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大全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而武術器械就是這瑰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術器械主要是由古代兵器演化而來的。兵器是克敵制勝的工具。人類社會有了戰爭,就有了為戰爭服務的兵器。有了兵器,就要有掌握和使用兵器的技藝--武藝。

  武藝越是精通,越能發揮兵器的性能,取勝對方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兵器與武藝有著密切的關係。學練兵器,既是一個掌握武藝的過程,也是強健筋骨、鍛煉體魄的過程。自古以來,歷代兵家都很重視兵器的改進及習練。《史記》載:"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其於兵械尤所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原始人類之所以能進行狩獵。並戰勝兇猛的野獸,除了合群互助之外,很重要的是人能製作和使用工具。先是用石塊和木棒同飛禽猛獸搏鬥,以後又"屈竹為弓,伐竹木以為矢",創造了最早的弓箭。從地下發掘出來的文物來看, 在距今約10萬年的丁村人文化遺址、有少量石球出土; 而在距今約4萬年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則發現大量石球。原始人將一些石球用藤索系起,製成"飛石索",在狩獵中順手拋出,利用旋轉力量纏、擊猛獸。

  它是武術器械中 "流星錘"的雛型。在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中,曾出土了母系氏族社會的文物---一種捕魚用的"飛叉",尾端帶有結節,繫上繩索,將叉拋出捕魚,然後抓住繩索將叉收回。這是軟器械的鼻祖。此外,還發掘出更大的叉,是沒有繩索的狩獵工具。原始社會的兵器發展,正如周緯《中國兵器史稿》中所載:"新石器時代之石兵,業已大形進化,非但人工磨製精良,兵器平澤銳利,可與現代之石器相比而無遜色, 抑且各種兵器均有,如石刀、石刃、石匕首、石斧、石圭、 石鐮刀、石錛、石鏟等器……,幾乎全套武裝均有。"此地方還出土了這個時期的骨矛、石臂筒、七孔石刀和帶箭頭的股骨等文物。

  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掠奪戰爭日益頻繁,便逐漸形成了用於作戰的兵器和武藝。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進,有了少量青銅兵器。至商代,軍隊使用青銅兵器已較普遍,而且兵器種類增多,質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銅矛頭、銅勾、銅戚、銅刀、銅斧、銅簇等項。另外,在山東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銅鉞、銅頭玉矛、銅戈。

  西周兵器進一步多樣化,這個時期長兵有:戈、戟、 鉞、矛、斧等。短兵則有刀、劍等。這些兵器多為銅質,質地精良堅利。銅器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從石制工具時代進入到使用金屬器具的時代;青銅兵器的使用,使兵器進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價段,並發揮其無比威力。鐵兵器始於周代,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由於鐵的蘊藏量較為豐富,鐵器的堅硬度比銅製品強,又易於鑄造, 因此,鐵兵器逐漸代替了銅兵器,品種更為齊全。

  據古籍記載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當時有戈、戟、矛、殳、 斧、鉞、錘、錐、刀、劍、匕首等,並廣泛應用於戰爭中。作戰時,士兵衣鐵甲,操鐵杖,使用鐵斧、鐵刀、鐵鉞、鐵矛等兵器。到了漢代大抵完成了銅兵器向鐵兵器的過渡, 至三國時期,銅兵器已經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台,演變為鐵兵器的全盛時期。據《典論》記載:"魏太子曹丕選楚越良工制鐵刀、鐵劍、鐵匕首,精而煉之,至於百辟(即鍛煉百次)"。這種武器質量上的飛躍,勢必對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武藝的發展。隋唐五代時期的鐵兵器中,長兵器以矛、槍和長刀為主。

