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追憶饒宗頤先生

楊宏海

今年立春後第二天,在故鄉梅州驚聞饒宗頤先生辭世。電視播音員說,饒公在凌晨睡夢中安詳地走完了101歲的人生,一代學術巨星就此隕落。聞此消息,在悲痛之餘,我不禁想起與饒公交集的場景,一幕幕恍在眼前。

我與饒宗頤先生認識,記得是在1997年。其時我在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受深圳市政府委託在做文化發展規劃,為此專門到香港去考察學習,借鑒經驗。當時住在香港中文大學,久仰饒公大名,想專程去拜訪。經饒公的一位助手鄒重華博士引薦,由中文大學在讀研究生范博士陪同,輾轉來到香港跑馬地饒公寓所。

饒公的住所是普通的香港式樓房,記得是在三樓。客廳不算大,但書房卻顯得寬敞,一排排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初次見面,但見饒公身形略顯清瘦,白髮白眉,著深色西裝,戴金邊眼鏡,神態從容安詳,盡顯恂恂儒者之風範。聽說我來自深圳,饒公很高興地說,我與深圳很熟,幾年前就與深圳大學、深圳博物館有過交流,算是老朋友了!說完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喝茶。

饒宗頤先生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饒公對敦煌學、甲骨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都有深入研究,其學問幾乎涵蓋到國學各個方面。饒公告訴我,他與助手正在做一個《甲骨文通檢》的科研項目。談起科研這個話題,饒公的神情有點凝重,他認為做學問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感嘆香港社會商業氣息太濃,以致他的幾個研究生畢業後都改行了,現在是人才儲備不足,話語間不無遺憾。

當聽到我介紹深圳市政府要制定文化發展規劃,力爭將深圳建設成高品位文化城市時,饒公表示讚許,他說,深圳與香港在歷史上同屬新安縣,兩地唇齒相依,關係密切。香港中西文化合璧,有其自身的優勢,而深圳是新興城市,生氣勃勃,可以引進各方人才。兩地文化可謂各有所長,可以加強聯繫,合作交流,齊頭並進。此後,一次在廣州出席文化界座談會,我有幸又與先生相遇。座談會後,主辦方即邀饒公現場揮毫,先生仍然精神抖擻、顏容清癯,舉筆書寫,揮灑自由,在座人士紛紛誇讚。

2000年,深圳市創辦「深圳讀書月」,我被聘為「讀書月專家委員會委員」。不久,讀書月即醞釀「讀書論壇」,擬邀請著名學者來深圳開壇論道。我向讀書月組委會負責人建議邀請饒公作為首位嘉賓。這一建議得到肯定並委託我聯絡饒公。我又一次請鄒重華博士出面徵詢饒公意見,沒想到一提此事,饒公馬上應允。2001年11月10日,深圳讀書月首開讀書論壇,85歲的饒公蒞深演講,題為《中國學術與人文傳統》,400多位深圳市民第一次目睹了大師風采。在論壇主辦的宴會席上,我過去給饒公敬酒,饒公說:「你們抓讀書這個事業,好呵!」

近年來,我在研究客家文化時發現,饒公雖是潮州人,但他與我的家鄉梅州頗有淵源。他從小曾聽父輩多次提起,自己雖生長在潮州,但祖籍卻在梅州。在前不久出版的《文化藝術之旅》一書中,饒公這樣說道:「我們饒家的遠祖過去原居於江西省,幾經遷徙,由福建入廣東,初居於大埔縣,後遷居嘉應州鬆口銅盤鄉(即現在的銅琶村)。到了第十二世祖仕寶公開始到潮州城賣客家豆腐,之後慢慢地發展起來。到了我這一代是第十九世。」多年來,饒宗頤先生多次與人談起到梅州尋根的願望。從2002年5月起,由梅州市文化界人士組成的調查團,多次深入梅縣饒姓聚居地,為饒老尋根。當年九月,饒老在仔細、認真審閱了調查團實地考察獲取的明清至民初時期的碑文、碑石、牌匾的照片和大量的族譜資料後,最終確認自己的祖籍地應為梅縣鬆口鎮銅琶村,自己為饒氏念二郎元貞公的第十九世裔孫。為此,他專門為饒氏宗族重修的族譜題寫了「饒氏族譜選堂拜題」,並撰寫了一副對聯「銅琶傳音神指向上,峰巒呈秀人誕英靈」,委託熱心為饒老尋根認祖奔忙的香港學者梁通轉獻給祖籍地梅州。兩個月前,在第五屆世界客商大會期間,梅州市委統戰部張文广部長對我說,饒公對祖居地梅州很有情感,為此近期正在醞釀與饒公聯繫,擬邀請他來鬆口作「尋根之旅」。可惜天不假年,此事只能成為千古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饒公與梅州的淵源,還在於民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學者古直。在他從事文學創作的人生道路上,碰到的第一位「伯樂」,就是梅州鄉賢古直先生。1934年,年方十七歲的少年學子饒宗頤將創作的第一篇組詩《優曇花》向中山大學的《文學雜誌》投稿。這篇組詩清新脫俗、出手不凡,引起中大中文系主任古直教授的關注,在該刊發表後,古直旋即寫詩與饒公唱和並寫信給予鼓勵。慧眼識英才的古直在信中對饒公說:「更兄弟閉門讀書十年,名滿中朝,君其勉之矣。」古直先生的熱心獎掖,令少年饒宗頤深受鼓舞。2007年,早已盛名滿天下的饒公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專門談到當年與古直交往並受到賞識的這段佳話,可見饒公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此外,梅州還留下不少饒公的墨寶,如2000年,饒公應邀為梅州鄉賢梁伯聰先生撰寫並書《梁伯聰先生墓表》,2002年應邀為嘉應學院賜題校名等等。

回想起來,因緣際會,讓我有幸親炙大師風采。饒公有詩曰:「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表明他對人生的態度和追求,堪稱經典詩句。前年,為迎接饒公即將到來的100歲誕辰,我主編的《客家人》雜誌特地以饒公為封面人物,配發香港與內地兩篇專題文章,以表示客家人對饒公的尊崇,並托香港同行將此雜誌轉送,不知先生有無看到?如今先生已離去,但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仰之彌高,歷久彌新。而先生與祖居地的一脈情緣,當永遠鐫刻在客都梅州的大地上。

(作者系深圳大學、嘉應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客家人》雜誌總編輯)

推薦閱讀:

對季羨林先生治學格局和為學方法的揣摩與體認
【評論篇】段維/千枝萬朵無窮艷 只畫心中一抹紅--游義雲先生詩詞賞析
仇焱之先生,實為仇英十四世孫(仇英,字實父,號十洲,
話說鬼谷先生——之「三步制君」術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