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5)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5) 第二冊卷21-卷40 卷第三十二釋初品中四緣義  問道人譯

複次,先論議中已破生法。若無生者,未來、現在亦無生,云何不等?又復過去世無始,未來世無後,現在世無住,以是故三世平等名為如。行是如已,入無量法性中。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

(又,前面的論議中已破生法。如果沒有生,未來、現在也沒有生,為什麼不等?再說過去世無始,未來世無後,現在世無住,所以三世平等名為如。行這樣的如後,入無量法性中。法性的意思,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

法性名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諸佛賢聖,以智慧、方便、持戒、禪定,教化引導,令得是涅槃法性。

(法性名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象這樣一切世間法中,都有涅槃性。一切佛賢聖,用智慧、方便、持戒、禪定,教化引導,使他們得此涅槃法性。)

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皆使為金。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冶錮石,然後得金。  

(利根的人即知這一切法都是法性;譬如有神通的人,能變瓦石都使為金。鈍根的人方便分別求索,才得法性;譬如大冶錮石,然後得金。)

複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於海,合為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

(又,如水性下流,所以會歸於海,合為一味;一切法也是這樣,一切總相、別相,都歸法性,同為一相,作者叫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才停止;)

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本未生,滅諸戲論,是名為法性。又如犢子周慞鳴呼,得母乃止;

(一切法也是這樣,智慧分別,推求後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本未生,滅一切戲論,這樣名為法性。又如牛犢周慞鳴呼,找到母親才停止;)

諸法亦如是,種種別異,取捨不同,得到自性乃止,無復過處,是名法性。實際者,如先說:法性名為實,入處名為際。

(一切法也是這樣,種種差別,取捨不同,得到自性才止,沒有再超過這裡的了,這名法性。實際的意思,如前面說的:法性名為實,入到這裡名為際。)

複次,一一法有九種:一者、有體;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雖同四大造,而眼獨能見,耳無見功,又如火以熱為法,而不能潤;三者、諸法各有力,如火以燒為力,水以潤為力;四者、諸法各自有因;

(又,每一種法有九個特徵:一、有體;二、各各法有異於其它法的功用,如眼、耳雖同是四大造,而眼獨能見,耳沒有見的功能,又如火以熱為法,而不能潤;三、一切法各有力,如火以燒為力,水以潤為力;四、各種法各自有因;)

五者、諸法各自有緣;六者、諸法各自有果;七者、諸法各自有性;八者、諸法各有限礙;九者、諸法各各有開通方便。諸法生時,體及余法,凡有九事。知此法各各有體法具足,是名世間下如。

(五、各種法各自有緣;六、一切法各自有果;七、一切法各自有性;八、一切法各有限礙;九、一切法各各有開通方便。一切法生時,體及余法,共有九個特性。知道這些法各各有體有法具足,這叫世間下如。)

知此九法終歸變異盡滅,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從不凈出,雖復澡浴嚴飾,終歸不凈。是法非有非無、非生非滅,滅諸觀法,究竟清凈,是名上如。  

(知道此九法終歸變異滅盡,這叫中如。譬如此身,從不凈中生出,雖再澡浴嚴飾,終歸不凈。這些法不是有不是無、不是生不是滅,滅一切觀法,究竟清凈,這叫上如。)

複次,有人言:是九事中有法者,是名如。譬如地法堅重,水法冷濕,火法熱照,風法輕動,心法識解,如是等法名為如。

(又,有人說:「此九事中有法的,這些名如。」譬如地法堅重,水法冷濕,火法熱照,風法輕動,心法識解,象這樣等法名為如。)

如經中說:有佛無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間,所謂無明因緣諸行,常如本法。法性者,是九法中性。實際者,九法中得果證。

(如經中說:有佛無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間,所謂無明的因緣有各種行,常如本法原來的樣子。法性,是九法中的性。實際,是在九法中得果證。)

複次,諸法實相,常住不動。眾生以無明等諸煩惱故,於實相中轉異邪曲;諸佛賢聖種種方便說法,破無明等諸煩惱,令眾生還得實性,如本不異,是名為如。

(又,一切法的實相,常住不動。眾生因為無明等眾煩惱,在實相中轉異邪曲;眾佛賢聖種種方便說法,破眾生的無明等各種煩惱,使眾生還得實性,如本不異,這名為如。)

實性與無明合,故變異則不清凈;若除卻無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凈。實際名入法性中,知法性無量無邊,最為微妙,更無有法勝於法性、出法性者,心則滿足,更不余求,則便作證。

(實性與無明合,所以變異則不清凈;如果除卻無明等,得到他們的真性,這名法性清凈。實際的意思是入法性中,知道法性無量無邊,最為微妙,更沒有法勝於法性、出法性的。心則滿足,不再求其他的,則便作證。)

譬如行道,日日發引而不止息,到所至處,無復去心;行者住於實際,亦復如是。如羅漢、辟支佛住於實際,縱復恆沙諸佛為其說法,亦不能更有增進,又不復生三界。

(譬如走路,天天行走而不止息,到達目的地,就沒有再走路的心了;修行的人住於實際,也是這樣。如羅漢、辟支佛住於實際,雖然有恆沙眾佛為他說法,也不能更有增進,又不再生三界。)

