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快速賺錢的秘籍

揭秘賺錢的技巧,學會讓錢自己進來

他說,當年我在街頭看見一張採訪李澤楷的報紙,讀後很有感觸。記者問李澤楷,你的父親李嘉誠究竟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秘訣?李澤楷說,我的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李澤楷又說,父親叮囑過,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演講結束後,他從包里掏出了一張泛黃的報紙,正是採訪李澤楷的那張,多年來他一直珍藏著。

有錢人早已掌握賺錢的技巧,聚財的渠道與模式早已建立完成。他們在財富流動的前方已經建好水庫,只等著讓金錢自己流進來。

  許多富裕國家的人,從小就把孩子的財富教育擺在學習目的的第一位。從民間到政府,各界都致力於推廣財富教育,人們認為與其無止境地給孩子提供金錢,不如教他們學會增加財富的方法。

  日本基金經理人村上世彰,就是富爸爸教育下的少年得志者。村上世彰從念小學四年級時就學會炒股票,村上的父親在他就讀大學時,丟給他1000萬日元的零用錢,告訴他說:「從現在起你的財務就開始獨立吧!別再來向我要錢了!」

  於是他拿1000萬日元去投資股市,將資金翻了好幾番,賺得好幾億日元的資產,又用這筆資金成立AMC資產管理公司,短短几年間,他的公司資產又翻了幾百倍。

  美國股神巴菲特從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極高的財務智商,他在14歲時,利用送報賺來的1400美元在內布拉斯加州買了一塊約40畝的農用土地,然後出租給別人賺取租金,小小年紀就做了地主。

  如果在獲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的同時,我們能夠豐富自己的財經知識,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那就可能是我們未來的致富因子。從小打開財務的窗口吧!我們要認識到財富的秘密:財富是自己來的,不是用勞力取得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方法,有了方法,自然會有路帶我們到想要到達的地方。

  我們亦可用更聰明的方法累積財富。學校只教我們不要不勞而獲,卻很少教我們如何一勞永逸。致富的關鍵,是學會槓桿操作,做一次,得更多。

  我們大可選擇讓自己致富的行業類別,如果這個行業又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那我們的人生已經有一半是完整的了。只可惜很多人終其一生不知自己有其他選擇,踉踉蹌蹌走了一輩子。

  如果你還在持續彷徨,用許多笨方法累積財富,請好好閱讀以下的故事:

  一個農夫養了一隻母雞,有一天農夫發現它每周都產下一隻金蛋。

  農夫把金雞蛋賣了,到城裡招搖、亂花錢,但金雞一周只下一隻金蛋,很快就無法滿足奢侈的農夫了。這天,農夫竟異想天開,把母雞殺了,他想一次得到所有的金蛋。

  結果呢?母雞肚子里什麼都沒有。

  擁有一隻持續生金雞蛋的母雞,多麼令人羨慕!這一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發明這隻會下金蛋的母雞。有了自己的下金雞蛋的母雞,等於擁有持續收入。

  個人是這樣,企業家也一樣。企業家看到的,是製造更大的系統與獨立運作的賺錢體系,而上班族卻可憐得只想到更多的工資。不同的財富觀點,導致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通過學習來轉變觀念,讓自己換一個億萬富翁的腦袋!

 

學習把負債變為資產

  貧窮的人為有錢人工作,窮人的子孫就得替有錢人的子孫工作,一代接著一代。除非有人發現打破這個窠臼的方法,否則貧窮是會遺傳的。

  貧窮是一種習慣,而不只是口袋裡金錢的多寡。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相同的,有人利用它來打工,賺取約80新台幣的工資。也有人將時間用來教書,每小時賺取約500新台幣,也有人用這些時間來上網,但是每小時要付30新台幣上網費。將時間用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決定我們是不是富有的人。

  錢也是一樣。別小看金錢,區區幾個買香煙的零錢,只要用對地方,也可以輕易幫我們脫貧致富。貧窮,其實是一個觀念問題,貧與富的區別只在於我們會不會使用知識與工具,如果懂得運用零錢,加上複利概念,窮人也可輕易翻身,甚至成為億萬富翁。

如果每天存40新台幣,每年約存1.4萬新台幣,找一個年獲利20%的機器,進行複利滾存,你能想像嗎?40年後,你會擁有多少錢?答案是超過1億新台幣的資產。

  不同的人把金錢放在不同的地方,用金錢進行不同的投資。而洞悉致富的方法後,賺錢,只是簡單地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有錢人洞悉這個方法,周而復始,重複做相同的事。而窮人也依循自己的方式,任憑資產不斷萎縮。

  學學成功者,懂得把金錢運用在什麼方向,這非常重要。

  窮人丈夫興沖沖地買了雞蛋回家。

  窮人丈夫對老婆說:「如果用這個蛋孵出一隻雞,經過雞生蛋、蛋生雞,我們可以再用一群雞換一隻羊。」老婆聽得入迷。

  「大羊生小羊,成群的羊再換成牛,大牛生小牛,賣了牛我們就可買田、蓋房舍了。」老婆聽得兩眼放光。「成了大富翁,讓我娶個小老婆好不好?」

  結果,聽得入神的老婆氣得大發雷霆,把蛋拿起來往地上一丟,頓時,美夢立刻破碎!

  窮人花錢的行徑,與富有的人的花錢行徑完全不同。當一個人手中只有一個蛋時,哪怕只是輕輕一碰,一切都可能全部玩完。因此窮人擁有的資本越少,相對而言,其承受風險的能力越差。想想,當天氣稍微暖和一點,先融化的一定是小雪球,因此窮人的雪球若不大,那麼每當經濟不景氣,窮人一定首當其衝,受到波及。

  其實,簡單地改變消費支出,也可以讓你輕鬆致富。在著名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中,作者羅伯特·清崎一針見血地道出一般人最常犯的理財錯誤,他說:「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對資產負債的觀念不同。」

所謂資產,就是買了之後,還可以幫你生財,能把錢持續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而負債,就是用了就沒了,只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如果想變富有,你需要習慣性地選擇購置資產,而窮人沒有這個觀念,因此不斷買入負債。也就是說,一般人因為常分不清楚資產和負債的差別,而一再買入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這就造成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財務的泥沼中掙扎。

  很多人一有錢就想買房子,但是房子到底是負債還是資產呢?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他們就有了安定感,這也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夢想。如果你也這麼認為,即房子等於資產,那麼現在就是修正觀念的時候了。當我們貸款買了房子之後,房子會不斷產生支出,包括每個月的貸款,我們還需繳各種稅、修繕費用等,好端端的資產卻形成負債。

  房子如果是用來給自己住,就不能產生收入。但是如果我們把房子拿去出租,帶來的租金在付了房貸後還有剩餘,那房子就是資產了。同樣,車子也是如此。買車後我們還需要還車貸,那車子就是負債,但如果我們把車子當成生財工具,它會帶來金錢,那車子就成了資產。

  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想,如何把原本的負債變成資產。

  羅伯特·清崎說:「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入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富人不做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總是最後才買奢侈品,因為他們都將收入變為可不斷再產生收入的資產,以至於資產像滾雪球一般,最後終於累積成他們畢生用之不竭的龐大財富;相反,在窮人的資產負債表上,總是負債大於資產,因此窮人須不斷努力工作,才能使資產追得上那重重的負債。

  我們所要做的,再也不是花掉手頭上得來不易的錢,填補購買負債而產生的現金缺口,而是學習投資的知識,用月收入來投資以獲得資產,同時用資產來投資產生月收入,習慣於通過投資,產生正的現金流。

  「全美企業家大獎」得主范德士先生表示:「貧窮的人為有錢人工作,窮人的子孫就得替有錢人的子孫工作,一代接著一代。除非有人發現打破這個窠臼的方法,否則貧窮是會遺傳的。」而這個方法,就是把負債變為資產,把消費性支出轉換成資產性的消費,藉由消費理財、消費致富的新觀念,去建構一個持續收入的系統,一個遠離貧窮的代步工具!

  學習將負債性的固定支出轉換成資產性的投資。

  我們必須學會節省開銷,並讓節省下來的錢幫我們做事,讓這些錢翻倍。有錢人節省開支,並用省下的金錢投資。沒錢時,不管多困難,富人也不會動用投資和積蓄。

壓力使窮人抱怨,使富人找到賺錢的新方法。性格使我們形成某些習慣,習慣將決定我們是否成功。有一則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地開始奮鬥。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很難熬。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讓剩下的來生小羊。可是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變艱難了。窮人又把僅剩的羊賣了,買了雞。他想靠讓雞生蛋賺來的錢為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控制不住慾望,把雞也給殺了。最後,窮人的理想徹底破滅了。

  這就是窮人的習慣。一般的上班族以為靠薪水就可以致富,可讓上班族變得富有不是老闆的職責。老闆的任務,是付給員工一份穩定合理的工資。因此工作帶來的只有工資,而不是富裕。

 《零元致富》這書就提到:

  試想:有什麼是一定要進行的固定支出呢?其中一項應該是日常用品,因為不論經濟狀況如何,我們一定要刷牙、洗頭、洗澡、洗臉,不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就不刷牙或不洗澡,所以日常用品是固定的支出,這些東西,用了就不會再回來了,也就形成了負債。

  我們來計算一下:

  如果一個家庭有4口人,平均每個月在日常用品上的花費約為2500新台幣,其一年就必須花掉3萬新台幣,50年下來就要花掉至少150萬新台幣,70年下來至少要花250萬新台幣。這筆錢是固定的支出,也就是負債性的開支。但如果這個家庭的成員一生中在日用品、保養品等方面花費的250萬新台幣能夠拿來轉化成資產,那就是致富的關鍵了!

