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還是要聽見,聽清楚,別糊弄自己,養成這個習慣,不在念佛號的多少

(續)我們為什麼要聽《地藏經》?我們目的就是要把地獄的情況弄清楚,非常苦,非常難,非常險惡,所以我們要好好念佛。我們為什麼要念《心經》?「五蘊皆空」,我們知道這個色身是假的,我們知道世界是怎麼來的。我們為什麼要念《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為什麼要念《心經》?五蘊皆空。幫助我們把身心世界放下,這就對了。完全都迴向到凈土法門,都增加我們的信、願和行。不是為了念《心經》,不是說我覺得舒服,我喜歡《金剛經》,我看《地藏經》我就高興,不是這個意思。都是為了增加我們的信願行三資糧。你這樣念這些經,就變成我們凈土法門的助修,增加我們念佛的動力。再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這裡根據目前咱們這些同修的一些現象,我們看到了一些跑道場的這些現象,我們在這裡也跟大家一起關於到道場去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凈空老和尚關於到道場的這些開示。

師父在一九九六年十月份,在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在講解《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在講解這部經的時候有過這樣的開示。經上說「不應親近懈怠之人」,不應該親近懈怠之人,我們一塊兒學習。「我們常常接近這些人,對於我們修學會有影響。」就是你接近懈怠的人,會對你的修學有所影響。「我們是初學的凡夫,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選擇。往往有許多同修對於這一樁事情沒有保持警覺性,被環境所轉,非常可惜。這就是一般所講的『人情佛事』,這個對於初學的凡夫影響很大。學佛必須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們才能成就,這一條說的就是這個。」「不應親近懈怠之人」,這是《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里的話。「懈怠的範圍非常廣泛,你能夠看得出來嗎?懈怠懶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覺的這些人?這些人當然你不會親近他,因為他要睡覺,他也不會找你。哪些是懈怠的人?從前印光大師所講的喜歡跑道場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場,天天去趕熱鬧。他怎麼懈怠?對於修道懈怠,修定懈怠。修定修慧他不造,天天去趕熱鬧,這才叫懈怠之人,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錯會。」「我們在《文鈔》裡面看到,在《永思錄》裡面看到,印光法師的這些歸依弟子去看他的時候,老和尚一見面就呵斥,就罵人:『你來幹什麼?』弟子說:『我來看看師父。』印光法師說:『師父你過去看過了,你還要看什麼?到處跑,把心都跑亂了。叫你在家老實念佛,你不肯念,你還要到廟裡看看師父,有什麼好看的!』把他們罵回去!這叫懈怠。每個人都很尊敬印光大師,但是他的法沒有人提。現在道場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來了,那道場怎麼能維持!所以現在大家都搞熱鬧,熱鬧就是懈怠,對修定、修慧、修清凈心懈怠了。佛在此地教給我們,這樣的人不要去親近他,不要去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亂了。」說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我們的四眾弟子當中,在家男眾、在家女眾,很多人熱衷於跑道場,覺得學佛就應該跑道場,覺得跑道場才算學佛。在這裡凈空法師做了明確的開示。印光老和尚關於跑道場也有多次明確的開示,我們看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之「示修持方法」當中,老和尚怎麼說的。這是說來山尚不如看書之有益,你來到山上來看我,不如看書之有益。「凈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絕對沒有什麼口傳心授這些事情。「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任憑你在經教和著述當中自己去領會。「無不得者」,沒有一個不能得到它的實際利益的。「來山尚不如看書之有益」,你到這兒來看我,不如你看書之有益。「古人云:見面不如聞名。即來,與座下說者。」你既然來了,我與座下(是尊稱),與你說的這些東西仍然是《文鈔》,「仍是文鈔中話」,跟《文鈔》中說的沒有兩樣。「豈另有特別奧妙之秘法乎?」哪裡有什麼特別的奧妙的方法!「十餘年前,與吳璧華書」,十多年前,我給吳璧華居士寫了一封信。「末雲」,在信的結尾我說,「有一秘訣,剴切相告」,剴就是實實在在的,實在相告,有一秘訣,實在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誠敬是最重要的,來山不重要,跑道場不重要。「信願行三」,大家注意聽,「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知道這兩件事,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知道這兩件事,你還用問誰呢?這封信是第三編,就是《文鈔》當中第三編,《復明性師書》,復明性師的這封信。我們看到這以後,我們就知道了,我們不要再跑道場了。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沒有說讓我們跑道場,我們凈土宗的歷代祖師大德都沒有讓我們跑道場。就是按照印光老和尚說的意思,『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你這清楚不清楚?清楚了。『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道不知道?知道了。而且老和尚又接著說,「都攝六根」的下手之處在「攝耳諦聽」。