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的心理及社會因素分析
案例一:商洛技校2004級新生許琳殺害舍友郭某和於某後出逃,11月5日凌晨,潛逃了3天的許琳被商州警方從親戚家抓獲。
案例二:西安南郊某中專學校兩名女生將該校一名16歲女同學叫到自己宿舍內,逼其脫光衣服後,毆打謾罵了2個小時。
案例三:(《北京青年報》10月29日)房山法院昨日消息:16歲少女張曼因與同學發生糾紛持刀將同學紮成重傷,被房山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三年。
張曼和劉棟是房山區某中學初三年級同班學生。2004年4月的一天上午,張曼和劉棟在教室里因瑣事發生爭吵,張曼掏出小刀將劉棟的腹部扎傷。經法醫鑒定為重傷。法院經審理認為,張曼已構成故意傷害罪。但鑒於張曼犯罪時尚未成年,依法予以減輕處罰。(文中人物為化名)
案例四:(10月29日,《京華時報》)前天晚上,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學院高職二年級男生南方(化名)在送女友回宿舍時,遭到女友「宿敵」的男朋友攜眾追打。東升鄉派出所民警當夜前往調查。南方的女友陳冰(化名)是林大經濟管理學院二年級學生,她和原寢室同學王玫(化名)一直存在矛盾。
案例五:(10月28日,《新京報》)昨天零時許,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八達嶺學園男生宿舍內,十餘名學生發生群毆,一名學生搶救無效死亡。延慶警方正在調查此案。
據了解,參與群毆的均為大一新生。對於群毆原因,有學生說是「東北幫」與「內蒙古幫」鬥毆,也有學生說是到宿舍借水產生口角引發糾紛。此兩種說法目前均未得到校方與警方證實。
以上這幾個案例,僅僅是近期內網路上暴光的。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現在的孩子在處理矛盾糾紛時,寧願捨棄正規渠道而採用如此極端的江湖行為呢?這種極端的江湖行為的背後,是否又包孕著更深層次的道德價值取向問題和心靈畸變現象?
一、個性張揚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
相當多的家長越來越困惑於讀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識越多,和家長間的隔閡往往就越深。其實這種隔閡的焦點,就是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相互衝突。無論是做家長的,還是做子女的,都是立足在自身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規範對方的行為,這就勢必要產生矛盾。
問題的關鍵是總有少數家長的價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業上和品行上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出於一種原生態的本性,又時刻擔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這種兩難中的家長,大多學會了通過物質或其他途徑來補償的辦法,以此來求得自己內心的平衡。
然而這種補償多數情況下被演化成了一种放縱——文化課學習之外的放縱。由於放縱,孩子個性中的很多弱點被淡化忽視,許多違反行為規範的舉動被認可甚至縱容。這些小錯的點滴積累,慢慢地養成了孩子個性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使得孩子在處理問題時不能通過理性和規範來約束行為,而是率性而為不顧後果。因為從小到大,在相當多的孩子的腦海中,就沒有貯存過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寫滿他們人生詞典的,都是競爭是殘酷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
正是這種極端的個人中心思想,養成了孩子惟我獨尊的畸形心態,形成了遇事只考慮自身利益、漠視他人存在的偏狹性格。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會採取一些極端行為來進行反擊,其中就不乏通過傷害對方身體或者性命來發泄自身的憤怒的殘忍的「江湖仇殺」行為。
二、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價值取向錯覺
隨著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4+2+1」的家庭結構形式,使得1個孩子處於6個成年人濃濃關愛的包圍中。這6份關愛的交匯,織成了一張厚重而溫柔的網,呵護起孩子從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擋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
但正是這愛的網,人為地割裂了個體的孩子和整個社會的有機交融,使得孩子的活動,絕大多數情況下被局限在這要風有風要雨得雨的狹隘範圍內。在這個狹小的家庭王國中,孩子是當然的國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動的最高權威。孩子的要求,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多數情況下,總會獲得滿足。於是,一切的付出都開始扭曲了,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支出。孩子心靈的田園,喪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獨尊的莠草沒有約束地漫延。
當孩子的心中充徹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識之後,他的價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錯覺的泥淖中。這種錯覺,養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輕視嘲弄,更不能承受肉體和精神傷害的脆弱心理。而一旦這樣的傷害成為了事實之後,他們總會或是無法應對,躲避退讓,最終成為忍氣吞聲的被傷害者;或是惱羞成怒,憤然出擊,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江湖」方法來解決問題。
