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前輩講解太極拳的起源和由來

去年在某論壇請教了一位學武術的前輩講解了太極拳的起源和由來。基本上講解了太極拳的歷史由來和拳理。

一、太極拳早期歷史

1、太極拳起源於何時,真不知道。

2、太極拳定型於19世紀50年代以後,主要定型人有4個人,分別叫陳長興、陳清平、楊露禪、武禹襄。

3、太極拳的招數,是來源於戚繼光長拳三十二式。這個東西,在河南溫縣陳家傳下去,陳家歷代根據自己的經驗加以修訂。這拳也不知道如何傳的,反正到了19世紀中葉,陳家溝陳長興、趙堡陳清平兩人是最牛的,而陳家傳說,有個叫「蔣發」或者「蔣把式」的人,對陳家拳有相當大的貢獻。

4、到了19世紀中葉,楊露禪學藝,回到河北永年,與當地的財主武痴武禹襄比較,多次失敗,然後三下陳家溝重新學藝,最終弄懂了太極拳「不爭」的原理,徹底戰勝武禹襄。武禹襄向楊露禪學習了拳架和格鬥技巧,但是依然對拳術理論沒有搞清楚,因此始終無法戰勝楊露禪。

武禹襄就動身去陳家溝拜訪陳長興。陳長興可能是因為年老,把武禹襄推薦給趙堡陳清平學習。

此時武禹襄的哥哥正在河南任縣令。武禹襄在河南逗留期間,從鹽店(真不知道是地名還是就是個賣鹽的商店)得到了一個拳譜,裡面有幾篇文章和歌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以武禹襄的水準,立即發現這個東西與楊露禪的東西如出一轍。

武禹襄找到陳清平學藝。在陳清平的教導下,他用一個月時間學通了太極拳。

我們不知道這王宗岳拳論是否就在此時流入陳清平一系,只知道陳清平的弟子們是擁有這個東西的。

武禹襄回到家裡十分高興,向各位兄弟出示這個拳譜,說真東西在此,就差練啦。

我們不知道武禹襄向他的兄弟們傳授了什麼,只知道他的兄弟們以後全部成為太極拳大家。

武禹襄在練習了一段時候以後,繼續與楊露禪比武,此時兩人平分秋色,也有說武禹襄略佔上風的。楊露禪大驚。

5、楊露禪要到北京找生活,臨行前把自己的兒子楊班侯託付給武禹襄。武禹襄將拳譜和拳法盡數傳楊班侯和自己的外甥李經綸(李經綸字亦畲——百花山注)。

從此,楊露禪系的太極拳,有了武禹襄傳的拳譜。而楊班侯接受楊露禪、武禹襄兩大高手的共同教育,武功練成。

6、楊露禪本人還擁有一個拳譜,上面明確寫明此拳來源於張三丰。這就是《楊家老譜》。這個拳譜從何而來不知道,反正他師父陳長興沒有傳下去,是楊露禪自己所獨有的,武禹襄不管知道不知道,反正他也沒有傳下去,我們可以推斷他最大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武禹襄也承認,自己的拳譜(好吧,我們姑且叫做《武譜》)來源於張三丰。

楊露禪到北京後,就開始打,得到「楊無敵」稱號。但是他與郭雲深、董海川並未會面。然後得到了教拳的資格,開始靠教學吃飯。他的傳授系統,稱為楊氏流派。

7、楊班侯學成後去北京幫助父親教拳。楊班侯性如烈火,好出手比武,而且下手也狠,所向無敵----因此也很結怨了一些人。他不像他父親那樣圓通。所以,最終楊班侯回到了家鄉終老。楊班侯根據自己的心得也寫成了一些東西,這個東西以後被他晚年的徒弟傳下去,在建國初期的一本《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書中基本公開。這個譜,姑且叫《班侯譜》。這個譜因為被公開,所以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他的《飛狐外傳》中照抄此譜的兩個口訣,就是趙半山傳胡斐的那兩個。這是真東西。

8、楊露禪教過三個滿族人,武功都很好。楊露禪把這三個人當作自己的徒孫,讓他們拜在楊班侯門下。其中一個叫全佑,唯獨他的拳傳了下來。他教的最好的兩個徒弟是山東掖縣王茂齋和自己的兒子(當時全佑已經改漢姓,他的滿洲姓叫吳福氏,所以他兒子姓吳,叫吳鑒泉)。這兩個人傳下的武藝,分別成為吳家北派(因為王茂齋在北京發展)和吳家南派(因為吳鑒泉以後在上海發展)。

9、楊露禪有三個兒子,老大雖然得傳,但年輕時候早死,老二是楊班侯,老三是楊健侯。這個老三一直跟在父親身邊,得楊露禪傳授。因此他的拳與二哥的不太一樣。他性格溫和,所以繼承了其父親的教拳事業。他有兩個兒子(應該是三個,老二楊兆元,趙斌的姥爺——百花山注),一個是楊少侯,另一個是楊澄甫。楊少侯性格像他二大爺,也是性如烈火,好動手,結怨多,50多歲就去世啦(楊少侯(1862-1930)享年68歲——百花山注)。楊澄甫則性格大氣、圓通,所以教拳事業大發展。為了教好拳,他把楊家的太極拳重新做了系統的定型,最終確定了太極拳的各種傳授步驟。從此,「楊氏傳統大架子太極拳」誕生。

但是,楊家和吳家也是把《王宗岳太極拳譜》列為自己門派的最高指導文獻。這個與武家是一致的。

10、全佑算是楊家拳的傳人而不算吳家的第一代。全佑這個人十分尊敬老師,因為楊家教拳為生,他就很少傳人,免得砸楊家後人的飯碗。以後因為一個變故才開始教學生。他兒子吳鑒泉教了很多民國時期的高官。但是吳鑒泉牢記其父親的話----絕不與楊家爭學生,因此,一直跟楊家相處很好。

以後民國遷都南京,楊澄甫也南下發展,吳鑒泉當時已經去了很長時間,立即與楊澄甫聯繫,約定絕不互相進行教學的惡性競爭。

11、楊家和吳家的拳,同出一人(楊露禪),交流密切。

全佑得到了全套楊家老譜和武譜。

從我敘述的情況可以看出,楊澄甫和楊露禪的拳術架勢是不太一樣的。

全佑的拳術則應該接近楊露禪的架勢。而到了王茂齋和吳鑒泉時代,他們也同楊澄甫進行了大量的交流,吸收了楊澄甫大架子慢練的思路,分別修訂了自己的架子。全佑原有的架子,就是現在吳氏南派的「快拳」,其實這架子在北派也是有流傳的。王茂齋傳楊禹廷,楊最出名的學生是王培生,擁有自己的心得,但未能獨立一派。

