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名中醫陳春永詳解冬病夏治「三伏灸」+三伏貼的配方 三伏貼藥方+三伏天灸是神術嗎?30萬人為何湧入廣東省中醫院+三伏灸有多重要?!看完後再也不想錯過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

院長在線獲授權發表

天灸又來啦!從7月7日起至8月16日,又是一年三伏天灸期。「嶺南傳統天灸療法」入選廣東省、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近30萬人次的追捧天灸。其中不乏一些「粉絲」迷糊地跟風,不了解天灸的治病原理,更談不上按需天灸。

天灸非「通術」,虛寒才對症。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專家提醒,濕熱症、陰虛發熱等人士並不適宜天灸;需要按療程治療,一次見效的療法不可能。

1數說:過敏性鼻炎效果最優,失眠哮喘亦可天灸

每年那麼多人排隊等候貼葯,真的那麼管用嗎?

確實,天灸療法最早有文字記載於南北朝,如今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適宜推廣項目而覆蓋全國20多個省、港澳台地區以及東南亞。不過,它的數據研究卻起步較晚。

徐振華介紹,從2011年起,廣東省中醫院致力於建設天灸研究的資料庫,每年入庫病例數約3000份。根據省中醫院近20多年對過敏性鼻炎患者等1.5萬例病人的跟蹤觀察,天灸的有效率達到80%左右;哮喘有效率稍低。尿頻、遺尿小範圍臨床實驗也證實有60%的有效率,其中老年性尿頻,近60例住院病人在灸療後,36名病人夜尿次數降至少於4次。自2013年12月以來,招募了500多名失眠志願者,半年灸療隨訪發現,在2~3次治療後,總有效率達70%左右。其中一名65歲患者,已經失眠20年,每晚要服5粒安眠藥才能入睡。陳伯接受灸療共6次,目前只吃2粒安眠藥,每晚能睡4小時。

2釋疑:天灸非「通術」,虛寒才對症

在廣州地區各大醫院,天灸的適應病種已經達上百種,比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多痰、虛人感冒、虛寒性胃脘病、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虛性便秘、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勞損、膝關節病、風濕性關節炎、虛寒性痛經、慢性盆腔炎、遺尿、夜尿症等。省中醫院將其歸為呼吸系統類、消化系統類、痛症和其他等大類。

天灸病種看起來很龐雜,讓人摸不著頭腦,有人不解而稱「神術」。在徐振華看來,天灸既非神術,甚至不是通術,它的適應病種也在變化著。

三伏期共約40天,天灸對應的是天干地支的庚日,中醫認為庚日大腸主氣,而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其實天灸推廣前期是以治肺為主。後來呼吸疾病的患者試過消化疾病、痛症等,發現效果不錯,自然選擇至今天,反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降至三四成,而痛症患者接近一半。

傳統上,老少都是慢性疾病的主要人群,他們更適宜天灸,不過,療法發展過程中,卻發現青壯年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目前已經佔到1/3,多數以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勞損等痛症,失眠,鼻炎等為目的。

不過,上述病種的變化,其實都圍繞著天灸「溫陽散寒」來進行的。所有的適應症,都是虛寒症,「疾病在感覺變冷時、體質變弱時會加重、進展」,徐振華表示,不懂中醫辨證的人也可初判。而那些熱性體質、濕熱症、陰虛發熱等人士就不適宜天灸,比如口氣很大、局部有紅腫、感冒時喉嚨紅腫、痰黃稠、潮熱盜汗等。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人群也不宜。

3原理:局部、藥物、整體三大機制起作用

把中藥製成膏,貼在穴位上,就能治病,天灸的治病機制是什麼?

徐振華介紹,從中醫來看,首先是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天灸方多選用的藥物如白芥子、甘遂、細辛、生天南星等,多為性溫熱、味辛辣,較強刺激經絡腧穴,從而溫經通絡、破血消積。其次是天灸是發泡灸,使皮膚紅腫甚至起泡、破潰,促局部氣血運行,提高皮毛衛外功能。

天灸也有現代醫學治病機制。首先,天灸對局部形成化學性燒傷刺激,局部血管擴張,促血液循環而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大腦皮質、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受刺激而反射性調整;藥物刺激局部皮膚,細胞膜蛋白質發生可逆性結構變化,增加皮膚滲透性,利於藥物有效成分滲入。

其次,天灸是經皮給葯,避免口服時胃腸道破壞藥物,減低藥物不良反應且保持生物利用度,維持一個較長的血葯濃度擴散期。天灸作用於經絡腧穴表皮,這些地方阻抗低、電容大、電位高,將有效成分直接作用於經絡臟腑。

第三,實驗表明,天灸通過免疫功能實現整體調節人體,包括調節細胞因子、白細胞、T淋巴細胞。能明顯提高免疫應答中關鍵的白介素2小平,能激活變應性鼻炎患者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能提高哮喘、慢支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的轉化率等;天灸增強腹腔巨噬細胞分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促進骨髓增生活躍,因而可提高外周血液白細胞計數,增強免疫力;近年的動物試驗還表明,天灸可抑制胸腺瘤生長,提T淋巴細胞的應答能力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

