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設備管理的迷失與未來
在公立醫院,有一個科室的負責人是可以輪轉的,護士長可以當,財務人員可以當,信息處的人也可以當。懂行的人讀到這裡已經有了答案,就是這個科室,遊走於行政、後勤與醫技之間,在外包與自我之間彷徨、糾結。
有些縣級醫院還沒這個科室的獨立建制,有些獨立出來了,整個科室也只有2到3個人,在三甲醫院,這個科室普遍有10到20個人。他們在名義上管理著醫院成千上萬台件的醫療設備,從輸液架到大型CT,總資產往往過億元,動輒超過10億元。
看起來,醫院設備科責任重大,但其身份和地位卻遠遠不能與之匹配。長期以來,設備科人員只給人留下採購員和維修工的印象。
實際上,設備科的現狀只是觀察醫院設備管理的一個窗口。問題要放到更大的層面上去討論。作為醫院管理內容之一的設備管理和作為學科發展的醫學工程究竟遭遇了什麼樣的困局?
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是,醫院院長和醫務人員隨口就能表達出這種態度鮮明的觀點:醫療設備在臨床檢查治療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減少風險及故障的發生,是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在醫療器械展和相關論壇上,也常常可以聽到專家慷慨激昂的聲音:「醫學工程正在和醫療、護理一起成為醫學發展的三大組成部分,醫學工程部也成為醫院發展的重要科室!」
這樣具有鼓動性質的聲音在邏輯和理論上完美無缺,聽起來激奮人心,但眾所周知,實際情況是設備管理已經淪為醫院管理中最為邊緣和薄弱的角落之一。
現實和理論上的巨大鴻溝讓很多置身其中的人迷失、無奈。解放軍總醫院(以下簡稱「301醫院」)醫學工程與維修中心主任曹德森甚至認為,現階段醫院還不知道醫學工程的內涵和外延,不知道它的定位和職能,在管理上集體無意識、集體無能、集體自甘墮落。
與醫療質量和安全息息相關的設備管理何至於此?對整個行業、對患者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醫學工程何以發展,何去何從?一系列問題早已浮出水面,關鍵是行業如何認識,又如何應對。
管理「無效」
多年來,作為規模快速擴張的必要支撐,公立醫院競相購置醫療設備,開啟了一輪設備競賽,大量設備湧入醫院所帶來的管理難題日漸凸顯。
廣東省審計部門曾對2013年至2015年全省511家公立醫院大型醫用設備管理使用績效情況做的審計調查顯示,3年間,511家公立醫院未經專家論證審批配置乙類設備1054台;審計抽查145家公立醫院325台乙類設備2014年可行性論證目標完成情況發現,有57台設備實際診療人次沒有達到可行性論證目標的70%,低於10%的有17台。
審計抽查923台乙類設備中,有350台設備購置前缺乏對經濟、社會及科研效益和環境影響等方面的充分論證,佔比37.92%;511家公立醫院中有474家均未建立單機核算體系,無法實現績效核算考核預期目標。
廣東省的審計只暴露了一小部分。除了可行性論證,貫穿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都讓人擔憂。「現在大多數醫院設備管理比較落後,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很多設備還是手工管理,信息不全面。維修事件、質控事件、日常保養事件都沒有記錄。」器械之家創始人石雲說。
「我去過很多基層醫院,它們大多數都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設備管理體系,很多醫院還靠Excel表格記錄資產。我們排查的大量醫院中,50%以上的醫院設備賬目是混亂的,與實際不符。問題很多,如要麼有資產清單沒有實物,要麼有實物無資產清單。」上海柯渡醫學副總裁蔣昌琳表示。
由於醫院沒有建立全程的、規範化的、流程化的管理(從設備購置、驗收、運營、維修、效益分析到報廢),很多相關資料無法及時查閱和追溯,出現賬目不清、賬物不符、有賬無實等情況。由於醫療設備的維護、維修管理流程不明晰,缺乏實效性,設備的維護、維修往往響應不及時,影響設備的正常使用,同時產生大量的維保費用。
醫院對此並非無動於衷,實際上醫院普遍制定了規範化的管理制度和章程,但由於種種原因很難落實。醫院設備科並不認為管理無效,他們只是隱晦性地指出了一些問題。
