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鼻科組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
本文全文刊登在《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2016年第1期第6~24頁
前 言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機體暴露於變應原後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國內外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AR的患病率明顯上升,導致較大的疾病負擔(disease burden)。AR已成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給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帶來嚴重影響。面對如此高的患病率以及患者對生活質量改善的要求,臨床上各種診療措施應運而生,近20年來雖然國內外AR臨床指南各種版本已更新數次,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診斷和治療不規範等諸多現象,不僅影響療效,且造成醫療費用的巨大消耗。
針對我國AR患病率迅速上升以及對AR認識的諸多誤區和診療上的問題,本刊曾先後發表了"烏魯木齊(1990)"、"海口(1997)"、"蘭州(2004)"、"武夷山(2009)"]以及兒童AR"重慶(2012)"等指南性文件。這些文件均根據當時國外有關進展並結合國情對AR的診斷和治療提出推薦方案,對國內AR臨床診療的規範化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某些不足。鑒於近5年取得的有關AR的研究進展和國內外的臨床實踐,本刊編委會鼻科組和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對"武夷山(2009)"診療指南進行了修訂。在新修訂的指南中,綜合闡述了成人及兒童AR的診斷和治療,重點強調對AR疾病本質的認識、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規範化的診斷和治療,其目的是向臨床醫師提供相應的指導性建議,針對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最優化的防治措施,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療效和安全性,並進一步降低醫療成本。
流行病學
AR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保守估計全球的AR患者超過5億。我國"十五"期間開展了成人AR流行狀況的多中心研究,2004—2005年進行的隨機抽樣電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1個城市AR自報患病率平均為11.1%,年齡和性別校正後患病率依次為北京8.7%、杭州8.9%、西安9.1%、長春11.2%、南京13.3%、上海13.6%、廣州14.1%、瀋陽15.7%、長沙16.1%、武漢19.3%和烏魯木齊24.1%。兒童AR流行狀況的地區性或多中心研究較多,例如:2005年在武漢市針對3~6歲兒童的問卷結合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PT)的調查中,經確診的AR患病率為10.8%;2007年針對北京市中心城區和郊區3~5歲兒童的調查顯示,經確診的AR患病率分別為19.5%和10.8%;2008—2009年在北京、重慶和廣州市以0~14歲兒童為對象的問卷調查中,AR自報患病率分別為14.46%、20.42%和7.83%。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環境因素、氣候因素以及經濟水平等差距較大,可能導致AR患病狀況出現差異。2008年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農村的抽樣對比研究顯示,農村人群AR自報患病率(19.1%)明顯高於城市(13.5%),而經確診的AR患病率,農村(6.2%)僅略低於城市(7.2%),提示農村患者群體的規模大於城市,由於醫療條件受限,更需引起重視。晚近一篇關於中國AR流行狀況的文獻綜述,在分析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數據後得出:AR在我國大陸地區人口中的患病率為4%~38%,不同地區間差異較大,值得進行更廣泛而深入的流行病學研究和連續追蹤觀察。
發病機制略,請查看原文。臨床分類一、按變應原種類分類1季節性AR:癥狀發作呈季節性,常見致敏原為花粉、真菌等季節性吸入物變應原。花粉過敏引起的季節性AR也稱花粉症。不同地區的季節性變應原暴露時間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
2常年性AR:癥狀發作呈常年性,常見致敏原為塵蟎、蟑螂、動物皮屑等室內常年性吸入物變應原,以及某些職業性變應原。
二、按癥狀發作時間分類1間歇性AR:癥狀發作<4><>
2持續性AR:癥狀發作≥4 d/周,且≥連續4周。
三、按疾病嚴重程度分類[6,29]1輕度AR:癥狀輕微,對生活質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下同)未產生明顯影響。
2中-重度AR:癥狀較重或嚴重,對生活質量產生明顯影響。
診 斷一、臨床表現1癥狀:AR的典型癥狀為陣發性噴嚏、清水樣涕、鼻癢和鼻塞。可伴有眼部癥狀,包括眼癢、流淚、眼紅和灼熱感等,多見於花粉過敏患者。隨著致敏花粉飄散季節的到來,花粉症患者的鼻、眼癥狀發作或加重。如果致病因素以室內變應原(塵蟎、蟑螂、動物皮屑等)為主,癥狀多為常年發作。文獻報道,40%的AR患者可合併支氣管哮喘,在有鼻部癥狀的同時,還可伴喘息、咳嗽、氣急和胸悶等肺部癥狀。臨床上應重視AR與哮喘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
2體征:AR發作時最主要的體征是雙側鼻黏膜蒼白、腫脹,下鼻甲水腫,鼻腔有多量水樣分泌物。眼部體征主要為結膜充血、水腫,有時可見乳頭樣反應。伴有哮喘、濕疹或特應性皮炎的患者有相應的肺部、皮膚體征。
兒童AR患者可出現某些特殊體征:①"變應性敬禮"(allergic salute):指患兒為緩解鼻癢和使鼻腔通暢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的動作;②"變應性暗影"(allergic shiner):指患兒下眼瞼腫脹導致靜脈迴流障礙而出現的下瞼暗影;③"變應性皺褶"(allergic crease):指患兒經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外鼻皮膚表面出現的橫行皺紋。