若菩薩入是法性中,玄知實際,若未具足六波羅蜜,教化眾生,爾時若證,妨成佛道;是時菩薩以大悲精進力故,還修諸行。

(如果菩薩入此法性中,深知實際,如果沒有具足六波羅蜜,教化眾生,那時如果作證,妨成佛道;這時菩薩因大悲精進力,還修眾行。)

複次,知諸法實相中無有常法,無有樂法,無有我法,無有實法,亦舍是觀法;如是等一切觀法皆滅,是為諸法實如涅槃,不生不滅,如本未生。

(又,知道一切法實相中沒有常法,沒有樂法,沒有我法,沒有實法,也捨去這些觀法;象這樣等一切觀法都滅,這是一切法實如涅槃,不生不滅,如本未生。)

譬如水是冷相,假火故熱,若火滅熱盡,還冷如本。用諸觀法,如水得火,若滅諸觀法,如火滅水冷,是名為如。如實常住。何以故?諸法性自爾。

(譬如水是冷相,假火而熱,如果火滅熱盡,還冷如本。用各種觀法,如水得火,如果滅各種觀法,如火滅水冷,這名為如。如實常住。為什麼?一切法性自然是那樣。)

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得涅槃種種方便法,亦名為法性;若得證時,如、法性則是實際。  

(譬如一切色法都有空的成分,一切法中都有涅槃性,這名法性。得涅槃種種方便法,也名為法性;如果得證時,如、法性就是實際。)

複次,法性者,無量無邊,非心心數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極於此,是名真際。

(又,法性,無量無邊,不是心心數法所能量的,這名法性。妙極於此,這名真際。)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析一毛為百分,欲以一分毛,盡舉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諸水,而不擾水性,當學般若波羅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火一時皆燃,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訶薩,欲一吹令滅,當學般若波羅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大風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諸須彌山,如摧腐草;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指障其風力令不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佛何以不讚歎諸菩薩六度等諸功德,而讚歎此大力?  

(【論】問:佛為什麼不讚歎眾菩薩六度等各種功德,而讚歎此大力?)答曰:眾生有二種:一者、樂善法,二者、樂善法果報。為樂善法者,讚歎諸功德;為樂善法果報者,讚歎大神力。  (答:眾生有二種:一、喜歡善法,二、喜歡善法果報。為喜歡善法的人,讚歎各種功德;為喜歡善法果報的人,讚歎大神力。)複次,有人言:「四大之名,其實亦無邊無盡,常在世故,無能悉動量其多少。人雖造作城郭台殿,所用甚少。地之廣大,載育萬物,最為牢固。(又,有人說:「四大所成的東西,其實也無邊無盡,因常在世,沒有能全部動量它的多少的眾生。人雖造作城郭台殿,所用甚少。地的廣大,載育萬物,最為牢固。)為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及須彌諸山微塵,皆欲盡知其數,及一一微塵中眾生業因緣,各各有分,欲知其多少,當學般若波羅蜜。」(因為此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及須彌眾山微塵,都想全部知到它的數,及一一微塵中的業因緣,眾生各各有分,想知道它的多少,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一石土之微塵,尚難可數,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微塵之數?是不可信!

 (問:一塊石土中的微塵,尚難數清,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及眾山的微塵數?這不可信!)

答曰:聲聞、辟支佛智慧,尚不能知,何況凡夫?是事諸佛及大菩薩所知。如法華經說:譬喻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末以為塵,東方過千世界下一塵,如是過千世界復下一塵,如是盡三千世界諸塵。

(答:聲聞、辟支佛智慧,尚不能知,何況凡夫?此事一切佛及大菩薩所知。如法華經說:譬喻三千大千世界的地及眾山,把它碾成微塵,向東方過一個千世界點下一塵,象這樣過一個千世界再點下一塵,像這樣點盡三千世界所有塵。)

佛告比丘:是塵數世界,算數籌量可得知不?諸比丘言:不可得知!

(佛告訴比丘:「這些微塵數的世界,算數籌量可得知不?」眾比丘說:「不可得知!」)

佛言:所可著微塵、不著微塵諸國,盡皆末以為塵,大通慧佛出世已來,劫數如是。如是無量恆沙等世界微塵,佛大菩薩皆悉能知,何況一恆河等世界! 

(佛說:「所點微塵、不點微塵的國土,全都碎為微塵,大通慧佛出世已來,劫數像這樣多。」象這樣無量恆沙等世界微塵,佛大菩薩全都能知,何況一恆河等世界!)

複次,無量者,隨人心說。如大海水名為無量,而深八萬由旬,大身羅睺阿修羅王,量其多少,尚不以為難。

(又,無量是隨人心說的。如大海水名為無量,而深八萬由旬,大身羅睺阿修羅王,量它的多少,尚不以為難。)

問曰: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是智慧?

(問:為何行般若波羅蜜得這樣的智慧?) 