「設備科基本可以滿足設備管理。只是信息化水平要提高,資產管理賬目要更加清晰,要和收費系統、電子病歷對接,要進行數據分析,做工作量和效益分析。」綿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工程科主任黃素紅表示,目前設備科和臨床聯繫不那麼緊密,除了設備日常管理,設備科須加強和臨床相結合的管理。
設備科一大職能是和臨床緊密聯繫,了解臨床需求,解決臨床提出的問題。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臨床對我們是極其不認可的,把我們當成和水電工一類的人。因為水電工已經給他們留下惡劣印象:打電話不來,態度蠻橫。他們恨這些人。」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安醫大二附院」)醫學工程與信息部部長鬍峻說。
長期以來,設備科人員給人留下的是採購員和維修工的印象
南京市第一醫院核醫學科技師徐磊認為,醫院設備科人員長期處於被動維修狀態,沒有設備巡視意識,沒有到場測試設備性能意識,造成與臨床科室的脫節。
質控「失控」
日常管理漏洞百出,與設備質量息息相關的質控環節則可以用「失控」來形容。上海市醫療設備器械管理質量控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李斌直言,中國醫院設備質量管理跟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現在設備都是能用就用,能出圖像就行,不去關注細節,真的去關注細節就會發現很多隱患。」
李斌講了一個例子,上海一家二級醫院一台CT成像不太好,檢測後發現整個CT值是偏的,但醫院一直這麼用,一年了沒有人維護保養,到底漏診了多少,誰也不知道。在一家二級醫院,李斌看到一個工程師在一年內填寫的四份設備維護保養報告使用了一模一樣的數據,設備科主任看都沒看就封在檔案袋裡。李斌一點都不吃驚,這種隨便找一份報告,隨便填寫數據,而設備科主任還放任的現象太常見了。
中國醫療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臨床工程分會會長金東指出,醫院大量醫療設備帶病運行,無法達到出廠標準,安全已經是第一大隱患。但醫院沒有人過多關注。金東列舉了常見的例子,除顫器電池什麼時候換,醫院沒有相關制度,也沒有人監管,一般是在充不上電時才換,但如果這時正在搶救患者呢?類似的,氣體氧濃度準不準,電刀漏不漏電,心電圖準不準,呼吸機消毒乾淨不幹凈,沒有人關心。
質控關係患者安危,生命支持類設備尤其如此。現實情況是,如麻醉機、呼吸機等很多醫院並不是每年全檢,有的可能是抽檢,有的乾脆不檢。甚至連基本的溯源,很多醫院都做不到。石雲舉例說,一些三甲醫院ICU往往有很多台呼吸機,如果搶救最終沒有挽回患者生命,家屬質疑用了哪台呼吸機、呼吸機有沒有做過日常運維保養,醫院往往拿不出這樣的信息,也沒有辦法說明當時是用哪台呼吸機進行治療的。
記者採訪的大多數醫院相關人員承認這些問題大量存在。「質控非常重要,這誰都知道,但有能力做的醫院並不多。這幾年醫院才開始慢慢關注生命支持類設備的質控。」胡峻說。
針對醫療器械維護維修管理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2015年發布的《醫療器械使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18號令」)明確,醫療器械使用單位應當對需要定期檢查、檢驗、校準、保養、維護的醫療器械,按照產品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檢查、檢驗、校準、保養、維護並記錄,及時進行分析、評估,確保醫療器械處於良好狀態。
「政策有什麼用,誰來監督醫院這麼做?誰關心醫院是否有能力做這些事?除非發生事故,監管部門的關注點不會落到設備上。」一位不願具名的醫院設備科工程師對《中國醫院院長》說。實際上,究竟一台設備要用多久、診治多少個患者、出現什麼樣的故障才算得上報廢並無明確的標準。這樣,醫院必然要考慮成本問題,結果就是一台機器壞了修,修了用,直到徹底不能用。
設備科可以直面質控存在的種種問題,但並不認為那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傷害。他們往往這樣回答:「沒有聽說這樣的案例」,「沒有人做過統計」,「還不至於那麼嚴重」。但曹德森的一項研究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曹德森在10年時間內追蹤了10個城市的37台呼吸機,結果31個患者因為呼吸機原因而死亡。其中,25%的死亡是由錯誤操作引起的,19%是由於管路漏氣致死,13%由氣源故障引起。他給出的一組數據證明設備維護和檢測的重要性:除顫器使用一年合格率降為80%,電刀降為81%,監護儀降為95%,輸液泵合格率降為80%以下,血壓計也降為80%以下。「設備性能退化、參數失准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不檢測、不維護能不影響臨床安全嗎?」
