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典詩八五律第四講

古典詩八五律第四講

主講:竹雨心情

律詩的對仗(下)

朋友們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們繼續講對仗。上節課我們講了律詩對仗的幾種形式和修辭方法上的對仗,今天我們接著講對仗,一共兩個內容:義對和律詩對仗的變化技巧

從我們上節課講的內容可以看出,對仗理論講究: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但實際上有大量的特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詩詞中有詞性、結構不對應的句子。這就是所謂的半對仗、半不對仗的現象。一般也稱之為義對。下面我就來講講義對。

義對

那麼到底什麼是義對呢?所謂的義對指的是只重其義而不拘其詞性。詞性是現代漢語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這樣學習漢語的。大體上說,古人只論實詞、虛詞。名詞為實詞,其它都是虛詞。義對的「義」為字義、詞義。可延伸到字意,詞意,句意。義對之「對」有兩層意思。主要是成雙結對的「對」,但亦包含「不同、相對」之意。

義對是用「義」構成匹配。這裡說的匹配,就是義對上下內容不同,卻有著共同的目的。

比如:

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

  「一別後==十年間」寫的是別離。

比如: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幾時到==秋水多」寫的是懷念。

此外,強調「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奮/華夏騰飛」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費詩句了。

故「義對」是以「意義」構成「對兒」,有著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們不妨這樣歸納:格律詩中的義對是對偶方法的總稱,所有的對偶都可以歸根於義對。只是詩人們在義對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勻稱和對應,講究詞類,甚至講究結構。於是就有了所謂工對和寬對。

 再舉一個例子:

 唐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一揮手==萬壑松……。它們構成一對兒,共同描述彈琴的狀態和效果。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一為別==萬里征……。它們構成一對兒,共同構成將隔萬里的壯別。

 義對在意思上構成匹配,而沒有拘泥詞性,當然絕不是任意而對,雖不拘詞性,卻是有章法而依。具體有這樣幾種表現:

 1、義對中必有工對的部分。比如「一揮手==萬壑松」之中的「一、萬」。如果是「常揮手==萬壑松」就不行了。

 2、句子的一部分採用了義對,另一部分最好就要講究詞類,盡量追求工整。

 3、義對多應用在偶句的最後三個字。

 4、對於近體律詩,兩個對偶句,其中一個有義對(多出現在頜聯),另一個最好就要工對(多出現在頸聯)。

這個大家有時間自己可以去試著找找例子,看看是不是這樣。

律詩對仗的變化技巧

王力先生說過:「關於對偶,我們不要光看見古人求同的方面,還要看見古人求異的方面,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那麼,在律詩的創作中如何運用好對偶句呢?在這裡我們就列舉幾種律詩對仗的變化技巧,希望對以後同學們的律詩寫作中有所啟發和幫助。

1、時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聯從時間入手描寫,另一句或一聯則從空間入手描寫,以增強表達內容的變化。如:

①浮雲一別後(空間),流水十年間(時間)。(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②十年塵土青衫色,(時間)萬里江山畫角聲。(空間)(陸遊《晚晴聞角有感》)

③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空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時間)(王維《山居秋暝》)

④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空間)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時間)(李商隱《隋宮》)

以上的「浮雲一別後」、「萬里江山畫角聲」句從空間角度寫,而「流水十年間」、「十年塵土青衫色」句從時間角度寫。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聯從時間角度寫,而「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聯從空間角度寫。時空兩個角度相互映襯,從而拓展了詩句的表達內容。

2、動靜有序

即一句或一聯寫動態,另一句或一聯則寫靜態。如:

①祖帳連河闕(靜態) ,軍麾動洛城(動態)。(杜審言《送崔融》)

②孤城背嶺寒吹角(動態),獨樹臨江夜泊船。(靜態)(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阮中丞》)

③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靜態)。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動態)。(王維《山居秋暝》)

④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靜態)

射工巧伺遊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動態)(柳宗元《嶺南江行》)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寫動態,如「軍麾動洛城」、「孤城背嶺寒吹角」,而另一句則著力渲染出靜的境界,如「祖帳連河闕」、「獨樹臨江夜泊船」。或一聯描寫動態,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射工巧伺遊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而另一聯則描寫靜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兩句或兩聯一動一靜,自可相映成趣。

3、視聽轉換

在律詩中,視覺與聽覺是構成對偶句最常見的感覺形式,當然也可以用味覺、嗅覺與觸覺等。如:

①閉門向山路(視覺),深柳讀書堂。(聽覺)(劉昚虛《闕題》)

②長樂鐘聲花外盡(聽覺),龍池柳色雨中深(視覺)。(錢起《贈闕下裴舍人》)

③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視覺)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聽覺)(杜甫《春宿左省》)