  如果賺的錢不夠用來投資,我們必須先學會調整消費模式。

  很多主婦早已知道通過消費方式的改變也能致富。她們選擇市面上許多消費者聯盟、和消費者合作的超市、健康生活館,其採用會員制,大量鎖住流通渠道。該產業致力於安全、健康且不污染河川的環保產品的研發,它們將大量替代來路不明、易致癌的化工產品。

「當會員,來試用,用了不喜歡的產品,60天內即使用到所剩無幾,也能全額退費。只要你願意,請大量介紹親友換品牌、換地方消費,公司就會以合作的方式,將分紅回饋給消費者。所以不喜歡這些產品可以得到退款;持續用可以省錢;介紹親友用更可以有現金分紅的機會!」一位主婦興奮地介紹現在的消費模式。

消費應該是聰明的,在22世紀,我們也能因為消費而致富。如果產品本身價格一樣,甚至物超所值,又把一定利益回饋給消費者,我們大可介紹親友,影響親友的親友們,讓他們都來消費,這樣就進入了倍增市場。如果因此建構了一個月循環的消費系統,我們也造就了一個零風險的月現金收入系統,從而可以獲得一份因消費形態改變而擁有的持續收入。這時候我們就相當於拿回一生需要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花費的約250萬新台幣的N倍的退休金。這就是把負債式的消費轉成資產式的消費理財、消費致富的範例。

  現在的超市一改過去的經營模式,過去的客戶僅僅享受用零售價格買東西,現在,顧客會想成為會員,以批發價或七折的價格買東西。未來,超市將與消費者聯合,只要願意推廣公司的產品,用戶會因介紹而獲得相應比例的渠道宣傳費。我們可尋找這樣的超市,學學如何消費致富。

  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性收入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

  很多人害怕上班的收入不確定,上班族急於尋找雙薪,下班之後還要辛勤工作,以為這樣就可以遠離貧窮。其實,無論兼做幾份工作,單靠增加工時獲得的收入永遠無法讓你擺脫貧窮。想致富,我們必須記住幾個原則:

  第一,凡是不可持續的,就不值得羨慕。

  一個關於財富的課程中,台上的演講者問台下的聽眾:「知不知道什麼是有錢的定義?」聽眾當場愣住,有錢的定義不是錢很多很多嗎?演講者搖搖頭:「如果你認為擁有金錢就叫有錢人,那表示你不懂什麼是財富的定義。」

  真正的有錢人,是擁有健康、有時間花錢的人,而擁有財富的定義如何界定呢?那就是先了解在全家都不工作的情況下,原來的生活水平可以維持多久。

  演講者表示:「有錢的定義是:當自己不工作,或失去手頭的工作時,還可以讓自己及家人衣食無憂地生活下去。」聽眾當場傻眼,不工作,還能繼續生存?這是所有學校都沒有教過的。

  演講者暗示說:「當有錢人不工作時,他們仍有之前投資的基金、股票以及房子的租金,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系統日夜不停地運作,等等,所以有錢人每天打高爾夫球,每個月都還有上千萬新台幣的收入。」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持續冒出錢的杯子」,這就是持續收入的概念。

  「賺多少錢不重要,能賺多久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窮盡一生之力,幾乎淪為工作的機器,卻一輩子無法致富。那些買樂透、賭博,以為一夜就能致富的人,他們也達到致富的目的了,不過,注意,是幫助那些彩票投注站或賭場致富。想要致富,其實沒那麼困難。收入是心理狀況的測量數據,周遭的環境只是大腦價值的投影,簡單地改變大腦的思維,我們就會大幅改善收入狀況。

  想想你目前的工作能幫自己帶來幾次報酬?你賣的東西是一生能用幾次的?你今天找的客戶,是不是明天還會來消費?很多種選擇,事實上是可以讓你多次獲利的。例如:詞曲的作者得到報酬、持股的營銷顧問收費、房東收租金、發明者註冊專利、架設網站的人日夜收點擊費用、超市收渠道宣傳費、企業家架構系統來收加盟金、商家進行直銷、保險經紀人建構組織及擴大系統等許多情況,都有可能持續帶來報酬。

  做一次生意,領一次報酬,還是領N次,你選擇哪一種?

  第二,徹底改變收入結構。

  收入結構才是決定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的關鍵因素。

  大部分的家庭通過工作獲得的收入是占絕大部分的比例,約95%的收入都是來自上班所獲得的薪水這個部分。在不工作時獲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稅等,一般家庭在這個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約只有5%,甚至沒有這樣的收入。

  因此要改變收入結構,我們就必須增加「不工作時的收入」。若能將原本只佔約5%的不工作時的收入提升到95%以上,我們就可以擁有真正的財富,並且打造一個永不缺錢的計劃!

  第三,全家至少有一人要創造持續收入。

  每輛車都有第5個輪胎,就是備胎,你有為家人準備「持續收入」的備胎嗎?

  家庭里有兩種角色,照顧者和依賴者。負擔家裡的生計,賺錢回家養家口的,屬於「照顧者」;另一種沒有工作能力的角色,就屬於「依賴者」。風險總是無所不在,如果很不幸,照顧家庭的人出事了,這家人將會陷入貧窮,甚至過不下去!因為照顧者倒下來而使全家頓失依靠,需要社會救濟,這樣的現象在台灣屢見不鮮。

  其實,不需要發生意外,只要有一天照顧者被老闆辭退,失去收入來源,全家的經濟重心就會頓時失衡。注意,大部分的照顧者每天辛勤工作,長期下來,身體極有可能不堪重負,因此,往往最早倒下來的都是照顧者。

聰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綢繆,甚至可以讓照顧者不那麼辛苦。徹底改變收入結構,追求持續收入是唯一的選擇。因此,要遠離貧窮,全家至少要有一個人創造持續收入。

  第四,影響世人脫離貧窮,共同創造持續收入。

  人在順境中,一定要想想危機在哪裡!什麼時候創造出持續收入,你就能在什麼時候脫離貧窮。趁自己還有體力與業餘時間,趕快為自己或家人至少累積一份持續收入吧!投資收益、版權收益或系統產生的利潤,都屬於持續收入的一種。台灣約150萬名千萬富翁,都是在工作之外,利用業餘時間,通過發展自己的持續收入系統,得以徹底擺脫貧窮,實現永不缺錢的夢想。

  一些人因為上班收入不穩定,下班之後還要辛辛苦苦幹第二份工作,但別以為這樣可以讓他們遠離貧窮。再提醒一次,無論兼幾份工作,靠工時收入絕對無法幫你擺脫貧窮。凡是不可持續的收入,再高都不值得羨慕,超時工作,以健康為代價去追求更不值得。

  另外,光靠儲蓄的利息也不足以讓你養老。有一個朋友在30年前從公務員崗位上退休,拿了300萬新台幣的退休金,在30年前,300萬新台幣是相當大的一個數目,因此那個朋友覺得從此不愁吃穿了,沒想到通貨膨脹率上漲的速度這麼快,到了現在他都80歲了,身體還很健康,但是幾乎坐吃山空,不知道還可以靠退休金再維持多久,眼看錢都快花光了,他現在只好過著相當節儉的生活。所以我們得想清楚,一個人需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才能夠抵擋通貨膨脹。

  聰明的人,知道利用閑暇時間,幫自己找到一份持續收入。為了避免M型社會的崩塌現象,我們有義務告訴周遭的朋友,要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收入。這是一份使命感,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從前有兩座山,一座山上住著「一休」和尚,另一座山上住著「二休」和尚。山上沒有水。每天一休與二休都需要到山下來挑水,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

  某一天,二休去挑水時,發現一休竟然沒出現,他想,或許一休生病了。第二天,二休再去挑水,一休還是沒出現,二休就開始擔心了,決定去探望一休。上山後,他發現一休正在大樹下打太極拳。二休很驚訝地問道:「一休,為什麼你沒有挑水還有水喝呢?」

  一休回答說:「這3年來,我每天挑完水,都會利用零碎時間來挖井。現在我已經挖好一口井,井水源源不絕地湧出,從今以後,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我還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做我喜歡的事。」

  因此,一休從此不用再挑水,二休卻依然不能休息。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由來。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個故事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目前的工作是在挑水(獲得暫時收入),還是挖井(獲得持續收入)?

 後記富足的人生

  當財富來臨時,它們來得如此快,如此多,讓人們不禁驚覺:這些年來,這些財富都躲到哪裡去了?

  紐約的街頭有許多乞丐。有一位破產的企業家已消沉許久。一天,他帶著一箱鉛筆、寫著「每支1美元」的廣告牌及裝硬幣的盒子,開始在街角販賣當年放在倉庫已久的鉛筆。

  一位年輕人經過企業家的身旁,拿了一支鉛筆,忘了給硬幣就離開了。破產的企業家已走到人生谷底,因此也不以為意,直到身邊一位小提琴手提醒,他才漠然地望一望那個沒有硬幣的盒子。

  後來,一位商人走到企業家的身邊,彎下腰來拿起幾支鉛筆,又放了一些硬幣,隨口說了一句話:「哦,我們都是生意人啊!」然後他就從企業家的身邊悄悄走開了。

  破產的企業家突然被這句話驚醒。「我們都是生意人啊!」他收起沮喪的心情,重新振作起來,結果創辦了更龐大的企業集團。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正在往哪一個方向移動。

  關於致富秘密,已經成功幫助數十人成為富豪,甚至幫許多負債的朋友,借著觀念與行為的轉變,重拾財物自由。面對M型社會的來臨,每個人都應檢視手中的資源,懂得掌握趨勢,聚眾,將負債變資產,再放在槓桿的著力點上。我們還應當學習億萬富翁的特質,懂得借力,或加入一個團隊,與成功者分享財富,最後,我們會驚覺,錢,是自己會流進來的。就像《人生四大秘密》一書所說的:「當財富來臨時,它們來得如此快,如此多,讓人們不禁驚覺:這些年來,這些財富都躲到哪裡去了?」

  思考並執行本書中所有的致富秘密,將幫助我們加入億萬富翁的行列,輕易得到富足的人生。

超速賺錢的秘密如果你想超速賺錢,不管你有多少文化,

首先要選擇一個高利潤的產品。而高利潤產品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男人好色類2、女人愛美類3、老人要健康4、小孩要聰明5、企業要賺錢

例如女人愛美類的,大家如果通過Google、百度搜索一下:豐胸、美白、祛斑、減肥、等等關鍵詞,點開上面的廣告,都是這類高利潤產品,這些網頁大多僅有一個網頁,但是收入都非常高。例如減肥產品吧,這類產品有多高呢?例如賣800左右的產品,成本絕對不會超過200元,按照一單600元來計算,一天10單,一個月就是20萬利潤。當然,如果你推廣的好,銷售額量就更大了。進一步保守一點,一天你能夠銷售一單來計算,一個月收入也是2萬左右。

小領域,大市場,再小一個領域的產品,在互聯網上都是一個超級巨大的市場,按照這個思路來考慮的話,我們的身邊就有非常多的網路空白市場和暴利領域,按照我上面提到的五大方面,想想你身邊有哪些呢?你想做哪些呢?然後多多行動,你就可以輕鬆找到非常多。

記住這句話:一件產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它的成本,而是取決於它給客戶帶去的好處!