二、變應原檢測1皮膚試驗變應原皮膚試驗是確定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的重要檢查手段,稱為變應原體內檢測,主要方法包括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PT)和皮內試驗。SPT具有高敏感性和較高特異性,一般均在80%以上,因而對AR的診斷可提供有價值的證據,且可用於兒童和老年人,臨床推薦該方法。假如患者對某種變應原產生超敏反應,則20 min內在皮膚點刺部位出現風團和紅斑,風團直徑≥3 mm判定為SPT陽性。評價SPT的反應強度可採用皮膚指數(skin index,SI),分別測量變應原和組胺風團的最大徑及最小徑(取最大徑中點的垂直線),計算兩者風團的平均直徑,其比值即為SI,分為4個等級:+為0.3≤SI<><><>
應注意的是,口服抗組胺葯(H1受體拮抗劑)對皮膚反應有抑制作用,一般持續2~7 d,故宜停葯1周後行SPT。而且,由於操作不正確和使用的材料不合適等因素,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反應,故須結合患者病史(包括變應原暴露、發病經過)和臨床表現對SPT的結果作出合理解釋。
SPT所採用的變應原種類應該是本地區常見的氣傳變應原,主要包括塵蟎、蟑螂、動物皮屑、真菌和花粉等。其操作注意事項為:①盡量使用標準化變應原浸液;②應採用陽性和陰性對照液;③在正常皮膚上進行試驗;④試驗前評判是否有皮膚劃痕症;⑤詢問並記錄患者用藥情況和末次用藥時間;⑥試驗後15~20 min判定皮膚反應;⑦測量風團最長直徑。SPT的常見操作錯誤有:①點刺部位靠太近(<2>
2血液檢查(1)血清總IgE檢測:由於變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種族)均可使體內總IgE水平增加,故測定血清總IgE對變態反應篩查的預測價值低,不能作為AR的診斷依據。而且,約1/3的常年性AR患者血清總IgE值在正常範圍。
(2)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即變應原體外檢測,適用於任何年齡的患者,不受皮膚條件的限制,其與SPT具有相似的診斷性能,但各有特點(表1)。通常,血清特異性IgE水平的臨界值為0.35 kU/L,大於或等於該值即為陽性,提示機體處於致敏狀態。測定結果分為7個級別[32],0級:<0.35 ku/l;1級:0.35~0.69="" ku/l;2級:0.7~3.4="" ku/l;3級:3.5~17.4="" ku/l;4級:17.5~49.9="" ku/l;5級:50~100="" ku/l;6級:="">100 kU/L。變應原SPT血清特異性IgE檢測方法的比較見表1。
3鼻激發試驗
該方法是將某種變應原直接作用於鼻黏膜,觀察是否誘發臨床相關癥狀。試驗方法為將吸附有變應原溶液(激發劑)的濾紙片貼於下鼻甲,或使用定量泵將激發劑噴霧於鼻腔,變應原濃度逐步增加,10倍為一個上升梯度,直至出現陽性反應。變應原濃度的級別越低,表示鼻黏膜反應性越大,對該變應原致敏的敏感程度越高。
記錄激發試驗後產生的癥狀,並可結合客觀檢查結果(鼻分泌物的量、鼻阻力或氣流的變化等)進行綜合評價,以獲取有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的數據資料。
三、其他檢查包括鼻分泌物塗片、鼻灌洗液中特異性IgE測定等。鼻分泌物塗片採用伊紅美藍染色(瑞氏染色),高倍顯微鏡下嗜酸粒細胞比例>5%為陽性。鼻灌洗液中變應原特異性IgE測定對AR的鑒別診斷有一定臨床價值。
四、臨床診斷診斷依據為:①癥狀:打噴嚏、清水樣涕、鼻癢和鼻塞等癥狀出現2個或以上,每天癥狀持續或累計在1 h以上,可伴有眼癢、流淚和眼紅等眼部癥狀;②體征:常見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③變應原檢測:至少一種變應原SPT和/或血清特異性IgE陽性。
AR的診斷應根據患者典型的過敏病史、臨床表現以及與其一致的變應原檢測結果而作出。
鑒別診斷一、血管運動性鼻炎又稱特發性鼻炎,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鼻黏膜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關。誘發因素包括冷空氣、強烈氣味、煙草煙霧、揮發性有機物、攝入乙醇飲料、體育運動、強烈的情感反應等。主要癥狀是發作性噴嚏、大量清涕。變應原檢測陰性,嗜酸粒細胞數正常。
二、非變應性鼻炎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綜合征是一類以嗜酸粒細胞增多為特徵的非變應性鼻炎,其發病機制不明,主要癥狀與AR相似,但癥狀較重,常伴有嗅覺減退或喪失。變應原檢測陰性,鼻激發試驗陰性;嗜酸粒細胞異常增多,其判斷標準為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細胞數超過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數(除外上皮細胞)的20%,外周血嗜酸粒細胞數>5%。
三、感染性鼻炎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病程短,一般為7~10 d。鼻部癥狀與AR類似,常伴有發熱、頭痛、乏力、四肢酸痛等全身不適癥狀。變應原檢測陰性,嗜酸粒細胞數正常。急性細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加。
四、激素性鼻炎人體內分泌激素水平發生生理和病理改變時出現的鼻部癥狀,發病與性激素、甲狀腺素、垂體激素等有關,常見癥狀為鼻塞、流涕。變應原檢測陰性,嗜酸粒細胞數正常。
五、藥物性鼻炎鼻腔長期使用減充血劑所致,主要癥狀為鼻塞。下鼻甲充血、肥大、彈性差,可呈結節狀,減充血劑收縮效果差。變應原檢測陰性,嗜酸粒細胞數正常。
六、阿司匹林不耐受三聯征是一種機制不完全明了的氣道高反應性疾病,常伴有鼻息肉和支氣管哮喘。水楊酸製劑或其他解熱鎮痛葯可誘發鼻炎和哮喘發作,可伴有蕁麻疹和血管性血腫等。鼻息肉手術後極易複發,哮喘不易控制。變應原檢測陰性,嗜酸粒細胞數增多。以往有明確病史,阿司匹林激發試驗陽性。
七、腦脊液鼻漏多有外傷史,表現為清水樣涕,但無鼻癢和噴嚏。鼻腔漏出液含糖量高,與腦脊液相同。變應原檢測陰性,嗜酸粒細胞數正常。
伴隨疾病一、支氣管哮喘AR是哮喘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40%的AR患者可合併哮喘。上下氣道炎性反應具有相似性並相互影響,被形容為"同一氣道、同一疾病"。臨床應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胸部查體和肺功能檢查等確定是否伴發哮喘,其診斷標準為:①反覆發作喘息、咳嗽、氣急和胸悶。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或化學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②發作時在雙肺可聞及散在或瀰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③上述癥狀和體征經抗哮喘治療有效或自行緩解;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氣急和胸悶;⑤臨床表現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體征),應至少具備以下1項試驗陽性:(a)支氣管激發試驗或運動激發試驗陽性;(b)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絕對值≥200 ml;(c)呼氣峰值流量(PEF)日變異率(連續監測1~2周)≥20%。符合1~4條或4、5條者,可診斷為哮喘。
