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課程標準,落實古詩文教學

解讀新課程標準,落實古詩文教學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 唐天平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著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歷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現代漢語應該是脫胎於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繫的現代漢語必然由於文化底蘊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初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其意義非常重大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本文擬就新的課程標準的原則精神和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闡述如何將古詩文教學落到實處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在新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中的評價建議當中,特別提到了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綜合課程標準及教材閱讀提示中的關於古詩文閱讀的學習要求,在古詩文教學中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以下三點要求值得重視:  1、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  2、整體感知課文大意,欣賞優美、精彩語言。  3、熟讀課文,並背誦部分課文。  這裡的理解指的是基本內容和常用的文言詞語的理解,感知和欣賞也主要是從優美、精彩語言來說的,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只是為感知和欣賞服務的,我們認為,古詩文的學習也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不可取代注釋和工具書的作用,課文的講解應立足於抓住規律性的語言現象精當講解,給學生留下感悟和欣賞的空間和時間;對自讀課文尤其應大膽的放開,讓學生自己去查閱注釋和工具書,來把握課文內容,至於「熟讀成誦」的要求,這是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必須認真落實的。  課程標準和教材都強調對古代詩文的熟讀。在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部分當中就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並且課程標準不單只是要求「背誦優秀詩文80篇。」而且還在附錄中列出了五十篇建議背誦的詩文,其中《出師表》《桃花源記》《三峽》《小石潭記》《陋室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愛蓮說》等篇目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初中階段學生大約要背誦八十篇(段)典範的文言詩文,應該說,這隻能算是一個適中的量,但是要讓絕大多數的初中學生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要求,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初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紮實一點的基礎。並且這對提高初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熟讀尤其是強調背誦,對於改變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為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當前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學語文教師對文言詩文的感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興趣。當前,多數語文教師的古詩文修養明顯不足的確制約了學生古詩文的學習效果,但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亟待解決的主要還是教學觀念上的問題,以及在教學觀念所指導下的教學方法問題。  隨著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認識的提高,近年來對閱讀教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現代文的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得到提倡,但在文言課文的教學方面,不少教師過於看重古代漢語的知識體系的特殊規律,認為學生不能象學現代文那樣去完成學習任務,課堂教學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文言文課文與現代文課文有很大的區別,一般地說,文言文與學生所熟知的口頭和書面語言相去甚遠,光是語言文字的障礙就足以使他們對某篇課文不知所措,不少初中學生視學習文言課文為畏途,因此對很少接觸文言文的學生,有時某些典範作品逐字逐句的講解、翻譯還是必要的。只是,在運用這種稱之為串講的教法時,學生一般都處於被動接受的學習的狀態,因此它不應該成為古詩文教學的基本方法。要使學生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誦讀教學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  舊式的語文教學專重誦讀的教法曾受到過於輕率的批判,斥之為死記硬背的方法,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恥於以背誦為目標,體現在課堂上單純重視學生對課文字面上的理解,忽視學生讀和背的指導和訓練。某些教師對於那些沒有多大作用的並且是學生不感興趣的文言知識,也不惜工本地講深講透,或者莫名其妙地發掘某些字句的微言大義,而對於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的這個關鍵環節,則明顯地敷衍了事,學生在課堂上以聽講為主,朗讀的時量極少,對朗讀的指導更是不得要領。甚至形成諸如此類的教學模式,即不厭其煩一字一句都不放過的串講加上層次、段意、中心、特色等方面面面俱到的課文分析,再加上錯綜零碎卻要求學生眼疾手快的訓練,一篇課文教下來,兩、三堂課還意猶未盡,而對課文熟讀成誦的要求,就只可能放到課外去完成,學生聽課和背書均苦不堪言,對於課文的整體感受則幾近於無。  問題的根源在於教師的教學觀念,許多教師對初中學生積累性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實古詩文的背誦是與讀懂是同樣重要的,所謂在理解的基礎上的記憶,並不是說必須對課文作科學式的,合乎邏輯的理解,而是對課文大意的整體把握,對常用的文言詞語用基本的句式用法的理解,將主要的課堂教學時間作面面俱到的講解,這其實是對語文科教學要求的一種誤解。另外,教師對誦讀教學缺乏研究,也是產生以講代讀問題的一個原因,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文作品對於教師來說一般都淺顯易懂,幾遍教下來,知識爛熟於心,分析頭頭是道,如果不願鑽研新的教學理念,自然就會選擇比較省心的講授方法。一字一句地講解,好似乎處處落實,其實是整體的不落實,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收穫是極為有限的。  當前,在學生的書包里也有不少的所謂參考資料,其中包含了初中所有的文言課文的翻譯,並且就譯文來看都還明白曉暢,少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上走入了另一個誤區,筆者曾聽過這樣的語文課,教師基本放棄了對課文語言感悟的指導和練習,一味地闡發課文的思想內容,讓學生脫離課文語言,只是就現成的白話譯文,聯繫現實生活進行討論,課堂氣氛很熱鬧,但這樣的教學嚴格地說不能算是古詩文教學,它無助於學生形成「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讀得太少,背得太少的狀況是當前教學的時弊,以講代讀的現象如不及時改變,初中古詩文教學將無法較好地完成新課程標準、新教材所規定的教學任務。

