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書畫作品鑒識

黃賓虹,清同治四年農曆正月初一(即1865年1月27日)生於浙江金華城內鐵嶺頭街。祖籍安徽省歙縣西鄉潭渡村,譜名懋質,後以質名,中年改為賓虹,字朴存,號予向,自號黃山山中人,另署虹廬、虹叟。六歲入私塾讀書,見有圖畫、篆刻,便效仿塗抹,11歲臨鄧石如篆印十餘方,13歲回歙縣應童子試,名列前茅,18歲從金華名家陳春帆學畫,並游金華、義烏、永康諸名勝,開始寫生繪景。20歲回故鄉,求觀世家舊藏古書畫,觀汪庵舊藏古印譜,至揚州觀黃氏族人所藏古字畫,臨摹成帙。沿途飽覽新安江及大江南北山水寫生。23歲由揚州返歙縣應試,補廩貢生,1889年全家從金華遷回歙縣潭渡村。始學篆籀,專心習畫,搜集古璽印,問業汪仲業,決心棄舉業,確定從藝,臨漸江稿盈篋。1895年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居喪仍致函康、梁表示支持,與潭嗣同會晤,暢談變法。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等六君子殉難。他因涉嫌維新派被人告密,被迫出走上海,不久返回家鄉隱居,1905年任新安中學堂國文教席。與陳巢南、陳魯得創辦「黃社」,宣傳革命,籌集活動經費,私鑄銅幣被告發,奔走上海,加入「國學保存會」,任《國粹學報》、《國粹從書》等編輯,並與鄧實合編《美術叢書》。曾任上海文藝學院院長。在《上海時報》工作時,拒絕籌辦安會為袁世凱效勞的邀請,表明他反對封建專制。

1928年應廣西教育廳邀請,與陳柱尊經香港赴桂林講學、遊覽,同游昭平、平東、陽朔、桂林各地勝景,為陳作《八桂豪游圖》長卷。1929年,任中國文藝學院院長,兼任新華、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主編《神州大觀續編》。1932年應友人邀入蜀遊覽、寫生、講學。得畫稿千餘幅,這是日後創作的資源,1935年,任上海博物館理事,再次應邀赴廣西南寧講學,重遊桂林、陽朔,經香港返上海,在香港應座談畫法,由張谷雛筆錄,成《黃賓虹畫語錄》。1936年被故宮聘為古物鑒定委員,為故宮鑒定書畫。抗戰爆發,平津淪陷。他正義凜然,拒絕為日偽軍效勞,表現他不屈的民族氣節。抗戰勝利後,受聘國立北平藝專教授。1948年,應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之聘,擔任教授。85歲高齡的他從北平飛抵上海,在歡迎大會上,應邀講養生之道,他認為最高的養生方法即為藝術。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被選為委員,展覽會審查委員。國立杭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改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仍任教授.被選為浙江人民代表。1951年出席全國政協會議,1953年,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榮譽稱號。是年,被聘為中央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後又任華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3月25日因病逝世於杭州。他一生勤奮,不僅創作無數作品,為我們留下寶貴才富,而且在理論研究上深入發掘,總結出了前無古人的繪畫理論,如《古畫微》、《虹廬畫談》、《美術叢刊》、《學畫通論》、《中國畫學史大綱》、《金石書畫編》、《中國畫家人名辭典》等。還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不愧為現代畫巨匠。正因為先生有崇高的威望和高深的藝術修養。近年來一些圖利之人,借先生之名,牟取暴利,肆意造假,以假亂真,搞亂藝術市場。為了維護先生名聲,讓更多的人懂得先生的藝術造詣,識別和鑒賞作品的真偽,我們先從黃賓虹藝術的形成和特點上進行考察和分析,其次進行真偽作品的分析和比較。