12、楊派和吳派,架子接近、理論完全相同。

按理說,這兩派沒有必要分開。但是最終還是在習慣上被分開啦。但這絕不是楊吳兩家人的本意。這兩家人一直保持著相當良好的關係。

其實這期間有個問題。有個叫宋書銘的人,在袁世凱的總統府做事。他自己說練過太極拳,吳鑒泉等人就去拜訪他。結果一動手,吳鑒泉等人都完全不是對手,就跟宋書銘學藝。宋傳了他們一些拳法,這些拳法與楊家傳的很接近,並傳了他們一個拳譜(姑且叫《宋譜》)。這拳譜與《楊家老譜》《武譜》不同,但是理路一致。這個拳譜明確寫出宋的拳術來源----來源於老子,逐漸傳到張三丰,張三丰收徒七人,第一個是宋遠橋,功夫最高的是俞蓮舟。宋書銘是宋遠橋的後人。這個拳譜的內容,以後被吳家後人吳公儀說給自己的朋友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聽,金庸藉此寫出《倚天屠龍記》武當派的相關內容。

因此,吳家獨立,其實也是有客觀原因的----他們有自己的理論,同時是宋家的傳人。

宋書銘以後回到家鄉,不知所終。

楊派楊澄甫之後,楊家是楊澄甫長子楊守中到香港傳授拳術,在大陸上,傅鍾文則因為被選來編寫《楊式太極拳》一書而成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傅鍾文是楊澄甫的外孫子輩的親屬。

楊澄甫和李景林交好,所以楊家大架太極拳就傳到李景林手中。李景林傳弟子李玉林,李玉林傳子李天驥,李天驥建國後在體委武術司工作,受命編一套簡化版的太極拳。李天驥就根據自己掌握的楊家太極拳,編訂了一套24個姿勢的太極拳,就是現在的簡化太極拳。

吳派,吳鑒泉的兒子吳公儀、吳公藻以後去了香港。大陸這邊則因為吳鑒泉女兒吳英華、女婿馬岳梁為代表人物。

吳公儀去香港後,香港人多從學,這自然搶了別的武館的生意。於是香港武術界與吳家多有衝突,在香港武術界則出了白鶴派陳克夫挑戰吳家。陳克夫當時30多歲,吳公儀已經50多歲,因此陳挑戰的是吳的下一輩。但是吳公儀卻親自迎戰,並且通過各種公關,把挑戰改作慈善比賽,在比賽中,打成了不勝不負不平之局。此戰後,吳家在香港的傳拳活動,得到香港武術界的容忍。以後,楊守中到香港,得吳家助力不少。

吳公儀與武俠作家金庸交好。因此,吳公儀曾對金庸詳細講解了《武譜》的內容。相關內容,被金庸照抄為《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的「九陽真經」、張三丰的「太極拳理論」,《倚天屠龍記》上的張三丰太極拳,就是吳氏南派太極拳的樣子。

13、話分兩頭。

再說武禹襄這邊。武禹襄傳李經綸,李經綸傳郝和。

武禹襄是秀才、財主。李經綸是舉人、財主。郝和是個賣菜的,小康。但是對武術愛好,就寧願給李經綸送菜不要錢只要學太極拳,感動了李經綸。李經綸就傳了他一些技術。以後李經綸發現郝和是個學武天才,就正式以他為徒弟,但有個條件----李家後人只要想學拳,郝和的傳人必須無條件無保留的傳授回來。----當時李家後人年齡都比較小----郝和答應,得傳全套太極拳,並得到《武譜》。這個《武譜》在李經綸手中,被進行了重編,含有全部《武譜》內容,武禹襄及其兄弟和李經綸的一些心得,定名為《廉讓堂(李家堂號)太極拳譜》。(簡稱《李譜》。)後來,郝和果然把拳術全部回傳給李家。而李家也保留著《李譜》和李經綸所儘力能傳下的技術,進行參照,因此李家至今還是十分牛的一個太極世家。武家後人也得到李家、郝家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武家的後人現在仍有掌握全部技術的。

14、郝和在中年以後,聽說楊家在北京教拳聲名鵲起,也動了複製成功的念頭,就進京去教拳。但是他把拉關係、打名聲等事情想的過於簡單,又沒有得到楊家的全力幫助(想想是正常的,要是是武家後人,楊家後人儘力是可以的,武家傳人嘛......還是隔了三輩的),因此就生病,在京城客棧病倒。當時是腹瀉病,那個時代沒有黃連素,腹瀉是能死人的。形意八卦拳家孫祿堂和楊澄甫交好,想跟楊澄甫學太極拳。但是沒能如願。他聽說這件事情,就很義氣地去為郝和找醫生治病,照料了一個月,直到郝和痊癒。郝和十分感激,就對孫說聽說你想學太極拳,我把太極拳教你吧。孫本來就是大高手,對太極拳是一聽就明白,因此一個月就學會了全部太極拳,並得傳《李譜》。

郝和在此事後,深感長安居大不易,就回到家鄉河北永年傳授武術。當時李家、武家都不對外傳拳,因此,郝和的太極拳就傳遍永年,被尊為「郝家太極拳」。但是郝和不忘本,自己依然稱此拳傳於武家,得於李家。

15、孫祿堂得郝和傳太極拳和《李譜》之後,參照自己的武藝和經驗,寫成《太極拳學》一書,公開發行。此書在尊《武譜》的基礎上,對太極拳理論多有發明,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因此,孫派自此獨立。

孫祿堂兒子孫傳周,武藝高強,但是一直沒有傳人,建國後去世。孫祿堂女兒孫劍雲還有孫傳周的子女為其技術的主要傳人。

16、話分三頭。

前面說了楊、吳、武、孫四派。這四派的架勢有不大的區別,但是練習方法是基本一致的。最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最高指導理論《王宗岳太極拳論》。這四派以楊家為主流,在全國廣泛傳播。楊家,成為無可爭議的太極拳泰斗世家。

再說河南趙堡陳清平那一支。

陳清平教人很多,最好的有和兆元、李景延兩人。

和兆元的拳,傳到現在,稱和氏太極拳,但是沒有得到所有後代傳人的一致認可。這些不認可的人,還有陳清平別的弟子的傳人,依然把陳清平傳下的拳稱為「太極拳」,因為是在趙堡流傳,所以現在叫趙堡太極拳。這也是趙堡太極拳是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原因----人家的全名,就叫太極拳,趙堡太極拳是外人給加的區別詞,意思就是「趙堡那地方的太極拳」。

