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笄·服飾

笄  中國古時男女都結髮,為使髮髻不致鬆散,故需用發簪貫連。簪的前身即稱作「笄」。笄在西周春秋時就有了。《詩經·君子偕老篇》有「副笄六珈」句,鄭注說:「副者,後夫人之首飾,編髮為之。笄,衡笄也。」早時的笄據說有鬠笄和冠笄兩種,鬠笄是男女共用以安髻的,冠笄是男子用來固定冠冕的。《儀禮·士喪禮》「鬠笄用桑」下疏云:「凡笄有二種:一是安發之笄,男子女人俱有,即此笄是也。一是為冠笄,皮弁笄、爵弁笄,唯男子有而婦人無也。」  古代的笄,形式繁多,僅質料而言,就有骨、荊、竹、象牙、玉、玳瑁.銅、金等多種。其形狀,一般是長條,長度二、三、四寸不等,兩頭稍闊,中央稍細狹。秦漢以後所說的「簪」與先秦的「笄」,其實是同物異名,它們的作用、樣式都是一致的。漢樂府《有所思》:「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說的是一種較珍貴、精緻的簪。  在中國古代,女子插笄,被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時候還必須舉行一種儀式,即「笄禮」。行過笄禮的女子,即被視為成人。因此,女子的笄禮與男子的冠禮是相應的一種禮俗。笄禮產生於周代。《儀禮·士昏禮》稱:「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鄭註:「笄,女子禮,猶冠男也。」《春秋公羊傳》也說:「女於許嫁笄而字,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此周制也。」這是說行過笄禮的女子,不淪其是否成婚,都可以享受成人的待遇,連喪事也如此。  行笄禮的女子,必須年滿十五,並且許嫁於人(即訂親)。如年十五而未許嫁,也不得插笄。《禮記·內則》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稱:「女子十五而笄,許嫁於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榛木為笄。」所以古稱女子成年為 「及笄」。元施君美《幽閨記》第八出王瑞蘭唱道:「生居畫閣蘭堂里,正青春歲方及笄。」是謂年及十五,幽居閨閣。  古代女子參加笄禮,也稱「上頭」。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游」,花蕊夫人《官詞》:「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即詠笄禮。直到宋代,仍有這種習俗。宋吳自牧《夢梁錄》說:「清明交三日,節前兩日謂之寒食, ……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明清以下,原始的笄禮雖已不復存在,但這種習俗的影響卻並未消失。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一種「上髻」的禮俗。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民風》說:「冠禮,自士大夫家之外,多不特舉。惟於嫁娶之時,男家遣人為新婦上髻,女家遣人為新婿冠巾。先期各隨所有備服飾,以一人禮送其家,猶有古意。」明清一些小說也還常寫到「上頭」。《金瓶梅》八十八回:「老爺一連在他房裡歇了三夜,替他(春梅)裁四季衣服,上頭。」又《紅樓夢》二十回說寶玉為麝月梳頭,晴雯看見了,便冷笑道:「哦!交杯盞兒還沒吃,就上了頭了!」此多指女子成婚。  此外,小說戲曲寫男女以簪為禮物贈送所愛的也不少。《碧玉簪》一戲即以簪為情媒,演出了一幕幕喜劇。
推薦閱讀:

中外服飾尺碼對照表
時尚服飾搭配之襯衣的選擇
女人邦服飾搭配 2011-8-4
Vеrеnа No3 2014----我喜歡的秋冬服飾和配飾
換季服飾最新搭 加件風衣更有feel

TAG: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