打工者致富指南:高手理財

作者:姚文強

錢為什麼會長了眼睛(1)

錢為什麼會長了眼睛(2)

(二)找出那個賺錢的自己(1)

(二)找出那個賺錢的自己(2)

(三)理財的自我起點在哪裡(1)

(三)理財的自我起點在哪裡(2)

(三)理財的自我起點在哪裡(3)

(一)財富人生靠規劃(1)

(一)財富人生靠規劃(2)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1)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2)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3)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4)

(二)可怕的複利(1)

(二)可怕的複利(2)

(二)可怕的複利(3)

(四)財富背後的秘密(1)

(四)財富背後的秘密(2)

(四)財富背後的秘密(3)

選擇簡單還是複雜

誰的生活更幸福(1)

誰的生活更幸福(2)

理財和快樂一起出發(1)

理財和快樂一起出發(2)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1)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2)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3)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4)

錢為什麼會長了眼睛(1)

  ——深刻理解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各一錠銀子,並讓他們在自己遠行期間去做生意。國王回來後把三個僕人召集到一起,發現第一個僕人已經賺了十錠銀子,第二個僕人賺了五錠銀子,只有第三個僕人因為怕虧本什麼生意也不敢做,最終還是攥著那一錠銀子。

  於是,國王獎勵了第一個僕人十座城邑,獎勵了第二個僕人五座城邑,第三個僕人認為國王會獎給他一座城邑,可國王不但沒有獎勵他,反而下令將他的一錠銀子沒收後獎賞給了第一個僕人。國王降旨說:「少的就讓他更少,多的就讓他更多」。這個理論後來被經濟學家運用,命名為「馬太效應」。

  仔細留意一下,我們的家庭理財中也存在「馬太效應」。

  小張和小李大學畢業後一同分到了某電腦公司做程序開發員,兩人學歷一樣,收入相同,但兩個人的理財觀念卻大相徑庭。小張的理財思路比較靈活,前些年股市紅火,小李利用懂電腦的優勢,購買了股票分析軟體,天天K線D線的研究,並把平常積攢的3萬元錢全部投入了股市。一年多下來,他的股票市值就升到了6萬元。後來,他見股指漲幅太大,各種技術數據也顯示風險的降臨,便果斷平倉。這時,單位附近正好開發了一條商業街,由於當時股市紅火,所以購房者寥寥無幾,最後房產商不得不將現房降價銷售,小張便用這6萬元買了一套沿街商業房。三年時間下來,他的沿街房已經升值到了30萬元。後來,他見當地房產價格已經見頂,立即將房產出手,把30萬元全部買成了某某開放式基金,結果一年多的時間又實現了20%的盈利,30萬元成了36萬元。前段時間他買了一套帶閣樓的房子和一輛飛度轎車,並娶了單位里最漂亮的MM,小日子過得讓人羨慕不已。

  而小李在理財上則十分保守,剛畢業那兩年他的積蓄和小張不相上下。但為了穩妥起見,他一直把積蓄存入銀行,滿足於每年坐收利息。可他沒有考慮貨幣的貶值因素,如今銀行定期1年期儲蓄的年利率為2.25%,扣除20%利息稅,實際存款利率只有1.8%,如果以年均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指數)為4%計算,1年期存款的實際利率為1.8%-4%=-2.2%,也就是說小李的積蓄在不斷「負增長」。所以直到現在,小李在單位仍然屬於「窮人」,別說買私車洋房,買輛自行車還得考慮半天呢!

  負利率這張「看不見的手」如同國王一樣,它讓不善理財者盡嘗通脹帶來的苦果,辛辛苦苦積攢的家財不但沒有增值反而貶了值。而善於理財者,它則讓他們盡享負利率帶來的「房產升值」等理財果實,從而使自己的錢像滾雪球一樣實現快速增值。如果「窮人」不改變理財思路,繼續保守理財的話,那還是會應驗馬太福音中的那句經典之言: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吧!

錢為什麼會長了眼睛(2)

  在理財領域有一句話叫「您不理財、財不理您」,實際是指對理財的用心程度將直接影響您的理財結果。如果加上「馬太效應」的規律,您可以估算到您理財的結果將對您最終生活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有心人曾經計算過每年相差1個百分點的收益率在30年後對您財富來講將相差巨大的數額。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是否略花點心思在理財上,將導致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的質量!

(二)找出那個賺錢的自己(1)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劃分,人的性格大體上分為四種類型:活潑型、力量型、完美型以及和平型。不同的性格塑造不同的人生,性格決定命運。

  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在某個方面取得成功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感慨:「他天生就是那塊料。」其實,這裡指的「料」,明顯說的就是其個人所具備的某種天賦。當然,正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所說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獲得的。」但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靈感來源的基礎是,對其所從事的事情,有著熾熱的追求和興趣偏好,才能摸索出成熟的規律,靈感才可能會產生,機遇才可能會光臨。

  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理財又何嘗不是如此?當我們選擇某種理財產品進行投資時,首先想到的是其風險收益特徵,自身的風險承受度。這也是理財專家經常告誡我們的: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投資偏好和風險承受度,來選擇自身需求的理財產品。但投資偏好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長期習慣的培養和性格磨練的過程。風險偏好型投資者,讓其選擇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明顯不能激起其強烈的理財慾望,由於懶於鑽研,反而難以成功。相反,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由於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對風險的正確估計和認識,反而更容易受情緒影響而導致失敗,造成理財中的不和諧音符,主要原因也是他們的性格使然。當順應性格發展時,就容易引起其研究、分析的興趣,取得成功。當性格發展遭到阻礙時,有利的投資機會反而更容易喪失。

  了解自己的理財性格,是做好個人財務規劃的第一步。按照現代人的理財性格,有人將現代人的理財性格分為土撥鼠、猴子、波斯貓、鴕鳥及美洲豹五大族群。為使這五大族群在理財中「趨強避弱」,筆者分別從整體理財、投資及生活習慣上提供以下建議:

  1、精打細算的土撥鼠———偶爾享受,用直覺花錢

  「土撥鼠」是五大性格類型中最有興趣學習理財的一群。無論收入多少,您們都了解生活富裕與快樂的重要性。但由於您們視金錢為保障,所以在理財規劃與投資工具上,較偏向於量入為出。但您們的精打細算有時會失去賺大錢的機會。因此要從宏觀上精打細算,而不要拘泥在細項上。調整的過程較為複雜,還是需要一位理財規劃專家從旁協助,以確保投資能順利達到理財目標。

  2、花錢不眨眼的猴子———先跨出一小步就有救

  花錢不眨眼的「猴子」非常喜歡花錢的感覺,重視眼前的享受,在投資上追逐高報酬率而不重安全性,以致常常花的比賺得多,成為月光族或負債族,屬於衝動型的消費者與投資者。由於您的自我控制機能不好,最好找個理財顧問協助,不過您要找的理財顧問,必須對您知之甚深,才不會對您動輒挑剔或批評。若要自己來,建議有負債者先將錢還清,然後從記賬開始第一步的改造大計。

(二)找出那個賺錢的自己(2)

  3、潔癖的波斯貓———善用錢,也是一種高尚和正確的生活方式

  如果您是「波斯貓」,您不會讓金錢左右自己的人生,認定金錢會引人墮落。因為嫌銅臭,所以多半都缺乏規劃觀念,惟一會做的就是把錢存銀行。您們偏向隨機消費與儲蓄,不量出也不量入,投資上也不大願意信任專家的建議。雖然您們不太容易改變價值觀,但若能看看理財顧問所作的規劃與您自己的行為有何差異,或許也能開始享受自己所賺的錢,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

  4、逃避的鴕鳥———您不理財,財不理您

  一談到錢,您就頭痛,所以最好想都不要想。可是,您不理財,財不理您,一味迴避並不能解決財務問題或在未來船到橋頭自然直。雖然您會找理財顧問,但因為您會將大部分的決定都丟給理財顧問,所以就更要找到值得信賴,且又能勝任的人選。而擔任您的理財顧問,需先以簡單的例證來說明理財並不困難,記賬也不需要很多時間,投資可有一定的規劃調整原則可循,建立您是可以打理好個人錢財的信心,繼而才能逐步承擔部分的財務問題和決策。

  5、志在必得又有點焦慮的美洲豹———在投資決策上過度思考,最後關頭反而會變得保守

  如果您的理財性格是屬於志在必得又有點焦慮的「美洲豹」,您會想辦法賺錢,也願意借錢來錢滾錢,但因為講究花錢所帶來的效用,會時時擔心錢不夠用,也對財富運用非常小心,以至在投資決策上常會反覆思考,而在最後關頭反而會變得保守。其實,您可以與理財顧問合作,有效增加您的收益,但您對自己的賺錢和理財能力頗有自信,以至從沒想過要找理財顧問協助。若一開始您還是排斥找理財顧問,不妨先去上些理財課程,然後再藉由理財顧問的指導,早日走上正確理財之路。

  每個人都有性格,性格在決定了人類命運的同時也決定了財運。而家庭理財中也有不同的性格,它的性格也決定著家庭的財運。因而分析好每個家庭的理財性格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思路,從而走上通向財務自由的陽光大道。

(三)理財的自我起點在哪裡(1)

  ——了解自己的理財段位

  理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藝術。理財具有無窮的魅力和吸引力。人們能從理財中體會到無限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理財目標和理財手段。

  財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令人激動萬分和心曠神怡的,但是真正能夠駕馭財富的人又有多少呢。財富是需要學習的,因為它是一門學問。且不說動輒上億的資本運用,或者成百上千萬的項目運作,即使給您一萬元,能把它處理好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說到境界一詞,想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兩重天:「為伊消得人憔悴」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進入二十一世紀,腰包漸鼓的同胞們如一夢初醒,個個理財,處處理財,但在理財的天地里,同樣也有境界之分。

  第一重,生計型理財。好比馬斯洛層次論的底層,生存是第一需要。從心態的角度看,這一境界的理財體現的本質是為「生計」。由於初入社會或者學識有限、能力不夠、家境貧困亦或機遇不佳者,每月對拿到手的或者將要到手的錢,算計哪些錢必花,什麼費用可以節約,哪張電話卡更省錢,怎樣的租房和交通組合更合算,這是理財的最低境界,但也是境界,也是一種主動把握生活的狀態。這個人可以是街邊賣菜的小販,可以是月入上千的工薪族,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理財的目的是為生存,只不過生存的要求不同罷了,今天為明天的生存,本月為下月的生存。節流是理財的重中之重,儲蓄可能講一點,但股票、基金、理財產品的關注還提不上日程。剛畢業的大學生們或者剛自食其力的年輕人大部分處於這種境界,這也是理財的起始階段。

  第二重,生活型理財。隨著工作經歷的增加,閱歷的增長,生活有了一個基本保障後,在各種理財概念鋪天蓋地的狂轟爛炸下,開始注意身邊的理財了。這個時候學習儲蓄、基金、國債的多了,買股票是入門課,問保險是必修課,看房產是選修課,有了五萬想八萬,有了八萬想十萬。這個時期比以往更關注理財,更希望讓自己有限的MONEY生出多多的子。開源和節流的理念不停地在腦海中交織,也在生活中不斷折磨著自己,生活仍然為錢而轉動。其實,這個時候往往有點高不成,低不就。錢說多不多,說少吧還過得去,對生活要求高點呢,錢就不夠,降低一點生活標準吧,小日子準保過得舒坦。只是有高明者,已知道對自己的投資才是最大的投資,開始學習新知識,積累新技能,尋求新機遇。

  第三重,享受型理財。這個階段與所謂的中產階級生活有一定對應關係。當然,中產的概念爭議甚多,多少錢算中產大夥還沒爭出個結論,說的只是這種心態。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有較高的滿意度。

(三)理財的自我起點在哪裡(2)

  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用知識打理財物。這個階段,把生活質量看得更高,明明知道錢用於投資可以獲得更多,但也不會把所有的財都用去發財,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貼貼後,再去應對錢生錢的事。其實到了這個階段,理財的人本具有較高的素質,自己具有獲得足夠收入的能力,也能夠找到收入不菲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他們的投資渠道也更多了,一般會有房地產,保險也在專家的指導下或多或少的購買,對更多的理財產品如黃金、基金、外匯、人民幣理財等有了極大的興趣關注和參與。這個階段的人,更注意開源,他們深深明白,錢是可以攢的,更是掙的,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掙,為自己為家人而掙。