他們以《王宗岳太極拳論》為最高理論指針。

李景延則根據師傳,別出心裁創造了一種新的拳術,叫「忽雷太極拳」。這種拳,把拳術練法分為13個階段,以(記不得啦,是五個字的一本書)為直接指導理論。因此,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流派。

陳清平的傳人至今尚認為,王宗岳實有其人,並繪製出了王宗岳、蔣發到張彥、陳清平的傳授路線。

17、話分四頭。

陳家溝陳長興的後人,據說是會練拳的。但是我們知道的,只有他曾孫陳發科。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家有人在北京教拳,他叫陳照丕。以後陳照丕要到南方去工作,就對學生說:我的拳是跟我三叔學的,我三叔叫陳發科,他可以教你們。他的學生就請陳發科來北京教拳。

陳發科武功極高。

陳發科的拳,和別的流派不同的是:第一,他沒有理論。他根本就沒聽說過《武譜》《楊家老譜》的內容,更不要說遵循啦。第二,他的風格不同,不是慢練,而基本是快練入手。第三,他多一個外形近似少林拳的二路炮捶。

因此,陳發科的拳,得到了當時太極拳界的廣泛質疑。陳發科也沒法分辨,只是用他是陳長興的曾孫這個名義來教學。

陳發科一共收過5個徒弟,以李經梧為首。

陳發科的主要傳人,有其侄子陳照丕、其子陳照奎、其女陳豫俠、其徒弟李經梧、其學生洪均生、馮志強、雷慕尼等等。

陳發科晚年根據自己的經驗,創造了幾個新招,加在架子里。這個,跟陳照丕傳的早年架勢不同,後人把陳照丕傳的陳發科早年架勢叫陳氏老架,把陳照奎、李經梧等傳的晚年架勢叫陳氏新架。

陳發科的學生洪均生,把陳發科傳授的架子動作的打法變化糅合在架子中,並取《王宗岳太極拳論》為指導理論,創造《拳品》、《三字經》等新理論,開創了「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又叫「陳氏濟南架」(洪均生為濟南人)。洪均生在世時,弟子們有建議獨立出來的。但洪均生不允許弟子們在他在世時獨立成一派,卻默許了死後弟子們獨立的行為。在他去世後,其弟子有的主張獨立成一派,稱為「洪式太極拳」,有的依然堅持師父在世時候的叫法,依然稱「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陳發科的學生馮志強,把自己的經驗糅合進師傳,引用胡耀貞傳授的氣功理論,並發明了新的理論,創造了「心意混元太極拳」。這派我不太熟悉,應該是和氣功流派的結合。你提到的心意24式,就是這派的入門拳法。

陳照丕在建國初期回到陳家溝。當時,陳家溝已經基本沒人會練拳,據說只有一個叫王彥的還會拳。也有說還有四個人會拳,其中一個是王彥。於是陳照丕就在家鄉,開始教授拳術。現在陳家溝的太極拳,基本全是陳照丕傳授。

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陳家有陳品三,寫成《太極拳圖畫講義》一書出版,其拳法與陳發科所傳授有差異。我們現在把這拳叫「陳氏小架」,現在據說還有人會。陳品三明確了陳家的拳叫太極拳,明確了陳家拳的最高技術為「纏法」,明確了相關理論。

這一切,均與楊吳武孫趙堡五家的傳授不合。

18、話分五頭。

還有個李派太極拳。據他們的說法是這樣的----楊露禪進京後,第一個得傳的是王蘭亭。王蘭亭將自己的太極拳傳給盟弟李瑞東。李瑞東四處訪友,得到甘鳳池的後人甘淡然,少林派大師岳青山傳授,結合三家武藝,創造出一種新的太極拳,架勢跟原來的差不多,叫「太極五星捶」,也稱「李派太極拳」。但是他們並不尊奉《王宗岳太極拳論》。這派的傳人,建國初期是高瑞周。

還有個府內派太極拳。據他們的說法是這樣的----楊露禪進京後,有個叫富周的得傳全套太極拳,並傳給了姓蕭的。這派太極拳的套路和原來的差不多,但是卻多了「小九天」「後天法」「三十散手」等等,反倒與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中描寫的內家拳相合。這派我也不太了解。

吳圖南是楊少侯和吳鑒泉兩個人的傳人。他繼承了兩家的拳法後,對宋譜研究很深,在他的拳術體系中,宋譜被提到一個僅次於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地位。因此把他拿出來單講。但是,他也未能自成一派。他曾經在一次太極拳聯誼會上當面給過陳發科和高瑞周難堪,說他們不遵守王宗岳太極拳論,練習的不能算太極拳。因此陳發科高瑞周只能作為列席代表。陳發科高瑞周沒有多計較,就做了列席代表。這事情是網上說的,不知對不對。(不對別找我......)

二、太極拳相關考證以及現代的發展簡述

1、太極拳的創始,是這樣的----根據現代傳人的敘述----

陳發科說:太極拳祖宗就會,不知多久。

陳品三說:太極拳傳於陳家祖先陳卜。

楊澄甫說:楊露禪告訴他,此拳創造於張三丰,傳於王宗岳、蔣發、陳長興為蔣發唯一弟子,陳長興傳楊露禪。

李經綸說:太極拳不知傳至何人,但是王宗岳是集大成者。

宋書銘說:太極拳創於老子,歷代都有傳人,以後傳到張三丰和他的七個弟子,他這一支是宋遠橋的後人。

李家後人說:李經綸當時最初記錄的就是太極拳傳於張三丰,後來在拳譜記錄中刪去啦,原因不知。

趙堡傳人說:太極拳創於張三丰,從王宗岳首傳,下面是蔣發、邢喜懷......直到陳清平。

吳、孫兩派關於這個,沒有論述,吳派以楊傳為準,至今尊奉張三丰。

由於楊、吳兩派是流傳最廣的派別,所以,在以前,張三丰創太極拳、王宗岳、蔣發傳太極拳成為定論。

2、上世紀30年代,唐豪先生開始對太極拳進行考證。唐豪給顧留馨的信中明確寫道:唐豪直到晚年仍不會太極拳,打不下一個整套的套路。可見唐豪的考證,是屬於外人的考證。

唐豪的考證原則就是要推翻張三丰創始人地位(見唐豪文集)。

唐豪發現了太極拳套路與戚繼光三十二式長拳的親緣關係,然後到了陳家溝調查,發現陳家提供的家譜上寫有陳王廷是陳家拳手刀槍創始之人的寫法,遂確定陳家拳創始人為陳王廷。

但是這樣沒法解決王宗岳和蔣發的問題。他自己說曾在北京得到一個本子,上面有王宗岳太極拳論、一套陰符槍和一套陳家溝的刀法。陰符槍前面有一個序,說這個陰符槍是山右王先生所創造。

根據這個,他推理----王宗岳太極拳論、陰符槍、陳家溝刀既然抄在一個本子上,所以說這個抄錄者應該就是陳家溝的傳人,同時這抄錄者還創造了陰符槍,而槍既然是山右王先生創造的,而本子上又有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所以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王宗岳就是陳家溝的傳人。根據那序言的落款,他確定了王宗岳就是乾隆時期人。王宗岳是如何得傳的呢?不知道。

好玩吧?

