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奧義——形傳 心傳 神傳 (2016-04-05 21:38:24)轉載▼ 分類: 正知慧解 作者:潘麟導師 在傳播、傳承知識、學問和技能時,人類基本使用三種方式,即形傳、心傳、神傳。它也是傳承文

三傳奧義——形傳心傳神傳(2016-04-05 21:38:24)分類:正知慧解作者:潘麟導師在傳播、傳承知識、學問和技能時,人類基本使用三種方式,即形傳、心傳、神傳。它也是傳承文明和文化的三個層次、三個境界。「三傳」是皇冠瑜伽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學好皇冠瑜伽必須深入理解、深入體驗的一門功課。不過「三傳」並非皇冠瑜伽的獨創,它在人類文化傳播傳承中早就被普遍運用,如東方的儒、佛、道和瑜伽就是形傳、心傳、神傳並用,佛家的禪宗、密宗更是以心傳與神傳為主。不過它們都是用而不言,三傳隱含在浩如煙海的經典之中,沒有誰把它們單獨提出且作為一個主題來整理和講說。把「三傳」理論化、系統化並廣為傳播的,唯有我們皇冠瑜伽。一、形傳與心傳人類文化最初級的傳播和傳承方式是形傳,形傳主要指的是學統。學統注重形式,只講外在的概念、知識架構、外在的邏輯體系,即一切採用可見、可聞、可觸摸的方式來傳播知識和學問、傳承文化與文明,這些都屬於形傳。形指的是外在的形式。形傳是包括瑜伽在內的,人類在傳播知識、傳承文明中普遍採用的方式。它也是我們從小到大最習慣使用的知識傳授方式,無論是通過文字、聲音、圖片,還是通過數學符號等,凡是能達到把知識和學問,通過有形的方式傳播給對方的都叫形傳。比如說,課堂上老師說話,大家可以聽見,這個「說話」,即通過聲音來傳播知識和學問,就屬於形傳。什麼叫心傳?心傳比形傳高一層次,是指師生之間、師徒之間,在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基礎上,老師的知識、學問、智慧、能量等一切成就和成果,用「以心傳心」的方式,傳輸給弟子,成為弟子身心的有機組成部分的過程,就叫心傳。心傳明顯比形傳境界高,它無需藉助外在的語言、姿勢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來傳承智慧,而是以心傳心,完全超越了語言、文字,是心與心之間的直接傳遞。有點像複印機複印的過程——老師有什麼,你就有什麼,完全複製過來了。不過,這裡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師生之間必須心心相印、生命相通。什麼叫心心相印、生命相通?通俗地說,就是師生相互之間有一個深度的接納和認可,把對方的生命接納為自己生命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視他為己,不斷地有一個認可、接納、深入的過程。我們認可多少,接納多少,老師的學問、智慧、能量就轉化給我們多少。這個認可與轉化,是同時的、同步的、同比例的。認可百分之五十,就轉化百分之五十;認可百分之百,就轉化百分之百。認可本身就是轉化,不斷認可就是不斷轉化。這是一個消極轉化法。還有一個積極轉化法,分初級方法與高級方法兩類。初級方法是觀想老師時刻在我的面前,或者籠統地有一個老師的概念在心裡,心裡時刻有一個想法:老師的知識、能量、智慧、境界等源源不斷地進入到我的身心中來,成為我身心的有機組成部分。老師的知識、能量、智慧等是從身體的哪一個部位進來呢?不必這麼太清楚、太具體,這個時候宜粗不宜細,朦朦朧朧、籠籠統統地進入到我的身心中來。始終有這樣一個念頭,不強也不弱,淡淡地一直持續著。這是初級的心傳方法。二、我即師,師即我高級的心傳方法是六個字「我即師,師即我」。既然我即是老師,老師即是我,那麼,老師的當然就是我的,我的當然就是老師的——我與老師合二為一,不分彼此。老師所有的修行成果,都會在我的身心中按其次第有序地展現出來。心傳的兩種方法——初級方法和高級方法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也可以只使用其中的一種,多數人使用第二種「我即師,師即我」。「我即師,師即我」,貴在理解其內涵,其要點是「合二為一」這四個字,是「我即師,師即我」的真精神,它深一層涵義是融合、融通、融化。「我即師,師即我」這個過程不需要太過勉強,類似於一個水到渠成、春暖花開的過程。