曹德森還給出了一組國外的數據。美國醫療機構對體外除顫器安全性進行檢查顯示,合格率只有80%。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過去10年,20%的體外除顫器被召回,370名患者由於體外除顫器故障導致未能及時搶救。
在一次會上,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趙自林指出,在醫療事故中,有17%左右是由於醫療器械的操作使用不當、維修保養不到位以及質量問題造成的。由於患者和家屬並不了解事故的真因,醫院也不可能把事故歸於設備因素,此,這方面的問題一直沒有引起關注。
維修「失能」
設備科人員被戴上了「維修工」的帽子,但他們已經越來越疏於這個職業。原因是多方面的,醫院設備數量成千上萬,且更新迭代速度驚人,設備科就那麼幾個人,根本不可能掌握那麼多維修技術。更大的問題是,設備越來越複雜,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維修難度越來越大。
「相比以前,醫院自己的維修實力已經大幅下降。」石雲說,10至15年前,老一輩工程師願意鑽研,維修水平很強,可以把很多有問題的設備修理好。今天的工程師連基本的建檔管理都做不好,還談什麼維修。
一名醫院設備科工程師在網上吐槽,2000年以前,所有霧化器是醫院工程師自己動手維修的,80%的監護儀是通過維修電路元器件或更換電路板修復的。像CT這樣的大型設備,很多故障也是工程師自己動手修的。
2000年後,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應用到醫療設備中,所有大型醫療設備均設有維修密碼保護,一般的醫院工程師再也無法單憑萬用表去解決問題了。廠家工程師遠程維修加醫院工程師現場輔助協作,成為維修的主流方式。
賽諾威盛市場產品總監周宏斌表示,在大型設備上,設備科是完全不足以支撐維修和管理的。稍微小一點的三甲醫院設備科都是修修床修修燈,做些最簡單的工作。由於設備科專業能力欠缺,也不可能養那麼多人,加上不知道原始代碼,維修根本無從談起。
廠家壟斷了大型設備的技術和備件,醫院只能投保,出現問題直接找原廠維修。保費和維修費價格昂貴,大醫院可以承擔,很多中小醫院卻不堪重負。「有一個二八定律,就是醫院不得不花80%甚至90%的錢去照顧那幾台高端設備,剩下大量的設備沒有保養和維護,壞了就修,修不好就扔。」蔣昌琳對《中國醫院院長》說。
廠家壟斷了大型設備的技術和備件,出現問題只能直接找原廠維修
醫院往往願意花大價錢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可對於設備在管理和維修過程中所花的小錢又抱著能省則省的心理。於是越來越多的醫院把設備維修和保養交給了價格相對便宜的第三方。
第三方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倒逼原廠家降低維修費用。但第三方服務公司發展本身層次不齊,有的形成了規模,有一定技術力量,有的還在摸索中,技術能力和資源還有所欠缺。
胡峻告訴《中國醫院院長》,安醫大二附院曾嘗試把內鏡託管給第三方維修,但第三方存在很多問題,逐利性太強,最後只能終止合作。「他們使用舊的配件
維修,返修率特別高。」
有設備科長擔心,由於醫院自身人員力量薄弱,對第三方的檢測和維修結果很難做出準確的評估,「別人怎麼說就怎麼說」,這會導致醫院失去設備維修的話語權,也會給第三方留下提供劣質服務的空間。
東軟醫療副總裁程朝陽表示,社會第三方服務目前更多地還是針對進口廠商,但第三方提供的技術能力與質量都很難達到生產商的標準。畢竟,原廠的很多技術更新、版本更新、性能改善和技術訣竅等,第三方不可能在第一時間獲得。
自身維修能力孱弱、大型設備維修昂貴、第三方公司水平良莠不齊共同構成了醫院設備維修的大場景和大環境,維修難題顯而易見,而要尋求解決之道就需要搞清楚背後的深層矛盾。
邊緣設備科
醫院設備管理的所有問題和癥結最終都落腳到那個一直以來都不受醫院重視的科室——設備科。這些年來,醫院設備管理的變化往往從設備科名稱變更為醫學工程科(部)開始。黃素紅說,設備科跟醫學、臨床聯繫沒那麼緊密,醫學工程科則上升了一個高度,除了日常採購和維修,還要加強和臨床的聯繫,包括安全管理和質量控制。