④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聽覺)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視覺)(李頎《宿瑩公禪房聞梵》)

以上一句寫聽覺形象,如「深柳讀書堂」、「長樂鐘聲花外盡」,另一句則寫視覺形象,如「閉門向山路」、「 龍池柳色雨中深」。或一聯寫聽覺形象,另一聯則寫視覺形象,如「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為聽覺形象,而「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為視覺形象。視聽結合,聲色相映。

4、宏微對比

對偶句中,一句著眼於宏觀或多數,從大場面描寫;另一句則著眼於微觀或少數,從小場面描寫。如:

①山川亂雲日(宏),樓榭入煙宵(微)。(陳子昂《春日登九華觀》)

②海內存知己(微),天涯若比鄰(宏)。(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越國舊無唐印綬(宏),蠻鄉今有漢衣冠(微)。(許渾《朝台送客》)

④星河似向檐前落(宏),鼓角驚從地底回(微)。(元稹《以州宅誇樂天》)

以上為宏觀與微觀之變化,有鏡頭遠推近拉變化之妙,增強詩的靈動性,調動讀者思維。

5、數字巧對

在同一聯的的對偶句中,雖然只有寥寥的幾個數字,卻能變化無窮,使人得到極大的趣意。通過數字的對比,使語句開合有度,以增強語言張力。如:

①一旦雄圖盡,千秋遺令開。(沈佺期《銅雀台》)

②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崔曙《奉試明堂火珠》)

③六時行徑空秋草,幾日浮生哭故人。(《題靈祐和尚故居》)

④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⑤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以上句中「一旦」與「千秋」、「 雙月滿」與「一星孤」,「 六時」與「幾日」、「 一身」與「萬死」、「 六千里」與「十二年」、「 萬里」與「千家」都是以意象數目形成強烈的反差效應,以抒發詩人某種特殊環境下的情感。既可使句式顯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悅目。此外,諸、眾、獨等字均可作為數字用。

6、情景分述

即一聯側重描寫景物,另一聯則側重於抒發情感。但上下聯應儘可能有所變化,要力免「合掌」之嫌。如:

①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岑參《寄託左省杜拾遺》)

頷聯寫在朝為官的平時之景象,頸聯寫向老友傾吐內心之悲情,節奏也所有改變。

②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頷聯寫岸上與江面之景,頸聯則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③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色,御苑砧聲向晚多。(李頎《送魏萬之京》)

頷聯寫別時及別後的孤獨、冷清之情,頸聯寫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④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盧綸《晚次鄂州》)

頷聯寫舟中生活之情,頸聯寫異地逢秋之景。

7、虛實相生

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與實是相輔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則表明虛也是一種存在,虛絕不是無。這種存在,是靠實生髮出來的,是在實的基礎上通過大腦的想像創造出來的。而虛和實又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那究竟什麼是實什麼是虛呢?簡單說一下

眼前之景為實想像虛構之景為虛

景物為實情感為虛

形象為實抽象為虛

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虛實相生,即一句或一聯寫虛,另一句或一聯寫實。如:

①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實)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虛)(上官婉兒《彩書怨》)

②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虛)

大漠兵無阻,窮邊有客游。(實)(張喬《書邊事》)

③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虛)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實)(崔顥《黃鶴樓》)

④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實)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虛)(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此四聯中①④頷聯寫實,頸聯寫虛;②③頷聯寫虛,頸聯寫實。虛實結合,相映生輝。

8、行雲流水

即流水對。同一聯中的兩句話,從形式看是兩句話,實際上是一整句話分開成兩句來說,如同流水般一氣呵成。前後兩個句子在意義上有連貫、因果、條件、轉折關係,但位置不能互換。如:

①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裡逢。(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

②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

③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④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甫《秋興八首》之二)

流水對使句子轉換自然流暢,形式活潑多樣,又能提高遣詞鍊句的能力。律詩中如果能夠很好地使用流水對,詩就顯得更加生動,飽滿。

9、虛字奇趣

在古今律詩中,將文言虛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聯,若運用的恰到好處可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孫德謙在《六朝麗指》中指出:「對句之中,亦當少加虛字,使之動宕。」我們藉以說成虛字對。因為虛字沒有實義,所以一幅聯中不可能全是虛字。主要是說虛字在律詩中,上下對偶,妙趣橫生,又無形中增加了對偶句的古典韻味,亦不失化平淡為奇趣之一法也。如:

①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據心。(杜甫《峽口》)

②古人稱逝矣,吾道卜終焉。(杜甫《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

③倦客再遊行老矣,高僧一關故依然。(蘇東坡《書普慈長老壁》)

④日之夕矣歸何處,天有頭乎想什麼。(聶紺弩《代答周婆》)