主觀上只是給自己一個推動,即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即師,師即我」,剩下的就是與老師有一個不斷深入、融入的過程。每天打坐的過程,就是一個自然融入的過程。生活中也要養成這樣一個習慣:以老師的眼光看世界,以老師的耳朵聽世界,以老師的境界、老師的胸懷去洞察、思考這個世界,理解、感受這個世界等。總之一句話:我們所有的身心行為,都是透過老師在做。慢慢地,我們就可以被越來越深入地轉化。「我即師,師即我」有動態與靜態兩種形態。靜態的就是打坐。每天拿出一兩個小時打坐,打坐時不斷深入地強化「我即師,師即我」。我們與老師之間慢慢地、深入地融合。動態的形式,就是在一天24小時中養成一種習慣,無論是走路、吃飯,思考或處理日常事務等,始終於心中存有一念,即我即師,師即我:不是我在走路,是老師在走路;不是我在說話,是老師在說話;不是我在思考問題,是老師在思考問題;不是我在洞察這個世界,是老師在洞察這個世界等等。不管靜態還是動態,最後做到與老師深入地打成一片才是目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徹底地做到「我即師,師即我」,成為師之化身。老師的能量、智慧、功德等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老師的老師那裡來的。老師的老師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老師的老師的老師那裡來的……這樣一直追溯到古代的老子、孔子、佛陀等,一直追到生命的本體。外在追溯到聖賢那裡去,內在追溯到佛性、神性那裡去,用我們古人的話叫追溯到「道」。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就形成了一個脈,這條脈就叫法脈,法脈的別名就叫「道統」。法脈又叫心脈,一代一代的師徒之間心靈相通,這又叫血脈。常用的是「法脈」和「道統」這兩個詞。道統即是法脈,法脈即是心脈,心脈即是血脈,血脈即是生命之脈,一代一代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三、老師是橋樑「我即師,師即我」,這個「師」開始指的是我們的授業之師。我是皇冠瑜伽的當代傳承人,在皇冠瑜伽方面,我自然地成為了你們的授業之師,這是初步的老師。「我即師,師即我」練得比較嫻熟後,我們就會發現,老師僅僅是一個引路人,是一個橋樑。當老師慢慢融化到我們的身心後,老師的背後會有一扇門悄然地打開了,會有一條路自然地呈現在我們的心目中。這是一條通向歷代聖賢生命的路,是一條通向歷代聖賢智慧的路。透過老師這扇門,踏上老師身後這條路,走下去,便可以做到「我即佛,佛即我」了。這裡所說的「門」呀,「路」呀,只是一個比喻,不是真的有個門,有個路。為什麼一開始不是「我即佛,佛即我」?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今社會,傳統文化早已中斷了。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數百年,尤以近百年來為甚,我們的大腦已經被嚴重西化了,與東方聖賢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了。當我們談佛陀時,好像是在談論三千公里以外的一個陌生人,與我們沒什麼關係。佛陀在我們的心目中,在我們精神中,與我們相隔千山萬水,毫無親切感,不是覿面相當。「覿面」,就是當面、迎面、眼前、目前的意思。貼在我們的眼前,貼著我們的臉,幾乎沒有距離。我們的古人與老子、孔子等皆可達到覿面相當的程度,就像在眼前半寸、一寸的地方那樣的親切,那麼的親近,幾乎就是從自己的生命中呈現出來的,不分彼此。過去的禪師們,宋明理學的大師們,他們理解自己本門的思想和學問,個個都是覿面相當,他們不是在談論崇山峻岭之外的事物,談的就是眼皮子底下的事。而我們現在的人遠遠做不到與古代聖賢覿面相當了,現代人視古人的學問,是地平線以外的學問,地平線以外的關係就是沒有關係。要想把這個關係拉近,僅在腦子裡想一下不行,沒那麼簡單,中間先要有一個過渡,老師就是橋樑。佛陀是虛的,老師是實的;佛陀是遠的,老師是近的。老師已經與佛陀覿面相當,老師已經與老子覿面相當,老師已經與孔子覿面相當。只要我們融入到老師的生命之中,那我們離佛陀、老子、孔子還遠嗎?