你知道這個就行了!你去跑道場,坐飛機,坐火車,然後租酒店,路上浪費很多的時間,非常的可惜。西方不是跑道場跑出來的,是念佛念出來的。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多念佛同修,我接觸的這些同修們,忽略了迴向這個問題,不知道什麼叫迴向。這也是嘉麗老師提出來的,命令我給大家再講一講,這個迴向是怎麼回事,什麼叫迴向,為什麼要迴向,迴向給誰。這個我講我也不懂,我也是學生,也是初學者,我們有老法師歷年的開示,我們一起共同學習。首先,我們先學習印光大師的開示,關於迴向的開示。什麼叫「常時迴向」?我們先回答這個問題。《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之第三部分「示修持方法」。「念佛迴向,不可偏廢」,你絕對要迴向,不能廢了它。「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就是你的深信切願,你怎麼表達出來?你要用嘴表達出來,用嘴說出來,你說我心裡信,我也願,你發於口者。「然迴向祇宜於夜課畢」,迴向只適合在夜課結束的時候迴向。「及」,和,「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你在白天當中念佛、誦經,完了以後來迴向。所以這就講了迴向的時間,作為夜課完的時候,一定要迴向;或者白天,就像我們說早晨,晨朝做功課的時候,完了以後,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在念佛和誦經完了以後我們要做這件事情,迴向。「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迴向。」你念佛我們不是說嘛,要從朝至暮不能間斷,其心中,其就是代詞,就是我們心中只要具備了願意往生西方的念頭,這就是我們說的常時迴向。功課完了以後肯定是要迴向的,晚上夜課結束的時候,是肯定要迴向的,白天的課程結束的時候是要迴向的,但是我們平常念佛這個功德我們怎麼迴向?你只要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具備願意生西的、往生西方的這個念頭,這就是我們的常時迴向,常時間的迴向。這是《復永嘉某居士書四》。第二段老人家在談到迴向的問題當中說,「日用之中」,就是平常生活當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這地方善根就是講種種善事。「皆悉以此功德」,都應該用這些功德「迴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你如果這樣做了,則一切你的行門,你所做的這些事情,皆為凈土的助行,都是要往生西方的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就像把塵土聚在一起,形成土地。「聚眾流而成海」,把眾流彙集在一起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這個非常的深、非常的大,誰能窮盡?就說明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然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所謂四恩就是你所有修持的這些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四恩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這個叫四恩。這是我們查的丁福保先生《佛學大辭典》中的定義。三有者,就是三界之生死也。一個是欲界,就是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也。丁福保《大辭典》。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就是說你要發菩提心,我誓願度生,我所有今天念佛,包括你念《心經》,念《金剛經》,孝敬爸爸媽媽,所有的這些善行,都要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都是為了他們。老和尚接著說,「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你這樣做的話,就和火上澆油一樣,火燒得愈來愈旺,如苗得雨,就和禾苗得到雨露一樣。「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什麼叫大乘勝行?就是殊勝之行為,《佛學大詞典》當中有這個解釋。大乘,大家都知道,勝行就是殊勝的行為。深結法緣,成就自己的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你雖然修的是非常好的凈土法門,念佛是非常殊勝的,但是你的果報,你感來的非常卑劣,不殊勝。這是印光大師《與徐福賢書》,《文鈔》正編當中給徐福賢的回信。第三段印光大師關於迴向的開示說,「迴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如果你只為自己念,你心量太小,那你所得的功德,就是回報,也是非常狹小的。「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就和一盞燈,它只是一個燈的明。「若肯轉燃」,如果你願意,你肯,把你這個燈去把別的燈都點亮,「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那這些燈的亮,是不可以比喻的。「而本燈固無所損也」,而你點亮別人這個燈一點損失也沒有,你閑著也是閑著,你不把別人點亮,你也得燒完。「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世人不知道這個意思,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知道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不願意別人能得到這些利益。這是《文鈔》第三編《復章道生書》。這三段,就把迴向的意義說清楚了。我們大家一定要做到常時迴向,我們所修的善行都要迴向到西方,迴向給四恩三有,來成就自己的大乘勝行。勝行就是殊勝之行為。我們接下來看凈空法師講的迴向是怎麼闡述的。