然後是《武譜》的內容。《武譜》除王宗岳太極拳論外,還有幾篇內容----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張三丰太極拳經。這幾篇內容怎麼辦?經他考證這是武禹襄所做,冒名張三丰。

他又說,陳家很保守,絕對不學外來的拳。因此,可以推斷,楊露禪學的拳,就是陳王廷創造的拳。

所以,他推斷,太極拳創始人是陳王廷。

上述內容,山西科技出版社已經出版了《唐豪文集》。

3、顧留馨先生的身份我就不多羅嗦啦,大家可以去查。

顧留馨先生在上海曾在楊澄甫(也有說是楊澄甫弟子陳微明)的太極訓練班學過太極拳,時間大約在兩年。

顧留馨先生建國後曾跟陳發科先生學過陳氏太極拳,時間大約一個月,每天學4、5招(見顧留馨太極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顧留馨先生認可唐豪先生的考證,並與唐豪先生有密切的接觸(見顧留馨太極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顧留馨先生多次給高層領導以及胡志明等外國友人教授太極拳(見顧留馨太極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建國後,顧留馨先生受命主持編寫四式太極拳的書籍。他完成了這項工作,編出陳、楊、吳、孫四家太極拳書籍,以後又編了武式。

《陳式太極拳》作者沈家楨、顧留馨,示範者陳照奎。但是,李經梧的後人說,這書的技術部分是李的東西,卻沒給人掛名,而理論部分,至少洪均生提出了很多疑問(蔣家駿相關回憶文章)。

《楊式太極拳》作者傅鍾文。傅鍾文祖孫三人以後出版了《楊氏太極拳嫡傳練法》一書。這個我就不多說啦。

《吳式太極拳》作者徐致一。

《武式太極拳》作者郝少如。近年再版時,經過修訂恢復了原稿附錄的《廉讓堂太極拳譜》全文。

《孫式太極拳》作者孫劍雲。

這些書是套路+拳譜,拳譜均採用顧先生的考證後修訂的拳譜。

4、顧先生對現代太極拳提出了很多新理論。

陳家太極拳陳品三的書重視纏法。顧先生把這個稱為纏絲勁,認為這是所有派別太極拳的核心。

這個理論引起了相當的爭論。(洪均生的弟子們、李經梧的弟子們編訂的文集以及顧留馨太極拳文集中,有此方面的記載)

5、李天驥在編訂簡化太極拳後,對楊氏大架太極拳做了修訂,以利推廣。這就是88式太極拳。

國家體委的武術專家們,在簡化太極拳、88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編訂了第三套推廣性的太極拳,就是48式太極拳。這套拳依然以88式為基礎,但是摻雜了一些陳、吳、孫式的動作,也允許參用它們的風格。

國際武術比賽興起後,為找出一個標準的競賽套路,專家們沿襲48式的思路,編訂了42式太極拳作為綜合類的國際通用競賽套路。

同時,專家們還編訂了陳、楊、吳、武、孫五種國際通用競賽套路。

自此,現代太極拳運動各套路基本形成。

現代太極拳運動出發點是體育健身和競技,講究的是鍛煉要規範和貼近大眾,競技要高新難美。

6、從太極拳的流傳看,近百年一直佔據絕對優勢的,是楊家太極拳。太極拳當時也沒有分派,都是一個名字----太極拳。

楊家也從未否認拳法來自陳長興。

在陳發科到北京傳拳時,楊家雖然沒幫助,但是也絕對沒搗亂。

吳家和楊家一直關係不錯,互相扶持。

郝家在河北和上海傳拳,發展不快,與楊家、吳家無衝突。

孫家發展也不快,而且多和形意八卦一起傳授,在傳授人員的選擇上,與其他各派有差異。

趙堡諸派在河南和西北傳授,與其他各派互不干涉。

以上各派,都基本認可張三丰的創始人地位,都尊奉王宗岳太極拳論為最高指針。

近年來,陳家拳得到廣泛傳授。陳家拳以唐豪考證為歷史依據,以陳家溝為基地廣泛傳播,掀起了一個太極拳傳授的高潮。

7、太極拳的器械與拳不同。

太極拳的器械幾乎全是以後加入的。

陳家拳的大槍,據說是從王堡學來的。花槍據說是楊家梨花槍二十四式。這些都是陳照丕所傳。

陳發科平生不用器械,也不對外傳器械。其女兒陳豫俠會劍。

楊家拳的劍,是楊澄甫與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李景林是武當劍正宗傳人,為當時中國劍術的第一把好手。楊家從陳家學來的器械是大槍。

吳派的劍,與楊家不同。吳派從楊家學的只有拳、刀、大槍,其餘的都是外來的。

武派從陳家學的也只是拳、槍。其餘的都是外來。

孫派只有劍,這劍是孫祿堂與其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但是與楊家完全不同。

現在的32式太極劍是李天驥根據楊家劍簡化的。

42式太極劍作為42式太極拳的配套套路,以楊家劍為主,參雜了其他成分。

但是這些器械一旦進入太極拳體系,則被按照太極拳原理予以太極拳化。

三、認識太極拳

1、太極拳的核心思路

太極拳是一種格鬥技術。

其核心在於尋找一個用小力量打大力量、用慢反應打快反應的方法。所以,太極拳起初設定的基礎就建設在對抗雙方不平等的基礎上。

正因為這種設定,太極拳並不是把身體素質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的(當然並不排斥這種提高),而是把技術放在第一位的。

眾所周知,想打到別人,不過兩個要素----力氣大、速度快。

而在此種不平等的條件之下,太極拳想比人家快,只能縮短打到人家的距離;想比人家力氣大,只能使用人家的力氣。

這就決定了太極拳的作戰策略是:

第一,重視攻擊----無休止的攻擊(因為他無實力去防守);

第二,重視造勢,盡量讓自己的攻擊處於順暢而讓對方的攻擊不順暢(因為對方順暢的話,你即使同樣順暢,也是輸);

第三,重視藉助對方的錯誤或者把對方的進攻變成錯誤。

由於設定的太極拳手是弱者,因此,你不能用絕對力量取勝,不能用絕對速度取勝,也不能用技術動作的變化(招式)取勝。

那你用什麼來取勝?