故老師是我們走進歷代聖賢生命的一扇門或一座橋樑,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拉近我們與歷代聖賢的關係。我們最終不是要做到「我即師,師即我」,而是要做到「我即佛,佛即我」。那什麼時候可以過渡到佛那裡去呢?當我們越來越徹底地把老師消化之時,老師的身後自然就出現了佛陀,出現了老子、孔子等歷代聖賢。因為老師的身後是一條法脈。這條法脈是用生命串成的。相對而言,我們這個身體的真實性都沒有這個法脈來得更真實。佛陀對我們這個身體有四個比喻。一是如聲響,就像在山谷里喊一聲「啊——」後產生的回聲,空谷迴響;二是如芭蕉,把芭蕉樹這種植物一層層地剝掉,到最后里面什麼都沒有;三是如泡沫,它看起來真實,其實很虛假,一碰就消失了;四是如夢幻,夢醒時分,夢中景象也隨之消失。法脈看似不真實,很抽象,實則真實不虛。所謂的看似不真實,是因為現在我們還沒有深入到這個法脈中去,還沒有強化和融入「我即師,師即我」。當我們一旦融入,就會發現,法脈非常的真實。當我們融入到老師的身心中,老師的一切修行成果,就會逐步地在我們的身心中真實地顯化出來,老師的修行過程就會在我們的身心中真實地重演出來。重演不等於重複。老師三十年走過的道路,在我們身上可能只需要三天、三個小時就重演完了。也就是說,在我們身上重演的過程,比老師當年修行的速度要快很多倍。重演就是過濾掉一些枝葉及一些不重要的環節,只把老師重要的部分重現出來。我們對老師的修行過程,不是重複,是重演,比老師還要快,一切都可以通過「我即師,師即我」在我們的身心中再現出來。一句話:老師有的全部可以在我們身上再現,老師沒有的還可以在我們身上再現。因為老師沒有,老師的老師有呀;老師的老師沒有,佛陀、老子、孔子等聖賢有呀。只要他們有的,都可以在我們身上再現。這就是法脈。老師凝聚的不僅是他自己半生來的修行,還凝聚著他老師及上幾代老師、先哲的修行。所以,這樣傳下來,我們身上就凝聚著老師、聖賢們一生的成就和造詣。「我即師,師即我」的深處就是「我即佛,佛即我」。作為學生的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什麼都別做,只管接收。四、開放虔誠接收要想讓心傳變得快速、有效、徹底,需銘記心傳的六字箴言——開放、虔誠、接收。「開放」有三個層次。一是向自己的授業之師開放。所有的老師都是門,都是路,他的身後就是歷代聖賢。二是向歷代聖賢開放。我們始終反對門派之爭,我們沒有任何門派差別,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給一切大師、聖賢以最高度的尊敬。所有的大師、聖賢能夠在人間傳承幾千年,都是集百家之所長,且有他們獨到的智慧之處。我們要徹底敞開自己的身心,向一切聖賢學習,廣納百家之長。三是向一切天地萬物開放心胸,以萬物為師。像大海一樣,保持低位,廣納百川。「虔誠」就是放下身段。虔誠與信仰沒有必然關係。在任何一個行業,我們的成就取決於自身的虔誠度,與宗教無關。修行若沒有深度的虔誠,必定不得成就,必定不得脫胎換骨之變化。「接收」二字看似輕鬆容易,實則很難。人們總是習慣自己做些什麼,要讓他把身心交出去讓老師做,那太難了。能把整個身心交出去的前提是信任,對老師有一個深深的信任。這裡所說的「信」,是指正信,即在理明法透基礎上的信任。我們提倡正信,反對迷信。同時,提倡信任,不提倡信仰。「信仰」與「信任」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別,宗教中的信是「信仰」之「信」,我們的信是「信任」之「信」。同樣是「信」字,但詮釋不同,含義不同。正信是在理明法透前提下的信任,在理明法透基礎上的信任才是真信。要正信、真信,不要迷信。如果沒有信任,沒有依賴,師生、師徒之間很難做到「我即師,師即我」,學生很難把整個身心交給老師,交給佛陀,交給歷代聖賢。我們的目的是把自己交出去——信任多少,我們就能交出去多少。只要交出去了,那麼老師的修行過程,他的境界、胸懷、能量、造詣等,就會以神奇般的速度在我們身心上顯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心傳。接收建立在虔誠的基礎上,虔誠是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從「我即師,師即我」到「我即佛,佛即我」,不是一個外在的形式,不是一個咒語,它是一個內在的關聯。