  第四重,理財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實現型的理財。這個階段干著自己喜歡的事,理財的重點是找到「開源」之源,掙錢則是為有源頭活水來,水到渠自然成的事,掙到讓自己和家人生活舒適的錢,而不只是說多多的錢。這個階段的心態,早已不把錢看得太重,做的卻是能讓自己身心愉悅、頗有成就感的事,收入早已過了溫飽線,在小富和大富之間徘徊。這種境界下錢來得自然,花得自然。這需要前期的積累,包括知識、經驗、人氣的積累,做著一件認準的要堅持的事,叫做「術業有專攻」,此時的工作可以用「成就」二字,倒不在乎成就的大小。哪怕是擦皮鞋,只要認真快樂地做,那財富也會跟著您。大到李嘉誠手握上億身,小到做泡菜也能走出國門的。很多人在追求財富的同時,往往忘記了自己的理想,如果能把自己的理想發揮到極致,又何愁財富呢?這個世界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機會,每一個機會都有致富的可能,關鍵是看您有沒有把它做到最好。

  為什麼有些人勤勞一生仍然入不敷出?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財源滾滾?在眾多原因之中,理財觀念的差異應該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原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對財富的把握程度取決於您對自己的認同程度。有多大的能力就去把握多大的財富。

  真正的理財規劃是通過對個人財政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投入組合達到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在這裡,將個人理財按照風險的大小分為三個大的層次、九個層級,模仿圍棋的段位稱呼,可將其簡稱為理財九段三個層次。

  1、個人理財的初級層次

  理財一段即儲蓄。它是所有理財手段的基礎,也是一個人自立的基礎。它來源於計劃和節儉,是一個人自立能力、理財能力的最初體現,也是最基本檢驗。

  理財二段是購買保險。購買保險也是理財的一種方式。同時,購買保險也是一個人家庭責任感的體現,還是一個人社會性的體現。

(三)理財的自我起點在哪裡(3)

  理財三段是購買國債、貨幣市場基金、人民幣理財產品等各類保本型理財產品。

  以上三段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層次,即個人理財的初級層次。其特點是將個人財富交給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所購買的金融產品為大眾化的無風險(低風險)、低收益(固定收益)、高流動性產品。購買這些產品無需專業化知識,風險很小,當然,收益也很小。

  2、個人理財的中級層次

  理財四段是投資股票、期貨。股票投資在前10年大體可以歸為高收益投資品種,最近5年基本上是高風險投資品種;期貨則永遠是收益與風險並存,不斷考驗投資者的經驗和運氣。

  理財五段是投資房地產。這裡所說的房地產投資是指以投資為目的購買房地產,而非買房子自己住。之所以將其列為較股票、期貨投資高一個段位級,原因在於其投資金額起點較高,流動性較低,參與難度相對較高。

  理財六段是投資藝術品、收藏品。這是一個參與人群更少的投資種類。它需要更加專業的知識和更為長期的積累,也需要更為雄厚的財力。其流動性更低,參與難度更高。

  這個層次的投資品種都是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品種。投資這些品種都需要較為專業的知識,同時也需要一些運氣,當然更需要一些實力。敢於冒險的人,在利用某些財務槓桿的情況下,在這個層次努一把力,往往能使自己成為富翁。

  3、個人理財的高級層次

  理財七段是投資企業產權。在這裡,它特指為擁有企業控制權或參與企業管理而進行的企業產權投資,而不是指為了獲取差價而進行的企業權益票據———股票投資。這種投資之所以超越了一般的理財概念而位列理財七段,其意義的通俗解釋就是羅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中一再強調的那樣:要有自己的事業,不要一生為別人工作,以免在失去工作時變得一無所有。

  理財八段是購買與打造品牌。購買品牌也必須獲得企業控制權或控股權,但它與一般投資企業產權的區別在於其企業經營行為的目標指向企業所擁有的品牌,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利潤,因此更有可能獲得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

  理財九段是投資人才。真正的老闆是特別善於發現人才並運用人才的人。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僅能僱傭比自己更聰明的人,而且能夠信任並使用他們。因此,理財高手的最高境界不是投資在物體上,而是投資在人身上。

  在這個層次上,投資品種都不是簡單的物體,而是物體與人的組合;所需要的知識也不僅僅是某個學科的專門知識,而是某個領域專門知識和管理學、社會學的複合知識體系。在這個層面上,理財成敗的關鍵在於對社會性因素的把握,如對行業趨勢、市場變化、人們心理因素變化等因素的把握等等。正因為充分調動了社會資源,因此,這個層次的投資所能獲取的收益往往也極大。

(一)財富人生靠規劃(1)

  ——如何設計理財人生

  理財並不困難,很多人卻總是弄得一團糟。主要原因還在於我們沒有對人性的弱點給與足夠的重視,人類的本能似乎不斷地將我們拉向錯誤的方向。因此,對人性的弱點給與足夠的重視,才可以清楚錯誤從哪裡發生。

  我們從商店滿載而歸,購物之多超出了原先的計劃。我們不願自己做飯,所以就去下館子。我們從商品目錄上看到一樣東西,一衝動就買了下來。

  這樣隨心所欲還不算太糟。比起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吝嗇之徒可能有更多存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更開心。

  儘管如此,我們想成功理財至少也要有一點點自我控制,尤其是在節制慾望、為將來而存錢之時。

  我們的投資組合中,人性弱點體現的也是淋漓盡致。常常是多種證券的大雜燴,而不是精心構思。

  問題在哪裡?是因為我們經常太輕率地買入或賣出。我們在買入新投資品種時總是過於急切,而在賣出現有投資時又太過猶豫不決。新投資帶來新希望,因此能讓人夢想大撈一把。

  同時,拋售原有投資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原有的夢想。所以,賣出表現糟糕的投資,我們也就被迫承認自己犯錯。

  為了克服這些人性的弱點,我們需要設計理財人生。

  1、選定理財方式

  小王記得50年前的一段經歷。當時,他和奶奶到了一片海灘。他迫不及待地撲進大海,奶奶則一點一點地向水中邁進。她撩起水,先撩向胳臂,又撩向身體的其他部位。奶奶在適應水溫的變化。小王瞬間就做成的事情,奶奶卻似乎用了整整一生。

  故事包含了許多內容。您可以把它理解為給自己的未來增加保險係數。下水之前,您先要清楚自己會遇到什麼,以便在事情來臨時胸有成竹,而且有逃脫的方法。做出改變生活的積極決定之前,您需要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權衡選擇的利弊。

  2、保證家庭第一

  1984年,參議員保羅。桑切斯被診斷出患了淋巴癌。為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一些,他放棄了名望甚高的工作。正像一位睿智的朋友所說,「沒有人希望臨終前在辦公室度過更多的時光」。您可以掙得生活所需,解決財務上的問題——甚至富裕繁榮——但並不一定就要您去扮演工作狂:沒有時間去玩玩遊戲、修繕籬笆,或者停下腳步嗅一下玫瑰的芳香。

  總之,無論是傳統家庭還是現代家庭,家庭的意義都跳不開同樣的意義:一家人相聚相守,讓生命繁衍下去。

  3、養成創業習性

  想獲得成功,您就要養成創業的習性:多才多藝、靈活自如、善於推銷自己、精於個人理財、排定事情的優先順序,而且時刻準備著棄職而去。今天的員工需要有跳槽的心理準備。平均來說,跳槽常常是4到8年一次。

(一)財富人生靠規劃(2)

  將您的創業念頭付諸實施前,先經營一兩項小產業,對您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歷練。它對您的起步、經營、經驗積累都有很大幫助。我們把它看作您手中的"王牌".您可能因為喜歡手中的"王牌"而辭掉工作,也可能為工作的轉換做好各種準備。

  4、節省每一分錢

  也許您不相信,節省小錢是值得的。小錢雖小,增加的速度卻很快。假如每天您都成二倍地往儲蓄罐里丟硬幣,第二天,兩個;第三天,四個,八個;一直持續下去,到月底,您的儲蓄罐將昂貴無比。隨手節省幾分的硬幣,能給您帶來多麼巨大的財富。

  如果我們充分運用積攢的每一分錢——我們照樣可以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心中廣博的慾望。

  5、讓債務降到最低

  有一則故事到處流傳:當搶劫犯被問到為什麼要搶劫銀行時,他回答道:「因為這裡有錢。」他可能是個惡棍,但不是個笨蛋。他選對了目標。不過如能夠到銀行里投資,而不是到這裡搶劫,事情當然會好些。

  負債相當於財務上的俄羅斯輪盤賭——槍膛里上滿了子彈!您永遠不知道,哪一天失業、醫療危機、離婚,甚至漏雨的屋頂,就會引發您的財務危機。所以,讓債務降到最低是最明智的做法——還有另外一個理由:您可以為自己省下一大筆財富。

  6、規劃理財前景

  假定您的財產沒有巨大的增加、工作生涯中也沒有什麼一流的投資,但您仍將掙到一筆財產。比如說您和愛人都年方25歲,您們家的收入和普通的家庭一樣——每年掙到最新估計的數字55000元。如果您們二人都工作到65歲,即使您們的收入從不增加,也沒有過分的生活費用,到頭來,您們的收入將超過200萬元。如果您的薪水以3%的比例逐年增長,最後您的收入將超過400萬元。還說什麼呢?您成了百萬富翁。

  那麼,您如何利用這些錢呢?聽任它點點流失,還是善加利用?最好的理財設計師,是您自己。

  生活中,我們往往有如此體會,老天爺愛捉弄人,您越希望即刻如願以償的,越難以即刻如願以償。成功,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成功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就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需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沒有誰一下子就能躍上山頂。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1)

  ——改正錯誤更重要

  常聽人以「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借口迴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似乎一般人易於把「理財」歸為個人興趣的選擇,或是一種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與所學領域有連帶關係,非商學領域學習經驗者自認與「理財問題」絕緣,而「自暴自棄」「隨性」而為,一旦被迫面臨重大的財務問題,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嘆沒有金錢處理能力。

  沒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來自於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最重要的就是,別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

  下面是國內一份著名的財經雜誌做的調查,對人們容易犯的投資誤區做了分析和點評。

  錯誤1、——理財就是賺錢

  有72.9%的公眾贊同——「理財就是生財,讓財富增值,賺錢是第一位的」。其實,這種理解容易讓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本世紀初不少理財者傾其畢生的儲蓄,投資於股票市場,而後深陷深淵,隨後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美國理財師資格鑒定委員會對個人理財的定義是:「個人理財是指如何制定合理財務資源規劃,實現個人人生目標的程序。」我國理財規劃專家認為:「個人理財的目標是要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個安心富足健康的生活體系,實現人生各階段的目標和理想,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

  大部分公眾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有超過1/5的人同意這個觀點,表現出急功近利的心態。其中,年齡越小,同意這個觀點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學歷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這些說明年輕人理財心態不成熟,期望能一夜致富;而學歷高、收入高的公眾認知就相對成熟。