二、變應性結膜炎AR患者經常出現眼癢、流淚和眼紅等眼部癥狀,在季節性AR患者中眼部癥狀更多見,甚至可高達85%。我國的調查顯示,眼部癥狀在AR患者中的出現率為32%~59%。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變應性結膜炎不難診斷,但需要與其他常見結膜病變進行鑒別。
三、慢性鼻-鼻竇炎
變態反應是慢性鼻-鼻竇炎的發病相關因素之一。慢性鼻-鼻竇炎分為不伴鼻息肉和伴有鼻息肉兩種臨床類型。主要癥狀為鼻塞、黏性或黏膿性鼻涕,可有頭面部脹痛、嗅覺減退或喪失。鼻內鏡檢查可見來源於中鼻道、嗅裂的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鼻黏膜充血、水腫或有息肉。
四、上氣道咳嗽綜合征鼻腔鼻竇炎性疾病引起鼻分泌物倒流至鼻後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間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可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稱為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是兒童和成人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
五、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包括漿液、黏液、漿-黏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AR可能是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病相關因素之一。
六、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是指睡眠過程中頻繁發生部分或全部上氣道阻塞,擾亂正常通氣和睡眠結構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AR可能是引起兒童OSAHS的一個常見原因。
治 療AR的治療原則包括環境控制、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和健康教育,概括地形容為"防治結合,四位一體"。環境控制主要是指避免接觸變應原和各種刺激物,此乃本病防治策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通常很難達到這一目標。AR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和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本病雖然目前尚不能徹底治癒,但通過規範化的綜合防治,患者的各種癥狀可得到良好控制,並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對於患者應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加強疾病管理和隨訪。
一、變應原迴避對於經常暴露於高濃度室內變應原(塵蟎、動物皮屑等)的AR患者,在環境評估之後,建議採用多方面措施避免接觸塵蟎和寵物。系統評價顯示,塵蟎迴避措施可減少變應原暴露,可能對緩解常年性AR的癥狀有一定益處,但由於臨床試驗樣本量小和證據質量低,目前尚難以提供確切的推薦意見。國內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表明,花粉阻隔劑(pollen blocker cream)對塵蟎過敏的常年性AR患者(包括兒童和成人)的鼻部癥狀和生活質量有明顯改善作用。
對花粉過敏的AR患者,在空氣中花粉濃度較高的季節進行戶外活動時,最好避開致敏花粉播散的高峰期,以減少癥狀發作。在自然暴露於花粉的環境中,患者使用特製的口罩、眼鏡、鼻腔過濾器、花粉阻隔劑及惰性纖維素粉等可減少致敏花粉吸入鼻腔或與結膜接觸,緩解鼻、眼癥狀。
二、藥物治療1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具有顯著的抗炎、抗過敏和抗水腫作用,其抗炎作用為非特異性,對各種炎性疾病均有效,包括基因效應(基因組機制)和快速效應(非基因組機制)。快速效應可在短時間內控制急性炎性反應,緩解癥狀;基因效應需數日至數周起效,可持續控制炎性反應狀態。鼻內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使高濃度的藥物直接作用於鼻黏膜的糖皮質激素受體部位而發揮治療作用。
(1)鼻用糖皮質激素:AR的一線治療藥物,臨床推薦使用(表2)。其對AR患者的所有鼻部癥狀包括噴嚏、流涕、鼻癢和鼻塞均有顯著改善作用,是目前治療AR最有效的藥物。臨床可用於輕度和中-重度AR的治療,按推薦劑量每天噴鼻1~2次,療程不少於2周;對於中-重度持續性AR是首選藥物,療程4周以上。持續治療的效果明顯優於間斷治療。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表明,糠酸莫米松鼻噴劑治療4周能夠控制中-重度持續性AR患者的鼻部癥狀,並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睡眠狀況。兩項薈萃分析(meta-analysis)顯示,糠酸莫米松鼻噴劑除了能顯著改善AR患者的鼻部癥狀外,對鼻外癥狀包括眼部癥狀(眼癢、流淚和眼紅等)的改善也有明顯療效。另有薈萃分析顯示,對於AR合併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鼻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有利於哮喘的控制和改善肺功能。
鼻用糖皮質激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局部不良反應主要有鼻腔乾燥、刺激感、鼻出血、咽炎和咳嗽等,癥狀多為輕度。鼻用糖皮質激素短期治療(療程2~12周)的鼻出血發生率不到10%,與安慰劑比較無明顯差異,而長期治療(療程1年以上)的鼻出血發生率可達20%。掌握正確的鼻腔噴藥方法可以減少鼻出血的發生,應指導患者避免朝向鼻中隔噴葯。鼻用糖皮質激素的全身不良反應較少見,其發生率可能與藥物的全身生物利用度有關(圖1)。臨床觀察顯示,採用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或布地奈德鼻噴劑治療AR(療程1年)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總體上無顯著影響。鼻用糖皮質激素長期治療時,建議使用全身生物利用度低的製劑,用藥時需注意藥品說明書的年齡限制和推薦劑量。臨床不推薦鼻腔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AR。
