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京報評論

媒體:收視率猖狂造假,電視產業腐敗是真因

2017-01-10 新京報評論8評

收視率造假機構的伎倆固然要批評,但如果沒有電視台的同流合污與製作方的實質支持,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要是電視台與製作方對收視率造假機構進行兩頭圍堵的話,這類「地下網路」早就不攻自破。

文/韓浩月

收視率造假的黑蓋子正在被全面打開。根據媒體報道,本該以公平、公正的姿態進行數據調查併兼顧行業監督作用的「專業公司」,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變成了一個擁有複雜操控手段的「地下網路」,每年從電視劇市場掠走40多億元。這個「地下網路」同時也由獨立於產業之外的中立方,變成了除製作方、電視台、廣告商之外擁有強大話語權的潛在「第四方」。

《實話實說》第一任主持人崔永元曾有一句著名的言論,「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如果當時這句話還容易被當成多少帶有點負氣色彩的媒體人言論的話,那麼現在幾乎人盡皆知的收視率買賣,著實是在用鐵一樣的事實來佐證崔永元言論的正確性。

收視率買賣是典型的行業內互害行為。廣告主要求電視台保障收視率,電視台就要求製作方購買收視率,製作方因成本增加就抬升單集售價,電視台則抬高廣告報價——除了進行收視率造假的公司,整個電視劇產業鏈皆成受害者。

由於整個產業鏈被潛規則滲透,電視業迷戀暗箱操作,傾向於急功近利,導致真誠創作的團隊生產出來的優質作品被排擠,而所謂打通行業上下資源的相關企業則通過劣質產品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在揭開收視率造假黑蓋子的同時,真相何嘗不是水落石出——電視產業腐敗才是收視率猖狂造假的土壤。

作為廣告主與製作單位的銜接方以及作品的播出渠道方,電視台本應成為狙擊收視率造假的第一道防線,但電視劇購銷行業自身的腐敗,反而對收視率造假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多家電視台採購部門負責人的案發,讓電視劇購銷貓膩大白於天下:電視台愛買「人情劇」,領導掛名「總策劃」收錢,台長退休前連買四部「雷劇」……通過潛規則方式登堂入室的劣質劇,唯有購買收視率,才能維護各自的利益。也正是這個緣故,收視率造假方才有膽量獅子大張口,一集收視率就敢要出四五十萬元的高價。

渠道與平台的腐敗,必然帶來內容製作上的走捷徑與偷工減料。這段時間有關電視劇內容製作方面粗製濫造的信息頻頻被曝出,「收視率至上」不僅催生小鮮肉天價片酬,導致電視劇花在製作上的費用大幅縮水,還出現了「文替」、「光替」、「手替」、「抽替」、「飯替」等五花八門的替身,引來無數觀眾吐槽。

收視率造假機構的伎倆固然要批評,但如果沒有電視台的同流合污與製作方的實質支持,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要是電視台與製作方對收視率造假機構進行兩頭圍堵的話,這類「地下網路」早就不攻自破。

行業內人士爆料,媒體曝光,紀檢部門介入,但收視率造假卻一直未能得到根除。原因很簡單,就是這根孱弱的「金線」因為捆綁了太多人進去,反而變得無比堅韌。

想要讓收視率調查真正回歸本位,單單要求調查機構獨立客觀是不夠的,電視業也要正視問題,把腐敗基因從行業肌體中全部剔除,讓「用作品說話」成為唯一的行業標準,業界與觀眾才能重新看到真實可信的電視收視率。

韓浩月(文化評論人)

推 薦 閱 讀

我們給

有價值的留言

理直氣壯發稿費

歡迎別出心裁

拒絕一本正經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台回復您的「真實姓名+銀行卡號」。

關注大時代的變革與公民命運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香港評論(45):中美博奕的幾個方面(下)│脫苦海
中國評論新聞:印男子娶39個妻子同居大屋 輪流陪睡(圖)
網友精彩評論留言彙集(35)
一 正念觀身 對前九個練習的評論
要確保「三不」必先堅持「一反」(香江評論)

TAG:評論 | 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