首先我們與佛陀、與老子、與孔子、與歷代聖賢要有一個極其親切的感受,完完全全地融為一體。達到了這個和諧,「我即師,師即我」,「我即佛,佛即我」才能見效。五、「從因到果法」與「倒果為因法」修行是分層次的,在不同的層次對修行則有著不同的定義。在形傳層面,修行等於汗水加時間;而在心傳領域,修行的定義是開放加虔誠加接收。世上只有兩種修行法:一種是從因到果修行法;另一種是倒果為因修行法。形傳是從因到果修行法。形傳中,以太極拳為例,某人用了多年時間刻苦練習太極拳而使身體由弱轉強。身體強壯了是源於多年來汗水加時間這個原因,這就是從因到果修行法,簡稱「因果法」。心傳是倒果為因修行法,簡稱「果因法」。因就是起點和前提,倒轉老師的修行成果為學生的起因和基礎,就是學生站在老師的肩膀上起步。倒果為因就是心傳,心傳就是倒果為因。不管是佛家、道家還是瑜伽,不管是武術、中醫還是養生,所有的方法都可以歸納進這兩種修行法中。「因果法」是初級的,屬於漸修之法。「果因法」是高級的,屬於圓頓之法——圓滿頓悟之法。頓悟什麼?就是老師的智慧、造詣、境界等迅速變成我的,不需要我修行,沒有過程。只要我與老師做到心心相印、生命相通,我做到多少,老師的就有多少變成我的。不需要像形傳那樣必須通過汗水加時間來獲得,心傳需要的是開放、虔誠、接收,只有不斷深入地做到這六個字,才能不斷強化與老師的心傳效果。皇冠瑜伽的心傳貴在心心相印,貴在生命相融。如果沒有心心相印、生命相融,在外在的知識層面講上三年,我們還是我們,老師還是老師。在心傳中,可以將老師比喻為一個電視台的發射塔,我們如同是一個個電視機,我們與老師之間不斷深入的心心相印和生命相通,如同是電視機對某個電視頻道的不斷微調。微調得越好,則這台電視機所接收到的畫面與聲音,就越清晰。要想深入理解倒果為因法,首先需轉換我們的固有觀念,不要總是認為修行只等於汗水加時間,汗水加時間的方式沒有錯,但它只是屬於低層次的「形傳」,那是一般人的修行。皇冠瑜伽是以「心傳」為核心的瑜伽,故皇冠瑜伽的修行方式是「開放、虔誠、接收」,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修行。如同小學生和博士生相比較,他們的學習方式必然地存在著重大差異。一定要明白我們是在哪個層面上談修行。皇冠瑜伽的心傳,其最大特色就是所有的學生都是站在老師的肩膀上起步、前進,學生需要的只是摘這個果實,不需要經歷生長果實的過程,我們所接到的都是修行出來的結果,那個過程老師已經代替我們經歷了。六、神性即佛性,即智慧,即創造心傳並不是瑜伽授受中的最高級方式及最終目的,瑜伽修行者和一切生命實踐者最終追求的是獲得神傳。神傳的「神」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指宗教中所信仰的各種高高在上的神靈,如「上帝」「玉皇大帝」「真主」等等,不同文化對神靈的稱謂不盡相同;第二個含義是指我們生命內在的神性。對「神性」,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稱謂,在印度傳統文化中稱之為「大梵」,瑜伽稱之為「純粹意識」,儒家稱之為「德性」或「仁」,道家稱之為「道」,基督教稱之為「上帝」,哲學家稱之為「存在」「本體」「理性」或「真理」,佛家對此的稱謂更是名目繁多,「法身」「真如」「如來藏」「法界」「佛性」等等。那麼,神靈與神性有何相同之處,又有何不同之處呢?不同之處有三點:第一,神靈外在,神性內在。第二,神靈有形,有格位;神性無形,無格位。第三,神靈是人的情感歸宿和寄託對象,神性則是理性的生髮之源和歸宿之處。前兩點好理解,就第三點我們多說一些。人是情感動物,既有淺層的喜怒哀樂,也有一些深層的情感,如恐懼、無聊、無價值感等等這些最為基礎、最為根本性的情感,表面上的喜怒哀樂建立在這些基本情感之上。尤其是成年人,常常會感到人生漂泊無歸宿,像個孤兒被誰拋棄到了地球上,孤立無援。親人朋友的幫助是暫時的,根本性的孤立感始終擺脫不了,它像影子一樣跟隨我們一生。這時,宗教橫空出世,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個有著具體形象的神靈,讓人們可以把情感寄托在這個或這些神靈之上。此時,人們的空虛感、無聊感、恐懼感、被拋棄感等等,會隨之消失,人們的喜怒哀樂也獲得了調節和歸依。否則,因為情感長期處於無寄託狀態,久而久之就會異化、扭曲。現實中,絕大多數沒有信仰的人,比那些有信仰的人,其情感更容易被扭曲。