圖1各種鼻用糖皮質激素的全身生物利用度[30]
(2)口服糖皮質激素:AR的二線治療藥物,臨床酌情使用(表2)。中-重度持續性AR患者如通過其他治療方法無法控制嚴重鼻塞癥狀時,可考慮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宜選擇安全性和耐受性較好的製劑,劑量按患者體重計算(0.5~1.0 mg/kg),早晨頓服,療程5~7 d。必須注意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避免用於兒童、老年人以及有糖皮質激素禁忌證的患者。臨床不推薦肌肉或靜脈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AR。
2抗組胺葯抗組胺葯與組胺共有的乙胺基團X-CH2-CH2-N可以直接阻斷組胺與H1受體的結合,發揮拮抗組胺作用,也稱H1受體拮抗劑。目前認為,抗組胺葯作為反向激動劑(inverse agonists)競爭性結合H1受體,穩定其非活性構象,使平衡向非活性狀態轉換。研究還表明,第二代抗組胺葯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通過抑制黏附分子的表達和趨化因子的活性,從而抑制炎性細胞的聚集和浸潤,穩定和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以及其他炎性介質的合成釋放,如白三烯、5-羥色胺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1)口服抗組胺葯:第二代抗組胺葯為AR的一線治療藥物,臨床推薦使用(表2)。這類藥物起效快速,作用持續時間較長,能明顯緩解鼻部癥狀特別是鼻癢、噴嚏和流涕,對合併眼部癥狀也有效,但對改善鼻塞的效果有限。一般每天只需用藥1次,療程不少於2周。對花粉過敏的患者,推薦在致敏花粉播散前進行預防性治療,有利於癥狀控制,並根據花粉播散時間以及對癥狀產生的影響而決定療程。兒童用藥需注意藥品說明書的年齡限制和推薦劑量,5歲以下建議使用糖漿或顆粒劑型。研究顯示,第二代口服抗組胺葯對鼻部癥狀的療效雖然不及鼻用糖皮質激素,但能有效控制輕度和大部分中-重度AR。
第二代口服抗組胺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血腦屏障的穿透性低,減少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鎮靜和嗜睡不良反應較少見。第一代口服抗組胺葯由於明顯的中樞抑制和抗膽鹼能作用,以及對認知功能的潛在影響,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故不推薦用於兒童、老年人以及從事危險性職業(例如高空作業等)的特殊人群。口服抗組胺葯罕見發生心臟毒性作用,但應引起重視,臨床表現為QT間期延長、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等嚴重心律失常。
(2)鼻用抗組胺葯:AR的一線治療藥物,臨床推薦使用(表2)。其療效相當於或優於第二代口服抗組胺葯,特別是對鼻塞癥狀的緩解。一般每天用藥2次,療程不少於2周。鼻用抗組胺葯比口服抗組胺葯起效更快,通常用藥後15~30 min即起效,可能與鼻腔局部給葯可以在病變部位獲得更高的藥物濃度,更快和更直接地作用於病變局部的靶細胞,發揮治療作用有關。由於起效快,在過敏癥狀突然發作時也可用作"按需治療"。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表明,對第二代口服抗組胺葯不能有效控制癥狀的中-重度季節性AR患者,單獨採用氮卓斯汀鼻噴劑治療2周可明顯改善鼻部癥狀。薈萃分析顯示,鼻用抗組胺葯與鼻用糖皮質激素混合製劑(內含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噴鼻治療2周,對中-重度季節性AR患者鼻部癥狀的改善效果明顯優於單一藥物治療。同時有研究認為,在中-重度AR的治療中,鼻用抗組胺葯與鼻用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起效快、療效好。
鼻用抗組胺葯安全性好,苦味為主要不良反應,發生率在1.4%~16.7%之間。其他不良反應少見,包括鼻腔燒灼感、鼻出血、頭痛和嗜睡等。
3抗白三烯葯白三烯是變態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含有半胱氨醯基的一類脂質炎性介質的統稱,其主要病理生理作用是舒張血管平滑肌,增加容量血管通透性,導致黏膜充血和組織水腫。白三烯還能促進嗜酸粒細胞的趨化和黏附,延長細胞的存活時間並促進細胞活化,刺激黏液分泌等,在變態反應的速發相和遲發相均發揮重要的作用,是引起AR發病過程中鼻塞、流涕等癥狀的重要炎性介質。抗白三烯葯又稱為白三烯調節劑,主要分為2類: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和白三烯合成抑製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選擇性地與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1受體結合,通過競爭性阻斷半胱氨醯白三烯的生物學作用而發揮治療效應。
口服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為AR的一線治療藥物,臨床推薦使用(表2)。其對鼻塞癥狀的改善作用優於第二代口服抗組胺葯,而且能有效緩解噴嚏和流涕癥狀。臨床可用於AR伴或不伴哮喘的治療,每天用藥1次,晚上睡前口服,療程4周以上。兒童患者應注意不同年齡段的用量和用法,以孟魯司特為例,2~5歲用4 mg(顆粒劑或咀嚼片),6~14歲用5 mg(咀嚼片)。薈萃分析顯示,孟魯司特對AR患者的鼻、眼癥狀及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改善;與第二代口服抗組胺葯氯雷他定聯合使用,對季節性AR患者的日間和夜間癥狀(包括鼻塞及睡眠障礙)的改善作用更顯著,其療效優於孟魯司特或氯雷他定單獨治療。另有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顯示,口服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與鼻用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AR,其療效優於鼻用糖皮質激素單獨治療。由於糖皮質激素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半胱氨醯白三烯的合成及後續的炎性反應過程,因此對鼻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後鼻部癥狀(主要是鼻塞)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中-重度AR患者,可考慮聯合應用白三烯受體拮抗劑。
