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巨擘楊少侯與楊澄甫
(本文原載《邯鄲人文》2011年第1期)
——楊式太極拳歷史與傳奇之三
文/張國勝
楊式太極拳在第三代出了兩位傑出的人物,都是楊健侯的後人,他們是健侯的長子楊少侯和季子楊澄甫。說他們傑出,是因為他們不但全面繼承了楊家的太極武功,更將楊式太極拳的傳播推向了空前廣闊的領域,影響之巨,遍及四海五洲。
一、楊少侯
楊少侯,名兆熊,少侯為其號。生於1862年,卒於1930年,享年68歲。「少侯幼年過繼給班侯為養子,從小受到祖父露禪先生、伯父班侯的口傳心授和嚴格調教。拳法輕靈奇巧,凌厲脆快,虛實變化無端,離空凌空並用,大有乃祖乃伯之遺風」(李璉《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
1917年,楊健侯臨終時,曾對楊澄甫說過這樣的話:「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
露禪曾孫楊振基在他所著《楊澄甫式太極拳》中說:「我的伯父楊少侯自幼隨我伯祖父和祖父學拳,其藝得我伯祖父班侯者為多,且性格尤其像我伯祖父,剛勇急躁,好抱打不平。早年傳我祖父修訂的中架子,晚年始變化拳路,架高動作緊小而快慢相間,發勁剛脆,豁然有聲,目光四射,閃若電光,冷笑險嘻,哼哈作聲,氣勢逼人。其技法特點為:以柔克剛,應用粘隨抖接,出奇制勝。其手法有:拼啄拿劈、傷筋錯骨、點穴、閉戶、按脈、截脈,犯者立撲。」
楊少侯七歲學拳,得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三人親傳,尤得班侯為多。拳技精湛,功屬上乘,勁至皮毛,圈至無圈,拳速之快至拳打人不知,勁整至一片神行。楊少侯曾這樣談到:「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苟徒持純柔借力制人,或持剛勁以力服人,皆非深知拳法者。天地間無純剛柔可以操必勝者,有之,非剛柔相濟不可。」因此,少侯拳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開合有序,快慢相間、鬆緊並存,真正達到了「人身處處是太極」,「妙手一著一太極」的境界。在晚清的北京太極拳界,被稱作「千手觀音」,「太極第一人」。技藝之高,名聲之大,可稱楊家太極拳第三代「楊無敵」。
楊少侯自青年時即開始助父授拳。清朝在辛亥革命後進入了中華民國之初。曾經世襲爵位的王公大臣昔日的榮光褪去,成了清朝的遺老遺少。這樣,楊家一、二代授徒於北京城王公貴胄,旗人護衛,賢達名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曾經衣食無憂的北京城太極楊家,在翻天覆地的時代變革中失去了保持尊貴的經濟基礎。到了楊少侯和楊澄甫這一輩,楊家已有漸衰之象。他們已經不得不走向民間謀生活,走其他武術門派街頭賣藝的路。在紫禁城西南角的中央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在民間傳授楊家太極拳。
1912年12月,楊健侯的弟子許禹生倡導成立了「北平體育研究社」,聘請楊少侯與楊澄甫二人教拳。晚清的北京城,但凡習練太極者,皆為楊家的弟子門生。民國之初,楊健侯已經年邁,楊澄甫太極功夫尚淺,楊家太極武功實由楊少侯頂立門戶。其時,袁世凱機要秘書宋書銘,自言為「武當七子」宋遠橋的十七代孫,善太極拳。時北平體育研究社的太極拳名家許禹生、吳鑒泉等聞宋之名,皆相邀拜謁,與宋書銘推手。宋書銘時年七旬,而眾名家與之推手皆不能自持,竟紛紛奔騰於宋之腕下,並隨其所指而跌。能者為師,眾名家見宋有如此高的手段,競相以弟子之禮師宋。這些太極名家均屬楊家後傳,一時間均為宋書銘所服,這使立足京城數十年的太極楊家顏面無光。
鑒於宋書銘在京城所向披靡,無人能敵,而此事又關乎楊家數十年的聲譽,楊少侯遂攜徒弟吳圖南、東潤芳等到宋書銘住所拜訪。宋書銘對楊少侯聞名已久,「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宋折服楊家眾弟子,其意正在會會輕易不出手的這位楊式太極大家。聞楊家少侯先生來訪,宋親自迎出門,寒暄過後,少侯表明切磋拳藝的來意,宋表示能與少侯先生接手,便是殊榮,何況登門造訪,二人當即到室外接手。宋與少侯手一搭,竟空如無物,就感到遇著對手了,少侯也覺得宋的全身沒有實處。兩人似乎靜止,少有動作。