藝術語言的形成是長期實踐過程的總結,是表現作者與其他藝術家有所區別,並有己獨特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來源作者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他對藝術的理解。黃賓虹的藝術語言是隨著他生活經歷和藝術修養改變而改變。現在學術上認可他畫風形成的幾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60歲以前。從18歲隨陳春帆學畫始,經過四十年的學習傳統過程。先師新安畫家前輩查士標、李流芳、弘仁等諸家,後師沈周、董其昌等大家,查士標疏散潤秀、縱橫淋漓;沈周蒼辣逸秀,柔中帶剛;董其昌古雅秀潤的畫風對黃賓虹早年彼有影響,後來他轉移多師,學習了鄒之麟、惲香山、石谿等畫家作品,通過長期的學習,逐漸的形成了他的基本面貌,這一風格學術界給定為「白賓虹」。章法結構多從古人中來,皴法多為披麻、牛毛,偶有短筆點苔,用筆處在「筆筆分明」。越早之作品越見明人「枯硬」痕迹。

圖1《湘水古渠》

圖2《蜀江舟中所見》

第二階段,即轉型階段(60—73歲。1923年黃賓虹自上海至安徽貴池,遊覽鳥渡湖、秋甫、齊山。一路風景甚佳,促動他第二年再游貴池,從自然風光中去尋找作畫的突破口。逐漸捨棄新安畫派的疏淡清逸,選擇元人吳鎮畫風,學習其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是黃賓虹畫風由「白賓虹」逐步過渡到「黑賓虹」。遊歷寫生對畫家是一個吸收養料、豐富題材、轉變手法、形成觀念等重要階段。1928年黃賓虹65歲,遊覽桂粵,畫了大批寫生作品,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機。他從自然中吸收古畫中沒有的東西,活靈活現的畫作臨本就在眼前。從此他要拋棄古人粉本,以大自然為範本,用取捨方式進行寫生,創作了大量的寫生山水。黃賓虹的寫生山水最大的特點是章法上前無古人,也並非西畫寫生,而是取捨選擇景為我所用的寫生。如《湘水古渠》(圖1)105×32.5厘米。1932年應友人之邀入蜀遊覽、寫生、講學。更堅定了他寫生創作的原動力。面對巴山蜀水的奇、險、幽、秀,他似乎找到了繪畫的真諦,以筆墨之快,用功之勤,記錄下了巴山的「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形成了一個新的美學意境——渾厚華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作《蜀江舟中所見》(圖2)76×48厘米。

第三階段,即在北平的十一年。他把歷年遊歷寫生畫稿近萬件帶在身邊,全力以赴進行創作,有在原寫生稿上進行皴染,亦按記憶與寫生重新創作,經過溶匯貫通,形成了自家風格「黑賓虹」。特點是黑、密、厚、重,層層加染。此外還進行了「水墨丹青合體」,即在水墨畫中用點染法,將石青、石綠、硃砂作皴,這是黃賓虹的又一奇想,欲將中國山水畫的兩大體系(水墨與青綠)進行融合。到晚期實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圖3《棲樓領下曉望》

第四階段,即1948年自北平歸杭州,沿續著已成熟的畫風創作。在檢索文物時看到良渚出土的玉器,那駁彩斑爛的絢麗深藏於金石鏗鏘的玉器之中。他從中領略到墨法,在水墨交融中不斷探索,探索是黃賓虹創作成功的動力。如果60歲以前謹守「筆筆分明方不為畫匠」的師訓,60歲以後不把積墨法「層層積染」與「筆筆分明」結合起來,就不會創作出「渾厚華滋」的畫風。他在墨法上的感悟,將水墨運用推高到一個極至,畫面的朦朧深沉,更接近自然韻致,可謂化機一片,如《棲樓領下曉望》(圖3)48.4×26.6厘米。