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較輕微,主要為頭痛、口乾、咽炎等,無嗜睡。在35項針對成人和11項針對兒童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中,孟魯司特的行為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73%,與安慰劑相比無顯著差異。
4肥大細胞膜穩定劑
肥大細胞膜穩定劑通過抑制細胞內環磷腺苷磷酸二酯酶,致使細胞內環磷腺苷的濃度增加,阻止鈣離子轉運入肥大細胞內,穩定肥大細胞膜,阻止肥大細胞脫顆粒,抑制組胺、5-羥色胺和白三烯等多種炎性介質的釋放,從而發揮抗過敏作用。
肥大細胞膜穩定劑為AR的二線治療藥物,臨床酌情使用(表2)。這類藥物屬於色酮類化合物,包括色甘酸鈉、尼多酸鈉、四唑色酮、奈多羅米鈉、吡嘧司特鉀和曲尼司特等。色甘酸鈉和曲尼司特臨床較常用,對緩解兒童和成人AR的噴嚏、流涕和鼻癢癥狀有一定效果,但對鼻塞的改善不明顯。由於起效較慢,作用維持時間短,通常需要每天用藥3~4次,口服或鼻內給葯,療程2周以上,持續治療效果更好,但每天多次給葯可能會影響患者的依從性。肥大細胞膜穩定劑還可作為預防用藥,在花粉播散前2周左右開始使用,對季節性AR患者因花粉過敏而引起的癥狀發作具有緩解作用。
肥大細胞膜穩定劑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不良反應少,無嗜睡和口乾等。口服曲尼司特偶有胃腸道不適、頭痛、心悸、皮疹和膀胱刺激癥狀等發生。
5減充血劑減充血劑為α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其作用是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上的α1受體,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減少局部組織液生成,減輕炎性反應所致的鼻黏膜充血和腫脹,緩解鼻塞癥狀。
鼻用減充血劑為AR的二線治療藥物,臨床酌情使用(表2)。目前常用的藥物有0.05%羥甲唑啉和0.05%賽洛唑啉鼻噴劑,可快速緩解鼻塞,但對AR的其他鼻部癥狀無明顯改善作用。鼻用減充血劑應嚴格控制使用次數及療程,一般每天噴鼻2次,每側1~3噴/次,連續用藥不超過7 d。兒童AR患者鼻塞嚴重時,可適當選擇低濃度的鼻用減充血劑(如0.025%羥甲唑啉)。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鼻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季節性或常年性AR時短期加用羥甲唑啉噴鼻,對鼻部癥狀的改善效果明顯優於單一藥物治療。臨床不推薦口服減充血劑(偽麻黃鹼等)治療AR。
鼻用減充血劑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鼻腔乾燥、燒灼感和針刺感等,部分患者可出現頭痛、頭暈和心率加快等反應。療程過長或用藥過頻導致反跳性鼻黏膜充血,易發生藥物性鼻炎。鼻腔乾燥者、萎縮性鼻炎、正在接受單胺氧化酶抑製劑(苯乙肼、超環苯丙胺等)治療的患者以及2歲以內患兒禁用。
6抗膽鹼葯抗膽鹼葯通過抑制膽鹼能神經釋放遞質乙醯膽鹼,阻止乙醯膽鹼與毒蕈鹼受體(M受體)相互作用,阻斷節後迷走神經傳出支,降低迷走神經反射張力,從而減少腺體的分泌和鬆弛氣道平滑肌。
鼻用抗膽鹼葯為AR的二線治療藥物,臨床酌情使用(表2)。常用藥物為異丙托溴銨,是第四代阿托品類藥物,主要用於減少鼻分泌物,對鼻癢、噴嚏和鼻塞等癥狀無明顯效果。0.03%異丙托溴銨每天噴鼻2~3次,每側1~2噴/次,一般在噴鼻後15~30 min即可發揮抑制腺體分泌亢進的作用,藥效維持4~8 h,可明顯減少清水樣鼻涕。這類藥物對於以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流涕為主要癥狀的AR不失為一種安全而有效的局部用藥,但國內目前缺乏相應鼻內劑型用於臨床治療。
鼻用抗膽鹼葯很少全身吸收,無明顯全身性抗膽鹼能作用,但對患有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應慎用。局部除可有鼻黏膜乾燥、出血等不適外,對鼻腔黏液纖毛傳輸功能無影響,長期使用未見反跳作用、黏膜損傷等不良反應報道。
7中藥某些中草藥成分具有抗過敏、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臨床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和薈萃分析顯示,中草藥對改善常年性、持續性AR的鼻部癥狀有效,且安全性良好。祖國醫學提倡辨證論治,但目前仍缺乏各種中藥製劑治療AR的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臨床研究,因而循證醫學證據尚不充足。
8鼻腔沖洗
鼻腔鹽水沖洗是一種安全、方便、價廉的治療方法,通常用於鼻腔和鼻竇炎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使用生理鹽水或2%高滲鹽水進行鼻腔沖洗,可清除鼻內刺激物、變應原和炎性分泌物等,減輕鼻黏膜水腫,改善黏液纖毛清除功能。研究顯示,40℃生理鹽水鼻腔沖洗可明顯改善AR患者噴嚏和鼻塞癥狀,並降低鼻腔沖洗液中組胺和白三烯的含量。
三、免疫治療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為AR的一線治療方法,臨床推薦使用。該療法是針對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對因治療,即給予患者逐步增加劑量的變應原提取物(治療性疫苗),以誘導機體免疫耐受,使患者在再次接觸相應變應原時癥狀明顯減輕,甚或不產生臨床癥狀。研究證實這種治療方法對AR具有近期和遠期療效,且有可能改變疾病的自然進程,預防AR發展為哮喘,減少產生新的致敏。目前臨床常用的變應原免疫治療方法有皮下注射法(皮下免疫治療)和舌下含服法(舌下免疫治療),分為劑量累加和劑量維持兩個階段,總療程3年左右,推薦使用標準化變應原疫苗。
1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
臨床診斷明確的AR患者即可以採用變應原免疫治療,而不需要以藥物治療無效為前提條件。當然,對於AR患者是否開始進行免疫治療,尚需考慮以下因素:①患者的主觀意願、對該療法的接受程度及治療的依從性;②能否有效避免接觸變應原及其預防癥狀發作的效果;③致敏變應原的種類、癥狀發作的持續時間及嚴重度;④對症藥物的依賴性及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等。
根據國內目前可供臨床使用的標準化變應原疫苗的種類,變應原免疫治療的適應證主要為塵蟎過敏導致的中-重度持續性AR,合併其他變應原數量少(1~2種),最好是單一塵蟎過敏的患者。皮下免疫治療通常在5歲以上的患者中進行。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AO)意見書認為,舌下免疫治療對患者年齡沒有具體限定。但考慮到治療效果以及患兒的依從性、安全性和耐受性,該療法適用於3歲以上人群。
存在以下情況的患者,尤其適用變應原免疫治療:①常規藥物治療(抗組胺葯、抗白三烯葯、鼻用糖皮質激素等)不能有效控制癥狀;②藥物治療引起較嚴重的不良反應;③不願意接受持續或長期藥物治療。
需要強調的是,由於變應原免疫治療存在發生全身不良反應的風險,且起效較慢(一般為3個月以上),故考慮適應證的同時,在治療開始前應與患者(監護人)進行充分溝通,做到知情同意。