三、古詩文教學應該在指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堅持以讀為本,重視背誦  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語言,比如將常用的實詞(可以參照課本附錄中的「文言文常用實詞表」)置於一定的語境之下,即一個個的句子,根據上下文意限制判定該實詞的義項。尤其要注意分析古今異義及一詞多義的語言現象,注意分辨與現代漢語的區別較大的義項。對常用的虛詞及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常見的句式和用法也應指導學生髮現和總結規律。這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意忘言也可,不求甚解也可, 其目的還是在於讓學生「憑藉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在這個基礎上,必須高度重視對古詩文的誦讀。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於誦讀有如下論述:  「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  「全部了解一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為好懂的了。」  「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於熟悉。」  初中生的記憶力的發展正處在頂峰時期,背誦文言課文對一般初中生來說並非難事,讓學生記下一些有價值的古代詩文作品,不要求他們完全理解正是適應初中生的學習特點的正確方法。確立這樣一種觀念,我們才可能實現課堂教學的精講多讀,才能真正做到以讀為本,將古詩文的教學落到實處。  事實證明,誦讀古詩文正是學習古詩文的最佳途徑,這其中朗讀尤為重要,我們知道光靠聽講,是學不好古詩文的,光靠瀏覽,而不出聲的誦讀,也是學不好古詩文的,文章是書面化的語言,書面語言的根源是口頭語言,寫文章給人看,就等於說話給人聽,可以說,默讀是在聽作者說話,而朗讀則是置身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替作者說話,將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的語言漸漸地好像就成了讀者自己的語言,讀文章不是讀一兩遍,而是要反覆多次地讀,靠朗讀來揣摩,領會,靠背誦來記住。經過熟讀,作者的辭彙、句式、表達方法才可能被消化吸收,並且逐步形成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由於年代久遠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掌握文言文的特點確實不易,但是文言文中的絕大部分字,學生是可以讀出來的,不理解的詞可以通過工具書來解決,因此,誦讀課文不是過高的要求。  我們是把古詩文的優秀作品作為朗讀對象的,這些作品蘊含了對人格智慧、歷史文化素養及文學造詣的有益影響,雖不能收一時之功效,但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會影響人的一生,這些作品當然值得學生反覆朗讀。  而背誦正是反覆朗讀爛熟於心的結果,即所謂「熟讀成誦」。這其中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時一次完成,我們不提倡完成任務式的硬背,而是應多在朗讀上下功夫,這項工作在課堂上要多做。學生一時背不上來也不要緊,只要能流暢地朗讀就有辦法,實驗證明,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經過一刻鐘左右的課文朗讀之後,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上課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了,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身心達到寧靜和平衡,智慧潛能得到開發,學習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當然,朗讀古詩文還有許多準備工作是要先完成的,比如基本節奏、句讀要把握好,有時教師還必須范讀,帶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到學生的朗讀已經非常流利的時候(這裡指的是學生個別朗讀而不是齊讀),我們的教學任務就差不多有望達成了。  對於部分學習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還應引導他們自己去選擇課外的古文詩歌去讀去背。不必局限於課程標準所規定的那些篇目。  誦讀方式還有很多,指導的方法各不相同,我們認為古詩文教學應以讀為本,就是希望老師們圍繞學生的讀來授課,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提高古詩文的閱讀能力,並背誦一些名篇佳作。可能會有些篇章,學生自己的鑒賞力不夠,還看不到文章的好處,但只要能背誦不忘,就要相信他們今後自然會懂。

四、以讀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首先要說明,以讀為中心並不排斥教師的必要的講解,圍繞適當的教學重點,對某些對課文理解起關鍵作用寫作背景及表達方式,有時也確實需要講深講透,這樣學生在讀的時候才能讀出味道,背下來的內容才能記得牢靠,只要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講多講少也並不存在量的限制,古詩文的教學並非一定得遵循固定的教學模式,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在深鑽教材,切實把握重點、難點,深入了解學生的前提下還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但是,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學習,這是每一個教師都要遵循的教學原則。  這裡提到的以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正是在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的前提下實施的,主要可以分以下五步進行,也可以適當交叉穿插:  1、導讀:    教師對文言課文作導語性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對作家作品及寫作時代有一個整體的映象,並對文章的妙處產生探究的興趣。要注重概述作品的人文性因素,體現文章的審美價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以設法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2、范讀:    教師具備朗誦的素質非常要緊,備課時還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反覆吟誦,讀時要注意輕重緩急,並與文章的內容相呼應,要搞清楚節奏停頓與意義和情緒的關係,這樣才能讓學生領略課文的美妙,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這裡讀是師生雙向的,學生也可以范讀,范讀應與帶讀、辨讀交替進行。  3、講讀:    教師對課文的大意作概括性的描述,對重點語句作精當的闡述,重點語句,可以設法讓學生理解得深一些,可以讓學生完成一些精當的習題,並輔之以讀來加深映象。        4、悟讀:    所謂「學貴有疑」教師也可就課文設置疑問,讓學生在讀中去解決,這時的學生的讀,宜靜心靜氣的默讀,要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看注釋、查工具書去通曉文章內容,然後在讀中領悟文章優美的內容和表達。  5、誦讀:    教師引導學生大聲誦讀課文,以背誦為目標,其間教師輔以必要的檢查和指導。    背誦的方法有很多,象板書關鍵字詞、理清思路線索;上下連句成段;設計遊戲競賽等等,教師如果組織得法,效果都還不錯。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初中古詩文教學的關鍵在於讀,讓學生讀得認真,讀得有趣,讀得有所收穫是語文教師組織教學時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讀起來,我們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完成新課程標準規定的古詩文的學習任務。

推薦閱讀:

TAG:古詩 | 標準 | 教學 | 課程 | 解讀 | 課程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