更嚴重的是,極端寵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自覺不自覺中就形成了別人必須聽從於我的錯覺。他們把這種錯覺帶入了校園,在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總是希望時時刻刻能站在上風,希望大家都能聽命於自己,希望是「老大」。然而,有這樣心態的孩子太多,「老大」卻只能是一個,矛盾自然也就產生了。大家都要做「老大」,學校又不可能來排這樣的位次,家長對此也是無能為力,如何解決呢?只有用從小說和電視上學來的方法,通過「江湖決戰」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老大」形成後,其自身又確實能體味到一種滿足,其他弱小者為了不被欺凌,或主動或被迫地總要巴結討好他們。如此,又反過來助長了他們的病態心理需要。
三、教育懲戒功能喪失後的放縱
當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之後,教育就成了一個什麼人都可以指手畫腳的行業。教育的神聖外衣被媒體用尖刻的文字描繪成了一個令人望而生厭的黑斗篷。從事陽光下最偉大的事業的教師,也時常被定格成了一種「禽獸」。所以,絕大多數學校再不敢輕易地處分一個學生,哪怕這個學生已經無惡不作。更有的省份乾脆由決策機構下文來統一規定,徹底廢除中小學校沿襲多年的最高處分——開除。
然而,教育永遠都不是萬能的。失去了必要的懲戒功能後的校園,並沒有出現想像中的那種人人知書達理的好現象,反而是因為沒有了高懸在頭頂的「達摩克里斯利劍」,一些原先收斂的惡行便都敢於公開表現出來。這些校園病毒又相互感染,使得原本健康的校園文化肌體上開始出現塊塊腐爛的肌肉。
懲戒功能的喪失,催動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發,使得醜陋和猥褻都變得無所畏懼;反過來,這些個性中的醜陋,又在懲戒的日益退縮中越發的強大起來,並慢慢地自發凝結成一個個的團體,形成了帶有明顯江湖色彩的小集團。這些小集團,常常為了點滴小事而發生毆鬥,甚至是團伙持械玩命,嚴重地干擾正常的學校教學,也直接危害了社會治安。但即使如此,學校能採用的,也還是一個說服教育。這種說服教育和那血淋淋的砍殺相比照,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四、教師權威地位顛覆後問題歸屬的誤判
與教育懲戒功能的喪失同步的,是「師道」的尊嚴掃地。在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眼中和心中,教師僅僅成為了一種最沒有用的讀書人的代名詞。教師失去了應該獲得的尊重和感恩,師生間的關係、教師和家長間的關係也日趨微妙起來。在相當多的家長和學生心目中,老師成了單一的出售知識的人。家長學生與老師間的關係,就是一種顧客和銷售員的關係。這種價值取向,又反過來影響著老師們的工作情緒,使得一些教師也自動地進入家長和學生劃定地這個「售貨員」的角色中,成了除了教授知識別的就一概不加過問的甩手掌柜了。
教師權威地位顛覆帶來的後果是很明顯的。首先是師生間喪失了一種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學生遇見了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再願意去徵詢老師的意見,不願意向老師敞開自己的心扉;而老師也是只從表面上依照學校的量化條款來接近學生,心靈深處的空間中,卻很少有一塊領地能真正屬於學生。學生和教師成了真正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關係。其次是同學間發生糾葛時,告訴老師並請老師幫助解決成了一種無能的體現。而且,大多數的孩子還認為老師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要切實解決好糾紛,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和自己所歸屬的小團體的力量。可以說,學生們在推翻了教師的權威地位後,又依照自己的經驗,確立起了通過強權來獲取尊嚴並替代老師權威的新的地位觀。
這種完全依照少年的懵懂而生髮出來的新地位觀,眼下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的價值信仰。在此信仰的操縱下,同學間的糾紛便有了新的「處理條例」,力量、財富和容貌等世俗社會用來評價判斷人的地位的標準,成了這新的「處理條例」的基礎,也成了裁定問題歸屬的新權威。這「法外法」撇開了所有發生矛盾時該走的正道,刻意地把原本簡單的問題,上升到類似江湖紛爭的地步,使得單純的校園,平添了幾分恐怖江湖的陰雲。
五、對強權政治、黑惡勢力、暴力遊戲與灰色文學的認同與膜拜
相對於書本的說教,遊戲和影視文學以其鮮明生動的形象特徵,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暴力遊戲的快意殺戮,港台影視的黑社會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種的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對邪惡的認同和膜拜。
這種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認同和膜拜,內化後又成為了部分「問題少年」處世的準則,使得他們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體現出一種對主流社會的反叛和仇視。因為反叛,他們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規矩行事;因為仇視,他們便採用極端的手段來對待他人。
校園暴力已經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健康肌體上的一個毒瘤,更為可怕的是,這個毒瘤還在不斷地擴散,其有毒細胞每天都在吞噬著無數健康的心靈,對此,我們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行動,要集全社會的力量來發動一場圍剿校園「江湖」,剷除校園暴力的「衛國戰爭」。
一、全力實施年輕家長的社區培訓制,把家長學校和社區文化建設聯繫起來,營造健康科學的育兒觀。
家庭因素對孩子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無疑是最具直觀性和感召性的「教材」。要創設未成年人成長的最佳空間,就必須切實做好年輕家長的教育培養,要建立健全年輕家長社區培訓制。社區需要合理利用節假日和工余時間邀請社會工作者、教育專家、法制專家到社區傳授科學健康的育兒知識,要把家長學校和社區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全力營造出一種寬鬆而和諧、親善而識禮的文化氛圍。
