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三丙四引佛言而證所答丁一直指眾生所迷處(《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釋照光法師傳講)

乙三丙四引佛言而證所答丁一直指眾生所迷處(《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釋照光法師傳講)

已有 19 次閱讀2012-4-23 13:57 |個人分類:達摩大師《血脈論》| 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 釋照光法師

丙四引佛言而證所答分四:丁一直指眾生所迷處;丁二釋聖人不離虛幻當即真如妙用之義;丁三引教證釋心外無佛之義;丁四釋離一切相之義;

丁一直指眾生所迷處

【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這一句話道明了眾生所迷之處,一切眾生儘是迷人,何為迷人呢?凡不悟真如覺性之人皆是。悟自性者即是正覺智人,如諸佛即是。故窺基大師云:「法身本有諸佛共同,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覺,煩惱纏裹得如來藏名。

眾生為什麼會迷呢?皆因為不向自心體會,念念間對塵境生起種種的執著分別。因此作種種的業,墮於生死河中,雖然有一些眾生欲求出離,但是由於不悟自心的緣故,欲出還沒,還墮入到輪迴當中。像二乘的聲聞、緣覺,雖然出離了生死輪迴,但其所見為單空之滅盡空的境界,故只能終止化城。彼等小乘所悟非是究竟真心之圓滿境界,所以二乘的聲聞緣覺雖然出了生死了,卻沒有圓滿悟得真如自性,這是一個差別。

【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

意為:眾生若不迷的話,因何問脫離迷的事情呢?問求出離輪迴之事,因迷而問,故證明在迷惑顛倒中。如《最上乘論》云:「問曰:眾生與佛真體既同,何故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自在無礙,我等眾生墮生死中受種種苦耶?答曰: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於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畢竟寂滅,故知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識心本,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即憎愛心起,以憎愛故則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

世間凡夫只會執著外相,向外攀緣生分別心,故無一人能真正地得悟真心。《真心直說》云:「真心聖凡本同,凡夫妄心認物,失自凈性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現前。

其實,了悟真心只是自家之事,容易得很。日常中之一切運手動足,無一不是真心作用,就是這個現前的平常心而已。見聞覺知抬手動足皆是覺性在作用,因何不識呢?如蓮師云:「既然你的本覺現量就是這一念,你怎麼能說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個覺明本無間斷,你怎麼能說未見心之本面?

這個真心覺性即是我等眾生日用中之平常心,凡夫眾生時時在用而不覺。既然佛性是自己的平常心,那麼了悟這個佛性即是自家之事,故不得向外馳求,而行南轅北轍之事。如蓮花生大師以尋找自家的大象來譬喻說明這個問題,我已在前面講過這個譬喻。而禪宗的龐居士夫人龐行婆子,有一次去寺廟,趙州禪師見婆子即問:來何事?婆子道:尋牛。趙州云:牛在家中。婆子問訊即歸。

此公案中的龐行婆子是證悟的大德居士,在漢傳佛教的佛教史中有記載她和禪師們的問答。上面的問答是在說明心本在自身不得向外馳求,因此禪師告訴她"你的牛在你家中』。佛性即是本自真心,時時顯現,只當迴光返照,即能覺此真心。

但是現在很多的同修道友聽了師父這樣講以後,或者聽了很多禪宗公案和話頭以後,只是像鸚鵡學舌一樣夸夸其談地到處給別人講。自己從來沒有向自心去體悟,從來都沒有用功參悟這個本心,因此若只是做表面功夫是毫無意義的。即使你能講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亦不能出離輪迴。如果你能將上師所講的這些法語,向自心去體會的話,就像龍女雖然沒有聽聞三藏十二部經典,但能頓悟佛道。

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不清楚這個道理,不能稱作修行佛法,只不過是每天混日子打發時光而已。所以修行佛法是你自家之事,獲得真正快樂的根本只是不迷自心而已。因為迷就會產生種種錯誤和執著,由種種錯誤的知見攝持而現起種種錯誤的作為,遭受種種的因果業報。如果我們了悟了現前的真如自性,也就是真正現見了萬法的實相,如此你就會從萬法當中解脫出來,可以說一切因果業力對你都不會造成煩惱和痛苦。因已悟諸法實相,不再受諸法幻相所迷,故能成為一個真正自在快樂的人。

