,這標誌著北美黑人奴隸制正式初步形成。
從1680年代開始,非洲黑人奴隸才開始大規模進入英屬北美殖民地。這與南部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起初,白人契約奴工曾是這些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來源,1680年代隨著英國國內狀況的改善,移民到北美的白人逐漸減少,黑人奴隸才逐漸成為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獨立戰爭前夕,英屬北美殖民地黑人奴隸約有50多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1/6。
隨著黑人奴隸制與種植園經濟的結合,黑人的地位愈益下降,待遇更為悲慘。1705年弗吉尼亞議會通過法律,把黑人看作是一種不動產。在生活上,黑奴未經主人批准,不準結婚;黑奴的妻女常受主人的姦汙;主人可任意拆散黑奴家庭,出賣或作為饋贈物。強制勞動所產生的高效率是奴隸制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南部種植園的黑人奴隸制是最為典型的。
奴隸制顯然與追求自由與獨立的美國革命原則相違背,但美國的革命精英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極大的內在矛盾,因為連總統都是大奴隸主
經過了1776-1783年的獨立戰爭,美國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獨立宣言》宣布:「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力」。奴隸制顯然與追求自由與獨立的美國革命原則相違背。但是,另一方面,奴隸制在殖民地時期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牢固地與南部種植園經濟結合起來,成為南部的經濟基礎,更是牽涉到種植園主的切身利益。美國的革命精英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極大的內在矛盾。例如,喬治·華盛頓被尊稱為美國的國父,是獨立、民主、自由的象徵,他同時又是奴隸主,擁有8000英畝農場、300名奴隸,屬於屈指可數的大種植主兼奴隸主之一。「民主之父」托馬斯·傑斐遜也是大奴隸主,畢生堅守蓄奴生活,至死拒絕解放自己的奴隸。革命領導者在奴隸制問題上達成妥協,1776年7月4日正式發表的《獨立宣言》在奴隸制和奴隸貿易問題上沒有論述,顯示了迴避和沉默的態度。1787年憲法第一條第二款規定,各州選派眾議員和納稅時應以所有自由人口及五分之三的黑人人數為標準。此即著名的「五分之三」條款,又稱「五分之三」妥協。這意味著黑人是作為「半人半財產」被寫入聯邦憲法中的。奴隸制事實上得到國家的認可。
南部種植園主兼奴隸主經過幾個回合的鬥爭,維護了奴隸制的合法存在。他們相信煙草才是最快的致富途徑,在戰後很快重操舊業,很多在戰爭時期已經離開田地到商店、織房做工的奴隸在戰後又回到煙草田中。同時,另一種前景更為廣闊的種植物悄然興起,這就是棉花。棉花生產的急劇擴大使南部種植園對奴隸的需求激增。一個善察商機的商人看到:「黑奴貿易是我們的一個重大目標,種植園主將不惜一切獲得黑奴」。種植園主通過各種途徑輸入成百上千的黑奴。黑人奴隸制達到鼎盛,成為一種商業性的剝削制度。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興起一股改革熱潮,其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就是廢奴運動
黑人奴隸制雖然具有很高的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但它畢竟是一種殘酷、野蠻、不人道的勞動制度。美國也因此遭到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譴責。19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興起一股改革熱潮,其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是廢奴運動。黑人為爭取自身的解放而鬥爭,更是廢奴運動的天然主力軍。1859年,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領21名白人和黑人起義,把廢奴運動推向高潮。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1862年,林肯總統發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隸獲得自由,從而從根本上瓦解了南方叛亂各州的戰鬥力,扭轉了戰局。1865年,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規定奴隸制或強迫奴役制,不得在合眾國境內和管轄範圍內存在。這樣,奴隸制在美國被廢除了。但是,美國的種族歧視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之後才真正得到重視和解決。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研究員)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阿沛阿旺晉美?
※台灣一旦這麼做:解放軍將接收太平島
※解放軍將派70人赴俄參加紀念反法西斯勝利紅場閱兵
※顧佳悅 | 馬列毛主義:婦女解放的理論與實踐
※以「東方經驗」夯實社會和諧之基 新論·連載·廣告-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