⑤老夫耄矣人誰信,微子去之跡悲哀。(聶紺弩《寄高旅》)

10、色彩鮮艷

即以顏色詞入對,能使詩句優美,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

①綠奔穿內水,紅落過牆花。(韋莊《延興門前作》)

②愁窺白髮羞微祿,悔別青山憶舊溪。(岑參《首春渭西郊行呈藍田張二主簿》)

③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

戶多輸翠羽,家自種黃甘。(韓愈《送桂州嚴大夫》)

④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

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白居易《西湖留別》)

11、疊字連用

疊字,又名「重言」,系指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疊字在對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視,而且應該是聯中的精華所在。運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詩的品味。如:

①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王績《野望》)

②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螢。(李商隱《細雨》)

③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杜牧《早雁》)

④遠樹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獨傷春。(李嘉祐《自蘇台至望亭驛人家盡空春物增思悵然有作因寄從弟紓》)

以上給大家介紹了關於律詩對仗的基本知識,講了對仗的含義、功能、種類和技巧。但文無定法,我們要靈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為律所縛」, 寫詩是一種文學積累的結果,沒有捷徑,只有多學多讀多看古人的優秀作品,日積月累,厚積薄發,只有我們的內涵豐富,肚裡有了墨水,才有東西可寫,才不會一寫詩詞就碰壁撞牆。

前面我們已經練習寫了三講的五律,大部分同學都寫得有模有樣,看來基礎掌握的不錯,從這一講開始我們進入詠物詩的練習,把詠物詩寫好了,其他都不在話下,特別是情詩,那是手到擒來。

下面分析兩首詠物詩,看看古人是怎麼寫詠物詩的,借鑒一下人家怎麼寫,我們也依葫蘆畫瓢,那樣事半功倍,這就是做現代人的優勢,有例子可循。

五律 蟬

唐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蟬本來就因棲息於高枝,難得一飽;它鳴叫不停,卻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無窮啊。「以」,因。古人誤以為蟬餐風飲露,所以說「高難飽」。「費聲」,指鳴聲頻頻。

  就真實情況而言,蟬並非是因身在高處,不肯飛下來乞食而「難飽」;它的鳴叫聲中也沒有什麼恨意,這完全是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託。「高」,語義雙關,喻指人的品格高潔。

  詩人自許清高,不肯屈就,結果只落得生活困頓,這不就是「高難飽」嗎?他曾向令狐綯等當權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可最終還是不被人理會,依舊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困境,這難道不是一場「徒勞」嗎?在這裡,蟬已經完全人格化了,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所以紀昀說開頭兩句是「意在筆先」。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徹夜悲鳴,叫到五更天,已是聲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斷絕了。可是那些樹呢,依舊碧綠青翠,任憑蟬叫得如何凄苦動人,也是無動於衷,真是無情啊!

  蟬聲與樹木的碧綠本來是毫不相干的,詩人卻責怪樹木的冷酷無情。顯然,這同樣是在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寫自己的哀告無門、受人冷落。曾經有過深交的令狐綯等人本來是可以幫助李商隱的,可是,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處處排擠打擊他。在這樣的境況下,詩人怎能不怨恨與激憤。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這兩句轉向詩人自敘:我職卑祿薄,到處漂泊,早已丟下的家鄉田園,已是一片荒蕪。

  《戰國策·齊策》里有一則故事,桃偶譏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發洪水的時候,你就完了。」泥人說:「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來了,儘管我會沒了人形,但我還可以被沖回西岸家鄉去。而你呢,你是東國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來,你還不知道漂泊到哪裡去呢?」後來就用「梗泛」來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梗」,樹木枝條。「泛」,漂流。李商隱長年輾轉於各地為他人做幕僚,職位卑微,俸祿微薄,故稱「薄宦」。

  「故園蕪已平」,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化用而來。陶淵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鄉的田地快要荒蕪了,就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自己也是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呢?可是,故園荒蕪,似乎已經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進亦難,退亦難!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君」,指蟬。「警」,警醒,這裡有觸動的意思。蟬在告誡什麼呢?有人說是警告詩人為什麼不及早回頭,早歸故園;有人則認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

此聯前一句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手法寫蟬。後一句「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合起來,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這首詩的起承轉合很明顯,首聯從聲音方面交代了蟬的居住環境和基本特性,既是說蟬,也是說自己的聲音不被當權者重視,整天吶喊,沒人理他,都是徒勞的,他在這裡很好的找到了自己和蟬的契合點,他倆都是徒勞喊整天的。起句點出了蟬,也暗示自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箭雙鵰。

頷聯承首聯繼續拓展,從恨費聲來的,大家看看是不是呢?整天叫,五更了呢,都累了,欲斷,就是就要停了,喊不動了,下句一樹碧綠,反襯周圍環境對他的漠視,你喊不喊,樹都還是那樣碧綠無情。