此外,各社區還需要有目的的組織年輕家長觀看一些有助於家庭教育的影片和節目,要把家長培訓變成一種自覺自愿行為。針對少數家庭輕視這種培訓的錯誤,要藉助社區和警察的力量來加以督促。為了更好地落實這個工作,還可以在長假期間組織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各樣社區活動競賽。
對於極少數已經出現問題的青少年,社區更需要落實好具體的幫教措施。這種幫教,需要由具有相當教育經驗的政法人員來執行,若是只依靠居委會或者是教師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目標的。幫教需要既針對問題少年,又針對其父母。要善於在教育中協調好問題少年的家庭關係,讓他體味到父母的關懷和愛,更要努力培養他的感恩之心。如此,就可以從家庭的源頭上阻斷暴力的生成。
二、傾力打造書香校園,用傳統文化的精華滋養青少年的心靈。
學校教育應該是以育人為首要任務的,但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陰魂不散,校園生活中除了解題還是解題,分數成為了判斷人的價值和品行的唯一尺碼。在這種單一的生存空間內,自然容易產生出各樣偏激的思想。這些思想再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就會慢慢演化成更加極端的暴力傾向,催生出一起起校園暴力案件。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要消除校園暴力,首先就必須要讓學生在讀書時能更多的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學校要善於打造出自己的書香特色,要能切實針對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發展規律來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內容。要在校園內大力倡導讀書活動,通過廣泛深入的讀書來引導全體學生,使他們藉助作品來了解社會了解人生。要讓所有的學生,在讀書中既養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之情。
其次,書香校園的建設,還可以很好地隔絕不良書刊、遊戲等對學生的精神毒害。當學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優秀書刊鎖定之後,一方面他自身的免疫力能不斷加強,另一方面也由於時間和精力地集中,使其無暇它顧。當然,傳統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不一定開始就能被學生所接受,這也需要一個從開始的約束到後來的自發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轉變,就需要教師的督促了。
三、強化社會治安,落實犯罪必懲原則,形成強有力的法律威懾。
上面說過,校園暴力傷害案的增加,是和懲戒功能的喪失有著密切關係的。青少年從本性上看,始終是存在著對法律的畏懼心理。他們所以敢於實施暴力,多數情況下是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違法犯罪,而是看成一種個體間的普通糾紛。因此,要防範校園暴力,就必須要強化社會治安,要讓每個青少年都知曉哪些行為是屬於違法犯罪的,更要讓他們知道違法犯罪後必須接受的嚴厲懲處。強有力的法律威懾,足可以消除相當多的江湖手段的暴力案件。當一個人心中擁有懼怕時,他的行動就會變得謹慎,每做一件事時,都會三思而後行的。在這點上,當下的相當多的政策都是過於強調教育,而輕視了必要威懾的價值。
四、逐步推行人文教育,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沒有哪一個孩子,生來就註定要成為問題少年。形成偏差的主要原因,除了家庭因素外,更是由於學校教育中片面強調學業成績而帶來的冷漠、歧視等因素。要消除校園江湖現象,剷除校園暴力行為,就必須在辦學理念上端正「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目標,要把人文教育落到實處。學校從孩子的第一個小錯誤出現開始,就能耐心細緻地做好教育工作,幫助孩子從心靈深處了解真善美和假醜惡的差別,也就不會形成「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的尷尬局面了。當然,要真正做到及時發現並糾正所有孩子的最初的錯誤,是必須全體教師沉下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行的。只有擁有了發自心靈深處的愛,才可以獲得另外的心靈深處的回聲。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培養同學間友愛互助的良好氛圍。
對他人的殘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缺乏集體關愛的原因。集體是個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體活動中,通過同學間的友愛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狀態中。多參加集體活動的孩子,就能夠養成一種關注他人的良好品行。具有了這樣的品行的人,就能夠比同年齡段孩子多很多的包容,就可以忍受得下一些委屈,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以從很多品學兼優的班級小幹部身上看到。
六、凈化各種傳媒,推行影視觀賞等級制,減少污染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所以,凈化傳媒是推進青少年道德建設的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這個任務,需要國家通過建立具體的法律條文來落實,對此,已有相當多的人士有過深入細緻的闡述,不在贅述。
推薦閱讀:
※一直在擺脫焦慮的路上(6)
※為什麼有的人受不了別人對TA好?
※[心理]這種男人能賺大錢嫁了一輩子不愁
※4大心理讓男人總覺得別人老婆好
※導致妻子外遇的4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