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見宋書銘像被風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開外,連退數十步才慢慢停下。過了好一會兒,宋才連聲說:「好厲害的『凌空勁』,我領教了。」為此,宋書銘還當場詠歌訣一首,以表對楊少侯的欽佩和讚歎。在場弟子與朋友目睹少有的太極高手過招,皆大飽眼福,嘆為觀止。此事很快風聞京都,傳遍太極和武術界,成一時之美談,遂載入拳史。楊少侯以三代的絕學高藝,再為楊家增光添彩。
楊少侯武技雖高,然不懂通達權變,對近代武術發展的前途大勢心中不明,對太極拳走向以健康術為主的趨勢不以為然,導致半生窮困潦倒,直至以悲劇而終。其對中國武術文化雖貢獻巨大,也全面繼承了楊家太極拳的技藝,然其在太極拳的傳播上卻少有貢獻。究其原因,終歸是如一般武術家一樣,不知時過境遷,社會的歷史條件已發生了根本改變,武術的社會職能也要相應改變,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武術發揚光大,如他的祖父楊露禪,父親楊健侯和三弟楊澄甫那樣。
楊少侯有一身絕世的武功,而既以教拳為生,教學方法本當因人因時而異,隨境而變,如此方能廣收門徒,賴以為生。而少侯性剛,授徒循規蹈矩而缺乏耐性,認為「祖宗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我學什麼,就教什麼,怎麼學的就怎麼教」。少侯所傳拳架難度甚大,其所練「楊式太極拳第三趟」,據說是楊健侯從父楊露禪所學的,由太極拳里取出所有的精華,編成的一種叫作「用架」的套路,共有125式,是楊家太極的「看家套路」。此外,楊少侯曾傳給弟子張虎臣的201式「加手」和255式的「小快架」,也是極具實戰性的拳路。這些套路與目前流行於世的楊澄甫的85式大架有很大的差別,沒有相當的基礎很難學會。
少侯教學態度又極其嚴厲,特別是推手,常言:「尋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摔跟頭」,「棒頭下面出好手」,「不打不知、不痛不知」,因此教學生時不問對象,搭手即打即放,且出手不分輕重,常使學生難堪,無法下台或跌、創,疼痛不已,故學者多難接受這種近乎殘酷的訓練。而其帶喜怒哀樂的神態,功淺者也難依樣畫瓢,雖喜其技卻不敢問津,很少有人能從學有終。如此授拳謀生,招生不易,一身高功,反而生存很難。迫於生計,少侯甚至一度為人做過保鏢。
少侯性格孤僻,心氣甚高,又喜打抱不平,且蔑視權貴,霸強護弱,剛直不阿,又弱於交際,不受嗟來之食,因而曲高和寡。1930年在南京等地授拳,因對環境不滿,又加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生存已至絕境。在這樣困窘的情況下,年近七十歲的少侯,還時有武師強邀比武。已是強弩之末的少侯,為維護楊家的聲譽,終於被逼自盡而亡。這位代不二出的國術大師,就這樣離開了人世。楊少侯的一生引人思考,令人同情。
二、楊澄甫
楊家太極拳第三代另一位傑出的人物是楊澄甫。從歷史上看,楊家有三位代表性宗師,一個是楊露禪,他是民間稱為楊家太極拳「創天下」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楊班侯,他是「打天下」的代表,第三個就是楊澄甫,他是將楊家太極拳「傳天下」的代表人物。
楊澄甫(1883——1936)名兆清,字澄甫。他自幼隨父親楊健侯習拳。楊家三代在北京傳拳達86年。
1.大器晚成
楊澄甫生就是個大器晚成的人。性情隨父親,與伯父迴異,天生為人溫和,又寡言少語,這樣的性子加上家裡日子過的又不錯,人已無發奮的動力。幼年隨父學拳,偏又遇上健侯對他溺愛,回憶自己早年練功之苦,對愛子澄甫不忍管束過嚴。這樣一來,澄甫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傳規矩,但並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楊澄甫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家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欲學大捋散手、粘劍粘桿,必需到楊府拳場,楊健侯在家中親自坐鎮,健侯思慮周密,布置得當,使澄甫授拳得以一帆風順。
