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想要的生活之間,只差這三個習慣
生活中,除了「眼前的苟且」之外,我們總會有一些這樣那樣的美好願望。
例如,我想在30歲之前環遊世界一次、出一本書;在正職工作之外還能憑著做自己喜歡的事賺到外快實現自我價值;認識一邦很牛的朋友,等等。
我們又總是大聲疾呼: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啊。
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都過去了,你除了年齡變大了之外,其他沒有任何的改變,還是過著以前的日子。並開始安慰自己說,人生嘛,要活在當下,要知足常樂;我現在的生活也挺好的呀,要吃有吃要喝有喝;我已經努力嘗試過了,也許我就命中注定就這樣了吧,其實平凡也挺好的……
於是,你就這樣過完了平凡而又短暫的一生。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可悲和無奈?
其實也很正常,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所以那些成功了的人才會那麼讓人羨慕啊。
但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為啥就能成功呢?你為啥就不能?
日本作家小倉廣在《做事的常識》一書中道出了答案。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並不是他們智商有多高,情商有多棒,人格有多完美。只不過是掌握了做事成功的關鍵方法罷了。久而久之,這些方法養成了習慣。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你一定會很好奇,都有哪些關鍵方法呢?
方法我們先不說,先說做事成功的三個習慣,進而延伸出養成這些好習慣的具體方法。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三個關鍵習慣就是:立刻開始、堅持到底、不怕重複。
下面我們來分別闡述
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想做一件事,卻總是遲遲不能開始。
例如,我想做一個自己的公眾平台。並於2015年8月就註冊了,可是寫了三兩篇文章之後,就放下了,一直拖到今年3月份才又重新撿起來。中間8個月的時間就這麼白白過去了,也不知道自己都幹嘛去了。後來我就分析,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怕,我怕每天盯在電腦前碼字的辛苦,我怕坐久了會腰酸脖子痛,我怕看電腦時間長了眼睛難受…….這些我想像出來的恐懼真的把我嚇唬住了。於是,這個願望就這麼擱淺了8個月。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做一件沒有做過的事,就會不自覺的去想這件事中最困難的部分。因為人本來就有趨吉避凶的本能,對於未知或看不見的事總是特別的恐懼。
例如,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在黑暗中行走,因為黑暗中看不清楚路況,總是害怕路上會有大石頭或坑洞,讓自己跌倒受傷。相反的,只要眼睛能看得見,即使是崎嶇難行的路,只要注意腳步,就能避開危險。因此一般人寧願選擇難走的路,也不願意在黑暗中行走。
由此可見,看不見的恐懼,才是令人害怕的真正原因。
然而,我們常講的所謂「萬事開頭難」,而這個難,多半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其實做事就像是讓整地用的水泥滾輪動起來一樣,在開始的時候會特別的沉重,但是一旦動起來,就會變得輕鬆很多(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事實上我們只要跳過自己嚇自己的階段,踏出第一步,就成功一半了。
開始就像拉滾輪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養成遇到事情立刻開始的習慣呢?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一些實用小技巧。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NO.1 製作「工作分解日程表」,把看似複雜的工作分解成每天必須完成的小任務,各個擊破很多時候我們不敢開始一件事情,就是因為我們一想到這個事就覺得很難很複雜。不知道從哪開始下手。於是就一天拖一天,時間就這樣流失了,可是這件事情卻沒有任何進展。但是,如果我們把看似複雜的事情,分解到每天每時的一個一個小任務,並規定完成時限,然後把它寫在紙上,完成一件就劃掉一件。這樣我們就不會被對於未知的恐懼扼殺了開始的勇氣。而是只盯著這個小任務是否已經按時完成就可。而且完成一件劃掉一件的方式,很能夠激勵自己,適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也會培養起堅持到底的信心。
例如我現在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一周一本書」計劃,為了保證計劃落實到位,我規划了每天的時間日程,按照時間順序列出每天要完成的事項。每天晚上對今天的完成情況進行回顧總結,填下面這張表。完成的打勾,未完成的打叉,並寫明原因及整改措施。以此督促自己完成計劃。
我的工作分解日程表NO.2 把目標降低,從事情中最簡單容易的部分開始著手
對抗應對複雜事情的恐懼,還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把看似複雜的事化解成簡單易行的小事。
例如我上面的「一周一本書」的計劃,經常在公交車上看書這個階段失敗。而我每天上下班在公交車上的時間長達2個半小時之久,不想把這些時間白白浪費掉。可是又經常會因為工作太累,書還沒拿出來就先睡著了,或者想放鬆一下去聽音樂了。