第五階段,即最後階段以黃賓虹雙目患白內障,視力減退,幾乎失明至逝世。在眼疾時靠他書法功力和筆墨功夫,以及幾十年創作經驗,萬壑在胸、隨意點染、天籟回聲、老辣筆底、無法不法、亂中不亂、不似之似。這些都是中國畫家終生追求而又不可得的境界。競然在一個瞎老頭筆底出現,當治好眼疾後,看到這嶄新的畫風,嚇了一跳,又給他新的啟示,還可以變法完善。黃賓虹在生命的最後,將中國畫的筆墨魅力提高到一個難以超越的境界,實現了他「中國畫舍筆墨內美而無他」的美學理念。

任何好的中國畫作品都離不開筆墨的運用,各種不同的用筆,用墨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黃賓虹對用筆,用墨極為講究。他的「黑,密,厚,重」、「渾厚華滋」的畫風,是靠筆墨來實現的。下面我們對他筆墨進行粗淺分析。

用筆:不論書法還是畫,強調的是線條的生命力。線條在造型上的作用,確定用筆的好壞。黃賓虹對書法、金石、篆刻諳熟,心領神會用筆在繪畫中的作用。他把石濤一畫論破到最小的「一點」,西方人認為以點成線,黃賓虹由此悟到古代書法所說的「屋漏痕」,正是一滴水、一個小點在牆上運動所留下的痕迹,形成「積點成線」。他的「一小點,有鋒、有腰、有筆根」,完全是按一條線的要求。如他在皴染上,反對塗抹,也反對董其昌、「四王」的兼皴帶染,因為塗抹和兼皴帶染,不是書法的點,沒有厚重感。黃賓虹認為,點是筆法也是墨法,他從唐宋元畫中體會到:「就染法而言,唐宋人畫山石樹木之積陰處,不拘用色、用墨,皆以積點而成,故古人作畫曰點染。元人深明古法,故氣色獨厚。」故在入蜀以後大悟筆法,《入蜀紀游》中有詩:「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是此凸現渾厚華滋的畫風。

當然在繪事中強調書法的中鋒用筆,要求筆筆中鋒圓潤遒勁、含蓄,柔中帶剛。富有變化的曲筆,是他體會畫中的線條要「一波三折」,並說這種線條的表現方法,實為東方用筆之上乘。例如畫樹、畫石、畫波濤、畫衣褶,非一波三折,即不是以盡其曲折變化之致。他的畫中線條都講陰陽變化,曲直變化,表現出一種靈動,線線相扣,具有生命組織。

黃賓虹用書法的筆法在繪畫上的運用,總結出「五筆」法,即:「一曰平,如錐畫沙;二曰圓,如折釵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墜石;五曰變,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長,齊而不齊,是為內美。」平者,指筆力。起訖筆要用力平均,筆筆送到,不宜太平,一波三折。圓者,指筆意。用筆圓轉,一勾一勒,即成方圓,不生圭角。留者,指筆姿。積點成線,下筆不可太快。重者,指筆勢。即要表現力感,又要舉重若輕。變者,指筆趣。即有原則,又不拘法理。這五種筆法相互關聯。我們從他晚年的作品分析,用筆短線,一波三折,點葉如墜石,線條隨意變化矩鑊其中,筆法柔美,剛勁而厚重。

用墨:筆、墨、水不分家,中國畫缺一不可。墨法通常講的是皴法,用「濃,淡,干,濕……」墨色皴擦,以表現山石陰陽,凹凸的主體質感,賓虹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墨不礙色、色不礙墨的觀點。在他五十歲以前把墨分為「濃、濕、黑、淡、干、白」六法,繼而在實踐中總結為「濃、淡、破、潑、積、焦、宿」七法,畫中積墨乃聚七墨之法而呈渾厚華滋之象。其中以破墨法使用最自如,破墨要以濃破淡,這樣才能新鮮靈活,我們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常見。在破時,把握時間,看準乾濕,選擇大小位置,這是破的方法。他對積墨要求做到「墨擇中間濃麗而四面淡開,得自然之圓暈,筆跡墨痕,躍然紙上,如此層層積染,物象可以渾厚華滋,且墨華鮮美,亦如永遠不見其干者」。我們從他作品看,永遠是華滋鮮美的。這就在於他用墨的精到。