1917年,健侯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澄甫說:「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你開門授徒,我在後面撐著。現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瞑目!」澄甫驚聞此言,痛徹心扉,垂淚叩首,發誓用功。
楊健侯逝世之後,澄甫閉門謝客,日夜苦練,此時他已34歲。楊健侯有一位家道殷實之門生,每月敬奉澄甫束脩大洋30元,作為安家費用。澄甫以每月6元大洋工資,僱用一名身強力壯大漢作為「活樁」。如此,一根白臘桿、一個人樁,陪伴楊澄甫閉門苦練6年,反覆悟父親所授之內功心法,終於內勁通靈,可以隨手將人樁發放至2丈以外。
當時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在北京天壇授拳,門徒眾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極名家。澄甫遂前往找吳氏試手。吳氏得知澄甫來訪,趕緊走出茶室招呼,兩人一搭手,澄甫順勢進圈,用了一招楊式老架提手上勢,手背貼在吳氏腹部,輕輕往上提了3下,吳順勢跳了3跳。楊吳本有同門之誼,又有眾多門徒在場,故澄甫點到為止,並未發勁。吳氏柔化功夫極好,往年澄甫與吳推手,往往無法將吳粘住,更不能將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將吳粘住,澄甫自知功夫長進,今非昔比,遂放心開門授徒,此時楊澄甫已40歲了。
北京練武行家極多,聽說楊三爺重開山門,上門討教者絡繹不絕。楊澄甫來者不拒,對方莫不隨手跌出丈外,甚至有人被澄甫騰空擊出二、三丈遠,跌至楊府門外,路人、圍觀者嘖嘖稱奇,於是楊澄甫名聲大噪。
據太極名家陳炎林先生講:「澄甫幼時不甚喜拳擊,年將弱冠,始從父學,父在,亦未深研拳中奧妙。父逝後,頓起覺悟,日夜苦練,終負盛譽。各種功夫卻由自研而得,誠絕頂聰慧之天才。如能在幼時悉心從父學習,則其造就,當不在乃祖下矣。」
2.太極巨擘
楊家有一整套嚴密的訓練方法:站樁須配合內功心法,有無極樁、虛步樁、獨立樁之分;打樁須往有彈性的樹桿上試用按、擠、靠、肘各種勁法,並且用白臘桿往樹榦上反覆刷勁。楊澄甫之樁功基礎極好,金雞獨立穩如泰山,推之不倒。他曾與眾門徒游上海法國公園,園內之法國梧桐樹榦粗壯,時值深秋,樹葉枯黃,澄甫往樹榦上施用靠勁,枯葉紛紛飄落,令觀者咋舌。澄甫勤練活樁,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將人擊出。
楊澄甫推手時,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氣於無形之中,拿住對方勁路,大喝一聲,將對方騰空放出。其發勁之猛,擊人之遠,無人能及。澄甫善用丹田內勁,發勁必定出聲,但未必用「哼哈」二字,隨口說聲「好」或「去吧」,對手即被拋出。他雖然身體肥胖,但身法、步法變化極快。有一次,楊澄甫與陳微明在樓上推手,澄甫突然發勁,微明如脫弦之箭往窗口飛去,眾門徒大驚失色,只見澄甫一個箭步往前躥躍,順手拉住微明足踝,大喝一聲:「回來!」陳微明雙足落地,立於窗前,嚇得面如土色。陳微明說:「老師手太重,學生受不起,可否打輕點?」澄甫伸出兩隻食指,粘住他的腕、肘,手指一沉,陳微明即往後騰跳不已。澄甫與長子楊振銘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表演推手,振銘突發按勁,澄甫右臂接勁,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銘即騰空飛出,黃景華與張玉站在2丈以外伸出手臂保護。振銘跌在景華與張玉身上,3人一起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善於用劍,劍法精妙。楊家所用之龍泉劍,往往為「半開口」,即劍刃不開口而劍尖開口,鋒利無比,可剁穿銅錢。張秀林之槍法久享盛譽,澄甫與張閉門切磋技藝,張用大桿,澄甫用竹劍,張以中平槍法出招,有翻江倒海之勢,澄甫大叫一聲:「大哥站穩!」閃身進步,劍隨身到,點中張手腕,槍桿落地。