綿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工程科目前有15個人,其中4個專門負責中心制氧系統的維護和值班,做醫療設備管理和維修的共11個人,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7名,專科生1名,都是工科畢業,其中6人沒有編製。這樣的人員和學歷結構,用黃素紅的話說,「在同級醫院中還算可以」。
從去年開始,綿陽市中心醫院醫工科開始關注並逐漸開展風險高的臨床設備檢測和質量控制。「設備品種太多了,要做到全部檢測很困難,會增加運醫院運行成本,很多工作都是在逐漸摸索中開展的。」黃素紅道出了一個市級醫院設備科開展工作的邏輯。
醫院這幾年才開始慢慢關注生命支持類設備的質控
安醫大二附院醫學工程與信息部共有21人,有1名博士,還有數名碩士,基礎相對好一點。安醫大二附院是一家2008年建成的新醫院,新成立的醫工部在管理制度上避開了老醫院普遍存在的缺陷,從一開始就出台詳細的規章制度,並嚴格按制度辦事。但在關鍵的質控環節,仍有很多掣肘。
「檢測設備很貴,要說服領導有難度。我們做的只是呼吸機和監護儀等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設備,其他設備只是泛泛地做一些。」胡峻坦言。
綿陽市中心醫院和安醫大二附院有同級醫院中發展較好的設備科,尚且需要為醫院運行成本讓路,遑論其他其醫院了。長期以來,醫院設備科都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用李斌的話說,設備科很痛苦,一是人員不足,二是沒有被當做一個專業。
設備科在醫院的地位從人員構成就能體現出來。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是,很多醫院把設備部門作為消化多餘人員和安排領導親戚家屬的場所。設備科人員在網上怨言不斷,「設備科就適合那些有關係、家庭條件不錯、想混日子的人待」,「在醫院設備科工作快4年了,今年報考了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生,希望能以此為跳板去企業」。
設備科長輪崗制度飽受詬病,卻一直在醫院大行其道。一項由長沙市中心醫院醫學工程部組織的調查顯示,湖南省43家樣本醫院(三甲醫院28家)中,設備科負責人任期僅9家是固定的,其餘都是定期輪崗。輪崗對管理工作的規範性和延續性造成的不利影響顯而易見,更嚴峻的是行業根本就沒有設備部門負責人的培訓機制。
相比醫院臨床科室,設備科工程師參加的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工程師抱怨醫院不給培訓機會,「根本不考慮醫療維修人員」。
上述調查顯示,23%的醫院工程技術人員多年未參加培訓,僅20%的設備科工作人員每年有大於兩次的學習機會。認為當前繼續教育項目開展較少,難以滿足需求的醫院有14家,佔35%;認為太少和完全不滿足需求、影響工作人員成長的佔到55%。
人員不足是設備科面臨的另一大挑戰。一般的三甲醫院,管理資產數以億計的醫療設備的設備科通常只有十幾個人,還不都是醫學工程專業的,大多數人員是電子、計算機、財務、護理、藥學等出身。
李斌對《中國醫院院長》直言,即使目前設備科人員增加一倍也不能滿足醫院實際需求。301醫院醫學保障部超過驚人的100人,可在曹德森看來,「這麼多資源做起來仍然捉襟見肘」。
「在設備科待了20年,工作太繁瑣了,維修保養是一方面,管理也是大文章,一個人忙著應付檢查、驗證、監測、建檔、購買設備等,天天焦頭爛額。」一位設備科工程師說。
一方面力量不足,很多工作難以展開,另一方面由於激勵不足、管理混亂,設備科多年來養成的慵懶、散漫、解決問題拖拉等壞習慣也影響科室發展和外界對其的認識。徐磊告訴《中國醫院院長》,設備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責任心不強的人大有人在」,很多工作流於形式。
積極性不高、專業技術特長得不到發揮、沒有成就感、待遇和技術職稱評定不平衡,有更高追求的工程技術人員結束自己的技術生涯,投身於商貿活動或行政。這致使醫院很難建設起一支長期穩定的技術隊伍。
誰的責任
從管理到質控、維修,再到設備科發展,所有癥結高度關聯,互成因果,構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和系統場景。但問題的關鍵是,造成如此現狀的根源是什麼?