結幅布局:黃賓虹的畫結構布局陰陽虛實,暗合太極。上下俯仰,左右呼應。對稱不對稱,有左起近景,有右起近景,亦有中起分疆,關鍵在於中景、遠景的呼應,常用樹木和小舟把空曠的兩地或多處聯繫呼應,達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上闊下空是他較習慣的山水構圖,下為水,上為天,遠際、題款總在天頭,很少在中景或幅下,文字不多時一般偏左或偏右,很少居中。總之,賓虹山水構圖靈活,講求陰陽調合,追求的是自然境界。

黃賓虹先生留下的作品約萬件,有很多為公家珍藏。賓虹用作品酬謝、送人、賈市不太多。為什麼市場上又有眾多仿品呢?仿品大概來源於:有學生學習老師的風格,沒有落款,被不法分子利用,添款;也有通過出版物進行勾摹的;也有通過用真跡造多胞胎;也有通過木版水印,充作真跡的。總之,做偽者通過各種手段,達到賺錢的目的。從目前已知做偽者的地區來看,在南京、浙江、杭州、北京、江蘇、山東、安徽等省及地區。做得較好的是浙江、江蘇。這裡留下的原作多,且學生之生也眾多,他的畫風已成一種流派。很多做偽者用學生的習作在天頭描摹賓老的題款,成本很低,十張能賣一張就賺不少。故而賓老假貨遍及大江南北並不奇怪。下面我們按賓老畫風形成的脈絡進行真偽比較分析。

圖4《七星岩》

圖5 仿品《七星岩》

賓老60歲前的作品仿製極少。仿品多為1928年以後作品風格為對象,其中最多的還是1949年(85歲)以後的畫風。也許風格定性,較為典型,藏者喜好,故此類作品大量湧現。先看他首次出遊桂粵,大量寫生稿,同時也有不少創作,如《七星岩》(圖4)97×47厘米,是賓老65歲游廣東七星岩留下的作品。他一改以前以古人山水畫為範本的習慣,開始以真山水為對象,跳出了古人的番籬,逐漸摸索創造自己的山水語言。在勾勒、皴染上,層層渲染,而逐漸加深色彩,使畫面具有厚重感。賓老很注意「知黑守白」,畫面協調,所以在岩口留出大塊白來「透氣」,增加「靈光」,同時也呼應天頭地腳。這件作品為當時的代表作。仿品《七星岩》(圖5)66×33厘米,「七星岩屬肇慶城北曲折森列若北斗狀雲」,落款文字照抄,且行距排列照舊,只是鈐印稍變。畫面並非七星岩,只是用一幅小山水,借賓虹大名和內容一用。這件山水畫較為幼稚,既無筆法,又無造型,還是傳統構圖,斜角直上,對角相破,散氣不蓄。

圖6《四開山水冊》

圖7《春山綠樹》

圖8《峨嵋雪壑》

《四開山水冊》(圖6)29×24厘米,四冊表面已被蟲蛀,冊頁一邊圖畫,一邊書題,沒有年款。已顯「古舊」,我們從題畫的內容看,冊頁最早繪製的時間是賓老入蜀以後。四則書題有三則是論畫,有一則是紀游他入蜀之游後觀感。「蜀游自灌縣入青城山中,經業箖絕壁。有關廔極峻偉,昔為彝夏分界處,今圖之,賓虹」。從書畫本身的用筆者是與賓老的書畫風格有悖。作於蜀游中的《春山綠樹》(圖7)75.5×30.5厘米,綠水青山,短線短皴,強調渾厚華滋。該冊頁的用筆是仿賓老晚年的線條,雖然用筆隨意,但缺少力度。在皴法上顯得特別薄弱,可說不懂如何皴染,書題是仿者的手體。賓老游蜀時的書法在《峨嵋雪壑》(圖8)102×28厘米,題款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一比較,不用分說,自然就有結果。