太極拳抓住了最重要、最無法變化的一個東西----力量!

任何攻擊,必須有力量!這是攻擊的絕對要素!

於是,太極拳就在力量上下功夫。

要讓你的力量發揮不出來,首先,我要能感知你的力量,其次,我要能把你的力量為我所用。

力量的要素,不過就是一個大小、一個作用點、一個發出點、一個施加力量的時間長度。

所以,太極拳的力量感知訓練,就是訓練對於對方力量大小、作用點和發出點以及施加力量的時間長度的感知。

而要了解這個,運用這個,也必須知道自己的發力相關要素。

這叫「聽勁」。

太極拳有兩種聽勁方式,一種是通過直接接觸感知,另一種是通過不接觸感知(說白了就是猜測)。

從這個思路看,就知道太極拳為什麼最初採取緩慢的套路練習方式----就是為形成運動中周身協調的習慣,並在緩慢運動中探索自己的力量的相關要素。這就是「走架是知己功夫」的含義。

至於「知人」,太極拳通過推手來體會。「推手是知人功夫」。

推手不是比賽,不求勝負,而是在互相推挽中摸索對方力量的各種要素。是一種訓練方式。

推手起初的訓練是十分緩慢的,隨熟練程度日益加快。

由於這種技術掌握能力的不同,在推手過程中,就可以看出誰的技術好。這就是太極拳同門往往通過推手來比武的原因。

推手是太極拳特有的技術。

推手不是硬推,不是摔跤,不是擒拿。

任何沒學過太極拳的,均無資格參與「太極拳推手」。

現代的「推手比賽」,因為要比出勝負,好爭名聲、得獎金,就出現了一些情況,這個我不多說。

(另外說一句題外話,形意拳、八卦掌也把對對方力量的攻擊作為本質的東西,所以這三種拳被稱為內家拳,意思就是「放棄對外形研究而對內在要素研究的拳術」。只是三者思路不同----太極拳重視引導對方力量走過頭,八卦掌重視改變對方力量方向,形意拳重視打斷對方力量的運行線。)

2、從核心思路看太極拳的體系。

太極拳把縮短到對方的距離和藉助對方力量當作戰勝對方的工具,這就要求太極拳手必須對於發力有完整而敏感的掌握。

一個人,要想發力,就需要把自己當成一台最科學的機器,獲得效率最高的發力結構和最穩固的發力支撐。

人的動作是不斷變化的,但是由於人的形態一致、關節運動範圍是限定的,所以,人的發力動作跑不出那幾十個結構和支撐----對啦,我說的就是站樁。

太極拳以正立----以後發展為渾元樁----為起手,就是此因。

太極拳必須先讓學者搭起一個合理的、靜止的架子,在架子的基礎上練習發力。這就是站樁。

太極拳的樁有多少?嚴格的說,一個也沒有。----這是什麼話?

這是因為:太極拳已經從身體的各種運動形態中,選取了所有發力順暢的形態,組成了一系列樁,並進一步將其連接成為----套路!

吳圖南先生學藝,是怎樣學的?是一個一個動作教,每個動作拉開就不讓動,需要呼吸多少次才能換下一動,累得想自殺,結果被楊少侯先生臭罵。

這個,就是太極拳的站樁。

在站樁獲得發力結構、支撐「定式」的基礎上,這個「樁」開始活動,你必須在活動中,保持全勝的協調,保持隨時能發出順暢流動的力量狀態----你想想看,這起初能不能快?不能!----所以,套路的慢練開始啦。

在套路完全擺對,十分熟練之後,你該幹啥啦?----對,快練,以求得在任何場合下自身不變形的能力!

再往下該如何啦?----對,發力,學會在動作中發力!

再往下該如何啦?----自己會發力,要在人家身上試驗!對,推手開始啦!同時,通過架子的練習,知道發力的方法、路線、發力結構,你就該學習如何看人家的發力、如何破壞人家的發力、如何引導人家的發力----這是三層概念啊----這也需要推手!

再往下該如何啦?----對,加快速度!

再往下該如何啦?----對,讓對方模擬真正的攻擊!但是這個攻擊起初是讓你知道路線的,是做習題。

再往下呢?----對,是對方真正的自由攻擊!你運用你體會到的對付力量的方式,去跟它對抗!

所以說,太極拳的體系,我們自己就能歸納出來:

1、站樁。這個樁,起初必須從正立入手,以架子的定式為本,體會發力結構的問題。

2、架子的慢練。

3、架子的快練。

4、架子的發勁練習----起初是慢練發勁,以後是快練發勁。

5、推手。

6、喂手,就是一個以預定方式進攻,另一個以各種方式還手。

7、散手。

8、完全自由不受拘束的散手。

只有把這八步都做完,才算完成了拳術的訓練。目前,我們看到的練習者,一般只在第二步打轉,即使搞到推手這一步的,前面也未練全----即使這樣,居然這種人中還有很多人能打人!

任何流派的太極拳,都是這樣的體系,因為,他們不能背離太極拳的基本設定和基本原理----基本設定是弱打強,基本原理是縮短距離和引導力量。

3、太極拳的「爹」和「娘」,再說太極拳的起源問題。

李老師在他的圖中,把戚繼光長拳列為太極拳源頭,對不對?

不對。

為何不對?

先說戚繼光長拳。

戚繼光長拳是中國拳術歷史上劃時代的東西。戚繼光把當時他見到的所有拳術進行了歸納,編成這拳。

這拳,不是現在軍體拳那種「取狠招」式的歸納,而是把所有的動作進行總結,提取其中的發力形態而編成的。

在戚繼光的眼裡,拳術,不過是人類身體保持動態平衡的技術,並在此情況下,迫使對方無法保持動態平衡的技術。

因此,他歸納了所有的拳術招數,選取----更確切的說是編寫----三十二個動作。

所以,戚繼光寫得很清楚----(原話忘記啦)----拳術本來不是用來打架的(打架用器械豈不更好?),只是用來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這是為啥?這是因為他要強調,他的拳術,不是「實用狠招」「實用組合」,而是「所有的合理的發力架子」的集合!只有搭成這個架子,才可以用來活動手足、慣勤肢體。

而且,他也下了定義----這是初學入藝之門,也就是說,非「初學」的,這個門已經走過啦。

為啥太極拳一定是建立在戚繼光長拳的基礎上的?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看前面我的敘述可以看出,任何一種拳,都可以在此基礎上練習發力的問題。

但是為什麼最後卻選擇了戚繼光長拳?這難道是偶然?不是,是因為戚繼光本人,已經完成了發力架子的選擇----戚繼光已經為太極拳鋪好了基礎的路基!

