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哥華最受爭議的那些華人

在溫哥華最受爭議的那些華人www.sinonet.org 2013-03-19世界華人周刊

  溫哥華號稱有40萬華人,每年還有上萬新移民從何遙遠的國度前來登陸,華人社區儼然是個小社會,林林總總、五味雜陳,那麼誰是大溫華人社區最具爭議的人群呢?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大學教授、社區領袖、研究機構、新老移民,大致勾勒出一個粗淺的輪廓。

  外逃貪官 爭議指數:☆☆☆☆☆

  溫哥華華人社區有三大「特產」:貪官、大奶、吃喝玩。貪官首當其中,也是最不受人待見的人群。大陸外逃加拿大的貪官據說有500多人聚集在溫哥華,實際數字還是個謎,但除了高山等幾個被警方盯上的,其他逍遙法外者都隱姓埋名生活在我們身邊,保不準還曾和大家一起爬過山、釣過魚、喝過茶、聊過天、握過手、哼過紅歌。

  從一個貪官聚集的地方又來到一個貪官潛伏的地方,很多移民心裡覺得特彆扭,總有一種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感覺,一想到那些大陸貪官拿著人民的錢買豪宅包二奶養小三,渾身就會起雞皮疙瘩。南京來的移民鄭先生對記者說,咱們新移民的命怎麼這麼苦呢?好不容易從一個貪官橫行的社會跑出來,如今又和這些曾經的「仇人」們共居一個城市,被「癩蛤蟆」盯上的感覺是實在不好受啊。

  《人民日報》幾年前有一篇報道,大陸自1992年至2007年6月底,外逃省部級(包括副省部級)87人、正地廳級320人、副地廳級1,920人、處級8,250人、副處級11,340人。共計16,000多人。這些人侵吞、攜帶出境資金就有10,000億元以上。估計現在這個數字要翻番。

  外逃貪官之所以無懸念地排在被人非議的第一位,是因為除了貪之外,還多了一個逃,外逃的貪官比留守的貪官更加讓人厭惡,他們是海外華人中最衣食無憂的一群,同時也是最不能站在陽光下的一群異類,永遠受到良心的譴責。

  僑社領袖 爭議指數:☆☆☆☆

  很多人搞不清僑領算是什麼樣的「幹部」,因為基本上都是自我任命或者「小圈子」委任,且常常代表僑社講話,所以爭議較大。

  列治文有位今年52歲的移民陸先生回憶,第一次知道「僑領」這個名詞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在電影院里看《新聞簡報》:記得有一次一個北美華僑支持祖國統一的什麼聯盟的頭頭來了,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當時就想,這是個多大的組織啊,他們來支持我們的文化革命和祖國統一大業,這對億萬人民是多麼巨大的鼓舞啊。到了加拿大才知道,這些機構和社團恐怕都大的估計不到五十人,少的就是會長一個「光桿司令」。

  在加拿大卑詩省,花上100元(便宜的就是40多元)就可以建立個協會,協會往往可以往大里說,什麼聯邦、泛美、北美、國際、全加等。然後折返大陸,遭遇各種各樣熱情隆重的接待。有的某某省的同鄉會,早就變成家庭作坊,從來不見過他們選舉,不是夫妻檔就是兄弟連還有姐妹花。更有「一人僑團」、空殼組織、五塊牌子一套班子機構等。近期,溫哥華的華人社團開始向國際化邁進,有個搞瓷磚生意的生意人發起成立了一個世界僑民互助會,還有一位老中醫搞了一個國際耆英協會,僑領也從僅僅是華人社區向聯合國教科文機構管轄的區域轉變,儼然成為「國際組織」負責人的態勢。但是,此間觀察家認為,這是現象將加劇僑領的爭議性,對華人社區良性發展不利。

  大奶 爭議指數:☆☆☆

  溫哥華有北美第一「大奶之都」之稱。所謂大奶通常是指:老公不在身邊或被其拋棄,自己和孩子在這裡生活的眾多女性。不過,最新的注釋基本上是指:其丈夫在大陸或者他出包養了二奶或三奶或N奶的不幸女性。也有部分女性是因為丈夫怕一夫多妻的齊人之福出狀況,而把糟糠之妻「遣送」過來的。大奶之比喻雖然很鮮活,但足以反映中國語言的表達有的時候是多麼惡毒。