  據《新唐書》記載:"光弼有裨將,援矛刺賊,洞馬腹,中數人"。這表明唐將善用長矛而且技藝精良。短兵器則以刀為主。劍在這時已經失去了實戰的價值,成為道士們的法器和民間習武器械。劍術一直是人們喜愛的武術項目之一,佩劍之風長久不衰。相傳詩仙李白經常舞劍,友人崔宗之稱讚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結構精巧,規格多樣,據《唐六典》所記。弓有長弓、角弓等4種,弩有擘張弩、角弓弩等7種,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宋、元之際有所謂"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十八"不過是泛稱而已,實際上遠不止此數。據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載,長桿鐵槍就有18種,另外長柄鐵刀有8種, 各種短兵器有17種,如手刀、蒺藜、鐵鞭、鐵鐧、鐵劍、大斧、烈鑽、鉤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槍"就產生於宋代,其槍法已發展到純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則精細而實用。據茅元儀的《武備志》記載,有各種鐵槍6種,各種刀7種。還有飛鉤、鎲、馬叉、梨花槍、狼筅(長槍)、雙飛撾、飛錘、鐵戟等兵器49種,另有火槍、火炮6種。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藝"有了具體內容。明人謝肇制《五雜俎》卷五中記載:"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予、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藝"講的是演練兵器的技藝,所以它的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種為 "白打",明代朱國幀《涌幢小品》中解釋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清代的兵器與明代大同小異,不過品種更多而已。拿刀來說,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兩刃刀、大環刀、鳳嘴刀、梅花刀、腰刀、戰刀、苗刀、壯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餘種。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鉤、殳、錘、鐧、鎲、棒、刺、鈸、鉞、鈀、齒、鏟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樣,使武術的內容更為多姿多彩。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武術訓練與競賽的需要,對刀、槍、劍、棍等常用器械的規格作了具體規定,對重量、長短、粗細以及器械製作材料都有明確要求,對武術水平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刀是武術中最常用的器械,為十八般兵器之首。 練武中常見的刀法有砍刀、劈刀、撩刀、雲刀、斬刀、抹刀、刺刀、掛刀、崩刀、格刀、背刀、藏刀、截刀、絞刀、纏頭、裹腦、掃刀、按刀、推刀、架刀、分刀、帶刀、點刀等。刀術的特點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經常習練, 能促進身體各部位肌肉的均衡發展,提高身體素質和內臟器官功能。

在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許多為人傳誦的英雄都與刀緊密相關。刀似乎成了文學家筆下的魔物,它既連累許多好漢背時落難、妻離子散,又為眾多英雄添色增光。《粱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說的是青面獸楊志在汴京謀官未成,又身無分文,只好把祖傳能「砍銅剁鐵」的寶刀「插了草標兒,上市去賣」。在天漢州橋遇上京城有名的無賴「無毛大蟲」牛二,於是圍繞著這寶刀展開了一場扣人心弦的較量,結果殺死了那個無賴,寶刀輝煌地戰勝了它的挑戰者。再如《三國演義》所頌揚的蜀漢大將關雲長,自桃園結義時打造了重82公斤的青龍偃月刀,躍馬揮刀,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叱吒風雲。那麼,在我國歷史上,戰刀究竟是怎樣一副面目呢?

綜上所述,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創新改進,有的兵器出現在歷史上一瞬即逝,有的成為武術器械沿用至今。凡是形成武術器械的必須便於演練,並且在技術上比較成熟,形成了顯著特點,如刀、槍、劍、棍等。有的兵器,如鐵蒺藜等。因不具備以上條件,沒有發展成為武術項目。

  還有少數武術器械並非來自古代的兵器,而是民間習武者的創造,一旦有了技術特點及演練方法,也會逐漸形成武術項目,如峨眉刺等。曾經風靡一時的各種兵器,隨著熱兵器的出現,在軍事上已經基本被淘汰了。但作為武術項目的器械,則因健體防身和武術表演比賽等等的需要,不少被保留下來,如刀、槍、劍、棍、三節棍、九節鞭等;有的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運動項目,如射箭、射弩等。這些變化,說明了武術器械總是隨著軍事、體育、科學、文化的發展而發展。以古代戰爭或是以武俠為題材的小說、戲曲、影視中,都離不開各種武術器械。

  因此,我們對傳統武術器械進行深入的、系統的發掘和整理,不但對武術運動,而且對歷史、宗教、美術、戲劇等多種文化藝術領域都有一定的意義。

推薦閱讀:

專訪|劉震:中印古代交流其實是中國單向學習印度
《周髀算經》與古代域外天學
八段古代經典語錄: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皇帝自稱龍的化身又稱天子,那他天父玉皇大帝豈不也是龍?可玉皇大帝不是龍啊?
古代中國最尊貴的職銜——三公

TAG:中國 | 古代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