有路基啦,還需要有啥?

還需要有思路!

思路在何處?

----王宗岳太極拳論!

王宗岳太極拳論,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的問題。簡單的說吧,提出了----

以弱打強原則的確定。

力量在此原則下的核心地位。

自身力量的發出和對方力量的破壞和引導問題。

發力和破壞發力的練習過程問題。

破壞和引導發力的技巧問題。

發力源頭的尋找問題。

發力點的確定問題。

發力路線的感知和查找問題。

這篇文章,一共400字,就涉及到了如此多的問題,實在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大珍寶!

這文章,提出了新的格鬥思路,從而在武術中真正確定了獨立一家的可能。

以此種思想,放到任何一種拳術上,都可以將其改變成太極拳。

而恰恰是極端重視動態平衡的戚繼光長拳,為這種思想提供了最完善的土壤!

所以,太極拳在這兩個源頭下形成。

有人說,爹給是兒子的是精氣和精魂,娘給兒子的是血液和肉體。

王宗岳太極拳論,給這種新拳術以精氣和精魂,是這種新拳術的爹。

戚繼光長拳,給這種新拳術思想託身的最好基礎,是這種新拳術的娘。

所以,李老師的圖畫是錯的----太極拳有兩個源頭,一個是王宗岳,另一個是戚繼光。但是,兩人的地位是不同的----

而沒有戚繼光長拳只有王宗岳拳論,太極拳總是還要產生,只是要更加費勁;

沒有王宗岳拳論只有戚繼光長拳,太極拳就不可能在那個時候存在(當然以後可能會由李宗岳,劉宗岳之類的出現,但那是未知的啦......)!

(戚繼光無意創造一種以弱打強的拳法,他只是追求動態平衡和發力的高效;而王宗岳上來就是要提出一種新的、以弱打強的拳法!)

所以,傳統太極拳的起源,必須解決王宗岳的問題----王宗岳是繞不過去的。

但是,《武譜》中提到了張三丰,而且明確說明了有文章是張三丰老師的遺論。

《楊家老譜》中提到了張三丰的傳留。

《宋譜》直接說明此技術與張三丰的關係。

目前,有人直接說:《武譜》提到張三丰一段,是別人加上去的,《楊譜》也是別人加上去的,《宋譜》乾脆就是別人偽造的----。好吧,我信。呵呵。

正因為不同源流的拳譜都指向張三丰,那麼,無論這個張三丰是不是明朝初年那個張三丰或者宋朝那個張三峰----我們只能判定,在太極拳歷史上,那個是王宗岳的前輩的張三丰,同樣繞不過去啊。

4、另一要素----攻擊距離的縮短問題。

太極拳是以弱敵強的拳術。

因為弱,所以走完相同的距離,就比人家慢。

因此,太極拳是不可能設想跟人家爭快速的。

但是實戰中,必須快速,否則就不可能打中人家。

怎麼辦?

太極拳的辦法是:一個是主動進攻,另一個是選擇預設陣地。

太極拳不會防守,因為你實力不成,要是單純防守,只能挨打。

因此,太極拳是以攻為守。

在何處攻?

在預設陣地攻。

舉個例子。

比如你打我面部一拳。我們相距1米,你這拳需要走過1米的路途。

我怎樣辦?

我抬起手,在自己面部20厘米處,做一個側向的削掌。

這個削掌是為削你的手腕,並將你的向前直線力量加一個側前向的力量,讓你的力量撲空的。當然如果你破壞了自己的平衡,你會向我側後方跌倒。

這個削掌,我走過的路途是20公分。你走過的路途是80公分。

這說明,我只要有你速度的四分之一,如果我們一起發動,我就可以在我預定的位置遇到你。

這就叫「後發先至」。先至,不是先到你身體,而是先到我的預設陣地並打擊你(好吧,如果你的手腕是算你身體的話,就算先到你身體也成)。

太極拳所以稱為「後發制人」的拳術,就是因為幾乎全部是使用類似的思路。因為實在沒有辦法,太極拳的預設就是這樣----以弱打強,我假設我無論如何也沒你的絕對速度快。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

我必須先看到你發動,我才能判定並發動。因此,我必須有一個反應時間。

因此,我不能僅僅有你速度的四分之一----嗯,一半差不多啦。

我先看到你動----你打拳的話,首先是肩膀、拳頭都有微動。此時我就根據推手散手練出來的經驗,判定你的運動路線、打擊點、力量來源和力量,然後確定預設陣地,再向預設陣地運動。

這就是長期練習形成的「反應」,其實是需要經過計算的,只是這些計算已經被熟練練習,直到變成類似本能動作的速度啦.....

你沒有動,我沒法動,你微微動,我首先向預設陣地進擊(你是經過預設陣地而非向預設陣地進擊)----這就是「你不動,我不動,你微動,我先動」。

很多人解釋不清這一句。

說白啦,太極拳的核心戰術就是伏擊和突襲。

5、挨著何處何處擊----力量的集中性和機動性。

飛機是戰爭之王。坦克是陸地武器之王。

原因:強大的機動性和火力。坦克還有強大的裝甲,飛機沒有,所以飛機的速度更加快,用速度彌補裝甲的缺陷。

所以要打人,兩個要素少不了:火力集中,機動性。

太極拳是弱者的拳術。

火力,就是力量。弱者,力量本來就少。

弱者,本來就比人家笨,本來就比人家機動性差。

可是,在力量上,必須壓倒人家,在機動力上,必須超過人家,否則就是失敗。

怎麼辦?