有了宗教信仰,信了某個神,人們的情感就比較舒緩,比較穩定了。因為他們認為找到了自己情感的終極寄託,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家園,孤獨感、漂泊感等,得到了很大的緩解。許多人問,天上的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其實它存不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我們信了它,我們的情感就有了歸宿,這才是最為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人而不是神,即人為什麼會有信神的需求,這才是我們需要討論的焦點。其實所有的神靈都是不存在的,所有歷史上的宗教家都明白神靈是不存在的,那為什麼他們還要到處宣揚神靈的存在呢?因為他們知道,神靈是宗教徒及芸芸眾生們的精神家園和情感歸宿。這些宗教家因為非常珍愛世人,為了給世人一個情感的安頓和人生的歸屬,便鐵嘴鋼牙咬定這個世上是有神靈的,這是人世間可能有的最大的慈悲,最美麗的謊言。神靈不生不死,永遠不改變他的初衷,永遠不欺騙我們,永遠不背叛我們——這就是神靈在人類生活中的功用。而神性,則是人類理性的歸宿。理性就是神性,神性就是理性。七、東方「理性」之內涵「理性」在東、西方哲學中都是一個使用率極高的辭彙,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西方人講的理性,實則指的是知性,包括概念、知識、邏輯等。簡言之,知性是通過後天的長期訓練,對外界各種信息之綜合處理和提煉整合能力,故知性本質而言,是後天經訓練而成的邏輯主體。知性適用對象是現象世界,知性所探知之理為外在事物的形構之理,其所成就之科學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東方人講的理性,則是指生命內在的神性,或佛家說的「佛性」,哲學上稱之為「存在」「本體」「真理」等。簡言之,理性是與生俱來的、心性內涵的本有之理,此理又名存在之理,即生命或曰主體內在的法則與屬性。理性適用對象是生命世界,理性所呈現之理為內在的存在之理,其所成就之科學為生命科學。理性即真理。真理在我們未出生之前就存在著,比如「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等,我們死了以後它們還在,它超越我們的生死,先於我們的生死。但知性卻完全是後天得到的一種邏輯思維,是經過後天的學習和經驗積累建立起來的。西方哲學中所謂的「理性」,我們中國人沒有把它弄清楚,就匆忙地把它翻譯成「理性」,實則應該翻譯為「知性」更為準確。是故,真正的理性在東方。什麼叫理性?就是以理為性。性就是本性,或者叫理體。神性就是我們的理性,神性裡面就含著人類、宇宙、生命一切的終極真理。只要把這個終極真理顯化出來,就夠了,就掌握了真理。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不單是道路、真理、生命,也是光明,所有的聖賢都是「四是」。他們開悟了,悟到了他們內在的神性,悟到了真理。所有的真理都隱藏在我們的神性之中,只要打開了我們的神性,就掌握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理。聖賢們掌握了真理,他們就擁有了智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打開、顯化我們的神性的原因,打開神性就是打開神性中的真理。所以,神性就是理性——以理為性。換言之,理性就是先天的真實性。包括知性在內,一切理性的歸宿,都在神性那裡。最後評判我們對錯的那個評判者,就是我們的神性。我們的神性,才是區別這個世界上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的終極標準。這個終極標準不在外,而在內。神性就是真、善、美三性,神性既是善的,也是真的,也是美的。可以從真入神性,也可以從善和美入神性。入神性就有這三道門,即真善美。除了這三道門,我們入不了神性。進入神性,就是進入真理,這是作為理性對錯的最終評判標準,也可以說是最終的歸落之處。情感的最終歸落之處是神靈,理性或知性最終的歸落之處是神性。哲學辯論到最後,怎麼證明誰是正確的?