  因此,理財的核心目標是合理分配資產和收入,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既要考慮財富的積累,又要考慮財富的保障;既要為獲利而投資,又要對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既包括投資理財,又包括生活理財。理財規劃涉及到人生目標的方方面面,構成一個理財規劃體系。因此,個人理財首先要保證滿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對剩餘財產進行合理安排,合理劃分生活開支與可投資資產。

  錯誤2、——我只存銀行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近七成的公眾都認為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有36.90%的公眾認為把錢放在銀行是最安全的,而52.10%的公眾不同意把錢放在銀行是最安全的,這與上面的觀點基本吻合。

  通過深層次分析,年齡越大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的人也越多。說明年齡越大,人們的觀念趨向保守。收入越高的公眾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學歷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說明學歷高、收入高的公眾,相對而言對理財手段的關注更多一些。70%的人認為理財就是生財,讓財富增值,賺錢是第一位。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2)

  繼續深入下去,1/3的公眾明確承認「我現在只懂得把錢存銀行,沒有理財、投資的觀念」。而同樣有1/3的人認為:錢長期存在銀行資產也會迅速消失。

  是什麼產生這樣的矛盾,既相信存銀行等於金錢貶值,又不知道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渠道。「錢長期存在銀行資產也會迅速消失」,39.50%同意這個觀點,45.20%不同意這個觀點。隨著人們對理財知識的掌握和理財信息的了解,這一觀點將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而也由於此,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存款只是資金存在的一種形式,還有一些效率更高的「錢生錢」之道。

  錯誤3、——節儉生財

  節儉生財,這是我國居民的傳統理財觀念。調查中,有48.80%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有38.50%的公眾不同意這個觀點,這種對立說明傳統與現代的理財觀念在發生激烈的碰撞。

  調查顯示,50-55歲的公眾中,有一半以上的公眾(58.6%)同意「節儉生財,這是理財的關鍵」,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持有此觀點的人越多。但是,也有40%左右的公眾不同意節儉生財,50-55歲之間的人也有36.90%否定了此觀點,這些情況說明我國居民的理財觀念正在不斷更新。

  節儉生財,這是我國居民的傳統理財觀念,長期以來,中國的儲蓄一直居高不下,在西方人看來不可思議,但在中國人看來就很簡單,原因是中國目前生活成本的巨大壓力。教育、醫療、房地產,這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領域長期以來收取的費用居高不下,並且逐年增長。調查顯示,年紀越高的公眾,越同意節儉生財這一觀點;收入越高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條件下一部分公眾將繼續持有這一觀點。

  很明顯,節儉是一種變相的理財,聚財。但如果因為節儉傷害了家庭的生活質量,因噎廢食,節儉則變成了一種財務束縛,想想中國人的老話:開源節流。看起來,開源比節流顯得更重要。

  錯誤4、——鄙視專業

  「銀行顧問只是為了獲利或者銷售業績才向我推薦某種產品的」,40.60%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36.70%的公眾不同意這個觀點。收入越高的公眾贊同這一觀點的越多。

  「我不會完全相信理財顧問將自己的資產狀況全盤脫出」,58.80%的人同意這個觀點,有26%的公眾不同意。從年齡上分析顯示大家基本一致,收入上也區別不大,而學歷越高的公眾越謹慎。說明大部分公眾對銀行顧問的評價還持有保留態度,銀行顧問的素質、服務以及宣傳還有待提高。

  為什麼有40.6%的人同意「銀行顧問只是為了獲利或者銷售業績才向我推薦某種產品的」這個觀點?受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服務意識不強。實際在今天的中國相對於美國的服務意識,還是欠缺的,因此當有人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的時候,便另他們產生錯覺,不肯輕易相信,只有銀行顧問增強自身的素質,為公眾量身推薦理財產品,才能贏得更廣闊的理財市場。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3)

  為什麼您需要一位理財師?俗話說:術業有專攻。若能藉助專業的、熟悉理財領域的理財師,在投資理財過程中予以指導,投資者更可少走彎路,及早有所收穫。

  錯誤5、——沒空理財

  理財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我沒有時間與精力?

  有54.50%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但也有超過1/3的人同意這個觀點。分析顯示,年齡越高的人,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學歷越低的人,同意這個觀點的就越多。學歷越高,年齡越低的公眾則願意為理財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現代人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忙得找不出時間來了」。每日為工作而庸庸碌碌,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人,就像常怨嘆錢不夠用的人一樣,是「時間的窮人」,似乎都有恨不得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來過的願望。但上天公平給予每人一樣的時間資源,誰也沒有多佔便宜。在相同的「時間資本」下,就看各人運用的巧妙了,有些人是任時間宰割,毫無管理能力,二十四小時的資源似乎比別人短少了許多,有人卻能「無中生有」,有效運用零碎時間;而有些懂得「搭現代化便車」的人,乾脆利用自動化及各種服務業代勞,「用錢買時間」。「時間即金錢」,尤其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更能深切感受,每天時間分分秒秒的流失雖不像金錢損失到「切膚」的程度,但是,錢財失去尚可復得,時間卻是「千金喚不回」的。如果您對上天公平給予每個人24小時的資源無法有效管理,不僅可能和理財投資的時機性失之交臂,人生甚至還可能終至一事無成,可見「時間管理」對現代理財人的重要性。想向上帝「偷」時間既然不可能,那麼學著自己「管理」時間,把分秒都花在「刀口」上,提高效率,才是根本的途徑。

  要佔時間的優勢,就要積極地「憑空變出」時間來,以下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讓您輕鬆成為「時間的富人」。

  盡量利用零碎時間:坐車或等待的時間拿來閱報、看書、聽空中資訊。利用電視廣告時間處理洗碗、洗衣服、拖地等家事。不要忽略一點一滴的時間,盡量利用零碎時間處理雜瑣事務。改變工作順序:例如做飯時,先洗米煮飯、煮湯、再來洗菜、炒菜,等菜上桌的同時,飯、湯也好了。稍稍改變一下工作習慣,能使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此種「時間共享」的作業方式可在工作中多方嘗試,而「研究」出最省時的順序。

  批量處理,一次完成:購物前列出清單,一次買齊。拜訪客戶時,選擇地點鄰近的一併逐戶拜訪。較無時效性的事務亦以地點為標準,集中在同一天完成,以節省交通時間。

(二)沒有天生的高手(4)

  工作許可權劃分清楚,不要凡事一肩挑:學習「拒絕的藝術」,不要浪費時間做別人該做的事,同事間互相幫忙偶爾為之,不要因「能者多勞」而做爛好人。辦公室的工作各有分工,家事亦同,家庭成員都該一起分擔,上班族家庭主婦不要一肩挑。例如,先生的書房、車子;小孩的房間、玩具要求他們自己清理,家事也要分工負責,把省下的時間用來自我充實,做個「新時代主婦」。善加利用付費的代勞服務;銀行的自動轉帳服務可幫您代繳水電費、煤氣費、電話費、信用卡費、租稅定存利息轉賬等,多加利用,可省舟車勞頓與排隊等候的時間。

  以自動化機器代替人力:辦公室的電話連絡可以傳真信函、電子郵件取代,一方面可節省電話追蹤的時間內容又有憑據,費用亦較省。而且傳真信、電子郵件簡明扼要,比較起電話連絡須客套寒暄才切入主題,節省許多無謂的「人力」與時間。家庭主婦亦可學習美國婦女利用機器代勞的快速做家事方法。例如使用全自動單缸洗衣機、洗碗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電用品,可比傳統人力節省超過一半的時間,十分可觀。

  事實上,任何一項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學習與實際經驗才是重點。理財能力也是一樣,也許具有數字觀念或本身學習商學、經濟等學科者較能觸類旁通,也較有「理財意識」,但基於金錢問題乃是人生如影隨形的事,尤其現代經濟日益發達,每個人都無法自免於個人理財責任之外。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女人是天生的理財高手」,從現今一般家庭由太太掌管財務的比例較高中似乎得到印證,但從家庭角色分工的角度來看,管家的人管錢也是理所當然的「份內事」,但並不表示女性擅長理財,不然為何在理財專業人士當中,女性的比例又偏低呢?

  現代經濟帶來了「理財時代」,五花八門的理財工具書多而龐雜,許多關於理財的課程亦走下專業領域的舞台,深入上班族、家庭主婦、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勤儉儲蓄的傳統單一理財方式已無法滿足一般人需求,理財工具的範疇擴展迅速。配合人生規劃,理財的功能已不限於保障安全無慮的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滿足。這時,您還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玩金錢遊戲」,與己無關的行為,那就證明您已落伍,該奮起直追了!

(二)可怕的複利(1)

  ——掌握理財精要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愛下象棋的國王棋藝高超,在他的國度從未有過敵手。為了找到對手,他下了一道詔書,詔書中說無論是誰,只要打敗他,國王就會答應他任何一個要求。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了皇宮,要求與國王下棋。經過緊張激戰,年輕人終於贏了國王,國王問這個年輕人要什麼樣的獎賞,年輕人說他只要一點點小小的獎賞,就是在他們下的棋盤上,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中放上一顆麥子,在第二個格子中放進前一個格子的一倍,每一個格子中都是前一個格子中麥子數量的一倍,一直將棋盤每一個格子擺滿。(即: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131072、262144、524288、1048576、……國王覺得很容易就可以滿足他的要求,於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國王就發現,即使將國庫所有的糧食都給他,也不夠百分之一。因為即使一粒麥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數十萬億噸的麥子才夠。儘管從表面上看,他的起點十分低,從一粒麥子開始,但是經過很多次的乘方,就迅速變成龐大的數字。

  這個故事生動地揭示了複利效果。

  所謂的複利,就是俗話說的「利滾利」。舉個例子:1萬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計算,第一年末您將得到1.1萬元,把這1.1萬元繼續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末是1.1×1.1=1.21,如此第三年末是1.21×1.1=1.331……到第八年就是2.14萬元。

  同理,如果您的年收益率為20%,那麼三年半後,您的錢就翻了番,一萬元變成兩萬元。如果是20萬元,三年半後就是40萬元。聽上去多麼動人!多麼神奇!真是這樣嗎?