即使因往昔的業力現前要受果報時,內心也不會隨所受報而生煩惱,在內心中無有受與不受之差別,因此內心非常安樂。如:釋尊在世時受三月馬麥等報,但並無有任何煩惱生起。

每一個眾生都希求獲得無上的快樂,但獲得快樂的途徑不在物質五欲,而在覺悟自心。只有真正覺悟自心,而於萬法不迷,如是方不受萬法束縛,因此也就不會生起煩惱,無煩惱則當下即是快樂。

【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

諸佛聖人所說的皆是絕對的真理,因此是不會有錯的。他們都已經了悟了宇宙實相,親自證悟了絕對真理的境界。出世間的聖人一切所說皆是由自性中流露出來的,因此是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但世間之凡夫不悟真理,不能體會諸佛之妙義。

本來一切佛法只為了悟自心而設立的,若能向自心參悟則必能入如來性海。佛陀講說無邊妙法,巧設種種法門,其目的是欲令眾生證悟自心,但當今卻有大多數的佛弟子不悟此義,生種種執著。於法門平等不二中生高下取捨,執著自己所修之法而謗其它宗派,從而更造謗法重罪。

諸位當知!不管修學任何法門皆當向自心體悟,不得離自心而修學佛法,因一切佛法皆是覺悟自心之法,故離自心而修佛法者是為外道。

【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

佛法是覺悟自性之法,也是離言說思量之法,是不可思議的無為法。因此的緣故,這樣的離言說戲論的教法是凡夫難以明白的,只有佛才究竟的證悟了這個心地法門。而菩提自性本來自具,本來清凈,只當離一切言說戲論,而息滅妄想分別即能悟入。此心地者即是諸佛境界,佛境界者當離一切相執,因是不可思議境界故。不可思議者即是畢竟空,畢竟空中無世出世間法可得,故當離一切相執方乃能入。永嘉禪師云:「不見一法即如來。」即是此義。又《金剛經》云:「一切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因此凡欲成就佛道之行者,當遠離諸能所分別而契入佛道,若以思量分別而求佛道,則為無有是處。因佛境界非可思議,故如《文殊師利所說不可思議佛境界經》亦云:「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

可惜!有情眾生皆具清凈圓滿的菩提自性,但眾生念念間不向自心體會,而是向外執求,因此雖是自己本具之真心,亦不能證得。如果從究竟義上來說,佛法非常簡單,因為它是自心之法,非是外來的,佛性即是自心,故若能下功夫去體悟,則能當生即能成就佛道。故若從自心本具來說,既然是自己本來具足,若肯放下妄執去體悟,則非常簡單,如《大圓滿基道果發願文》云:「自心簡易難信之秘密。」凡夫眾生以造作有求之心觀待佛法,故不能得見佛法真實意趣。由於不能捨棄執取之心,因而障蔽自心不能得見。不僅如是,亦不能對即心即佛之第一義諦生堅實之信心,故此心地法門在顛倒的凡夫來說是最甚深難思的法。

其實,佛心不離凡夫性,離凡夫心外別無有佛性,故如《文殊師利所說不可思議佛境界經》云:「佛言童子,何者是諸煩惱自性?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於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是故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性德,但因執著諸相而生顛倒,故迷失本心,背覺合塵,而流轉生死不能自主。故從本來具足而言,修行佛法成就佛道非是難事,故如龐行婆子云:「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但凡夫雖聞如此深法,而不能信受,由是故說,此法甚深難解,如居士云:「難難難,猶如十擔油麻樹上彈。」但若反觀自心而現量了悟的話,一切修行皆在行住坐卧中,無處不是道,故靈照女云:「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困來眠。

由於真正究竟了義的佛法是離一切言說戲論的,故若凡夫眾生不能於無作本心中體悟的話,實難證悟佛法,故此中說:「惟佛一人能會此法。」例如:釋迦牟尼佛未證道之時,在印度也有諸多外道為求解脫而行種種修行,但彼等外道不向自心修證,反而向外馳求,故雖行種種苦行之事,亦不能證悟真理,故不能獲得究竟解脫。佛陀出家後也曾經向外道學習,行六年苦行。在苦行中佛陀始終覺得,一味的苦行非是正覺之道,後來他捨棄了無益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最後在菩提樹下獲得圓滿的證悟。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即是覺悟自心之方法。佛陀認為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皆是由迷失自心本體而起的,故惟有無誤的覺悟自心,才能從煩惱和輪迴中解脫出來。而所謂的自心即是無形無相而遍一切處的宇宙萬有之本體,故只有放下一切虛妄執著才能證得。