誰來當這個評判官?既不是你也不是我,是神性。只要我們的神性顯化了,我們自然就知道如何評判了。真理必須有一個客觀標準。既然所有的開悟者都是理性的,那開悟者是不是不再有情感的需求了呢?不是的。他們只是把情感化入到了理性之中,用理性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安放情感,化情入理、以理代情。以理代情做得最好的是孔子。孔子把他的一切情感都融入到他的理之中,他的每一個情感後面都跟著一個明晰的道理。像孔子這樣的人是不需要神、不需要上帝的,因為他找到了歸宿,他的歸宿就是神性,他在神性中找到了自己終極的家園。八、神靈與神性之相同神靈與神性有不同,也有許多相同。第一,神靈與神性都是永恆的。第二,它們都是天地萬物的起源,都代表本體,代表宇宙的生髮之源和終極歸宿。一切存在都建立在神性和神靈之上。極致之時,神靈與神性就不分彼此了。我們之所以分出彼此,是因為我們站在人的視角來看,它們分一個外在的、一個內在的,一個有形的、一個無形的。真正到了開悟解脫的境界,就發現沒什麼內外了,也無所謂有形與無形。內即是外,外即是內;有形即無形,無形即有形。第三,它們都是智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一律公認,神性也好,神靈也好,它們裡面都含著智慧。在西方,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他們都認為上帝有一種智慧叫神智。上帝與智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不分彼此。神性在東方的用詞中就是「佛性」。神性即佛性,除了有永恆性、智慧性之外,還有光明性及生生不息的創造性。神性就是創造,創造就是神性。創造力才是我們追求開悟的根本原因。所有開悟覺醒的人,都是擁有巨大創造力的人。孔子創立了儒學,博大精深;老子創造了《道德經》,現在是世界第二大暢銷書;釋迦牟尼創造的佛法,使幾乎整個亞洲都沐浴在佛法的光輝之中。這樣的創造力不是從佛陀那裡來的,是佛陀內在的佛性中顯化出來的。如果他的佛性不顯化,釋迦牟尼也僅僅是一個普通之人。佛陀、孔子、老子,為什麼都有這樣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創造力?就是因為他們開顯了自己內在的神性。所以說,神性就是創造力,創造力就是神性,這一點才是最為重要的。只要我們打開了自己的神性,我們的一生就會處在源源不斷的創造中,創造力中就有一種能力叫修復力,對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修復身心各種疾病,獲得高度的健康。孔子說聖人處在一種化境中,孟子說「大而化之謂之聖」,說的都是聖人有一種教化之功。教是教,化是化。教是知識、概念、思想的傳遞,化是超越思想、語言的一種加持力和感化力。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個力量在瑜伽中叫做加持力,這個加持力可以使周圍不好的事物自動自發地往好的方面改變和糾正。據說當年佛陀走過一片樹林,樹林中有的樹正在生病,佛陀經過以後,樹的病就好了。這就是佛陀的化力。所有的聖人都有這樣的化力。麻風病人一摸耶穌的衣角,病就好了。耶穌自己還不知道,「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嗎?是你的大信治好了你的病。」信仰和信任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耶穌是一個聖人。所有的聖人都有化力,他往那裡一坐,所有的事情都會自然地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叫化力。聖人是教與化同時的、同步的。教是有形,化是無形,化萬物於無形。教是陽,化是陰,既教且化,合在一起就叫「教化」。這個化不是小化,小化只是賢,大而化之謂之聖。聖人的化,是很大範圍都統攝在聖人的化力之中。由此可見,神性有三性,即永恆性、智慧性、創造性。永恆性裡面包含著解脫性,從小我中、從生死中解脫出來,融入神性的永恆之中。這就是我們修行人的終極歸宿,把自己融入到神靈和神性之中,合二為一。所以神傳的關鍵,就是一個「融」字。我們融進多少,就擁有多少神性的能力。神傳的傳是不傳之傳,在神傳中,傳授者與被傳授者已經合二為一了,故無所謂誰傳授誰了。