4提醒:別貪多天灸不宜超過三病種

徐振華介紹說,天灸使皮膚起泡,甚至只要很微小的水泡,皮膚會發生一種無菌性滲出性炎症反應,能促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功效大著了。很多慢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就能感受到,如果藥量不夠、貼葯時間不夠,功效打了折。

因此他建議,如果耐受力好,成人最好還是每次貼葯30分鐘至1小時,自覺明顯不適時自行將藥物除去。局部皮膚水泡、過敏、破損,是正常的反應,只要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感染就可以了。必要時前來醫院處理或搽燙傷軟膏。

天灸門診不時碰到有患者急於求成,希望天灸多貼葯,一次對付多病種。不過,徐振華提醒,不能貪多,每次天灸不宜超過三個病種。因為天灸取穴6處,三個病種就共18處,過於分散反而降低穴位刺激。此外,三伏天灸頭三貼葯,是取不同的穴位,之後才重複,病種過多,增加了取穴的重複,也會降低刺激。

天灸容易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專家認為萬萬不可,因為天灸就像吃藥治病一樣,不可能一次貼葯就見效,需以療程為計,葯不可漏服,灸不可漏貼,規範貼葯才可系統調節機體環境。如果真的漏貼,需要補貼,在針灸門診一般有加強療法,可用於補貼。

5四大人群不宜天灸

(1)合併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內臟疾病及腫瘤患者;

(2)孕婦、出血病證、新近外感發熱和陰虛發熱等發熱患者;

(3)皮膚對藥物特別敏感者;

(4)由於嬰幼兒皮膚較細嫩,容易灼傷皮膚,建議二歲以下嬰兒慎行天灸治療,但個別嬰幼兒因病情需要行天灸治療者,建議貼葯時間為10分鐘左右。

當天熱水沖涼可鞏固療效

天灸當天,患者務必忌口「發物」,即雞、鴨、燒鵝、牛肉、蝦、蟹、海產品、花生、韭菜、芋頭等,有條件者當天可沖熱水涼以鞏固療效。

另外,不宜吃冷食,如冰淇淋、冷飲等,以防損傷正氣影響療效。

原文地址:三伏灸有多重要?!看完後再也不想錯過

炎熱的夏季已經來臨,冬病夏治正當時。不少人都知道「冬病夏治」,積極響應「三伏灸」。每年的三伏天,許多醫院的中醫科、針灸科里常常是門庭若市。

「三伏」暑熱,正巧是大自然陽氣最強、陰氣最弱的時候,此時使用艾灸療法,既有利於藥物的快速滲透與進入,又可藉助炎熱的氣候環境、驅除體內的陰寒之氣。正是源於以上兩點,才有中醫提出的著名理論——「冬病夏治」。

三伏指的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即頭伏的第一天、中伏的第一天和末伏的第一天。

「三伏灸」在我國古代時就已經相當流行了,體現了古人一直倡導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年中特定的日期進行的一種艾灸療法,將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在人體的穴位上,又名「冷灸」,與艾灸效果一樣。

三伏艾灸

三伏灸的適應症與禁忌症

適應症

1.婦科問題:

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炎症、子宮肌瘤、不孕不育、小葉增、產後腰痛、女子宮寒等;

2.男科問題:

男子陽痿、早泄等;

3.骨關節問題:

肩周炎、頸椎病、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滑膜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4.胃腸問題:

胃寒、胃痛、胃炎、腸炎腹瀉、結腸炎、腹部涼怕冷等;

5.呼吸系統問題:

咽炎、氣管炎、哮喘、鼻炎、鼻息肉、鼻竇炎、慢性扁桃體炎等;

6.體質弱問題:

面色晦暗、體弱怕冷、手足發涼、失眠多夢、體質弱挑食、經常感冒、老年畏寒症等;

7.面部美顏問題:

膚色晦暗、黃氣、色斑、黃褐斑、痘等。

禁忌症

禁忌人群:孕婦、皮膚嚴重過敏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後患者等。

2016年三伏灸時間

2016年三伏時間:

7月17日「初伏」

7月27日「中伏」

8月16日「末伏」

8月25日「出伏」

2016年三伏灸艾灸

引伏灸:6月21日~7月16日

初伏灸: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灸: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灸:8月16日~8月25日

末伏加強灸:8月26日~9月4日

三伏灸穴位

日常防病養生保健灸:大椎、膏肓、肺俞、中府、膻中等。

大椎——振奮人體一身之陽

膏肓——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

肺俞——統一身的衛外功能

中府——脾肺之氣匯聚之處

膻中——通暢上焦之氣機,通達經絡,理氣散瘀

推薦閱讀:

萬福堂藥方秘錄 神效方錄 百年秘法萬福堂秘藏 大皇清丁卯年吉月
4四味藥方劑
詩聖智斗邪藥方
民間散佚中醫藥方
服藥方法不對,效果差十倍

TAG:醫院 | 中醫 | 廈門 | 廣東省 | 錯過 | 藥方 | 中醫院 | 配方 | 重要 | 三伏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