機動力上,縮短距離。比如:

人踢你一腳,你提膝阻擋。你的力量是從腰部提大腿格擋,格擋點在小腿,距離是30公分吧。

人踢我一腳,我不是這樣。我是微微轉身,直接用屁股去蹭,讓對方的力基本走空,然後屁股發一個橫向的小力,導致對方失去平衡而倒地。

我的距離只有2厘米,而且又用了3-5厘米就完成了進攻。

這裡面的區別,就在於我的屁股會打人。

太極拳就是要練到這個程度,全身沒一個地方不聽話,沒一塊肌肉不聽話。

這樣,任何一個位置,都有一支堅強的部隊在防守。這就是縮短距離----核心在於你只有幾支部隊,而我有無數的部隊。

這就需要加強軍事訓練----嗯,就是太極拳的周身訓練。

至於力量的集中----既然確定要讓全身都能打人,那就要練習任何一個位置都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所需要的力量(注意不是「全身的力量」,僅僅是「需要戰勝對方的力量」)的能力。

這個,就不多說啦,大家都能想到。

6、拳術和軍事----堅定的進攻思想、以伏擊、突襲為主的手段、全民皆兵和普遍化的軍事訓練、集中優勢兵力、以打擊敵人武裝力量而不以爭城奪地為主要戰略目標、最大限度的集中火力、縮短進攻距離、引誘敵人犯錯誤----這是什麼東西?這是不是軍事上以弱克強的常見方式?我真的不知道。

7、從太極拳的體系再看太極拳的派別。

太極拳是一種理論拳。

太極拳來源於王宗岳太極拳論,甚至得名都從這裡來的。

太極拳的核心,不在於動作,而在於理論。

因此,動作的不同,不足以區分流派。

理論的差異,才可以分別流派。

但是,所有的理論,不能背離王宗岳太極拳論,這個是核心理論。

因此,我們得知:

任何一種流派,必須在實踐上奉行王宗岳太極拳論,否則不能列為太極拳。

任何一種流派,必須在實踐上有不同於其他流派的理論基礎,否則不能列為一個新流派。

楊派----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自己的楊家老譜,裡面有獨特的理論。

吳氏北派----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楊家老譜,但是在柔化方面有自己的特長。

吳氏南派----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楊家老譜,有宋譜,在柔化方面有自己的特長。(怪不得他們兩個分稱南北派)。

武派----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自己的李譜,裡面有獨特的理論。

孫派----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自己的《太極拳學》,裡面有獨特的理論。

陳發科的拳派----表面沒有自己的理論,也不承認王宗岳拳論,但是在實踐上,卻依然遵循了我前面說過的方式。

趙堡的拳派----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自己的拳譜,裡面也有獨特的理論。

忽雷太極拳----事實上仍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論。

李派、府內派----事實上仍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但這兩派我不熟悉。

洪均生的流派----以王宗岳拳論為基礎,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論。

嗯,李老師知道我想說什麼啦----如果事實上不尊王宗岳,則不能稱太極拳;如果事實上不能有獨特理論,則不能稱一個流派。

因此,在套路上做了改動,就自稱一派的......不說啦不說啦。

什麼叫獨特的理論?

就是在力量的運用、進攻距離的縮短(或者說是火力和機動力)這兩個核心問題上,有自己獨有的提高效率的辦法,這就叫獨特的理論。

這些區別,請詳細去看各派的書籍。這裡要說就實在太多啦......

四、太極拳的殺傷力分析和技術簡析

1、太極拳因為是弱者的拳術,因此殺傷力是天然不足的。

要想最大限度的讓侵害者住手,其實不過以下幾個方法----

一是打壞他的侵害工具。二是消除他的侵害能力。三是消滅他的侵害意識。

除此三者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太極拳也從這三者下手。

工具上----太極拳並不具有能讓他斷骨、碎關節的能力。因此,太極拳從引導其力量入手,導致其處於背勢狀態,並主要對其關節下手,儘力使其關節得到較大損傷。所以,太極拳不重視擒拿,而是重視摔拿。「好拿不如賴打」是太極拳的信條。

能力上----太極拳從打擊對方薄弱環節下手,讓自己微薄的本錢發揮最大的效益。因此,太極拳十分重視對穴位的點打,十分重視對要害的攻擊。但是,近年來太極拳的穴位點打已經基本失傳,關鍵原因是----天下太平,打壞人要負責任。但是我不否認,楊家、李家、孫家等世家可能還有人會這些東西。至於陳家,李經梧先生說過陳照奎先生掌握這技術,但是他去世早,沒傳下來,也不知道對不對,或者陳照丕先生的徒弟中還有?......當然,打擊襠部、肋骨、膝蓋、喉嚨、眼睛等處的東西倒是很多......

意識上----最好的辦法是摔他幾跤。任何人在被摔過來摔過去的情況下,不僅大耗體力,而且進攻意識一定迅速喪失。因此,太極拳重視發人,這雖然是引導力量必然的結果,但也是最大限度削弱別人的最好手段。有人說太極拳不是殺手拳,只發人不打人----廢話,弱打強,你也就是這些招數啦......

2、太極拳的基本技術和「凌空勁」。

太極拳的基本技術是十三勢,掤(前鋒兵力試探性接觸)、捋(後退)、擠(逼近)、按(衝擊)----這四個都是正面的技術。叫四正。

采(牽制)、挒(斷敵後路)、肘(小股精銳兵力深入打擊要點)、靠(側面大隊卷擊) ----這四個都是側面的技術。叫四隅。

進(發力支架前移)、退(發力支架後退)、顧(發力支架側移)、盼(發力支架大幅度旋轉側移)、定(發力支架在前進支點上的停留) 。----這五個都是腳上為主體的技術。叫五步。

任何人都可能明了自己的發力點、發力源、發力線。

如果這個人已經發出力,而恰恰發現自己的發力走空,這個人會不由自主的作出反應,而這反應可能會讓他保持平衡,但也可能讓他無法保持平衡。

如果遇到這樣一種人(往往是有經驗的高手),你的目光,就可以給他暗示和引導。

他將隨你的目光自動的緊張、摔出去。

這是心理問題。這就是「凌空勁」。這是不是打人的技術?是。凌空勁存在不存在?存在。但是,這凌空勁歸根結底,是心理暗示的問題。

3、太極拳的入門原則----松(直接抄一點跟別人說的話吧)。

如果想認真學習太極拳,套路並不是主要的東西,身體的狀態才是最主要的東西。

太極拳在應用時,是非常快速的。緩慢練拳,只是太極拳的一種訓練方式。

如果你能在任何時候保持身體的放鬆,則才算太極拳入門。

而睡覺、散步恰好是每個人都會的東西,通過這個來練習放鬆,是最好的。

但是,如何練習這裡沒法說。因為需要師父和你一起練習。這裡只提醒一句:放鬆,不是鬆懈。有個竅門,就是:放鬆是肌肉向任何方向的拉伸。

4、太極拳和器械的問題能看出什麼。

一個拳種,總是先有確立拳種的根本,才有其他。

太極拳是建立在以弱敵強的設定上,在力量的使用的阻止上下功夫。這是太極拳的特點。

因此,太極拳的核心練習方式,就是我前面說的那些。

太極拳各流派器械多不相同,這說明太極拳的立派很晚,晚到其他的器械還沒來得及進入並固定化的情況。

這也間接反映了太極拳實際立派的時間----武禹襄和楊露禪是太極拳實際開山立派的人。嗯,當然陳長興和陳清平兩大祖師就別和兩個徒弟參合啦......他們基本屬於世外高人類型的。

一些成熟的太極拳器械,不僅僅是器械,而且是練功工具。

楊家劍、孫家劍是用來練身法的。楊家刀是用來練整體勁的。各家大槍是用來練找勁的。武家刀是用來練距離感的。......