在神傳中,傳授者就是被傳授者,被傳授者就是傳授者,融為一體了。具體地講,佛陀就是佛性的化身,佛陀與佛性是一回事。佛陀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創造力,可以創造出那麼大的思想體系?因為佛陀是佛性的化身。孔子與仁是一回事,孔子就是仁的化身:孔子的起心動念就是仁的起心動念,孔子說話就是仁在說話,孔子做事就是仁在做事。仁與孔子已經分不開了。想了解仁嗎?那就去了解孔子,孔子通體內外就是對仁的詮釋。耶穌與上帝也分不開了,上帝就是耶穌,耶穌就是上帝。耶穌是上帝唇邊的一個笛子,上帝用耶穌這個笛子吹出了那麼多的智慧,那麼多的語言。綜上所述,形傳的關鍵詞是「練」,心傳的關鍵詞是「接」,神傳的關鍵詞是「融」。心傳是神傳的入門階段,心傳深入進去就是神傳。心傳與神傳之間的關係是表裡關係,是淺與深的關係,是初級與終級的關係。心傳是神傳的初級階段,神傳是心傳的終極境界。我們的皇冠瑜伽是三傳並用,以心傳為主。老師在課上講話,這是形傳。透過講話,師生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就會有一個心傳。我們的心傳只問心理距離不問空間距離,這個心理距離怎麼拉近?就要藉助形傳,通過講一些道理,讓大家認同。認同了,心理距離就近了。心理距離一旦近了,老師的能量、功能、智慧、境界,就可以無礙地傳給了學生。只要心傳一建立,開頂、通經絡、凈化身心等等效果,馬上就會顯現出來。心傳是神傳的入門,開始是「我即師,師即我」,後來就「我即佛,佛即我」了。再後來連佛也化掉了,達到「我即佛性,佛性即我」,「我即神性,神性即我」。我們修行的最終極目標就是:我們整個身心成為佛性的化身,開始是成為佛陀的化身,最後成為佛性的化身。重點是轉變思維,這些道理容易理解,事實上很有難度,需要我們不斷深入領悟,不要輕言懂。把倒果為因理解透了,才能真正的理解中國乃至於東方文化。比如禪宗里說的「不假修行,一切現成」,什麼意思?它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把三傳理解透了,這些才能真正地理解。形傳是累積型修行,從無到有,日積月累。心傳與神傳不是累積型修行,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強調「本來就有,一切現成」。人人皆有佛性,天生的。就像太陽本來就在天上,只是我們沒看到。修行就是要找到原來的自己,找到被遺忘的珠寶。--------------------------------------------------------皇冠瑜伽「生命凈土」修學系列CD光碟共計三張,每張一個瑜伽修學主題。第一張光碟是「『五大』禪定法」;第二張光碟是「脈輪激活疏通法」;第三張是「以心傳心法」。時長都是一小時。音頻介紹:【禪修指導】「生命凈土」CD光碟修學指導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1fa41d0102v8et.html-----------------------------------------------------------------------------------------------------------以下是音頻下載地址以心傳心http://pan.baidu.com/s/1eRZJ07S脈輪激活疏通法http://pan.baidu.com/s/1kV5xsNl五大禪定法http://pan.baidu.com/s/1slkSdJJ--------------------------------------------------------------分享:0

喜歡0

贈金筆閱讀(4)┊評論(0)┊ (0)┊轉載(1) ┊┊列印┊舉報已投稿到:

排行榜前一篇:守護財富的三大種族:地神、葯叉、龍王后一篇:論「加持力」
推薦閱讀:

日本一條狗因為長得太像人類無人敢領養
什麼樣的女人會讓男人神魂顛倒|女人味| 男人喜歡的女人類型
《人類學》愛德華.泰勒(1881)
男人最寵愛的女人類型

TAG:導師 | 人類 | 知識 | 技能 | 分類 | 傳承 | 傳播 | 學問 | 方式 | 轉載 | 2016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