  誰都知道,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而它的表現就是利息。人們通常從利率的高低去關心利息的大小,卻往往忽略了計利方式的重要性。譬如,同樣一筆投資,在同樣年限和利率的情況下,用複利和單利這兩種不同的計利方式,獲得的結果大相徑庭。

  快速致富是每個投資者強烈的願望,許多初入市的投資者希望快速致富,這種浮躁的心態往往欲速而不達。很多人以為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巨大的資金與龐大的信息網,和超出常人數倍的能力,其實並非如此,只要您有足夠的耐心與長遠的投資計劃,複利會使您走向真正的成功。如果一個人在20歲開始以一萬美元開始投資,如果可以保證每一次的複合增長率是0.2%,等到他70歲時,就可以擁有上萬億美元的資產,這就是複利的效果。

  李嘉誠先生從16歲開始創業一直到73歲時,白手起家57年,家產就已達126億美元,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對於普通人是不可想像的,李嘉誠也因此成為世界華人的首富。但是我們仔細來算,如果我們有一萬美元,每一年複利可以達到28%,用同樣時間,就可以做得同李嘉誠一樣出色。猛然看,一年28%的利潤並不高,我們也許會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裡獲得比這高得多的收益,但事實上,成功的艱難不是在於一次兩次的暴利,而是持續的保持。

(二)可怕的複利(2)

  再看沃倫?巴菲特,他被稱之為美國股市的股神,一個白手起家,資產達三百億美元的投資人,每年的投資複合收益不到30%。喬治?索羅斯被稱之為金融領域的投資大師中的大師,每一年的複合平均收益率,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也只有大約35%的複合收益就使所有投資人望塵莫及。並且索羅斯是在全世界的股票市場、黃金市場、貨幣市場以及期貨市場中不斷投機,利用財務槓桿,以及買空賣空中才做到的。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成功是成年累月積累而成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暴利所致。

  所以說成功的關鍵就是端正態度,設立一個長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恆地去做,成功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說到投資理財,複利是必須要提到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省吃儉用,但聽說過複利的人不多.這也是我國的長期計劃經濟造成的.自從資本出現以後,複利就是一個資本增值最重要的武器.複利被稱為世界上第八大奇蹟是一點也不誇張的.我們也許在學校學過複利的公式,但在生活中的最大用途可能沒有人告訴我們。

  這裡給出一張複利的表格:

  利率7% 10% 15% 20% 22% 24.8% 30% 35% 2% 第一年1.07 1.1 1.15 1.20 1.22 1.248 1.30 1.35 1.02 第二年1.14 1.21 1.32 1.44 1.49 1.56 1.69 1.82 1.04 第三年1.22 1.33 1.52 1.73 1.82 1.94 2.20 2.46 1.06 第四年1.31 1.46 1.74 2.07 2.21 2.42 2.85 3.32 1.08 第五年1.40 1.61 2.01 2.49 2.70 3.02 3.71 4.48 1.10 第十年1.96 2.60 4.04 6.19 7.30 9.16 13.78 20.00 1.22

  複利的意義就是把資本投資的利潤繼續投資產生更多的利潤.比如表格所示,如果每年的利率是10%,第一年本利和為1.10,那麼第一年的利潤為0.10,第二年的投入成本為1.10,第二年年底的本利和就是1.21.我們平時在銀行里存入的定期存款都是單利的,如果利率為10%,那麼每年的利息為0.10,十年的累計利息為1,本利和為2,而不是我們表格上給出的2.60,購買的長期國債也是一樣的,每年支付利息,也是單利的.通過比較簡單的十年複利和單利,複利為1.60,單利為1.00,複利比單利高出60%,威力已經顯示出來了吧!

  表格里的2%就是目前我國的一年期利率(已經扣除利息稅),7%是我國長期以來的GDP平均增長率,而22%是世界股神巴菲特的公司長期平均給股東帶來的財富增長率.

  複利的表格說明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時間越長由於增長率的不同帶來的差別就越大.比如15%和20%,每年相差5%,十年以後累計差別達到190%,接近二倍.(4.04-1)/(2.60-1)=190%,.第二,不管利率的高低,只要時間足夠長,增長的數字都是十分驚人的.這些結果在實際生活中都是十分有用的.首先,財富的積累都是需要時間的,假如有一筆資金要求一年翻兩倍比登天還難,馬克思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有人願意冒殺頭的風險,這句話說明100%的利潤是很難的.那麼每年15%利潤難嗎?

(二)可怕的複利(3)

  只要重複五年就是100%了.現在生活中人人都想著暴富,這其實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為由於充分競爭的到來,沒有人能比別人一直聰明,那麼穩定地賺取每年15%的利潤難不難呢?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第一個五年15%的增長堅持下來了,那麼再堅持五年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表格中的得數4.04倍.也就是五年翻一倍,再過五年即第15年就是8倍.前面講過如果第一桶金為10萬,15年以後就是80萬了,難道一個人的投資生涯連15年都沒有嗎?而15年後80萬也是一筆不小的資產.這裡只是拿15%這個數字進行了演算,如果換上其它數字,結果都是很清楚的.

  由於複利公式中時間因素很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有盡量多的時間進行投資.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壽命是多少,但是我們可以爭取儘早進行投資,比如高中時就開始,也就是14---15歲時就開始投資積累.等您到大學畢業時您的投資時間就有8年左右了.股神巴菲特就是14歲就開始投資股票了.26歲時就積累了一筆不小的財富.試想想如果您14歲就有了1萬元人民幣進行投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那麼24歲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已經有了4.04萬元.如果每年20%的速度增長,那麼24歲時就有了6.19萬元.而這時候同齡的大學畢業生可能儲蓄還是零.而您自己一方面有了資本和投資收益,另一方面有了很多的投資經驗,可以幫您以後繼續創造財富,是不是已經遙遙領先於同齡的年輕人?

(四)財富背後的秘密(1)

  ——為何只有1%的人才真正擁有財富

  當財富來到時,他們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多,讓人不禁懷疑:過去那些年來,他們都躲到哪裡去了呢?——拿破崙.希爾

  當我們到了65歲的年齡,超過90%的人,不是死了,就是破產!只有9%的男人和2%的女人能夠財力獨立,而不到1%的人是真正擁有財富的。為什麼?那1%的人到底比其他人多知道些什麼?他們比較聰明嗎?受較高的教育嗎?工作比較努力嗎?還是他們只是比較幸運,被命運之神所特別眷顧?

  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好多年。如果財富是我們每個人都渴求的,為什麼只有少於1%的人可以得到呢?為什麼當人們想要實現夢想時,會有那麼多的掙扎、痛苦與無力感?有一天,我遇到了一個擁有卓越智慧的老人,他告訴我有關財富的秘密--十個不只可以讓人在有生之年獲得財富,而且是源源不斷的財富的法則。

  財富不只是您銀行帳戶有多少,或您擁有多少有價值的財產,而是指您能多愜意地以自己的方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發現,我們都有使自己致富的力量,不管您是老是少,結婚與否,白人或黑人。外在環境、經濟狀況、天氣或政府政策--都不能控制我們的生活,只有我們自己可以!而只有當我們開始去控制一切,去為我們自己的生活負責,我們才能夠理解,自己才是惟一一個有力量去改變或完成夢想的人。

  1、財富的第一個秘密——信念的力量

  人們不會獲得那些他們能力所及的事物,卻會獲得那些他們認為他們可以得到的。我們的生活狀況,反映的正是我們的潛意識信念。人們賺得的,正是他們心目中自己的價值。通過自動建議,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潛意識信念。不論您所想的是什麼,所相信的是什麼,您都可以得到它!

  最終勝利的人,是那些認為他們可以的人!

  2、財富的第二個秘密——慾望的力量

  您如果沒有燃燒的慾望,您就很難得到您要的東西。當您有了燃燒的慾望,您會願意做任何犧牲(包括犧牲自尊、健康或人際關係),只為了實現這慾望。您可以依"小氣財神"中的四個步驟,去創造熾熱的慾望:回想過去缺錢的經驗。回想過去因為缺錢而承受的所有痛苦。想像如果您不做任何改變的話,未來您將不斷承受同樣的痛苦。想像當您擁有財富之後,您將得到的所有歡愉快樂。

  3、財富的第三個秘密——明確目標的力量

  您可以擁有任何您想要的事物,只要您確定知道要什麼?為什麼要它?您必須對目標有明確的想法,包括要達到這些目標的原因,以及在什麼時候達成目標。(譬如,只說要擁有財富是不夠的,還必須說出到底要賺多少錢,要擁有什麼財產。)永遠用肯定、確定的詞句描述目標。(譬如,從現在到X月X日為止,我賺了多少錢把目標寫在紙上,每天讀三遍(早上、中午和晚上)。把自己達到目標的情況"視覺化"。指出為什麼要達到這些目標的原因。記住!財富不只是積累金錢,而是用來滿足您的目的,滿足生活目標的。

(四)財富背後的秘密(2)

  4、財富的第四個秘密——行動計劃書的力量

  如果您一定要完成目標,就必須發展出一個策略,一份行動計劃表。任何事情,如果想成功的話,有三個建議:計劃、計劃再計劃!每個目標都要使用十項計劃表,列出十個完成目標的可能方法。在找工作或創業之前,問自己三個問題:您是否能夠享受這樣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是否能夠發揮您的特殊才能;這樣的工作是否符合您的長期事業規則,以及財務目標。

5、財富的第五個秘密——特殊知識的力量。

  要積累源源不斷的財富,就不能沒有一些特殊的知識,譬如稅務、投資和理財的觀念,以及事業範疇內的知識,當然,還有顧客的需要和需求。知識只是潛在的力量,它只有在被計劃、聰明地實踐之後,才會變成力量。您不必知道所有的答案,但是,您卻必須知道到哪裡去找答案,以及如何去找答案。

  6、財富的第六個秘密——持續的力量

  成功通常不是一次努力的結果,而是許多努力的積累。成功者和不能成功的人,差別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持續力。當您的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時,永遠這麼問自己:"到目前為止,我做對了什麼?"這樣才有再試一次的勇氣。如果您能學習石頭切割工人的精神,持續,再持續,永遠不斷地持續做下去,並且從每次的經驗中學習,您必定會獲得最後的成功。

  7、財富的第七個秘密——控制開銷的力量

  財富並非您能賺多少錢,而是您能用這些錢過什麼樣的生活。任何人想要永保財富常在,就必須去創造出持續不斷的收入。控制開銷幫助您活得更快樂滿足,同時,也幫助您創造出持續不斷的收入。您的一部分收入是屬於自己的。留下收入的10%以供投資,如此才能開始為未來創造出財富。讓您的金錢為您工作,而不要總是為金錢工作。

  8、財富的第八個秘密——誠實的力量

  一個人有了全世界,可是失去了靈魂,他還有什麼呢?我們的所作所為、言語和思想,就像回力棒,最後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當您用欺瞞、不實的方法得到財富時,這意味著——財富終會像磚塊般傾倒下來。它不會長久的!當您考慮要做某項計劃或行動時,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它合法嗎?它道不道德?它會令我為自己驕傲嗎?我會希望家人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嗎?我會因為做了這件事,而對自己感到尊敬嗎?