人們很輕易地就把矛頭指向了醫院管理者。事實也的確如此——醫院管理者的認識和觀念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醫院設備管理的方面和高度。「關鍵看院長重視不重視,院長不給你配備人員,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金東說。
從經濟學角度講,設備管理是幕後工作,不直接產生效益,反而要砸錢進去院,長從心底就有排斥。從李斌的觀察來看,現在普遍的現象是,院長重視,醫院設備管理就能得到支持,換了院長,覺得這個科可有可無,慢慢地就
弱化了,甚至外包了。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院長已經越來越關注設備管理」的聲音,願意接受採訪的院長也表示自己很重視這方面的管理,準備引進幾個人員,但這更多是一番辯解和自我安慰。設備管理再怎麼重要,在院長那裡也無法和臨床管理相提並論。
地處雲南省的永平縣人民醫院設備科共有3人,院長蘇光彩向《中國醫院院長》直言,醫院一線醫生的引進需求遠比醫工科的急迫,「你說院長會作何選擇」?
院長重視程度是一方面,設備科自身的定位和態度又是另一方面。在曹德森看來,醫工科主任和院長的溝通對科室發展往往起到很大作用。醫工科主任要把設備管理中的問題提出來,拿出解決方案,使方案落地執行,把結果反饋給院長。這樣才能貼近院長,成為院長管理的左膀右臂。
曹德森對目前醫工科自甘墮落的現狀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對醫工學科建設傷害最大的,就是以職能定位,而沒有上升到學科定位。職能定位和學科定位是天壤之別,職能是學科的一部分。定位低、起點低,就讓別人認為你是採購員和維修工。這種錯誤的定位,天生就讓別人沒法重視你。」曹德森對《中國醫院院長》說道,語氣中難掩失望與激憤。
實際上,醫院往往也是「受傷者」。蘇光彩說,現在的問題是縣級醫院招不到醫學工程人員。政府嚴格控制編製,臨時工是不願來的。「我們引進一個人員還要報人社局,要反覆溝通說明,最後還不一定成功。他們會說醫生都招不到,看病問題都沒有解決,引進工科人員幹嘛。」
金東指出,目前政府部門根據床位數配備醫生、護士的人員編製,卻沒有根據床位數、醫療設備數配備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編製,這顯然是不合適的。相比編製,更值得關注的是醫工人才的短缺。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曹雪濤在去年兩會上呼籲國家重視生物學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他介紹,目前全國有300多所大專院校設置了生物學工程專業,但真正在國際上有影響力、學科教育與國際接軌,學位能受到國際認可的很少,這是由於目前國內生物學工程專業的專業設置和教學體系滯後造成的。
人才培養體系滯後導致我國臨床醫學工程人員素質、管理水平、工作模式等都與工作要求差距較大。據某省調研,從事臨床醫學工程工作的人員僅5%是臨床醫學工程專業畢業,7%為醫學影像專業畢業,83%為其他醫學專業、工程專業人員。
除了客觀原因,對於醫院設備管理出現的種種問題,政府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長期以來,醫療器械監管過程存在「重產品審批,輕過程監管」的狀態。許多醫療器械在上市之前非常嚴格,往往幾年都審批不過一個產品,但上市以後,在醫院使用過程中的質量問題幾乎無人監管。
醫療設備過了保修期,其安全性、有效性部分由質監部門負責。受檢測設備和技術水平的限制,質監部門也只能承擔與計量有關的部分內容,剩餘的大部分內容目前尚處於監管空白。況且計量工作也存在很多漏洞。胡峻就直言,專業的計量部門在醫院的檢測往往流於形式。如血壓計,不管新的舊的一年都要檢測兩次,一個血壓計成本50多元,檢測一次就40元,成本很高,醫院苦不堪言,有10個血壓計就只拿出3~4個檢測。
蘇光彩也提到,當地衛生監督所檢測能力薄弱,根本檢測不出設備的毛病。他舉例說,醫院有一台彩超,衛生監督所檢測前還好使,檢測後圖像就不行了,最後只能叫廠家來修。
「計量檢測只是過過關而已,沒有起到計量檢測應該起到的作用。質控誰來做、怎麼做還是一個應該探討的問題。」胡峻說。
李斌表示,上海在衛生計生委的領導下成立了18個質控中心,對質控做一些專業性的工作,但目前還處在檢查、督查、規範階段。「比較薄弱,很多措施沒有落實。」