要把太極拳外的器械套路納入太極拳體系,不光是要放慢速度,而且是要在動作上符合拳理,並能達到最大效率----如同戚繼光長拳對太極拳的貢獻一樣。嗯,現在太極拳的器械套路越來越多啦,有雙環、拐杖、扇子,聽說還有風火輪?

五、回答問題。

李老師的:

1、像基礎的24式似乎陳楊兩氏的完全相同?

不同。

簡化太極拳是來源於楊氏太極拳的,在架子上很像。

但是由於簡化太極拳的目的放在鍛煉身體而不是技擊上,所以在動作上,本著運動科學第一而非技擊第一的原則,對一些架勢有輕微的改動。

至於理論,那就更沒法說啦。

楊氏和陳氏的動作本就大不相同,因此,簡化太極拳與陳氏的區別不多說啦。

2、陳氏太極與楊氏太極都有什麼區別啊?

陳式太極拳分兩個流傳體系:

一個是陳發科傳下的體系(大架體系),這體系包括早年架勢(老架)、晚年架勢(新架),是陳氏太極拳主流體系。

另一個是陳品三傳下的體系(小架體系),以《太極拳圖畫講義》為理論基礎和動作標準,目前練習的人很少。

至於他們跟楊家拳的區別,前面已經說啦。

3、推薦一下練習太極的順序,業餘的。像我如果要練的話,先練哪個再練哪個?

你是一個30多歲的、體育出身的教師,因此你身體素質很好。

你練拳的目的,肯定是健身第一、防身也少不了。

因此,推薦你練傳統的太極拳。

你是河南人。河南是陳家太極拳的主要流傳地。

因此,你練習傳統的陳家太極拳老架(陳照丕傳的那種),似乎更容易找到教師。

hhp19910906 兄和輪迴兄搬攔捶的問題:

hhp19910906 兄對搬攔捶的理解,在於他不知道太極拳不重視招數,而重視力量和距離的問題。

輪迴兄也是這樣。

對方無論如何使用腿法,他的進攻距離,一定遠遠長於我的這一搬到達預定的預設陣地的距離。而且這一腳實在是太長啦。我完全可以欺進去的。這樣,我會直接進入他腿的死角,輕輕一碰,他就倒啦,剩下的招數是無法使用的。

對方如果使用擒拿,因為我採用的是讓他打進來的策略,所以對方的運動距離遠遠長於我到預設陣地的距離,所以對方拿我,我將在預設陣地等著反擊他。

對方如果立肘擊錘----暈,我既然敢打這一錘,就說明我已經進入預設陣地啦,他根本無法立肘。

所以,我說,我只要用這一招,一般人跑不掉,就是這個意思。

搬不是搬,攔不是攔,而只是自己的力量進入預設陣地和引誘敵人的力量進入預設陣地的過程。

六、太極拳的學習、自學和能否失傳的問題,太極拳和金庸小說的問題。

1、太極拳的結構,其實不過三部分----理論、訓練、格鬥技巧。

其實任何拳的結構都是如此。

但是,太極拳是一種理論拳,因此理論位於最核心的位置。

2、太極拳的理論,目前是全部公開的,幾乎一點也沒剩,都公開啦。那些出版物,我前面都列啦。講述和解釋的資料也都很全面。

太極拳的基本訓練方法,目前也是基本全部公開啦。最核心的套路,那真是寫得太明確啦,而且錄像資料到處都有。有些資料,那真是詳細到了牙齒。

現在就是格鬥技巧和訓練中的一些技巧,基本沒有公開。

3、所以,跟師父學,其實學的也就是這些訓練技巧和格鬥技巧----這個外人學不到。

再是師父可以看著你的進展,為你確定訓練計劃,為你進行隨時的學習指導和改錯。

4、因此,我們看出,跟師父學習太極拳是最快捷的一條措施。

但是,以現在的條件看,太極拳,不是不能自學。只是需要認真、仔細、多看、多辨認正誤、多想。

現在很多人說太極拳不能自學。我這話,也許有人會反駁。但我一直認為,既然武禹襄他們能做到,現代就一定有人能做到。

(好啦,誰說不能自學我不吵,就當你們是對的好啦......)

自學是很難的,一定會走彎路。但是,太極拳就現在公布的資料看,是可以自學的,甚至可能自學到較高的水平。

5、因此,我可以說----目前的情況下,太極拳是絕對不可能失傳啦。

因為,即使目前沒有出版的東西,完全再無人掌握,只要有拳理,有這些入門的套路,有現在這些相關參考書,人類就可以重新發現和還原太極拳法。

6、所以說,機緣,對所有人都有。只是自學是事倍功半而已。至於那些格鬥技巧和訓練技巧----如果有打的實踐,它們會逐漸在實踐中再次冒出來的。

7、太極拳和金庸小說純屬我自身的興趣。

金庸與吳公儀交好,不僅聽他講拳理,還跟他學過拳。

所以,金庸在他小說的描寫中,反倒是在太極拳問題上比較採用真實素材,而且太極拳的東西也被變形滲透進他編寫的其他武功。

事實上,金庸看了很多的武術專業書籍,這個在《飛狐外傳》和《書劍恩仇錄》中表現十分突出。

除了我以前提到的那些外,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受太極拳理論影響甚重。乾坤大挪移也能看出太極拳的影子。

8、太極拳的理論是普遍性的,因此,可以用到任何一種拳術上,對此拳術進行修改。

在武術界,這個舉動早就開始啦,凡是經過修改的,往往作出一個標誌----或者是加上太極或者武當兩字,或者是自列於內家行列。

我在拳擊的實踐中,一直應用的是這個理論。

9、太極拳基本上是接手拳法,就是說,必須雙方接觸上,太極拳才能感知對方的力,才能針對這個打人。

要是不接觸,那隻能通過蛛絲馬跡來預判。

太極拳是戰略防禦、戰術進攻的拳法。


推薦閱讀:

霍姓的起源,霍姓的來源及聲名大全
人的發展與起源
日本人關於自己起源的故事是怎樣的?
學易經從易經起源開始
中秋節起源在開封

TAG:武術 | 太極拳 | 起源 | 太極 | 前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