圖9 偽品《山城深處》

圖10 偽品《山水》

《山城深處》(圖9)65×38厘米,署款為:「山深林密屋舍隱約其中,青城道上紀游得此,賓虹」。從書法款上看就不難看出,這是一幅拙劣的偽品。另一偽品與此相一致的風格《山水》(圖10)146×42厘米,款為七絕句,最後為「陽朔紀游,賓虹畫」 。象這樣的款在賓老作品中未見,既然是「紀游」,還要添「畫」嗎?且賓老作品中款後很少有「畫」字,「並寫」、「並畫」、「紀游」、「年齡」等常見。若有,也是65歲以前,以後就稀見了。與此仿品同樣的作品,作者見過不下五幅,只是尺寸,色彩有些變化而已。

圖11 仿品《青城途中所見》

圖12《蜀中山水》

賓老在北平期間,把帶去的遊歷寫生稿常拿出來研究,還經常在其上加染,完成了「黑賓虹」的轉變,並確立了「黑,密,厚,重」的基本風格。仿品亦常把此類風格作為對象。如《青城途中所見》(圖11)44×30厘米,款為「甲申秋日」,既是1944年。當時抗日戰爭正是膠作狀態,人們還沒有看到勝利的希望。黃賓虹埋在故紙堆里研究他的文學藝術,按有關史料和賓虹的年表說,1938年題款皆署「予向」,不用賓虹。抗日戰爭勝利後復用賓虹,從落款的時間和內容看就大有問題。再看他的畫面,雖然有黑、密,但不厚、不重,這個黑、密是簡單地皴染,而不是賓老的層層加染,看不到他的厚重,看不出層次。山嶺樹木看不到多少線條,幾件建築的畫法生硬。賓老的建築線條活潑,彎曲有度,斜而不倒,尤其是晚年的建築,就是一個符號。代表著「靈光」,代表著「生機」。1946年在《設色山水》中賓老還有落「予向」之款,此時期的代表作《蜀中山水》(圖12)78×33厘米,在回憶中記錄蜀中美景。

圖13《棲樓嶺下曉望》

圖14 仿品《靈窟奇峰》

圖15 仿品《秋山隱居》

圖16 仿品《臨安山色》

從北平歸杭州,隨著「渾厚華滋」畫風的深入研究,又對墨法有所領悟,通過對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的觀察,欲把自己的創作提高到更加渾厚與深層,更接近大自然之深厚。如《棲樓嶺下曉望》(圖13)48.4×26.6厘米,作於1950年臘月,作品先淡墨,後淡墨加彩再用濃墨破之,層層皴染,豎筆點苔,屋宇在樹木的掩映下若有若無,在似與不似之間。水與雲氣相接,自然飄渺遼闊,層次含蓄朦朧。仿品《靈窟奇峰》(圖14)99×47厘米,款為「乙丑,賓虹年八十又六」。此類作品用描摹是難的,只有臨摹,找到基本畫風後,按其規律皴染。可惜作偽者沒有一個有賓老的功力,故而仿品總會留下筆墨差距。這幅的筆墨功夫差得很多,就線條而言,只看到火氣、粗率,沒有圓勁含蓄,以染代點皴,看不到賓虹的短線和點皴。樹木、屋宇、木橋等各種線性的稚弱,遮掩了他的作偽。賓虹在畫近景、中景的山峰、山巒時,一定有個外輪角的邊,有時點苔。樹木長過邊,有時邊內空闊不加皴染,而此仿品在中景最後一個山峰沒有加邊,只是大寫意一樣皴染,無任何勾勒。在賓老的的作品中是很難見到的。這幅水墨紙本《秋山隱居》(圖15)95×44厘米,款為「辛卯八十八歲賓虹」,此仿品一看題款,有意做作,以為用筆生硬就是老辣。水墨畫很講究層次,此作只用兩種墨,濃墨、淡墨。賓老的墨法最優,一般的作品他最少要用五種墨。《臨安山色》(圖16)83×37厘米,與前仿品一樣,既無筆,又無墨,還缺氣,書法款亦生硬描摹。