為了改善這個狀況,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目標降低,也就是從「充分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看書」,變為「在上下班路上把書本打開」。於是,只要一上公交車,我就把書拿出來打開,不管我看還是不看,甚至還是不小心睡著,我都持續這麼做。果然,這個方法竟然讓沒有時間看書的我,看完了越來越多的書。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之前定的目標太高,每每完不成任務就會有種挫敗感,進而更打擊開始的積極性。而後來降低門檻,我只要把書打開就好,就變得很容易完成,也很樂於去完成。神奇的是,很多時候就會想,既然書都打開了,就多少看點吧。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看書的習慣。
也許有人說,你這樣把自己搞得也太累了吧?其實養成習慣了一點都不覺得累。反而坐公交時手裡沒有書,就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NO.3把終極目標化解為一個一個看得見的階段目標打過保齡球的朋友都知道,如果只瞄準球瓶是打不中的,因為太遠,球總會偏離方向。但如果瞄準擲球線前端的三角形記號,就能大大提高打中的概率。我們做事也一樣,如果眼睛只盯著最後的終極目標,常會因為終極目標的難以短期實現性,久而久之容易迷失方向偏離軌道。但如果把大目標分解為一個一個看得見的階段目標,每次做事時,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階段目標上,就會變得更加有行動力,並且會因為階段目標的易完成性而培養出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心。
書中寫到作者參加馬拉松比賽時,跑到20公里處,已經筋疲力盡,又恰好遇見一處上坡,往前看不見終點,往後看不見來路,感覺自己是實在跑不動了。可是他轉念一想,如果完不成的話實在是太可惜了,同時以自己能看見的第三根電線杆為階段目標,一邊想像著跑完全程的成就感,一邊朝著第三根電線杆前進。就這樣,在腰椎骨刺尚未痊癒的情況下,跑完了生平第一次馬拉松比賽。
NO.4設計自己的開工儀式我們都有過在家裡工作的經驗,但在家工作時,很多工作都不能按照進度完成,不是容易被電視吸引,就是不小心和家人聊天聊得太開心而忘記手邊的工作。其實就是因為在家裡環境太舒適,很容易放鬆或分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了解了這一點後,我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每次在開始工作之前,先舉行一個小的儀式。一定要先整理桌面,脫掉睡衣,換上方便活動的T恤衫和牛仔褲,再開始工作。你別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能迅速讓我從舒適慵懶的狀態轉換成積極有活力的狀態,迅速進入投入工作。
NO.5用習慣培養習慣,同時做好兩件事。作者每天早晨都能準時出門慢跑,這一習慣的養成最大的功臣竟然是一隻狗-----作者的愛犬健太君。原來是因為健太君最熱愛的活動就是散步,甚至比三餐都重要,於是帶健太君散步就成了每天必做的功課。後來作者就想,為什麼不趁著這個機會順便練習慢跑呢?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就培養了慢跑的習慣。有計劃地利用原有的習慣和另一種習慣結合,往往能積極地創造出另一個更有效率的新習慣。
那麼,看看你有哪些可以結合就習慣一起完成的事:
用習慣培養習慣NO.6 練習正面思考,想像美好結果,趕走負面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遲遲不敢開始一件工作,就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已經把工作歸類為一種又辛苦又討厭的事,只要一想到就提不起勁、連動都不想動。甚至有一種逆反情緒,為什麼我要做這種壓根沒人想做的事?
這種情況下,唯有練習正面思考,換個角度,想想做完這件事會對自己帶來哪些「好處」?在開始工作之前先把心態調整好,做起事來也就事半功倍。所謂心態是第一位的,努力是第二位的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我們可以想像完成這件事之後會獲得的成就感,想想事情結束後的美好結果,往往就能往我們立即開始並充滿幹勁。我在簡書上寫文章,其實也是一件很累的事,要佔用大量的晚上、早上、上下班的時間去看大量的書,然後還要整理讀書筆記,寫書評,輸出文章…….如果不是想像到文章發表後上個首頁被大量閱讀點贊轉載這樣的美好結果,恐怕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我相信在簡書上寫字的夥伴們也都是這麼想的,對吧?
以上是做事成功的三個關鍵習慣當中的第一個:立刻開始。那麼,事情開始了之後就一帆風順了嗎?當然不是,我們時常會因為外界的各種誘惑以及突髮狀況而分心,導致堅持不下去;或者好不容易堅持到「最後」了,卻失敗了,這個時候,我們如何提起勇氣再開始一次?還是安慰自己說「反正我已經儘力了」。
篇幅關係,後面兩個習慣,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進行闡述。
覺得有用的夥伴,歡迎點贊、轉發、關注。
END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王路:我不講媒體人該怎麼做,我講人該怎麼做
※15 分鐘 教你搞一個專屬於你的域名郵箱
※有哪些問題在社會上有明顯爭議和分歧,而在知乎上某個觀點卻佔據了絕對主流?
※這麼冷的天要手何用?不如一剁!
※生活中有哪些不易被察覺的小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