師父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份,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在講解《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當中有這麼一段開示。「疏曰【迴向菩提者,凡所修為,咸願往生,是名迴向。而向無他向,迴向西方者,迴向自性也。】這幾句是註解序文『有願皆迴向菩提』這一句。」「學佛為什麼要迴向?」我們師父接著說,「有哪些事情應當迴向?迴向給誰?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凡是真正學佛的人,無論做什麼善事,大善、小善,你修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都要迴向。這裡說得很清楚,『凡所修為』,「為」就是你的造作,「修」是你的修行。『咸願往生』,不管做什麼,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求生凈土,求生凈土這個念頭時時刻刻不能忘記。」這就是師父講的,心上要有佛,求生凈土這個念頭時時刻刻不能忘記。你看「念」佛,就是「今心」,心上一定要有佛。「做一切善,做善事修福,這個福修了做什麼用?幫助我往生。往生也要靠福報。」所以《佛說阿彌陀經》當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也要靠福報。「經論里常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就是大福報。所修的一切善法,絕對不求現在的善果。」兒子要考大學了,身體要健康了,你不能求這個,能得到,但是你不能求這個,這不是你念佛的目的。所以有些得病的人說,那我念阿彌陀佛管用不管用?我說印光大師有很明確的開示,得病的人你念阿彌陀佛,你就是為了去西方。你說我念阿彌陀佛,還是為了我的病好,對不起,你萬一病好不了,你一定去不了西方。能好它就好了,好不了怎麼辦?因為你不想去西方,你念阿彌陀佛的目的是要我病好,那你就這成了障礙。所以我們應該是念阿彌陀佛,我們的目標是願意往生。如果命終了,我們就去西方,如果命不終,我們就回來了,繼續念佛。應該抱著這個目的。

現在很多人念佛的目的不純,是為了事業發展,身體健康、孩子聽話等等這些目的。這不是我們念佛的目的。但是你把念佛的目的定在去西方這個目標上,特別不可思議的是,你孩子又聽話了,事業又發展了,身體又健康了,你不為了它你反而得到它,你為了它你反而得不到它。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大福報,「『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就是大福報。所修的一切善法,絕對不求現在的善果,不求這個福,修福不願意享受這個福報,願意在什麼時候享受?臨命終時沒有病,這是大福報。世間人講五福,福有五大類。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五福之一,而且是五福裡面最重要的。為什麼?大家都曉得有六道,死了之後就去輪迴了。凡是惡道,都是迷惑顛倒才去的,哪有一個人清清楚楚的會到惡道去?人在臨命終時害病,不認得家親眷屬,甚至不省人事,這個很危險!在這種情形之下,縱然我們幫他助念,這是盡到我們的心力,他有沒有受用很難講!假如他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我們幫他助念,這個很有效果。可見得臨終那一著關係到來世的福報、來世的因果,所以非常的重要。因此,我們今生在世,無論修大善小善,都希望資助在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佛號念得清清楚楚的往生,這叫『迴向』,迴向的意思就是在此地。」說得非常斬釘截鐵了。

我再念一遍,「因此,我們今生在世,無論修大善小善,都希望資助在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佛號念得清清楚楚的往生,這叫『迴向』,迴向的意思就是在此地。」在這裡我要插一句,有些同學來信來電說,凈土法門是特別法門,不能用通教,不能用一般的佛教的法門來看待,只要信願行就行了,它是個特別法門。是,它特別,特別在它仗佛力,自他二力,二力法門。但是,你有深信、切願、執持名號,信願行三,你還得有福報。否則的話,信願行你根本就發揮不出來,你不可能實現,你沒有福!我深信、切願、執持名號,你說我最後沒有福,我病了,就像師父說的,你稀里糊塗的,你迷惑顛倒,你不省人事,你是去不了的。

