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做人皆火候
溫州網訊 本月15日,和餐盤打了整整40年交道的潘曉林手中多了一個鎏金的盤子,上面鑲嵌著「浙江餐飲業終身成就獎潘曉林」。金盤上的獎項概括了這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廚師的火候。
在看似簡單又家常的菜中,潘曉林琢磨的是食材的本質,他認為廚師的火候就在於充分了解並發揮食材本性。從他身上,記者感覺到,發揮食材本質、掌握火候,並不局限於廚房,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修鍊。
曾在人民大會堂做菜
潘曉林是鹿城區人,少時家居鐵井欄。20歲那年,他進入國營的市飲食服務公司,在東風飯店當廚師。在廚房中學藝5年後,剛好逢北京人民大會堂要充實廚師隊伍,在全國進行挑選。
「我當時做的菜很簡單,不花哨的。」潘曉林還記得,他展示了甌菜中的糖醋排骨、溫州敲魚、溫州魚皮湯、豆芽炒肉絲四道菜,後被選中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工作。
潘曉林回憶,初到大會堂,並沒有馬上分配工作,而是繼續學習了一個月。在人民大會堂做菜,要求非常嚴格,食材大部分是內部的,特供食材的單位沒有名稱,食堂里稱之為34號。常用的菜比如豆腐,就專門有一個人負責做。大會堂的廚房,有專門養魚、養雞鴨鴿子的區域,外面買進來的活魚活禽,需要先養一段時間後,才可以宰用。
重大的宴請,會提前兩天在廚房的小黑板上寫明。潘曉林第一次接到重要的活是鄧穎超接待外賓。他說,看到小黑板上寫著由潘曉林負責做這次招待的菜肴,很激動,當晚寫了三封信回溫,告訴家人、師傅和朋友。菜單是總廚擬好的,潘曉林負責做了那次菜後,保留了第一次為國家領導和重要賓客做菜的菜單。
生命中的兩位師傅
今年60歲的潘曉林很念舊,他保留的不僅是菜單,還保留了不少書信。其中一封信,是他的啟蒙老師金次凡寫給他的。「這是家書,老師不單單教我做菜,還教我一世走路的方法。」潘曉林指的是金次凡教導他為人處世之道。
金次凡的信,用的是國營溫州飯店的信箋,手寫的7頁紙,泛黃了。他在信中寫道: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廚房是我國烹飪界的最高學府,只要你虛心好學,有雄心,將來完全可以成為廚房中的工程師。信中提及,當好一個廚師,要有聰慧的資質,也需要事業心;要有陶冶人才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是廚房;更要勤奮好學。
「亦父亦師亦友,我真的很感動。」潘曉林說,因為這份師徒深情,後來他離開人民大會堂回溫州時,婉拒了當時最好的酒店——華僑飯店的邀請,到師傅所在的溫州酒家,跟著金次凡繼續在廚房裡工作。「師傅教會了我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可惜他英年早逝。」潘曉林再三跟記者說,要寫他,一定要寫到他的師傅。
潘曉林說,我的另一位師傅是人民大會堂的總廚孫應武,他讓我見識了世界各地的菜肴,開闊了眼界。相比於北京,溫州畢竟閉塞,甌菜相對單一。潘曉林從人民大會堂把猴頭菇、野生竹蓀等菜肴帶到溫州,引用到甌菜中。
現在,潘曉林和孫應武一起,在全國各地授課。他說,廚藝,真的不只是煎炒烹炸這麼簡單。比如一鍋底湯,同樣是用老母雞和排骨熬就,不同的人熬的湯味道就不同。不能單一從多少排骨加多少水來確定這鍋湯的用料,湯中,有脂肪、氨基酸、膠原蛋白、骨髓油和水等,廚師必須掌握食材的本性,水要一次到位,否則會凍住食材的香味。湯有軟硬的特性,硬是指湯的香味和鹹味,這是基本,軟是指湯中的脂肪和膠原蛋白、氨基酸等含量,如果脂肪和膠原蛋白太多了,湯就會膩,太少又過於清淡,只有廚師在掌握食材本性之後才能掌握好熬湯的火候。
把西餐精華應用到甌菜中
潘曉林是我省首席技師,在他的大師工作室里,掛著這麼一副對聯:繼承不循古,創新不棄舊。他編輯出版了三本甌菜菜譜後,最近停下了寫作,他說,甌菜在不同時段有不同的特性。