(2)禁忌證:
變應原免疫治療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可發生過敏反應或其他嚴重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可能與病例選擇不當有關,因此在開展免疫治療時必須了解哪些患者不適宜該療法。其禁忌證及注意事項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伴有嚴重的或未控制的哮喘(FEV1<>
②正在使用β受體阻滯劑或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阻滯劑進行治療。在免疫治療的同時,使用β受體阻滯劑(包括表面吸收劑型)可增加呼吸道不良反應的風險,並且影響使用腎上腺素搶救嚴重過敏反應的效果;而使用ACE阻滯劑可抑制機體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活化功能,導致在發生過敏反應時易出現低血壓休克。
③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在緊急情況下,伴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增加使用腎上腺素的風險。
④嚴重的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尤其是處於疾病活動期的患者進行變應原免疫治療具有潛在風險。
⑤嚴重的心理障礙或患者無法理解治療的風險性和局限性。患者良好的依從性是免疫治療獲得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因素。
⑥惡性腫瘤。變應原疫苗與腫瘤的免疫相關性尚不清楚,故不建議對AR合併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變應原免疫治療。
⑦妊娠期。目前還沒有資料顯示妊娠期間的免疫治療對胎兒或孕婦造成不良影響,但不建議在妊娠或計劃受孕期間開始免疫治療;如果患者在免疫治療的劑量維持階段妊娠而對前期治療耐受良好,可繼續免疫治療。
⑧幾種特殊情況。季節性AR(花粉症)患者在花粉播散期禁止開始免疫治療。皮下免疫治療單次注射之前有急性感染、發熱或接種其他疫苗等情況,應暫停注射。此外,在注射當日包括注射前及注射後,患者應避免可能促進過敏反應的因素,如劇烈運動、飲酒等。口腔潰瘍或口腔創傷患者不宜進行舌下免疫治療。
2皮下免疫治療自1911年問世以來,變應原皮下免疫治療經歷了100餘年歷史,在AR治療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其臨床療效已得到充分的論證,並可調節患者全身免疫功能,由此阻斷或逆轉疾病自然進程。在兒童AR早期開展皮下免疫治療,對疾病的預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除鼻部癥狀明顯改善外,接受皮下免疫治療的患者,新出現變應原致敏的數量明顯少於藥物治療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不同變應原、不同廠商生產的變應原疫苗的劑量尚未統一,其療效和安全性均有差別,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宜在確保治療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依據已有臨床觀察,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皮下免疫治療根據劑量累加階段注射頻率的不同,可分為常規免疫治療和加速免疫治療,後者又可分為集群免疫治療和衝擊免疫治療。目前國內臨床應用較多的是常規免疫治療和集群免疫治療。常規免疫治療劑量累加階段約需3~6個月,此間每周注射1次,每次1針。而應用塵蟎變應原疫苗進行集群免疫治療,可將劑量累加階段縮短至6周,與常規免疫治療相比,其療效和安全性均未見顯著差別,但集群免疫治療出現臨床療效明顯早於後者。
臨床開展皮下免疫治療應由接受過相關專業培訓的醫務人員進行,嚴格遵循操作規範,包括以下3方面內容:
(1)注射前:
醫護人員首先應對治療和搶救所需設備進行檢查,核查變應原疫苗包裝、批號、濃度和有效期。對患者應詢問上次注射後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處置情況、近期接觸變應原情況、是否並發感染和其他疾病、是否妊娠等。然後詢問是否接受疫苗接種、是否使用其他相關藥物、近期使用藥物的劑量變化(特別是抗過敏藥物)。核對PEF檢測結果,並將上述內容詳細記錄存檔。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考慮推遲免疫治療:①1周內有發熱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②肺功能顯著下降;③注射前有過敏反應發作;④特應性皮炎或濕疹發作;⑤最近接觸過較多變應原;⑥1周內注射了其他疫苗;⑦正在使用β受體阻滯劑。
(2)注射中:
反覆輕輕顛倒裝有變應原疫苗的藥瓶10~20次以充分混合,在上臂遠端三分之一的外側或前臂中三分之一的背側,兩指按住皮膚,針頭與手臂平行,與皮膚表面成30~60度進針約1 cm,緩慢進行皮下注射,注射1 ml液體約需1 min,避免注射至皮內、肌肉或血管內。注射前輕輕回抽,每注射0.2 ml須重複回抽動作。如果回抽帶血,則立即停止注射,記錄已注射劑量,觀察30 min,測量PEF,如正常則選另一部位注射剩餘劑量。建議左右臂輪流注射。
(3)注射後:
患者留觀30 min,囑隨時報告身體任何不適。留觀結束前,記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應。患兒應有監護人照顧。囑患者在注射當天盡量避免接觸相關變應原,避免劇烈運動、熱水淋浴和飲酒等。出現不適應與免疫治療中心及時聯繫。
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局部或全身不良反應,其中最應受到高度重視的是嚴重過敏反應,其診斷及處理方法應遵循現有國際診療指南。
3舌下免疫治療舌下免疫治療是一種經口腔黏膜給予變應原疫苗,以使變應性疾病患者逐漸實現免疫耐受的特異性免疫治療方法,其第一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發表於1986年。隨後,國內外大量的臨床研究以及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證實了其對AR和哮喘的療效及安全性。該療法作為變應原免疫治療的新方式,近年來得到WAO的推薦,為此曾兩次發表意見書。
用於舌下免疫治療的變應原疫苗有滴劑和片劑兩種劑型。國內目前可供臨床使用的舌下含服標準化變應原疫苗僅有粉塵蟎滴劑一種,故對花粉等其他種類變應原致敏的AR患者,由於相關產品未批准上市,尚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免疫治療。
舌下免疫治療操作相對簡便,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可以通過醫生的指導由患者(監護人)在家中自行使用變應原疫苗,更適合於低齡患兒。