頸聯直接轉到人身上,也就是作者自己,反應孤獨,這裡也沒有脫開蟬,蟬也孤獨,從上面幾句看,蟬在古代也是孤獨無助的。

尾聯又回到蟬的叫聲上,在這裡,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大家看看這個布局其實也很簡單,慢慢揣摩揣摩。

七律 鷓鴣

唐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鷓鴣由於啼鳴與眾不同(很像"行不得也哥哥"),頗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詩人們的離愁別緒,藉以抒發哀怨感慨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

詩的首聯描寫鷓鴣的習性和形貌特徵。"暖戲煙蕪錦翼齊",是說這種鳥喜歡在溫暖的荒野里嬉戲,羽毛鮮明美麗又齊整。這種鳥與哪一種鳥比較相似呢?"品流應得近山雞",在類別上應當與山雞相近。這首詩除題目外,在詩中並無"鷓鴣"二字,但從首聯的描寫中,讀者已經可以看出或者說猜出是詠鷓鴣,而不是詠蟬或孤雁之類了。

頷聯"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以"雨昏""花落"點染環境,形成凄迷意境、傷感氛圍;而"青草湖""黃陵廟"更可勾起讀者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楚國詩人屈原遭讒去職,長期流浪於這一帶,最後懷抱沙石自沉於汨羅江。黃陵廟即娥皇、女英二妃廟。相傳帝舜南巡,死葬蒼梧之山,二妃追尋至此,淚下沾竹,溺於湘江,後人在洞庭湖畔的黃陵山上立祠祭祖,這就是黃陵廟。遊子在雨昏花落之時、湖邊古廟之中,聞鷓鴣之啼,定會倍感其聲之哀怨凄惻。清人沈德潛評論這兩句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句勝於"鉤陶格磔"(像鷓鴣啼聲,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中"正穿屈曲崎嶇路,又聽鉤陶格磔聲"之句)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卷一六)在這首詩中,"啼"為詩眼。

頸聯"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緊承上句"啼"字而來。遊子一聽到鷓鴣啼聲,就禁不住以袖拭淚;閨中少婦剛開始唱曲,就傳來鷓鴣的啼聲,難過得把眉眼也低下來了。"乍"、"才"兩個虛詞極寫鷓鴣啼聲之感動人心,"征袖濕"、"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鷓鴣啼聲之悲。

尾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又回到鷓鴣雌雄對啼上來。"相呼相應"既明寫鷓鴣對啼的特性,又暗指遊子、佳人的心靈呼喚。在那夕陽西下時分,從湘江兩岸的苦竹叢中傳來雌雄鷓鴣一呼一應,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遊子濃重的鄉愁旅思?詩人吟詠鷓鴣,沒有把主要筆墨用於描寫它的形貌或摹擬它的叫聲,而是著意表現它的叫聲給人的感受,因而更為傳神。

這就是以點帶面。

鄭谷這個鷓鴣布局,比較適合我們,比較簡單,不像李商隱寓意那麼深。

首聯寫了鷓鴣的形狀樣子,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是狀物,就是描述,告訴我們鷓鴣就是這個樣子。

頷聯從聲音寫,表面沒有接首聯,但是主語是題目,所以首聯和頷聯意思上是連接的。前兩聯並列出現,從事物的兩個方面來狀物,不過頷聯多少帶入了些情感,一個是黃昏,一個是廟裡,顯示出凄苦的形象。

然後頸聯,是在頷聯的基礎上來的,就是根據頷聯來寫的,根據這個聲音,因為頷聯的聲音描寫加入了情感因素,所以這個頸聯這裡就把這個聲音的情感因素放出來,同時轉到了人。

然後尾聯這裡,他是宕開的,沒有繼續寫遊子佳人,而是以鷓鴣的一點特性來景結的,以景來襯情,苦竹叢深,還日向西,陰暗的環境,給人以低沉的情緒。

寫詠物詩最重要的第一個關鍵:「不即不離,不沾不脫」,這八字就是上面這兩首詠物的概括,也是所有詠物詩的概括,大家課後好好體會一下,慢慢揣摩其中的意味。

詠物詩重要的第二個關鍵:「找到物和人的契合點」,那樣才好下手。

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古典詩八五律第四講作業:

以自己的生肖為題,模仿李商隱《蟬》或者鄭谷《鷓鴣》的布局,五律一首,平水韻,注意中二聯的變化,詠物與抒情的結合。


推薦閱讀:

古典詩歌鑒賞的快速切入方法
古典詩詞鑒賞:「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賞析
中國古典舞教材:基本舞姿
古典文學裡丈母娘和婆婆誰形象更壞
美文朗誦:古典的月亮

TAG: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