自我突圍
現狀已然如此,怎麼可能還會糟下去?時代總是進步的,越來越多的醫院管理者在抓精細化管理時把目光轉向設備管理。石雲說,相比以前,醫院已經更加重視資產績效管理。買回設備後,院長會考慮,什麼時候收回成本。比如,他會算這樣的賬,原廠保修是很貴,但可以大大延遲非計劃當機時間,使設備使用率提升,最後還是賺的。
由於設備科人員極度匱乏,基層醫療機構更多選擇藉助信息化實現設備管理。蘇光彩向記者介紹,2013年以後,隨著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永平縣人民醫院開始藉助互聯網和遠程維修解決設備管理難題。醫院引進第三方公司建立醫療設備管理系統,工程師只要通過安裝在手機上的移動軟體掃一下二維碼,就能將設備運行情況、維修記錄、現存問題發送到設備科管理終端和第三方維修公司的終端。這樣可以實時了解設備運行情況,實時解決問題。
蘇光彩說得明白,縣級醫院招聘和培養維修人員非常困難,養一兩個工程師解決不了問題。使用設備管理系統後,維修成本比原來大幅降低,原來出問題後設備科不能第一時間知道和報修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
對於三級醫院來說,醫工隊伍相對完善,如何讓人員發揮更大能量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胡峻坦言,醫工人員對技術的了解上甚至比不上臨床專科的醫生,因為臨床專科掌握著更前沿的動態。因此,她計劃在醫院資金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工程師跳出醫學工程和設備領域的局限,參加臨床專科學術交流會,到前線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主動提高技術水平。
設備維修和售後服務是一大難題,很多醫院已經探索出了積極有效的方法去應對。很早之前綿陽市中心醫院就摸索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法子:從設備採購時就把維修考慮進去。「買的時候廠家之間是競爭關係,醫院是主動的,買了設備之後,廠家就主動了,醫院被動。所以,我們在買設備前都要做一個詳細的市場調查和詢價。」
黃素紅向《中國醫院院長》解釋道,市場調查包括設備本身的價格和主要零配件的價格、維修的收費和保修期結束後買保的價格。價格和服務都要原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共同對醫院做出承諾,固化下來,寫進合同附件。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從採購開始就考慮設備全生命周期的支出,可以使醫院有很好的把控。雖然前期買設備時花的精力比較多,但給後續設備的使用和維護帶來極大便捷。「在設備競爭階段談好的價格,都比前期沒有談後面再去談的價格低相當大的幅度。」黃素紅說。
目前,三甲醫院大型設備基本都選擇原廠服務,把不太重要的設備交給第三方。但為了壓價,三甲醫院會選擇用第三方制衡原廠,有了第三方作為籌碼,醫院就有了讓原廠降價的武器。
李斌指出,完全靠醫院自身努力解決設備管理問題很難,最終還是要落到產業的國產化上。實際上,醫院越來越感覺到,國產設備在服務上比進口設備做的更好。東軟醫療自1997年研發製造出中國第一台國產CT,到目前已佔到大約20%以上的國內CT市場份額。東軟能夠快速布局市場的原因之一,是在國內建立了8個大區、26個服務站、8個備件中心、近三百人的現場服務工程師團隊。
程朝陽不無自豪地說:「東軟不僅是一個產品提供商,更是一個服務提供商。東軟正在不斷拓展遠程服務能力,結合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對客戶報修實時提供解決方案。對於設備管理,強化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只是維修保養,更關注早期預警,日常質量控制,加強用戶使用操作培訓。」
國產設備能提供超過進口廠商標準的服務,且在價格上遠遠低於進口廠商。這無疑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和醫院設備管理產生積極意義。
變革將至