4不良反應分級和處理(1)不良反應類型及分級:
變應原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包括局部不良反應和全身不良反應。皮下免疫治療的局部反應主要為變應原疫苗注射部位瘙癢、紅腫、硬結甚至壞死等。舌下免疫治療的局部反應則主要為舌下瘙癢、紅腫等,另還可因變應原疫苗吞咽後發生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局部不良反應一般24 h內自行消退,不影響治療。如果局部反應連續發生,提示治療劑量過大,需考慮減量並予以局部對症處理。
變應原免疫治療的全身不良反應一般可分為4級(表3)。隨著標準化變應原疫苗在臨床廣泛應用,全身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下降。據美國統計,皮下免疫治療在1 000次注射中出現1次全身反應(0.1%),但極少發生致死性嚴重過敏反應(1/100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國內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觀察顯示,屋塵蟎標準化變應原疫苗皮下免疫治療的全身反應發生率為0.47%(19 963次注射出現94次),多見於兒童或合併哮喘患者;全身反應級別中1級佔大多數(74.47%),2級和3級分別為15.96%和7.45%,有2.13%為4級。
與皮下免疫治療相比,舌下免疫治療的全身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嚴重程度較輕。據報道,接受變應原舌下免疫治療的患者中0.056%出現全身反應,每100 000次舌下投藥僅出現1.4次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哮喘發作、腹痛/嘔吐、懸雍垂水腫、蕁麻疹持續48 h等。舌下免疫治療臨床應用至今,國內外尚無導致死亡的病例報告。
(2)不良反應的處理:
輕度局部反應一般無需處理,也可酌情使用口服抗組胺葯,皮下免疫治療者可在注射部位局部冷敷或塗搽糖皮質激素乳劑。如果局部不良反應較嚴重,可按照表4中的措施進行處理,且適當調整治療劑量。
全身不良反應需進行分級處理(表4)。如本次使用變應原疫苗後出現的全身反應屬輕-中度,經對症處理後,可繼續進行免疫治療,但需調整劑量;如出現重度全身反應或發生過敏性休克,應考慮終止免疫治療。
一些特殊反應的處理方法為:①支氣管痙攣:應及時吸入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必要時靜脈注射糖皮質激素和氨茶鹼,吸氧等。②喉水腫:立即應用1∶1 000腎上腺素0.3 ml皮下或肌肉注射,隨後可採用1∶1 000腎上腺素0.3 ml霧化吸入,給予吸氧,糖皮質激素靜脈注射,做好氣管切開準備等。③心搏驟停:如出現意識喪失、頸動脈搏動消失,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
四、外科治療外科治療為AR的輔助治療方法,臨床酌情使用。手術方式主要有2種類型:以改善鼻腔通氣功能為目的的下鼻甲成形術和以降低鼻黏膜高反應性為目的的副交感神經切斷術。AR的外科治療應在個體化的前提下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二是進行充分的術前評估,包括疾病嚴重度和患者心理評估;三是微創操作。
1適應證與禁忌證(1)適應證:
①經規範化藥物治療和/或免疫治療,鼻塞和流涕等癥狀無改善,有明顯體征,影響生活質量;②鼻腔有明顯的解剖學變異,伴功能障礙。
(2)禁忌證:
①有心理精神疾病或依從性差;②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③年齡小於18歲或大於70歲;④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障礙;⑤未經過常規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⑥鼻炎癥狀加重期;⑦哮喘未控制或急性發作期。
2主要手術方式(1)下鼻甲成形術:
旨在減少下鼻甲體積,拓寬鼻腔,解除鼻塞。手術提倡在鼻內鏡下進行,可使用等離子、射頻、激光和動力切割系統等輔助器械,主要術式有下鼻甲部分切除術、黏骨膜下切除術、骨折外移術及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等。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可同時行鼻中隔矯正術。此類手術操作簡便,安全性好,對緩解AR患者嚴重鼻塞癥狀具有良好效果,近期療效肯定,但遠期療效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2)翼管神經切斷術:
由Golding-Wood於20世紀60年代率先開展,經歷了經上頜竇、經齶、經鼻中隔和經鼻腔徑路的演變,目前多在鼻內鏡下經鼻腔徑路完成,主要是經蝶竇和經中鼻道兩種術式。解剖及影像學將走行於蝶竇底的翼管分為3型:Ⅰ型為完全突出於蝶竇腔;Ⅱ型為部分突出於蝶竇腔;Ⅲ型為完全包埋於蝶骨體內。術前鼻竇CT掃描對決定手術徑路有重要價值。該手術的理論基礎是神經調控與免疫的關係。
臨床觀察顯示,雙側翼管神經切斷術對藥物治療無效的中-重度持續性AR具有明顯療效,術後6個月、1年和3年患者鼻部總體癥狀和生活質量均得到顯著改善。研究還表明,基於微創理念的單側翼管神經切斷術可獲得與雙側手術相似或接近的臨床療效。
翼管神經切斷術後部分患者出現乾眼癥狀,一般在術後半年內緩解。少見的手術併發症有蝶齶動脈出血、上齶面部麻木及眼球運動障礙甚至失明等。預防措施為術中徹底止血;精確辨認翼管神經,勿損傷上頜神經;手術始終在眶外進行。
(3)鼻後神經切斷術:
鼻後神經來源於蝶齶神經節的翼管神經節後纖維及上頜神經的感覺纖維,主要經蝶齶孔進入鼻腔,包括鼻後上神經和鼻後下神經。切斷鼻後神經可以降低鼻黏膜高反應性和軸突反射,減少鼻腔分泌物的產生,並減輕鼻黏膜炎性反應。鼻後神經切斷術通常在鼻內鏡下經中鼻道完成,作為翼管神經切斷術的改良術式,該手術近年來已應用於治療中-重度持續性AR,獲得良好的近期療效。遠期療效仍需要進一步的隨訪觀察。
經鼻內鏡鼻後神經切斷術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手術,併發症少見。術中處理鼻後神經血管束時既要完全切斷鼻後神經,也要注意避免蝶齶動脈破裂而發生出血。鼻後神經不含有支配淚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切斷後不發生乾眼癥狀。
療效評價AR的治療效果包括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近期療效在治療結束時作出評價(免疫治療除外),遠期療效至少在治療結束後1年進行評價。免疫治療的療效評價,應在使用標準化變應原疫苗且連續治療2年後進行。
一、主觀評價在治療前、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後,由患者對相關癥狀、用藥情況和生活質量等進行自評,可採用每天記錄"日記卡"的方式,由此計算出每天、每周和每月平均分,以反映癥狀的嚴重度和改善情況。