  9、財富的第九個秘密——信心的力量

  當您猶豫、懷疑的時候,您只有一個問題可以問自己:"如果您知道自己不能失敗,您會怎麼做?"而當您知道自己不能失敗時,就去做您必須做的事。要勇敢,強大的力量將會助您一臂之力。記住"表現得跟真的一樣",您就會成功。相信您的直覺,跟隨您的信心。用不斷的復誦來創造您的自信心(不管什麼事,只要您重複得夠多,它就會變成您潛意識的一部分)。看完了自己的筆記,年輕人站起來走向窗邊,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他一定要勇敢,要有信心,要有行動。

(四)財富背後的秘密(3)

  10、財富的第十個秘密——寬厚的力量

  沒有旁人的協助,或不願意幫助他人,人生就很難富足、圓滿。幫助別人,我們就等於幫助自己。試著把1/10的收入送給需要的人,您將會多方面地得到回報。把付出當作一種習慣,您的人生會因此流進一股源源不斷的財富。

選擇簡單還是複雜

  ——您是狐狸還是刺蝟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柯林斯(Collins),花了五年時間研究美國某些公司能持續多年成就卓越的原因,其中一個論點頗有趣的,他稱之為刺蝟精神。

  有這樣一個寓言:狐狸油腔滑調,詭計多端,想盡無數的策略,伺機偷襲其貌不揚的刺蝟。每當刺蝟出外覓食,總是懶洋洋的樣子,對於狐狸也沒特意防範,腦子裡只想著自己的事情。要是遇到狐狸襲擊,他就立刻捲縮成一個長滿尖刺的小球,教狐狸無可奈何地退回森林。每天,刺蝟和狐狸都進行著同樣的一場戰役,但刺蝟總是獲勝。哲學家從這個故事想出了一句名言:「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

  狐狸和刺蝟,恰好代表了兩類人。狐狸型的人有小聰明,但主意太多,思想太複雜,未能專註,所以難有偉大的成就。刺蝟型的人,把複雜的世界看得簡單,可他們一點也不笨,在掌握了某些法則之後,就會全神貫注,集所有力量於其中,最後創出成就。

  教授指出,很多企業未能維持卓越的成就,就是因為太多心,對自己實力了解不足,卻想不斷開發新領域,到頭來卻因為未夠專註而成就有限。但有些企業則能堅守刺蝟的原則,也就是先了解自己的實力,找出最擅長之處,以及熱情及動力之所在,然後集中力量,誓要成為這個領域裡最出色的一家,最終成為卓越企業。

  其實做人也一樣,很多年青人心頭太大,滿腹理想樣樣都想試試,追求很多新目標,結果成就有限,周身刀沒有一張利。如果他們能好好的利用刺蝟的精神,了解自己的實力,找出熱情及動力之根源,然後腳踏實地的專註發展,加上堅毅的精神,一定有所成就。

  歷史上很多偉人都能心結於一,從複雜的世界看出簡單的道理,最終成就斐然。就像達爾文把複雜的人生百態簡單化為弱肉強食的進化論,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看成資本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鬥爭,弗羅伊德將人類的行為解釋為潛意識的結果等等,都是偉人的理論中也體現了上述所謂刺蝟精神的影子。

誰的生活更幸福(1)

  ——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

  美國人早已經習慣了貸款消費,而中國人大多習慣於存款消費。有這樣一個故事講到中美兩國人在消費觀念上的不同,說是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談起了在人間的一生。美國老太太說:「我辛苦了30年,終於把住房貸款都還清了。」中國老太太說:「我辛苦了30年,終於攢夠了買房的錢。」美國老太太在自己買的房子里住了30年,後半生都在還款;而中國老太太后半生一直在存款攢錢,剛攢夠了買房的錢,卻去了天堂,無福享受自己買的新房。

  這個故事經常被人講述,用來說明美國人的消費觀優於中國人:美國人超前消費,享受人生;而中國人辛苦一輩子,卻不懂得享受或者來不及享受。故事有時也被一些學者提起,作為中西文化比較的範例。不過這個故事的續集和前傳卻沒有人提及。

  續集應該是這樣的:美國老太太去了天堂以後,她的子女說:「剛給母親辦完了喪事,我們又要去貸款買房了。」中國老太太去了天堂以後,她的子女說:「母親真好,辛苦一輩子,給我們留下了一套新房,我們也要努力攢錢,給孩子買房。」美國的子女住上了貸款買的新房,中國的子女住上了母親剛買下但沒有來得及享用的新房。

  前傳應該是這樣的:美國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母親去世了。她的母親去世前,也剛剛還完了貸款,而且房子已經住了30年,太舊了。她辦完了喪事又接著去了銀行貸款買房,她說:「我先貸款住上新房再說,至於我的孩子們,成年以後他們自己管自己吧,就像母親對我一樣。」中國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母親去世了,母親也是辛苦了一輩子,臨死前買下了房子,留給了她。她在給母親送終以後說:「母親辛苦一輩子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住上新房,母愛真是偉大,我怎樣才能報答我的母親呢?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將來也要給我的孩子們留下一筆買新房的錢。」

  聽完這個完整的故事,我們才能夠正確看待中美文化觀念中消費觀念的差異,以及與此相關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差異。美國老太太貸款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享受了人生;中國老太太也有新房子住,也能享受人生,只是她住的是母親留下的新房子(見前傳部分)。從祖孫三代的連續性來看,美國人的三代是「自己管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中國人的三代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於是,美國人在用餐前要禱告:「感謝主,賜我衣,賜我食。」中國人在用餐前,在祖先靈位前點上一炷香,燒幾張紙錢,供上熱騰騰的飯食,然後自己用餐。美國人感恩(上帝之恩),因為自古及今,上帝是惟一的,他給每個人賜福,所以美國人崇尚公平;中國人尊祖,因為祖先給自己的子孫賜福,「祖先」是一個不斷增加的序列,包括活著的人,將來也會成為這個序列中的一分子,所以中國人崇尚倫理親情。中西消費觀念的差別取決於傳統文化和倫理價值的差別,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國人在為子孫積聚財富的同時,也會接受貸款消費,美國人也將會更注重親情倫理的價值。

誰的生活更幸福(2)

  理財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已然是個很普遍的概念了。之所以說是一個概念,是因為:懂得理財道理的人遠遠多於實際上在合理規劃自己財務分配的人。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理財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理財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要改變消費習慣。否則,錢都花光了,還用里什麼財呢?現在的上班族,比較注重生活的質量,從考究裝扮、健美身材、保養健康、愜意的休閑活動,這些無不需要錢來支撐。而且,這些消費大多數是在刷卡聲中流失的,根本感受不到錢被花掉了,總要到月底才發現沒錢可理。想要有財可理,建議首先改變先消費後儲蓄的習慣。

  改變消費習慣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做:1、有意識的強化自己追求財富的目標。2、每個月堅持先儲蓄或投資後再消費。對自己每個月的必須開支做個預估,再算出理想情況下應有的節餘資金,然後可以採取零存整取、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等……在這種有些強制性的習慣下,就可以有效的在計劃時間內積累財富。3、改變消費習慣的對象;以往可能花不少的錢在置裝、吃喝、玩樂上,現在想要致富,就應該把錢花在追求新知上,增強自己的社會競爭力,多培養自己未來致富的資本。會比把錢花在錦衣玉食上有用的多。

  在消費習慣改變之後,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也是重要的。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需求,盲目跟從朋友、親戚進行相同的投資或理財活動,事實上往往會因採取了不當的理財模式而造成財務危機。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所以財務需求亦不同,所適合的理財心態和方式亦不同。

  習慣的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源自於觀念與意念的改變。但是,如果想要有符合自己理想的居家,不用憂慮孩子的教育費用,想有一天可以沒有經濟壓力,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理財上就應認清自己生活上的真正需求以及達到此目的所需的經濟規模。擬定計劃按部就班地執行,才有可能擺脫盲從,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許多人在理財的計劃中,是否忽略了什麼?也許還正在艱難地尋找答案。如果您,也是如此,那麼就請您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買房子會考慮到投資?而消費日常生活品卻沒有考慮是投資呢?您再想一想,如果在您購物的時候,讓自己也能得到收入,而不是支付費用,像洗髮水、清潔劑等這類消費品,既然您每個月都要購買,向一家每次您介紹新生意給他們,就像您與您的朋友一起購物一樣。而這家公司會付您收入,是不是更好呢?

  請嘗試著改變,如果您會改變您的購物習慣,並學會明智購物而非常規購物,那麼可能下一個財富擁有者就會屬於您!

理財和快樂一起出發(1)

  ——快樂理財

  對有的人來說,花錢是一種愉快的享受,理財卻好似一種痛苦的懲罰,享受只會給人帶來一時的快感,而理財卻會給人受益終身。

  說到理財,一些人的第一反應是,我有100萬,您能保證我每年都有30萬元的投資收益嗎?也有一些人對理財不以為然,認為理財無非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勒緊褲帶過日子,以積攢財富。

  其實不然。理財所追求的目標,如果用最簡潔的話來概括,就4個字:快樂、自由。如果用一個體系來表述,也就3句話:抓住今天的快樂,規避明天的風險,追逐未來生活的更加快樂。

  私人理財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應滿足以下一些條件:

  首先,它應根據個人或家庭的資產收入狀況、職業、年齡特點,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日常消費模式。這個模式客觀上要求,在即期消費方面,既不能玩吃光、用光的把戲,也不能學「土財主」式的視錢如命,一毛不拔。

  這是因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常常身無分文又到處借錢的人,公眾形象總有那麼一點醜陋,讓人見了感到害怕。常常身無分文的「月光族」,總讓人覺得在金錢方面,誠信缺失了那麼一點點。更何況,創業投資也好,風險投資也好,避險投資也好,都是以資本作為支撐的。一個人,一個家庭,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本原始積累,那麼,他也就沒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充其量,他只能是個混日子的人。

  而終身省吃儉用,拚命積攢錢財的「土財主」式的消費觀和生活方式,則讓人愧對原本美好的生活。作為個人和家庭,我們倡導的生活理念是:努力賺錢,輕鬆消費,崇尚理財。講究的是資產、收入要與消費相適應、相匹配。即在經濟條件許可和科學安排的前提下,讓我們的生活滋潤起來,快樂起來,享受幸福生活每一天。

  其次,它應根據不同個人和家庭的不同生存背景,如年齡、健康狀況、職業特點和中長期消費需求,構建與之相匹配的避險機制。並選擇最佳的切入時機,以最低的投入成本,以應對和轉嫁未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養老、醫療、意外傷害、失業、女子教育經費等,以確保個人和家庭經濟在任何一個時點上,都能經風雨、抗風浪。

  再次,在基本滿足前面兩個條件的基礎上,將閑置不用的私人資本進行投資,以追求私人資本的效益最大化,使未來的生活錦上添花,更加美滿和快樂。

  私人理財的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日常消費和避險是基礎和前提,也是確保個人和家庭生活正常有序的必然要求。但是,構築個人和家庭經濟生活的「防火牆」,還只是嚴格意義上的私人理財初始階段或基礎階段,而不是終極目標。這是因為,我們之所以要理財,就是要在目前的資產和收入狀況下,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富有,生活更加有質量,家庭成員更加健康、更加快樂,而不是單純地追求資產的保值。這與建造大廈一樣,基礎必須打得扎紮實實。倘若基礎不牢,在這個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大廈越高,倒塌的風險就越大,損失也就越慘重。

理財和快樂一起出發(2)

  但是,如果我們只做打基礎的工作,而不繼續做建造大廈的工作,那麼,這種前期的基礎投入就被極大地浪費了。因此,私人理財既要做打基礎的工作,又要做建造大廈的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風險投資市場上,不管有多大的風浪,都能有穩定的收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獲取個人最大的財富自由,走上終身快樂理財之路。