 答曰:有人行般若波羅蜜,滅諸煩惱及邪見戲論,入菩薩甚深禪定,念智清凈增廣故,則能分別一切諸色微塵,知其量數。

(答:有人行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及邪見戲論,入菩薩甚深禪定,因為念智清凈增廣,則能分別一切色微塵,知它的量數。) 

 複次,諸佛及大菩薩,得無礙解脫故,過於是事,尚不以為難,何況於此!

(又,一切佛及大菩薩,因得無礙解脫,超過這樣的事,尚不以為難,何況這樣的事!)

 複次,有人謂地為牢堅,心無形質,皆是虛妄;以是故,佛說心力為大。行般若波羅蜜故,散此大地以為微塵。以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故,勢勝於水;

(又,有人說地為牢堅,心無形質,都是虛妄;因為這些原因,佛說心力為大。因行般若波羅蜜,散此大地為微塵。因地有色、香、味、觸重,自然無所作;水少了香,動作勝地;火因少了香、味,勢力勝於水;)

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火;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系縛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雖無煩惱;以心取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無漏心,雖不取相,以智慧有量;

(風因少了色、香、味,動作勝火;心因沒有色香味觸,所作事時力大。又因心有多種煩惱結使系縛,使心力微少。有漏善心,雖沒有煩惱;因心取各種法相,其力也少。二乘無漏心,雖不取相,因為智慧有量;)

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分別,取諸法相故,不盡心力。諸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禪定,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劣;

(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分別,因取各種法相,不能全部發揮出心的力量。一切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在禪定中,對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一切法的實相,其實沒有不同,但智慧有優劣;)

行般若波羅蜜者,畢竟清凈,無所掛礙,一念中能數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何況十方各一恆河沙世界!

(行般若波羅蜜的人,畢竟清凈,無所掛礙,一念中能數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眾山微塵,何況十方各一恆河沙世界!)

 複次,若離般若波羅蜜,雖得神通,則不能如上所知。以是故說:欲得是大神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又,如果離般若波羅蜜,雖得神通,則不能如上所知。所以說:想得這樣的大神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有人言:一切諸物中,水為最大。所以者何?大地上下四邊,無不有水。若護世天主不節量天龍雨,又無消水珠者,則天地漂沒。又以水因緣故,世間眾生數、非眾生數皆得生長,以是可知水為最大。

(又有人說:「一切物中,水為最大。為什麼?大地上下四邊,無不有水。如果護世天主不節量天龍下雨,又無消水珠的話,則天地漂沒。又因為水因緣,世間眾生數、非眾生數都得生長,由此可知水為最大。」)

是故佛說:菩薩欲知水渧多少,渧渧分散令無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所以佛說:菩薩欲知水渧多少,渧渧分散使水無力的,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有人言:火為最大。所以者何?除香、味故。又以水出處甚多,而火能滅之;大火之力,能燒萬物,能照諸闇,以是故知火為最大。是故佛說:菩薩欲吹滅大火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又有人說:「火為最大。為什麼?因為除去了香、味。又因為水出處甚多,而火能滅它;大火之力,能燒萬物,能照各種暗,所以知道火為最大。」所以說:菩薩欲吹滅大火的,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火因於風,乃得燃熾,云何相滅?

(問:火因於風,才得燃熾,為何相滅?)

 答曰:雖復相因,過則相滅。

(答:雖然火因於風,風太過就滅火。)  

問曰:若爾者,火多無量,口風甚少,何能滅之?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火多無量,口風甚少,何能滅火?)

答曰: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因禪定得神通,能變身令大,口風亦大,故能滅之。又以神力,小風能滅;譬如小金剛,能摧破大山。以是故,諸天世人見此神力,皆悉崇伏。

(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因禪定得神通,能變身使大,口風也大,所以能滅它。又以神力,小風能滅;譬如小金剛,能摧破大山。所以,眾天世人見此神力,全部都崇敬拜伏。) 

複次,菩薩以火為害處廣,憐愍眾生故,以神力滅之。又以三千世界成立甚難,菩薩福德智慧故,力能制之。

(又,因為火為害的地方多,菩薩憐愍眾生,用神力滅它。又因為三千世界成立甚難,菩薩有福德智慧,力能制火。)  

復有人言:於四大中風力最大,無色、香味故,動相最大。所以者何?如虛空無邊,風亦無邊,一切生育成敗,皆由於風,大風之勢,摧碎三千大千世界諸山。

(又有人說:「在四大中風力最大,因為沒有色、香味,動相最大。為什麼?如虛空無邊,風也無邊,一切生育成敗,都由於風,大風之勢,摧碎三千大千世界眾山。」)

以是故佛說:能以一指障其風力,當學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實相,無量無邊,能令指力如是。

(所以佛說:能用一指障其風力,當學般若波羅蜜。為什麼?般若波羅蜜實相,無量無邊,能使指力大到這樣。)
推薦閱讀:

凈土十疑論(原文·白話釋·提要) 第三疑
大智度論 白話譯(31)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7)
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記白話解
大智度論 白話譯( 第二冊2)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