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不要讓孩子陷入道德兩難!

請不要讓孩子陷入道德兩難!

  • 作者:徐清照2014-09-28
  • 標籤:
  •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1、大人逗孩子:「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啊?」孩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很難過的樣子。如果媽媽在場,就說媽媽,如果爸爸在場就說爸爸,有的會說爸爸媽媽都愛。

    2、爺爺給妞妞一個喜歡吃的東西,然後「逗」妞妞說,「爺爺也想要吃,妞妞給爺爺吃,好不?」妞妞先會遲疑一會,然後思考一下,將要放到嘴裡的東西拿給爺爺,爺爺馬上高興的說「妞妞真乖,爺爺不吃,妞妞吃,妞妞真棒!」妞妞會很懷疑的看著爺爺。

    3、孩子在和別的小孩玩,拿著自己喜歡的玩具,然後媽媽走過來對自己的孩子說,「寶寶乖,把你的玩具給xx玩,好不好?」有時孩子會嚎啕大哭,有時孩子會直接說「不」,有時孩子遲疑一會後,會不情願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媽媽馬上誇獎說「寶寶真棒,寶寶學會分享了。」孩子一臉的難受樣。

    4、孩子正在專註的玩,突然來了客人,大人在熱情的招呼客人,客人看到家裡有小孩,和孩子打招呼,媽媽馬上過來,拉著專註在玩的孩子,叫「叔叔阿姨」之類的,在媽媽熱切的眼光之下,違心的說:「叔叔好」之類的。然後媽媽誇獎說:「寶寶真棒,真講禮貌。」

    這些情境,讓孩子陷入道德兩難的境地。大人們要用「好」、「棒」「乖」「懂事」「聽話」「聰明」等詞語「綁架」了孩子!如果你不斷地表現你的傾向性,孩子以後就會傾向性的討好你和迎合你,或者反抗你,慢慢的就遠離了她自然成長的過程。

    1、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就是天和地,是世界的支撐,誰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要分辨最愛誰,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心理創傷,她不得不去艱難的討好外在,給出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會造成她內在世界的分裂,因為父母本身是同等重要的,當有分別的時候,孩子的內在就會有創傷。

    2、大人不要將自己的價值建在孩子的認同基礎上,去考驗孩子是否小氣大方之類的,是否會為了大人而犧牲她自己的感受和利益,這顯示了大人的強大和優越感,又貶低了孩子的人格和存在感,並且她真誠的表達被愚弄了,這種考驗的假象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欺騙性的傷害,覺得大人的話是不可信的,並且會感覺到自己被耍了,像個東西一樣被隨意的對待。

    3、孩子是天然淳樸的,剛開始她會認為她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她,還沒有分離的概念,等慢慢長大了,才能分辨出我的,你的,別人的,在有自我意識的基礎上,她會堅決捍衛自己的私有物品。如果我們懂得這個規律,就會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呵護她的自尊和權益。

    當她能夠保護自己的權益的時候,她就會尊重別人的權益,才能有足夠的人格去分享。這只是一個人格建立的發展過程,只有經過了這個過程才能順利到達分 享的階段,如果沒有順利度過這個過程,她的自私就被壓抑,越壓抑力量就越大,以後會呈現出更強的自我中心。

    4、關係決定親密,當沒有建立親密的關係的時候,孩子面對陌生人,本身就帶有恐懼和害怕的情緒,帶有防禦和抵抗,根本沒有準備好和這個人聯接,這是一種本能的現象。而大 人會因為面子問題,強迫孩子與對方建立聯繫,這樣會讓孩子更加恐慌和害怕,這比陌生人出現帶來的恐懼更大,因為她失去了支持,如果能體會到她的感受,尊重她,讓這個人(叔叔阿姨)進入家裡,讓孩子慢慢的體會和感受,孩子就會和對方建立關係,這是個自然的過程。

    父母經常會自戀的認為自己多有經驗,要教會孩子什麼,要教育孩子什麼。其實我們只是給了孩子身體,無法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跟隨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表現某種行為和情緒,我們要體會孩子當下真實的感受,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不將我們的價值觀強加在她的身上,呵護她的天性自然天成,這樣孩子就不會陷入道德兩難。

    道德是自然天成的,不需要我們去考驗它。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不要否認它,而是面對和接受它。給孩子最大創傷的,往往是父母自以為是的標準和經驗。

    學會愛孩子,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推薦閱讀:

    《道德經》解析 第二十二-二十四章
    解開中國慈善的道德枷鎖
    道德經的啟示?二
    遇到這種人該怎麼反駁他?
    如何看待豆瓣上的《蚍蜉撼樹,問心無愧》?

    TAG:道德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