  快樂與金錢之間的關係似乎非常微妙,不同的人會把它們擺在不同的位置。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為了錢斤斤計較、悲喜不定的人,有許多人是為錢而活的。對他們而言,錢掙得越多,他就越快樂,錢成為他生活的動力以及向別人炫耀的資本。但是,他們的快樂是建立在自己的財路一帆風順的基礎上,因為他們對錢的介意,一點點利益的損失都會讓他們懊悔不已。所以,曾經成為他們生活動力的錢,也可能會變成摧毀他們精神防線的洪水猛獸。至於炫耀,他的炫耀是給那些和他有一樣生活方式的人看的。他有錢時,自然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一旦失勢,不僅曾經艷羨過他的人會在背後冷笑,連他自己也覺得沒了錢就沒了一切,生活從天堂掉到了地獄。

  記得有一句話是針對滾石集團總裁的評論:他實際上不是一個最好的經營者,對他而言,經營是次要的,金錢只是他快樂的副產品。他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此他們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熱情,並最終獲得了成功,這成功當然也包括財富的創造。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從事業中獲得了快樂,這種快樂並不僅僅來源於金錢,更因為他們實現自己夢想的成就感。

  在整個人類活動範圍內,快樂都有助於改進人們的行為方式,從而獲得成功,這包括婚姻美滿、收入增加、健康長壽。科學家們還指出,把快樂視為通向完美生活的坦途也是錯誤的。實際上,快樂和成功之間的聯繫也有一些陰暗面——例如,他們指出:「一個快樂的黑手黨成員可能更可怕,一個快樂的騙子藝術家在造假卻不被抓獲方面也許更厲害。」不過,基本情況是,快樂似乎是成功之母。快樂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如果您願意分享,那麼,一個快樂會變成N個快樂。本文提及許多關於美國人快樂和中國人不快樂的原因,絕非崇洋媚外,而是希望我們從中有所借鑒和啟示,讓自己越來越快樂。

  我們通常認為,薪水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有一份來自美國的經典調查顯示,年收入由5萬美元漲到100萬美元的人群,不覺得自己在加薪後的1年中,比過去的1年里更快樂。

  心理學家對此現象的解釋是:人往往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當薪水提高時,人的慾望也隨之增多了。當擁有健康的身體時,我們不會期望自己更加健康;當擁有1個幸福的家時,我們不會希望擁有2個幸福的家;但對於和金錢有關的物質,我們總是覺得越多越好;於是,在不斷追求、滿足自己對物質的渴望時,人往往犧牲的是健康、人際關係、家庭、愛情和平和的心境。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1)

  ——幸福之道

  幸福實質上是一個人對其所處狀況的一種滿足感,每個人所處的狀況不同,產生幸福感的條件也就不同。富人的幸福可能是買一輛寶馬車、打一場高爾夫、休閑、享受天倫之樂;平頭百姓的幸福可能是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吃一頓大餐、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同樣一件事情,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意味著幸福,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沒有幸福感可言。對於整天忙碌的白領來說,時間是異常寶貴的,能有一天在家裡休假可能就是幸福;但同樣是這一天,對於那些經常呆在家裡的人來說,卻並不意味著幸福。

  有人認為,理財就是管好賬,節省開支,理財的目標應該是省錢。但不完全是這樣,比如在上海這個大都市裡,開私家車,如果單從經濟角度來看的話,要花10萬元左右的購車費、4萬元左右的車牌照費,每年還要支付3000元左右的車險,每個月還要花不少汽油費,遠遠不如坐地鐵、擠公車划得來。於是就產生了一種說法:「在上海,再富有也不要買車,純粹是浪費錢!」對於有經濟能力、這些開銷對其收入支出結構中影響不大的人而言,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理財的真實含義———理財就是為了追求幸福。經濟比較寬裕的人更看重的是休閑、時間和樂趣,私家車能夠極大地提高其幸福感,應該花這筆錢。安薩里最近成為世界上首位女太空遊客,儘管短短几天就花了2000萬美元,她卻說「絕對值得」。

  也有人說理財的目標是賺錢,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如果理財只是為了賺錢的話,理財不就成了投資。賺錢與虧錢是伴生的,賺錢的過程中往往要面臨虧損的風險,預期收益越大,實際風險就越高。投資一旦不慎,就有可能出現嚴重虧損,不但沒有了幸福感,可能還會嚴重影響個人和家庭生活的穩定。而即使一個人賺了很多錢,但稍有意外,他留給家庭的將只是傷害,幸福感一樣是無從談起的。因此,從理財的角度來看,應該合理分配、攻守兼備,不能只為了賺錢而理財。

  因此,理財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追求生活的幸福,而不是簡單的省錢和賺錢。

  1、目標適度才能幸福

  理財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幸福,在提出理財目標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理性、適度地提出目標,不能提出一些不切實際、很難達到的目標和要求,否則將嚴重影響自己的幸福感。如果一個乞丐要求一年之內家財萬貫,他可能在這一年裡終日都會悶悶不樂,這個目標和要求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當幸運之神降臨時才有可能實現,而幸運之神是否光顧,何時光顧,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2)

  有些人在提出理財目標時,要求一年資產能夠增值50%,而且所承擔的風險要小,這種需求在現實生活中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是很難達到的,除非有一天買彩票中了大獎。

  2、提出合理的理財目標

  合理的理財目標應該是可望也可及的,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這樣的理財目標要根據當前各相關市場的實際收益和風險狀況來制訂,比如,只想獲得穩定的收益、不願意冒任何風險時,那就要以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息作為理財收益參考目標,提出稍高於這一基準的理財收益目標,而不要將股票市場的收益作為參考,因為股票市場是高風險的市場,股市投資不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人。如果願意冒風險,就可以將股票市場的收益和風險作為參考,制定預期收益目標和風險控制目標。只有建立在市場實際收益和風險控制基礎上的理財目標才是有可能實現的、切合實際的目標。

  幸福是許多人一生的夢想。很多人認為財富未必能帶來幸福,但沒錢肯定很難幸福。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擁有樂觀、進取的人生觀,自認為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更容易獲得財富。所以,幸福快樂是成功緻富的關鍵。

  3、幸福理財方程式一:看淡財富,它反而就在身邊

  幸福的人與不幸福的人對財富的態度如何?調查發現,幸福的人最重視家庭,他們大多把財富的重要性擺在第三位,但是不幸福的人卻把財富擺第一,家庭擺第三位。不幸福的人認為錢對幸福而言很重要,他們渴望擁有更多財富,且願意花更多錢去得到幸福。

  心理專家認為,追錢是永無止境的,您愈是想去追求,就會愈不幸福。財富目標不必訂得太高,循序漸進投資理財,才是幸福之道。

  4、幸福理財方程式二:投資報酬率的期望別太高

  幸福與不幸福的人,對投資報酬率的預期也不同。調查發現,幸福的人期待投資報酬率以11%~20%占最多,但不幸福的人則多數期待二成以上的報酬率。這顯示,對投資報酬預期愈高的人,愈不幸福。

  醫師是人人羨慕的高收入行業,在醫院已工作十幾年的李醫師手頭上也有點積蓄,他說:「我對投資報酬的預期很低,只期望比定存還好就行了。」由於對投資報酬預期不高,他交給銀行理財專員打理時,只要求比定存高就好,結果六、七年下來,他的平均報酬率都在5~20%之間,算是相當高的了。他有感而發地說:「滿足點,標準不要訂太高,就容易有幸福感。當您愈沒有想要追求什麼的時候,反而會得到更多。」

  5、幸福理財方程式三:穩健保守,投資低風險標的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3)

  怎樣的投資組合讓人感到幸福?據相關調查發現,幸福的人都採取穩健、低風險的投資方式,若將股票定義為高風險投資,定存、租金等固定收益型投資定義為低風險投資,那麼幸福的人多采二:八的投資配比,也就是股票二、定存八;但是不幸福的人,以股票八、定存二的投資配比占多數。

  幸福的投資比重,意味著只用不傷筋損骨的余錢,投資風險較高的商品;而必須保本的錢,則應該用來投入較為固定收益型的商品。

  理財專家指出,股票二、定存八的投資配比,是讓人睡得著覺的投資方式,顯示穩健低風險的投資,才是幸福感重要的來源。若求取高風險、高報酬,睡不著覺,又怎麼會幸福呢?

  6、幸福理財方程式四:分散投資,選擇適當好標的

  好的投資配比,讓人幸福,適當的投資標的與資產配置也是幸福良方。什麼樣的投資標的讓人有幸福感?答案是定存、房地產與保險、海外基金。調查發現,不幸福的人投資股票比率明顯高於幸福的人,但買保險的比率又少於幸福的人。

  從幸福人的投資標的來看,已經兼顧了現金、不動產,還有保險保障,整體資產配置平衡,容易讓人有幸福感。但不幸福的人,追逐波動性高的股票投資,風險高,情緒極易受影響。不管多麼富有,即使擁有上億元身價,但如果投資時未作風險分散,確實會讓人很不幸福。惟有分散風險,作適當的資產配置,才是幸福理財法。

  7、幸福理財方程式五:長線投資比短線進出幸福

  投資節奏長短,其實也是影響投資者幸福感的因素。這次調查發現,不幸福的人,投資期間多在半年以下,超過三年以上者很少,屬於短線進出者。反觀幸福的人,多數投資期限拉得很長,以五年以上居多,其次是三到五年者。

  以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的投資方法來看,巴菲特多年來以核心投資原則,把資金投入潛力績優股,經過長期持有獲利可觀。這說明選擇適當標的,通過長期投資,獲利比短線進出者還高,這就是為什麼幸福的人都採取長線投資的原因了。

  8、幸福理財方程式六:正面樂觀,財富跟著快樂的人

  幸福的人與不幸福的人,其特質完全相反。幸福人的人總是會向前看,迎接新的一天,正向思考,覺得生命充滿意義。他們慷慨、幽默、感恩、快樂、充滿活力,覺得自己看起來很吸引人,對生活滿意度高。不幸福的人,在這些方面回答全是否定。

  美國的研究同樣發現,具有幸福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成功緻富。事實上,我們訪談多位成功人士、名人、創業家,也有一致的發現:這些成功人士,他們都具有幸福人的特質———他們幾乎都是樂觀一族。

追求財富不如追求幸福(4)

  9、幸福理財方程式七:幸福才能招財

  過去大家都認為,成功有錢是幸福快樂的原因,但是美國的研究結果發現,先有幸福快樂的人,比較容易為自己帶來成功和財富。

  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的觀念,原來人是要先自覺幸福,才比較容易邁向成功,賺取財富。亦即,幸福快樂是成功緻富的因子,而非結果。

  當您擁有財富之後,如何同時擁有幸福?理財專家認為,「金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懂得把財富轉換成幸福,這樣財富才有意義。」畢竟幸福才是最終的目的。不過在得到財富之前,別忘了,得要先幸福。這樣,您就可以「因為幸福而帶來財富,而且也能因為財富而得到幸福!」


推薦閱讀:

色狼秘籍
轉載:漢留侯張良的人生秘籍
再掉下去頭髮要禿了 秋日防脫也有秘籍
怎樣把女友拍的美美噠,秘籍大公開!
挽回女友/男友秘籍

TAG:賺錢 | 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