所以我們在這裡學《弟子規》,我們改過,我們修十善業,我們孝養父母,凈業三福,修十善,目的,我知道它不是通途法門,但目的我們在這兒要修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就是信願行,你深信切願,這是善根。福德就是你念佛,同時你還有很多的福氣、福報,能夠資助你。所以我們說,「因此,我們今生在世,無論修大善小善,都希望資助在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佛號念得清清楚楚的往生,這叫『迴向』,迴向的意思就是在此地。」「迴向更有一重意思,就是破我執。」師父下面接著說,「世間人我執相當重,起心動念決定不把我忘掉,凡是做一樁事情,與我有沒有好處,這是第一個念頭。這種念頭是與生俱來的,用不著學的,總是與自己要有利益。由此可知,我執是天天在增長,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源。沒有我執,煩惱障就破了;沒有法執,所知障就破了。所以這是兩重障的根本。無論做什麼事都肯迴向,我執就淡得多。我做的善事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我有福報,不要自己享,給眾生去享,讓大家享,這就把小我化成大我,這樣就好。」所以迴向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破我執,我們很多人念佛,我們要自己問自己,我們念佛為的是什麼。我們有時候連自己的孩子和父母都忘記迴向,你更不要說迴向盡虛空遍法界、四恩三有,很少有人是在這種狀態下念佛。印光大師說,如果我們要在這種報四恩三有的這種迴向下、心情下來念佛,那種念佛的菩提心確實是如葯加硫、如器通電,其功德不可思議,進步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往往是因為自私自利念佛,你看都在念,但是他不是為別人念,他為自己念,為自己念這就是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為什麼我們在此地一定要說要記住迴向,就是不能為自己念。下邊凈空老和尚又繼續說,「『而迴向無他向』」,迴向無他向的意思就是說,迴向不迴向其他的,不向其他的來迴向。師父說,「這是特別對修凈土人來說的。如果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凈土,你念念都要迴向西方。」這就是迴向而無他向,除了西方我們不向別的地方迴向。「不能迴向到別的地方去,就是念念不忘西方極樂世界,念念都修西方。『迴向西方』就是『迴向自性』,這個經上這麼說的,《華嚴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因為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我做這麼多好事都替別人做的,最後一樣也得不到,我干它做什麼?不幹了。所以末後告訴你,迴向西方就是迴向自性,圓圓滿滿,整個還是自己得到的。」因為自性是你的,圓圓滿滿得到。「整個還是自己得到的,那是真正得到的。」那個時候你得到的是真正得到的,你得到自性了,你明心見性了,那個得到你是真正得到了。師父接著說,「如果現在為了小我,為了自己現在這個身體,結果是一樣都得不到!因為這個身體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為這個身體是假的,你把你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你這個假東西,假東西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它沒有這個東西。而真正有的、不變的、常恆不變的,是你的自性,是你的法身,你要迴向給它,它真能落得著,你真能得到利益。剩下,你除了迴向你的自性之外,你剩下所有的迴向都是假的,都落不到。因為所有的迴向體,接受迴向的接受方全是假的。「這個身體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它,你就上當,就吃虧了。要為自性,自性是真我。」自性是真的,自性是沒有成住壞空,自性是沒有生老病死的,自性是真我。「這個身是生滅之我。」所以你看有些人念佛要把身體念好,你這個身體是什麼?是生滅之我,你多傻啊,同樣一句佛號,你為什麼不迴向自性,不迴向真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真我。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懂得迴向是應當要修學的。」老法師在這裡,這是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份在講解《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的時候,老法師關於迴向的重要開示。我們今天這九個問題就算回答完了,可能還有很多問題我們都沒有時間,不能一一的作答,那麼我們希望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在一起共同學習和討論。有很多同修問我是怎麼念佛的,希望我能給大家說說我是怎麼念佛的,剛才我把我的功課給大家介紹了。我念佛,我沒有兩個五,也沒有三三四,我就是一到十這麼直念。一到十直念的前提是要速度慢,眼睛向下看,用耳朵聽。十句佛號當中,每句佛號的時間都不一定,長短都不一定是一樣的。因為你的妄念不知道在哪句佛號當中出現。你比如第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你這個四個字你都聽得很清楚,就可能很順利的字和字之間的時間間隔都是一樣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很勻稱的。比如說,我們說零點三秒一個字,那四個字正好是一點二秒,就念完了,阿、彌、陀、佛。那麼有些時候你念著念著,念到第三句有一個妄念出現了,在「阿」字上出現一個妄念,阿——你可能這個「阿」字就要延長——彌、陀、佛。阿,你看,走了,阿——馬上意識到,拉回來——彌、陀、佛,這三個字精力集中了,耳朵聽清楚了,那麼這三個字的速度可能就稍微快一點,間隔是均勻的。但是「阿」跟「彌」之間的間隔可能就大,因為你「阿」字跑了。我現在發現很多同修念佛,好像每句佛號念得都很漂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五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是五句。好像這兩個五,十個念完了。我問了很多同修,他說數我都記得了,我說聲音聽了沒有?他說聲音?好像聽了吧。這不行,記數是一個條件,是一個標準,同時再往下沉,每個數要記清楚了,每句佛號還要聽清楚。每句佛號聽清楚了,每句佛號的每個字都要聽清楚。