圖17 仿品《安樂》

圖18 半丁作於1956年《宋山谷道人像》題款

圖19 黃賓虹《青綠寫意圖》題款

《安樂》(圖17)123×22厘米,一樣的作品我曾見過三件,可謂大同小異。此件仿品,乍一看的確有賓老風範。任何仿品都怕認真,一認真就找差距,找細微不對的地方,或者找最大的地方,氣勢,韻致。此作按落款「壬辰」即為賓老眼疾時期作,一個眼疾的老人本身對紙的接觸位置就不太準確,此作如此之長,形成窄條,在構圖位置經營上就較難把握,況且老人眼疾,不可能作如此條幅。我們檢校賓老以前公布過的作品和我所知道的,他沒有作過這種窄條的作品。此作在構圖上,一條溪水分開兩邊,且自上而下,在山水畫中也是少見的。因為山水畫講求是陰陽平衡、氣勢連慣,起、承、轉、合。賓老深諳山水之道理,我們見過他有一幅是這樣構圖的嗎?在用筆上過於粗俗,看不到線條的痕迹,在勾樹的邊線上沒有完整的線條,看不到起承與協調,見到樹軀幹的尖頭斜點,這是賓老忌諱的筆畫,仿品皴染作了兩遍,試圖濃墨破彩,局部達到一定效果。色調還可以,但遠山過於繁瑣雷同。題款書法象鋼筆字,只見其形,不見其韻。賓老眼疾,筆畫大小、墨之輕重很難把握,故不可能產生如此獃滯效果。

再有詩堂上「安樂」篆書,用筆滯呆不暢,提按頓挫不準。署名上專留破綻,「黃賓虹」三字署名在65歲前作品上可見到,以後署名只簽「賓虹」而沒有「黃」字。作偽者為了證實作品的真實性,搬來了陳半丁,為其題跋,真是良苦用心。1959年的陳半丁已八十有四,其書法嫻熟已到人書俱老之境。而此題跋的用筆是流暢有餘,韻致不足。我們可以參看半丁作於1956年《宋山谷道人像》(圖18)題款對比一下書法用筆風格;再看看賓老《青綠寫意圖》(圖19)題款,一切謊言都將破滅。

圖20《月季小鳥》

圖21《螳螂芙蓉》

圖22 仿品《花卉》

圖23「予向」款《花卉》

圖24《月季》

潘天壽曾說:「人們只知道黃賓虹的山水絕妙,其實他的花卉更妙,妙在自自在在。」黃賓虹花鳥畫不是偶爾涉筆,從年輕到底九十歲,一直在畫。十年前我曾在一位朋友家見到過一幅,款為「予向」的花鳥畫,朋友們認為是賓虹作於抗戰時期,我認為稍早一些,關鍵在書法落款上,書法最能表現功夫。早期逸筆草,簡淡蕭疏,淡墨淺色。我們看《月季小鳥》(圖20)111×41厘米和《螳螂芙蓉》(圖21)105×49厘米,都是以色彩為主,以墨為副的墨色結合畫法,給人以沉實渾厚、濃麗古雅、遒勁超逸、自然天成。賓老還借用畫山水的「點染法」,使花朵更加跳躍。看他勾筋、勾脈是隨意而準確,蕭灑而穩重。不像仿品《花卉》(圖22)66×43厘米,勾葉拘謹,花團不開,花瓣找不到層次。按理款為晚歲,更應蕭灑飄逸。此款在幾幅仿品中都出現過:「宋元人竭筆法剛而能柔,潤而不枯,得一辣字耳」。其點評宋元人作山水畫用筆之道,怎麼又扯上花卉題款了,此題還有意用衰老之筆寫之,怕觀者不認,可惜筆法不對,白費功夫。有一件落「予向」款《花卉》(圖23)98×37厘米,款為論書之詞「波磔出自蘇米至於趙松雪,白陽莫不工書」。這句話是無首尾,不連慣,不知所云,此作哪可當真。《月季》(圖24)68×29厘米,從畫風說應為晚期所作,以色彩為主,用沒骨法,線條隨意勾勒。但線條太弱太亂,葉上的小點瑣碎繁複,非名家表現手段。最可笑的是,書法題款,從來沒見過賓老有此書體,隸書、竹簡、章草、行書,真是全能,就是不協調。怎麼能讓買家認可呢。