1癥狀評分主要評價指標包括4個鼻部癥狀(噴嚏、流涕、鼻癢和鼻塞)以及2個眼部癥狀(眼癢/異物感/眼紅、流淚)。如果合併哮喘,需要另外記錄喘息、咳嗽、氣急和胸悶等哮喘癥狀評分。可採用"四分法"和視覺模擬量表(VAS),對治療前後的單個癥狀評分和/或鼻部、眼部、哮喘癥狀總評分的改善情況進行評價。
(1)四分法:
患者對癥狀嚴重度按0~3分進行評價,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癥狀(癥狀輕微,易於忍受);2分為中度癥狀(癥狀明顯,令人厭煩,但可以忍受);3分為重度癥狀(癥狀不能忍受,影響日常生活和/或睡眠)。
(2)VAS:
患者在0~10 cm標尺上劃線標出各種癥狀相應的分值,按0~10分進行評價,"0"代表沒有此種癥狀;"10"代表此種癥狀最重(圖2)。VAS評分法簡便易行,可對AR嚴重度進行量化評價。
圖2視覺模擬量表(VAS)2藥物評分
主要用於特異性免疫治療和外科治療過程中,患者使用對症藥物的情況,以評價某種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評分方法採用"三步法":使用口服和/或局部抗組胺葯(鼻用或眼用),每天計1分;鼻用糖皮質激素,每天計2分;口服糖皮質激素,每天計3分。如果合併哮喘,使用β2受體激動劑,每天計1分;吸入糖皮質激素,每天計2分。所有用藥記錄的累計分即為藥物總評分。臨床可以使用癥狀-藥物聯合評分法。
3生活質量評分鼻結膜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RQLQ)廣泛應用於AR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評價。標準版RQLQ(18歲以上成人使用)包括7個方面共28個項目。兒童版RQLQ(6~12歲使用)包括5個方面共23個項目。青少年版RQLQ(13~17歲使用)包括6個方面共25個項目。臨床推薦使用經授權的漢化版RQLQ。
4哮喘控制評分對於合併哮喘的患者,可採用哮喘控制測試(ACT)和哮喘控制調查問卷(ACQ-5)對癥狀控制水平作出評價,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和臨床應用價值。具體評分方法可參照《支氣管哮喘控制的中國專家共識》。
二、客觀評價1鼻功能檢查包括鼻阻力和鼻聲反射測量等,用於評價治療前後患者的鼻腔通氣程度和鼻塞改善情況,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2鼻激發試驗主要用於特異性免疫治療,結合鼻阻力和鼻聲反射測量,比較治療前後變應原鼻激發試驗的評分,可以此為依據進行療效評價。臨床酌情使用。
3血液檢查目前尚無特異性的血液指標(生物標誌物)用於監測和評價免疫治療的臨床療效。變應原特異性IgG4作為"封閉抗體"與肥大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競爭,免疫治療後血清特異性IgG4水平增加與臨床療效可能有一定關係,但不完全確定。
健康教育AR目前尚無法根治,其治療目標是達到並維持臨床控制。健康教育在AR的防治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對治療的預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意識,增強對治療的依從性和自信心,從而優化治療效果,提升醫患雙方滿意度。
AR除引起鼻部癥狀以及相鄰器官病變外,還可導致患者心理健康狀態不佳甚至人格缺陷。針對以上情況進行心理疏導,詳細講解規範化治療及預後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癥狀、減輕不適,還利於防止疾病發展,並使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加強,樂於接受治療。對於兒童和青少年AR患者而言,科普宣教能提高患者(患兒監護人)的相關知識水平和治療依從性,有助於減少AR的複發率和併發症,並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心理癥狀。
WAO提出,對變應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首診教育、強化教育(隨診教育)以及家庭和看護人員教育。其主要內容如下:①過敏知識的普及和指導,讓患者了解變應性疾病的病因、危險因素、自然進程以及疾病可能造成的危害性;②告知患者變應原檢查的必要性和主要檢測方法;③指導患者進行良好的環境控制,避免接觸或儘可能少接觸變應原;④介紹藥物治療和特異性免疫治療的作用、效果、療程和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指導患者用藥方法以及劑量和種類的調整。
健康教育應具有針對性,針對AR患者的癥狀、檢查結果及治療反應等實施個體化的宣教方案。例如對於塵蟎過敏的患者,應教育其(患兒監護人)保持室內清潔,空氣流通,勤曬被褥,空調過濾網定期清洗,遠離毛絨玩具,不用地毯,季節交替時櫥櫃內的衣物應晾曬後再穿著等。語言應通俗易懂,盡量避免醫學專業術語,內容應注重實用性,針對不同治療方法採取相應的教育方式。對於花粉過敏呈季節性發病的患者,需告知其(患兒監護人)在花粉播散前2周左右,可採用抗組胺葯、肥大細胞膜穩定劑、鼻用糖皮質激素等進行預防性治療,對癥狀的控制效果較好。
對於兒童AR患者,還應做好與監護人的溝通,使其正確理解該病的發作因素和臨床特點,以及對學習能力、生活質量及下呼吸道的影響(尤其是可誘發哮喘),從而增強治療依從性。
由於AR為慢性疾病,並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可在門診發放宣傳畫冊,提高患者對疾病常識性問題的了解和認識程度;開通多種形式的醫療諮詢服務,如電話、簡訊、微信和網路平台等方式;定期與患者(患兒監護人)進行隨訪溝通,針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出科學、合理的解答。並可通過報刊、雜誌、廣播和電視節目等媒體向普通民眾普及變應性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大眾整體醫學素養。
執筆起草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程雷、董震、孔維佳、李華斌、劉爭、史麗、陶澤璋、王德輝、王洪田、許庚、張華(女)、張羅、張亞梅、趙長青、周兵
參與討論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陳雷、程雷、董震、韓德民、蔣衛紅、孔維佳、李華斌、李娜、李學忠、劉鋼、劉劍鋒、劉爭、呂威、馬瑞霞、馬有祥、喬莉、時光剛、史麗、史劍波、孫敬武、陶澤璋、王德輝、王洪田、王珮華、王秋萍、王榮光、王振霖、魏永祥、魏均民、謝民強、許庚、楊大章、喻國凍、張革化、張華(女)、張羅、張劍、張秋航、章如新、趙長青、趙玉林、鄭艷、周兵、朱冬冬、朱麗.
推薦閱讀:
※2015年5月14日
※2015年,世界進入「中國世紀」?
※【香港風水大師蘇民峰】解密2015年生肖屬「虎」的人運程
※2015年中秋節祝福語大全【2】
※2015年8月全國鞋類消費市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