我跟嘉麗老師討論,我說我們十句佛號,如果說四字洪名的話,阿彌陀佛,十句佛號四十個字。四十個字當中我們聽進去,我們用耳朵聽進去,聽見了,不是聽了,是聽見了多少個字?如果說我們只聽見了二十個字,那你只完成了百分之五十。如果你聽見了三十個字,那你可能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如果你只聽見了四個字,你只完成了百分之十。聽見了四個字。所以我們強調是要聽「見」,聽「進去」,聽「到」了,而不是有聽的這個動作。視而不見,咱們說聽而不聞,是這個意思。你要聽見。我們說,我們念十句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說我們聽見這四十個字的比例愈來愈高,那麼說明你攝耳諦聽的功夫就愈來愈大。而且我們聽見這個字,我們不能奢望說我們這十句佛號當中我們不走念頭,我們首先做到這一句佛號當中,四個字當中沒有妄念進來。阿、彌、陀、佛,這沒有。你要太均勻了,你要追求速度上的漂亮,就和我們念佛注意那個威儀,注意那個步伐,注意呼吸,注意整齊劃一了,你往往忽視你「聽見」這一個功能。所以我們不要追求佛號的順暢,數量的多少,念得好聽,念得均勻,念得有節奏。我們關鍵是,是不是每個字都聽見?這個絕對不能含糊!聽不見那就是沒達到標準。所以我們每句佛號實際上是很難看的,咱們說。就像我們看的這些鴨梨一樣,每個鴨梨沒有一樣的。跟你說實話,每句佛號沒有一樣的。因為每句佛號,你的妄念在哪兒出現,妄念出現多長時間,出現的程度的深淺都不一樣。你今天心情掉舉了,你可能第三聲佛號就跑了,到第八聲你才恢復過來,那這三聲到八聲我的體會特均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嘴無心,而且你還能記著數,你功夫有點得力,雖然你沒有聽見這句佛號,但是你記住數了。但是你突然到第八句你就明白,我怎麼沒聽見,我怎麼沒聽我念佛?你腦子走了,然後再從第八句佛號你再回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重新念,念到十,然後再重新念,一般都是這樣。所以我們不能夠光記數,這是第一。第二個我們不能追求漂亮。因為我們的妄念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在第一個字上出現了妄念,那第二個字就得給它拽回來。你想第一個字出現妄念,第二個字拽回來,你中間這個間隔能定下來嗎?你不行。經常有這樣:阿彌陀佛,阿——阿彌陀佛,你會這樣的。這叫真念佛,你意識到妄念出現了,影響我這「阿」字的質量了,我沒聽見,我走了,我耳朵沒跟著聲音,沒關係,「彌」上回來,那這個從「阿」把妄念拉回來再落實到「彌」上,再聽清楚「彌」,再念出來,這個時間過程得需要多長?這怎麼可能是一個速度出來呢?不可能!所以不要期盼,那都是驢糞蛋兒——表面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沒聽見。那真正聽的感覺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這樣的。你能感覺到他真在聽,他顧不上別的。

再一個就是,我的體會是在第九聲佛號和第十聲佛號時候容易走,因為大功告成了,快結束了,往往這個時候就疏忽了。第一聲到第八聲的時候還容易,因為他還緊張,他還沒聽清楚,快到第十聲,這一放,這一下子就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了。我念第九聲、第十聲了嗎?沒念。愈到最後的時候愈要提起警覺。所以我提出注重兩頭:第一聲佛號要聽清楚,最後到十的時候,愈往後愈要注意,過了七就更要注意了,就要注重到最後這兩句佛號,要注意質量,我們要善始善終。所以,念佛還是要聽見,聽清楚,別糊弄自己,養成這個習慣,不在念佛號的多少,我念一句我是一句,我念十句我是十句,我保證質量。關於我念佛就是這麼一個體會,希望大家能夠認認真真的按照印光大師的十念法,來把我們的佛念好,注重質量。好,謝謝大家。【印光大師十念法之問題討論。胡小林老師主講(北京匯通匯利文字檔案)。(第二集)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六日】


推薦閱讀:

成功的男人養成了良好習慣
微爾灣解讀美國食品營養成分標籤:你知道吃到身體里的到底是什麼嗎?
良法助美德養成
【小小吃貨養成記】好習慣源自好家教,什麼是『好的』飲食習慣?
每日分享:你在做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應是親密無間的關係,應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位父母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孩子。而現實中由於一些父母有

TAG:習慣 | 自己 | 養成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