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你究竟了解它們多少?

中國傳統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成的,人們稱之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文房四寶」中的「筆」,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毛筆」,是排在第一位的,那就先說說筆。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不過,由於毛筆

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毛筆的製造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戰國時,毛筆的使用已相當地普遍。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髮、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檁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鈿、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從筆的用途來分,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現在我們常見的品種有「石獾」、「狼毫」、「蘭竹」、「葉筋」、「紅毛」、「羽箭」等,其筆型大小不一。軟毫筆,一般是用羊毫加工製成,特點是柔軟、含水量大。大小型號,品種也很多,大型的如「提斗」、「抓筆」等,中小型的如「鶴勁」、「鶴腳」等等。兼毫筆,是用硬毫與軟毫相間製成的,剛柔適中。我們現在常見的如「紫毫」,大中小「白雲」等。筆分長、短、大、小,運用起來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如畫大幅的畫用大筆畫小幅的畫用小筆。這些都是一般的規律,但又不能拘泥,如有的畫者愛用羊毫,有的愛用狼毫,也有的愛用大筆作小畫,認為這樣能收到意酣墨飽的效果。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作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另一著名的墨是徽州出產的「徽墨」,產地在今安徽省境內。

墨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只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一般來說,畫工筆,最好用研磨的墨,寫意畫,因用墨量大,可用書畫墨汁。

說到中國畫的用墨,還需說說中國畫的用色。「文房四寶」中的墨,就應該包含有色的意思,因為色也是中國畫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色在繪畫上我們又把它稱為顏料,中國畫的顏料與西洋畫的顏料是不同的。西洋畫的顏料都是化學品。中國畫的顏料有兩種性質,使用起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種是植物質的,如花青、滕黃、胭脂、牡丹紅等,性能是透明、質細,但年久會褪色;另一種是礦物質的,如硃砂、朱漂、頭青至三青、頭綠至三綠、赭石、石黃、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蓋力,年久不褪色。中國畫的顏料比西洋畫的顏料種類簡單,但給人的感覺卻不同,它們使中國畫的色彩具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今天,中國畫家們為了更豐富地表現生活,也兼用了一些西洋畫的水彩、水粉顏料,但這隻可適當的搭配,一定要保持中國畫的色彩特點;如果西洋畫的顏料用過了頭,就不像中國畫了。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中國古時候繪畫多畫於帛和絹上,其實帛也是一種絹類織物。畫畫用的絹是特製的,現在有一些工筆畫家還喜歡用絹作畫。大約到了宋元時代,人們才開始大量用紙作畫。絹和紙各有特點紙是植物製品,絹是絲織品,筆墨畫在紙上,容易表現出筆墨和色彩的變化。畫在絹上,其畫的光潔度就更強一些。我們現在主要是用紙作畫,一般是宣紙。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過的,水墨不容易滲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細緻地描繪,反覆地上色,因此像絹織物一樣,適合於畫工筆畫。現在常用的熟宣有「冰雪宣」、「蟬衣箋」、「雲母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滲透,落筆為定,無從更改,而且滲透開來,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化,所以寫意畫多用生宣。常見的品種有「凈皮、「棉料」、「棉連」等。

除宣紙外,有的畫家還喜歡用皮紙作畫。皮紙又稱高麗紙。它的性能與宣紙相似,但價格卻便宜得多。所以,初學畫的人也常用這種紙。

硯是磨墨、盛墨的器物,多為石制,也有陶、瓦等材質。對於硯台材質的要求,無論任何材質,都離不開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除上述石硯、陶硯等之外,還有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

然目前寫字、作畫用硯,也不一定那麼講究,一般選擇那種石質好,硯池深、稍大有蓋的,研磨時發墨快、水分不易揮發的就可以了。但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賞石、玩石、藏石,因此,硯,很早就成為一種被收藏和賞玩的藏品,兼有使用和欣賞的雙重功能。硯台之中,有不少名硯是石質精卓,雕工細膩,耐人品味的作品,同時也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我國硯台石材品種類別繁多,石質特點豐富,多種多樣。而在中國文化史上最負盛名的硯台,當數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

歙硯因生產於安徽歙縣而得名。歙硯取石於古歙州龍尾山,龍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深潭,草木蔥籠,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現山」之譽,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珍貴硯石料。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溫潤瑩潔,且石質堅韌、磨墨無聲,故是硯中的上乘珍品。歙硯的石質美如碧玉,膩如肌膚,暗含鋒芒,縝澀發墨,油潤生輝,具有下墨快,不損筆鋒,墨水不幹等特點。人云:「撫之如柔膚,扣之似金石。」因此有「龍尾歙硯天下冠」之說。

歙硯的珍貴价值,還在於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風格,即渾厚樸實,美觀大方刀法剛健,花式多變。歙硯雕刻造型渾樸,刀法挺秀有力,美觀實用大方,歷來被文人墨客譽之為罕世珍寶。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在《硯史》一文中,對歙硯作了概括:「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雲,貯水不涸,墨水於紙,鮮艷奪目,數十年後,光澤如初。」

由於歙硯硯材開採時間短,因傳世及流入民間的較少,故歙硯(龍尾硯)目前已經很少見,故而價值不菲。

端硯,始於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硯以其上乘的石質成名於中唐,經過宋、元發展時期後,又經歷了明清成熟期、清末民初的衰落期。端硯的形制在唐宋時期較為簡單、古樸、注重實用。明代端硯的欣賞價值趨於強化,花式品種不斷增多。而清代的端硯形制已是集工藝、雕刻、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門類於一身的文房珍品。端硯一直大量地開採,石料又名貴,經濟價值也高,所以市面傳世的端硯偽品也多。因此收藏鑒別賞玩端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端硯中的極品魚腦凍、胭脂暈等石質,只能出自端硯石材開採的著名坑洞——「大西洞」,而別的坑洞不會出現那樣的紋理。

文章為內容選登,略有刪減。

作者:魏泱;來源:《中國審計報》,原題為「淺談文房四寶」。


推薦閱讀:

見鬼了!原來古人踏青是這樣!
梁氏硯雕的工序
文房四寶介紹
趣聯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真的已「死」嗎

TAG:了解 | 文房四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