無論承認與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醫院正在逐漸失去設備維修能力。縣級醫院本來就沒有維修能力,大型醫院有工程師但人手不足,廠家技術壟斷形成技術壁壘,工程師無能為力也不願動,維修能力越來越弱。大型設備維修由原廠操辦,中小型設備維修正逐步託管給第三方。維修不再是醫工人員工作的重點。設備管理部門和醫工人員必須看清形勢,及早轉型。
行業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分會近年來已經呼籲將醫院設備科的工作重心由設備採購和維修轉移到設備的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上來。曹雪濤也建議,「現在醫院都有總護士長,以後是否可以設個首席醫技工程師,來總管醫院大型設備的引進、使用、配額。」在他看來,只有強化醫學工程師與日常醫療的融合、著力發展好生物學工程專業,我國高科技醫學設備自主研發以及臨床醫療人才需求才能得到滿足。」
目前,已經有不少醫院在學科建設方面做出轉變,工作模式由採購和維修向開展檢測、預防維護、科教等工作轉變。醫工人員不再承擔維修任務,但需要對廠家的維修做出判斷和監督,判斷設備是否具有維修價值,確定維修方案,選擇適宜保修方式。
對於醫工人員新的角色轉換,黃素紅提出三個標準。一是要有能力判斷設備在哪一塊出了問題;二是要有能力監管原廠和第三方的操作;三是要有能力做好質量控制,做好做檢測計劃。周宏斌則認為,設備科最重要的職能是幫助醫院進行設備配置的總體規劃。現在有些大型醫院資深的設備科長做得很好,但基層設備科長多是放射科的技術員,專業能力都不怎麼樣,看不了那麼遠,做不了規劃。
在石雲看來,醫學工程師在未來應該做臨床醫學工程轉化,做醫療設備的迭代更新,對接醫生和廠家,助力廠家通過臨床研發生產醫療器械、改進醫療器械。「這是未來最重要的職能,這個地位誰也替代不了。」
胡峻持有完全相同的觀點,她認為,維修外包出去以後,醫學工程師要向臨床工程師轉型,把設備搞透,指導臨床充分利用設備。安醫大二附院在安徽省較早安裝了滑環CT,當時大家都不理解什麼叫滑環,維修CT出身的胡峻帶頭學習,挖掘其中的應用軟體。胡峻介紹,現在設備閑置的情況不常見,但設備功能沒有完全發揮的情況卻很常見,臨床只是用了其中和治療相關的小部分功能,大部分功能沒有被發掘、應用。臨床工程師就去做這些發掘工作,然後指導臨床應用。在這過程中就會發現一些臨床需要而設備達不到的功能,臨床工程師可以反過來向廠家提出建議,並形成一些科研上的項目。
概括起來,臨床醫學工程人員在醫療工作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應包括保障醫療器械在臨床使用時的安全性和診斷檢查時的可靠性,使醫療器械一直保持優良的運行或待運行狀態;保障醫務人員在使用現代醫療設備時用得規範、符合標準,確保發揮醫療設備的最大預定效能;推動和參與適合醫療實際需求的創新技術的研發活動,培養新型臨床醫學工程技術人才。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會讓臨床工程成為醫院的科技中心
這就是醫工人員轉型和設備管理髮展的終極方向嗎?金東不認同。他持有一個看似瘋狂的觀點:臨床工程可能會彎道超車,走到臨床前沿。支持這一觀點的依據是,圖像識別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大量湧入醫療領域,一大批最尖端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工程師進入以後會讓臨床工程從業人員迅速膨脹,臨床工程從台後走到台前,成為醫院的科技中心。
金東預言,未來醫生會變成科研工作者,他們的職責是教會機器,讓其通過人工智慧診斷、大數據、圖像識別、自我學習技術完成疾病治療活動。而這些都屬於臨床工程範疇。這些場景會在未來10年發生。
他提醒醫院管理者要看清形勢,把握未來,現在再不重視臨床工程,相當於國家不重視科技部。當臨床工程跟最前沿的技術嫁接起來,醫院就會快速發展,就會走到前面。
推薦閱讀:
※學會讓自己寬心,未來才會多一片翱翔的天宇。
※未來3年官運亨通財源滾滾的四大生肖
※這三大生肖未來7天內可能會有意外之財進賬,身邊喜事不斷
※任珏:不明覺厲——那些能決定未來的高科技救災方式
※熬過今年後,這些生肖未來將有大喜臨頭,富貴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