  大奶屬於一群在感情生活中不幸的女性,屬於和花心丈夫作鬥爭中的失敗一方,但大奶群體普遍富有,有些人生活得過於招搖,因此,也降低了人們對其的同情心。大奶大都是個性堅強的人。她們需要面對感情的糾結甚至是背叛,需要直面生活的磨難和蹉跎,需要消解子女成長的煩惱和疑惑。汗水和眼淚交織著,困苦和親情纏繞著。但大奶也是孤獨的。她們的世界是灰色的,當愛情成為一種往事,當甜蜜變成傳說,溫哥華的壯美河山只是一種精神的慰藉。她們心靈的世界缺少一種光亮,而這種光亮再次出現的幾率又極其低微。她們在和心理生理做一番搏鬥,表面平和內心飛揚。有的人堅韌,有的人迷失。

  炫富留學生 爭議指數:☆☆☆

  目前能夠砸大錢來海外讀書的,大多都屬於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的家庭。西門菲沙大學有個班級裡面18個中國留學生,家庭資產最少的也有1,200萬人民幣。一位老師說,這些孩子生活在和中國一般百姓完全不同的世界裡。駕豪車、挎名包、泡美眉,幾乎成了留學生的「主課」,而對於世界風雲、國家大計、環境保護、普世價值,他們大多處在半萌芽狀態。

  溫哥華是中國留學生居留和學習的重鎮,應該說大多數留學生還是積極向上的,但近年來飆車、制假、炫富事件常常和這個群體有關,引起了不少家長的憂慮。

  此間觀察家認為,今天的留學生亟待提升自己形象,不然和崛起的大國並不相稱,但面對「寵壞的一代」,似乎很難有好的解決方案。

  華裔政客 爭議指數:☆☆

  從鄭天華(Douglas Jung)1957年6月10日競選成功,成為第一位加拿大聯邦國會華裔議員起,華人參政終於翻開了新的一頁。半個多世紀之後,在溫哥華我們看到無論是國會議員、省議員還是市議員,都有華人的面孔。

  然而,華人參政也是毀譽參半。有些人靠街頭民主運動發家,最後又和原先倡導的精神漸行漸遠。甚至在同性戀、禁止毒品等議題上過於「權謀」,最終黯然退出政壇。也有的人因自己努力加上機緣巧合當選,可是終日忙於事務,疏於和選取民眾的溝通,甚至還處處彰顯一種「傲慢」,也令不少人跌了眼鏡。還有的華裔民意代表依靠黨派的夾持上台,參政素質尚待提高。

  時事評論員 爭議指數:☆☆

  時事評論員在海外華裔社區不是一份職業,而是一種興趣或者說愛好,因為大凡這些評論員無論唾沫橫飛到何種地步,基本上是沒有一分錢收入的。時事評論員大致分為幾種類別,一種屬「萬金油」,什麼話題都可以高談闊論,頭頭是道。一種「土特產」,在兩岸三地和加國事務中,只熟悉某個區域的問題。在評論的觀點上,大致分為「主旋律」派,一般是以支持大陸政府立場面目出現。還有一種「麻辣燙「派,常以批評大陸立場示人。由於時事評論員立場的差異,常常會產生很多爭議。堅持立場的雙方常常互不服氣,無論在電視評論對談節目還是在電台直播的評論節目中,嘉賓和各自立場的聽眾觀眾常常互相對掐,這已經成為溫哥華閑暇生活的一道風景。(作者:陳曉峰)


推薦閱讀:

加拿大溫哥華藝術家Denis Mayer Jr超寫實花鳥
溫哥華旅遊注意事項
Joyce Wang新作 | 倫敦文華東方酒店&溫哥華Mott 32
多數華人的糾結:美麗的溫哥華,是否是我的家?

TAG:華人 | 溫哥華 | 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