潘曉林的創新不棄舊,是他想把西餐中的精華部分移植到甌菜中來。近些年來,潘曉林可謂是吃遍全球美食,他特意到澳大利亞一家米其林三星全球第26名的飯店用餐,這家飯店需要提前兩個月訂餐,一餐飯從開始到上完最後一道菜用了3小時。「就是在體驗品味這個程序。」
十年前,挪威三文魚引進溫州,潘曉林從中起了作用。這得益於潘曉林去世界各地品嘗、比較百味,把世界各地的菜肴精華引到溫州。他不僅到挪威看三文魚,到法國的乳酪生產基地,還去義大利品嘗葡萄陳釀發酵而成的黑醋,到西班牙了解火腿製作工藝……
「五味中,拿辣味來說,就分辛辣、麻辣、香辣等好多種。不僅水果、蔬菜有時令,肉和海鮮也有時令,各種口味,還關乎氣候、地質和水流。」潘曉林說,越學越覺得廚藝深奧,年已花甲的他,甚至感覺自己才剛入門。
6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舉辦了一次美食活動,中國烹飪協會只有潘曉林和香港兩位廚師前去參加。有一餐菜,是中烹協展示的,三位廚師需要做出200多人的菜。潘曉林採用溫州的豆瓣甜醬,蒸出了中式雞排,讓食客大為讚賞。回國後,他跟孫應武說:「老爺子,我這道菜是向你學的,用的是大會堂口蘑蒸雞的做法。」孫應武馬上否定了他的說法:「不是。你學走,消化了,應用出去,是你的。」
會做菜還要會吃菜
今年高考前,溫州都市報推出「舌尖上的高考」欄目,不少考生家長曬出了自己的愛心高考餐。溫都記者邀請了甌菜大師潘曉林,為家長推薦三道家常菜。這些菜品取材較為簡單,做法易掌握。
在溫州蘭立方酒店,剛從外地授課趕回溫州的潘曉林除了口頭介紹做菜方法,還手把手傳授。「來,我教大家做一道簡單又美味的菜,西紅柿炒雞蛋。」6月4日,面對一批家有考生的家長,潘曉林演示家常菜烹飪要點,給雞蛋加兩小勺水,西紅柿切成「斧頭片」兩面煎,這樣炒出來的雞蛋鬆軟,西紅柿的香味又充分發揮。
美食也需要人懂它、吃它。溫州的餐桌習慣中,第一道菜是主食,醬油醋碟必不可少。關於吃,潘曉林很想談談這兩個習慣的利弊。
第一道上主食,實際上是物資匱乏年代留下來的習慣,那時候酒席多為婚宴,主人家擔心來客吃不飽,先上主食填飽肚子,而後其他菜就可以相應節省。如今在溫州,吃飽已經不成問題,需要考慮的是吃好,第一道菜,應該是開胃小菜,先把食客味蕾打開,胃口提起來,接下來的菜才會感覺更好。現在,溫州第一道上主食的上菜順序,很考驗廚師功力,必須考慮在食客吃飽之後,用什麼樣的菜把胃口再提起來。潘曉林覺得西餐中的餐前開胃酒很有科學性,他認為,中餐最好的上菜順序是:先上冷盤用於開胃,然後上湯,再依次上大菜、小炒、主食、甜點。
溫州各家酒店,醬油醋碟必備,食客人手一碟,各種食物都放醬油醋中蘸一蘸,讓各種食物變成同樣醬油加醋的味道。其實,各種食材有不同特性、不同味道,搭配的醬料也是不一樣的,有的食材適合蘸甜辣醬,也有的需要蘸醬油。溫州人愛吃海鮮,而干蒸螃蟹,是一律蘸醬油醋的,潘曉林建議,吃螃蟹時,現剁薑末,放碟中,米醋衝下去,更能激發螃蟹的鮮甜味。
潘曉林感嘆,因為不良競爭等原因,讓一些菜肴失去原本的美味,比如鮑魚,最好的口感是1厘米到1.5厘米的厚度,吃時切成小塊,放嘴裡才有嚼頭;而商家最樂意把鮑魚切成薄薄的一片,配上平菇,攤在大盤上看起來有料。舟山黃魚,肉質鮮美,稱得上是魚中之王,而大多數黃魚,從漁船到酒店的販賣過程中,已經被幾次注水,肉質硬生生被糟蹋。
「吃是個享受的過程,如果單一追求價格便宜,很難吃得到好東西。餐飲行業也同樣,要考慮為顧客奉上好的菜,而不是單一便宜的菜,否則,真的不利於行業發展。」潘曉林說,做菜和吃菜,需要搭配得當,互相欣賞,才會得到最好的效果。
本文轉自:溫州網
推薦閱讀:
※射鵰英雄傳中難道就如洪七公所說除惡護善就是做人的準則嗎,殺壞人就是應該的嗎?
※太會做人,讓人毫不提防的星座
※做人必讀《百孝篇》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TAG: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