楊家太極槍素負盛名。因楊班侯性躁勁猛,其母命其摘去槍頭,以免傷人,故楊家練槍均用無槍頭之白臘桿。澄甫所用之白臘桿,粗如酒杯,與對手練太極黏槍之時,兩桿緊貼,往複粘黏,毫無聲響,只聽澄甫猛喝一聲,對手即騰空跌出。楊澄甫門徒武匯川,身軀魁偉,體重200餘斤。有人曾觀看澄甫與武匯川練習黏槍,槍桿相交,澄甫出聲發勁,武匯川被騰空扔出3丈之遙,從堂屋跌出天井,將分隔堂屋與天井之柳木隔柵撞得粉碎,武匯川倒地之時,槍桿尚未脫手。
楊露禪和楊鍵侯都能做到掌中困燕,聽勁至靈,楊澄甫的聽勁也到達了極高的境界,他曾用一條普通的洋紗線,用手捏住一端,讓別人捏住另一端,讓對方以任何形式,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向任何一個方向拉去,而他總是能夠緊緊相隨,對方始終無法拉斷這跟線。
3.武德高尚
澄甫生平從不輕議其他門派之長短,並且一再告誡眾弟子,不得妄議其他門派短處。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就會說:「練功不易,練到這般地步,也算難得了。」此乃口德。
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傳統,與人推手,卻總是用長勁將對手彈放到丈外,決不用冷斷勁傷人內臟。澄甫內勁充沛,有時難免在無意之中傷人。有一次,澄甫在武漢與人比劍,用竹劍點人手腕,不料對方劍墜臂折,澄甫對此懊悔不已。因此,澄甫經常將雙手攏於袍袖之內,輕易不肯出手,此乃手德。
澄甫對其他門派極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聘請楊澄甫為太極門長,並且請楊澄甫帶幾位高足任教授之職。當時澄甫因北京拳場門徒眾多,各種事務均需妥善安排,一時未能成行。副館長李景林見澄甫遲遲未能到位就職,遂請孫式太極拳宗師孫祿堂為代理門長。孫不知張先生曾聘請楊澄甫,即將太極門改為武當門,由其徒眾擔任教授。楊澄甫不明情況,後率眾門徒到達南京,張之江設宴為澄甫洗塵。酒過三巡,張之江開言道:「國術館不能有兩位武當門長,可否請楊先生與孫先生比試一番,勝者留,敗者去。」澄甫坦然說道:「孫二哥是我義兄,應該由他當門長,不用比試。但教授職位已無空缺,眾門徒無處安插,楊某當即告辭,尚祈張館長見諒。」事後,澄甫對眾門徒說:「我與孫二哥情同手足,閉門切磋自然可以,豈能為了蠅頭微利當眾比拼?張先生豈有此理!」澄甫後來到上海,張之江自知理虧,遂推薦澄甫任浙江國術館教務長。
楊澄甫到上海時,吳鑒泉已在精武體育會教拳,他帶了火腿、燕窩、魚翅、名酒等禮物拜見楊澄甫。吳先生說:「三爺您可好?我吳家父子,在楊家學拳,至今以此為生。楊家之恩,沒齒不忘。」澄甫說:「楊吳本是一家,何分彼此?你教過的學生,我決不收留,你可以放心。」後來楊澄甫在滬授拳,如有吳家門徒想要改換門庭到楊家學拳,均被澄甫婉言謝絕。
楊澄甫雖然性情和順以武德服人,然正如環境的無情逼死了大英雄楊少侯一樣,楊澄甫也不能完全超脫於當時武術界的競爭。發生於浙江國術館時期的「楊、蕭之爭」,不僅對楊澄甫的聲譽小有影響,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他的健康,楊澄甫英年早逝,於此不無關係。這是一個武術界難以避免的歷史遺憾。
4.惠賜五洲
楊澄甫在教拳的過程中,善於總結,不斷提高,把楊露禪創造的「小架」和楊健侯的「中架」,改進成一百單八式的「大架」,後又進一步修改定型為「八十五式太極拳」。從此,楊式太極拳歷經三代,逐步定型了最受世人喜愛的集大成拳架。八十五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圓活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且有妙不可言之動速,形成了氣魄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由於它練法簡易,易於掌握,深受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一時間風靡全國,傳播的速度極快,在社會上推廣最為普遍,成一枝獨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體委按照此拳架創編了以24式太極拳為代表的一系列優秀套路,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成為實際上的國拳。