一切六道眾生皆以自己所見而執取境界,故不能得見諸法實相。凡夫貪著五欲而不見自性,外道迷執空有而不見中道,小乘聲聞緣覺因執著涅槃而成為障礙,權教小菩薩因著空相而不能證畢竟空之境界,故十法界中唯有佛陀究竟證悟了此心地法門。

【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

上文中已說:「惟佛一人能會此法。」此處是分別表明除佛之外不悟自心的是誰。

這即是說明除佛以外十法界中之所有眾生都沒有究竟圓滿的覺悟此法,而此法即是指心地法門。

【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脫。】

此句意為:若有人具足大智慧,能向自心觀照,從而覺悟此心性本體,則當下即證悟了究竟圓滿的心地法門,也是證得了諸法之究竟法性,因此亦獲得了究竟的解脫。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

證悟自心即是證悟諸法實相法性,證得實相境界即是解脫境界。而所謂的解脫,即是指不再受生死束縛,不再受煩惱困擾,於一切法自在而無有束縛。

此中【大自在王】是簡別於其他無有獲得究竟自在的人,除佛之外一切眾生皆不悟諸法如實之義,故皆不得自在。是故,究竟證悟自心的人即獲得究竟的解脫,因此不受一切法束縛,而獲得大自在之如來境界。

此之究竟自在的境界是不離凡夫之自心的,只要覺悟自心本面就能獲得,故如《直指覺性赤見自解》中云:「眼前這一刻,縱有念頭生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既然,由究竟觀之,根本無法可修,故無需修持。既然,那兒本不散亂,你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亂,只是覺照一切,你的覺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燦爛。當它生起時,稱為菩提心,亦即悟性。因無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識。因無所散亂,它是本體的光明凈性。外境外相,既無自性,故自然解脫。明空不二,是為法界。一旦悟及佛性無道可及,無法可悟,不證自明,便得如實而見金剛薩埵。

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

此心性本體雖是凡夫本具,但它是離言說戲論的,故名為不思議,如《文殊師利所說佛境界不思議經》中說:「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為諸佛境界。」又云:「佛言:童子,無為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

自心本性即是諸佛自性,亦是菩提涅槃之體,凡夫不覺由此而現起煩惱,諸佛正覺由此而成就菩提。古德云:「見自心清凈者,即見如來自性。」眾生所具清凈本心,乃是無為道體,非是可思議法。一切佛皆由了悟自心而證悟諸法實相,故此心地是諸佛聖體。

本心空無自相,亘古不變,雖現起諸法,而不隨諸法生滅,故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得涅槃者即是得究竟之長生不死。

【大仙】即佛之敬稱。針對行道求長生之人,故稱佛為大仙;聲聞、辟支佛、菩薩等亦稱為仙。佛為仙中之極尊,故稱大仙,或稱金仙。又凡已達到一切諸波羅蜜功德善根彼岸之人,皆稱為大仙。但此處所言之"大仙』和外道之概念有所不同,外道概念中之仙人,只是獲得了人天福報而已,非是獲得究竟之不生不滅。所以外道概念中的大仙還是不究竟、不自在的。

了悟心地法門的修行者,即是證悟了諸佛本體不可思議之境界,獲得了究竟的涅槃,遠離了生死煩惱。

【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此本心境界有諸多名稱,如:真如、自性、本心、真心、覺性、道果、大手印、空性、般若波羅蜜、菩提心、道體、涅槃、佛性、法界凈識、一切種、如來藏等等,雖有如是諸名字差別,但其體是一不是二,惟是先前所言之靈覺心性而已。丁一直指眾生所迷處竟。

推薦閱讀:

摘錄佛言禪心的微博(31)
這是佛言禪語,這是生命的智慧(3)
浮海眾生,滄海一粟
佛言禪語

TAG:大師 | 法師 | 佛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