圖25《臨伯艾雝敦》

圖26《金文對聯》

圖27《篆書聯》

圖29 仿品《大篆對聯》

圖30 仿品《篆書對聯》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果要進入私塾和學校,第一件是就是認字和寫毛筆字,這是人們學習的必須。雖然這樣,有的書法好,有的也很平常。寫字是學文化的工具,繪畫是業餘。黃賓虹和普通話的孩子一樣,入門就寫字、讀書,他比一般孩子早些接觸書法篆刻。篆刻的基礎是篆書,只有把篆字寫好了,才能刻得出好印。他11歲開始學治印到清末以治印名聞江南,其小傳已入《廣印人傳》。20年代初已收集到二千餘方古璽印,發表金石學文章和著作有《篆刻新論》、《古印概論》等,他臨書寫字以金石、古璽、古陶文字為主,對晉唐楷法等各種書體嬗變演化了如指掌。對書畫同源深信無疑,「畫之道在書法中」,「欲明畫法,先究書法」。故而在畫中的用筆深悟「積點成線,一波三折,五筆理論」。他追求的是太極、古雅、含蓄、金石之氣。欲求金石氣,必須先學習,他大量臨寫金文,如《臨伯艾雝敦》(圖25),厚重而古雅,創作與應酬時亦多為金文,書於乙丑(1925年)的《金文對聯》(圖26)和癸已(1953年)《篆書聯》(圖27),充分表現出不同時代書法水平,前者用筆精到,圓勁秀雅,後者人書俱老,天真爛漫。仿品怎麼都找不到這種氣象,這是一生功力的集合表現。仿品達到幾成,花了多少功夫,修養有多深,心態有多穩,都能從書法中體現出來的,如《集周金》(圖28)71×24厘米,作者曾見過四幅一樣的內容與章法,用筆顫顫微微,以為就是老辣之筆,其實不然,做生拙,有害貫氣。仿品《大篆對聯》(圖29)135×33厘米×2,用筆不圓,收筆如刀,行筆急促,缺乏沉穩,落款行書生硬,圭角分明,與賓虹行書差距太大。仿品《篆書對聯》(圖30)127×29厘米×2,款「丁亥八十四歲」時作,賓老八十四歲精力還很充沛,寫字作畫用筆毫無遲疑,此作行筆斷續,做成衰老態。神態獃滯,全幅描摹,尤其是行書落款生硬。

總之,在鑒定黃賓虹先生作品時,一定要把握好他的用筆、用墨、用色和各種時期的基本風格。對稍有疑義的作品,要反覆研究,多看真跡進行比較,不要相信朋友的「故事」,靠自己的眼力去判斷作品,客觀地相信自己。


推薦閱讀:

【獨家】靳尚誼最新作品與經典回顧高清全集,沒見過這麼全的!
美國Curtis Wilson Cost 油畫作品04
李公麟五馬圖卷高清作品欣賞(黃庭堅 跋)
俄羅斯照相寫實畫家Алексей Адамов油畫作品欣賞
美國風景人物油畫作品精選

TAG:書畫 | 作品 | 畫作 | 品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