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門功法之鴛鴦圈
06-20
自然門功法之鴛鴦圈 鴛鴦圈是自然門重要的根基功夫之一。在民國時期,鴛鴦圈為鉛所鑄,每圈重一斤,內環直徑為2寸6分,外圈直徑為44寸。為消除鉛毒,先將鑄好的鴛鴦圈或埋在地下七七四十九天,或泡在豬血里,以消除鉛毒後,再行套在雙手(不過肘後)以鬼頭手推出等操習。鑒於雖然將鉛鑄鴛鴦圈進行消毒,但不能徹底消除鉛毒,長期習練仍會中鉛毒。因此,後來練習者大部分用鐵或錫澆鑄等。 鴛鴦圈的練習方法不同與南拳鋼圈練法,南拳練的是手上的臂力與天骨的硬度,作為橋手之運用。然而自然門的鴛鴦圈練習它不是簡單的為練臂力,而是將套在不過肘的鴛鴦圈在「沉肩下氣」的前提下,以意為先導,意隨手動,進行推、轉、翻、提、沉等各種方法練習,以增添內力。 推:預備式:直立成立正式,鼻呼一口氣,雙肩自然下催,同時吸氣至丹田,微守之。 (1) 雙掌成拳將套鴛鴦圈雙拳提至腰間(拳心朝上),以腰帶左手至左後方,右手同時跟至左腹,出左腳(左虛步)的同時內旋轉推左掌(掌心朝外).右掌跟至左肘上。收左右掌於腰間,同時收左腳:以腰帶右手右後方,左手同時跟至右腹,出右腳(右虛步)的同時內旋轉推右掌(掌心朝外).右掌跟至左肘上。收左右掌於腰間,同時收右腳。如此循環往複練習之。(此功法為一手一腳之推法) (2)預備式同上。雙掌成拳將套鴛鴦圈雙拳提至腰間(拳心朝上),以腰帶左手至左後方,右手同時跟至左腹,出左腳(左虛步)的同時內旋轉推左掌(掌心朝外).右掌跟至左肘上。收左右掌,再以腰帶右手右後方,左手同時跟至右腹,內旋轉推右手(掌心朝外).左掌跟至右肘上。收左腳的同時收左手至左腰間:以腰帶右手右後方,左手同時跟至右腹,出右腳(右虛步)的同時內旋轉推右手(掌心朝外).左掌跟至右肘上。再以腰帶左手左後方,右手同時跟至左腹內旋轉推左掌(掌心朝外).左掌跟至右肘上。(此功法為兩手一腳之推法) (3)預備式同上。雙掌成拳將套鴛鴦圈雙拳提至腰間(拳心朝上),以腰帶左手至左後方,右手同時跟至左腹,出左腳(左虛步)的同時內旋轉推左掌(掌心朝外).右掌跟至左肘上;收左右掌,再以腰帶右手右後方,左手同時跟至右腹,內旋轉推右手(掌心朝外).左掌跟至右肘上;再以腰帶左手至左後方,右手同時跟至左腹,同時內旋轉推左掌(掌心朝外).右掌跟至左肘上。右式練法同左。(此功法為三手一腳之推法) 以上推法含旋轉之練法,整個動作過程有吞吐浮沉之身、手法組成。一手為吐與浮,一手為吞沉。 提:預備式同上。提左掌(掌心朝右,五指向下)至頭上,右掌提至胸前,進左步跟右步,同時左掌在立掌的同時以掌根震擊出,由掌成護胸掌,爾後收坐腳及左右掌成預備式。右式同左。 沉:預備式同上。沉以抱背手為基本手型,如自然門手法中的「令牌式」,出左腳(左虛步)同時出左手右手跟之,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大、小手臂的形成角度為70度左右,肘部自然下垂形成 青龍抱背手法。身體下沉成馬步,手隨之沉肩垂肘;還原後退左腳,收左手,出右手,形成右虛步,身體下沉成馬步,手隨之沉肩垂肘。也可向前進練習。左右移動。久之練習可養成左右手護胸前的習慣性,以不至於在技擊時將雙手垂下使面前處於空檔的狀態。 至於其它的動作也可根據自身的身手的不足,套上鴛鴦圈習練,以增強其功力。 以上動作亦可空手練習,與套鴛鴦圈交叉練習,這樣有利於身手更富有彈性松活。 習練鴛鴦圈時要循序漸進,不要將其誤認為練的是臂力,從而盲目增加重量和練習次數,這樣強行練習極有可能造成內臟損傷。因此練習鴛鴦圈時增加圈數和動作的次數都要循序漸進,適量增加,用柔和松靜內力,讓意隨氣動起,久之可斂氣入骨,使手臂各亇關節猶如深山之老藤,讓周身練出渾圓之勁,切實形成保護人體的盾牌,達到真正意義的「手似兩扇門」,使之在防守,進功運動中自然轉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詩經》第二百二十二篇《鴛鴦》
※解讀秦可卿與賈寶玉、王熙鳳、鴛鴦的關係
※南漳鴛鴦湖:愛情鳥在我心裡撲拉拉地飛
※什麼茶配什麼壺?千萬別亂點鴛鴦譜(養壺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