楊澄甫創編此拳居功至偉,貢獻無與倫比。當然,楊澄甫簡化露禪老架,並不只有八十五式這一個套路,他是將老架十五個套路簡化為五個套路,即:兩個八十五架(陰陽腿),一個三十七架,一套太極長拳和一套太極散手,統稱「老五路」。此外還有許多重要的練法。
回顧楊澄甫的太極拳生涯及傳拳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1912年之後,楊澄甫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術教授,使太極拳進入國家正規學府,1925年,楊澄甫囑弟子陳微明所著《太極拳術》一書出版。1928年,任南京中央國術館太極拳教授、太極門長,從父、祖輩的私家授拳一躍而變成為國育才。1929年,應張之江之邀,到杭州任浙江國術館太極拳教授。1930年定居上海。1931年,由弟子董英傑整理《太極拳使用法》一書出版。1934年,應陳濟堂和李宗仁之邀到廣州教拳。同年,由弟子鄭曼青執筆《太極拳體用全書》公開出版,民國蔣中正、蔡元培等14位名人為該書題詞,足見影響之大。
1936年3月3日,楊澄甫因病逝世。他的一生在北京、武漢、南京、杭州、上海、廣州等地傳播太極拳,從學者不分男女老幼,弟子遍及全國和世界各地,桃李滿天下,健康上億人。據1931年版《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楊式太極拳傳人表」記載,楊澄甫入冊傳人43人,(另據2006年《永年縣太極志》載為57人)其中大家雲集、蔚為壯觀,成空前景象。楊澄甫影響力之廣,令人難以置信,為楊家幾代人之巔峰。
5、居功至偉
總結起來,楊澄甫宗師對太極拳事業有以下主要貢獻和啟示:
第一,楊澄甫是楊家太極拳承前啟後的大家,是楊式太極拳的定型者。
《永年太極拳志》概述中說:「在通過出版圖書進行傳播和宣傳上,楊式太極拳的傳人們,也走在了歷史的前列。1925年和1934年出版的《太極拳術》和《太極拳體用全書》,兩書圖文並茂,愛好者一冊在手,便可按圖索驥,比劃學習,這一點是其它流派所望塵莫及的。」
第二,楊澄甫是「近代太極拳傑出的教育家」。
尤其是一九二八年以後,他成為國民政府的武學教授: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大家輩出,群星燦爛,公認楊澄甫為最高權威。
第三,楊澄甫是最終完成太極拳的偉大改造,造福人類健康的偉人。
他創編了八十五式太極拳,總結了最精湛科學的練法,完成了楊式太極拳的偉業。影響了所有其它流派的太極拳,在整個太極拳界出現了「楊化」現象。甚至影響了外家拳,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力量。楊澄甫是堪與其祖父楊露禪齊名的太極偉人。
第四,楊澄甫是將太極拳國家化的第一人。
由於他對楊式太極拳的定型,使得楊式太極拳成為實際上的國拳。後來,在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家武術院創編出了以「簡化太極拳」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套路,影響到全世界。楊澄甫的定型架受到民國政府和新中國政府的高度認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均為太極拳題詞,並在全國提倡,這在中國武術史上是空前的。
(作者系邯鄲市地方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
推薦閱讀:
※【轉載】浩瀚的網路,流水的朋友
※(3)[轉載]生命中那些該想清楚的事
※【轉載】東四命震宅
※[轉載]五行能量
※[轉載]咳嗽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