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述藏醫艾灸療法及臨床應用

簡述藏醫艾灸療法及臨床應用

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藏族勞動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其歷史悠久,自成理論體系。風格獨特。藏族醫務人員在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中醫和外來醫學的精華,在充實和豐富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使之日臻完善。藏醫艾灸療法是藏醫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重要外治法之一,它是以藏醫藥的理論為基礎。在選穴、適應症、禁忌症、方法上不完全同於中醫的灸法,有其獨特之處,對某些疾病療效顯著。藏醫對艾灸療法應用廣泛,每位藏醫大夫更是艾絨隨身帶,大部分病種必施之灸療,並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療效頗為顯著。存在於中醫界重針輕灸,對灸法研究較少的情況下,更有大力提倡推廣藏醫灸法的必要。

1.藏醫灸法的適應及禁忌症

凡用其它方法不能治療的疾病,灸法一般可收效,即謂之「藏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成書於1000多年前的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云:「可施火灸療法之病症,食積火衰浮腫水腫痞,膽寒頭部四肢之黃水,痰核炭疽以及虛熱症,瘋癲健忘一切脈疾類,發熱之後一般火灸除。總之痰所轉諸寒症,脈病黃水火灸堪稱奇,不灸膽熱一切血類症,五官孔竅男女生殖腺。」對艾灸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闡述得已很清楚。凡屬消化不良、胃火衰退、浮腫、水腫、寒性膽病(目微黃,不發熱,消化不良,右上腹痛疼,大便色白),疼痛、炭疽、虛熱、瘋狂痛症、一切脈病、以及熱病後的多數疾病均宜艾灸。總之,凡是風痰所轉化的一切寒性疾病,均適應灸法治療,效果頗為顯著。灸法的禁忌症是:一切熱性膽病、血病、五官孔竅、男女生殖腺、動脈搏動處忌用灸法。陰毛間隙上部之動脈,誤灸則陽萎不舉(相當於骨聯合上),此處有絕育作用。

2.灸療穴位

藏醫艾灸穴位可分二大類,即根據病人自訴痛疼部位選穴。也就是阿是穴,第二類是醫生根據五臟六腑所特定的穴位選取。常用穴位《四部醫典》載有71穴,《藏醫藥選編》吸取了部分中醫針灸穴位,載有80穴。現將常用灸療穴位介紹如下。

2.1背部穴位:計23穴,藏醫從第七頸椎起為第一椎,從第一椎下開始至第十四椎下,每一椎間隙都有一穴,旁開左右各1寸處連同本穴共3穴。依次是風穴、膽穴、痰穴、肺母穴、肺予穴、脈穴、心穴、膈穴、肝穴、膽穴、脾穴、胃穴、精府穴、腎穴。從十五椎下至二十三椎依次是臟腑總穴、大腸穴、小腸穴、膀胱穴、精穴、下風門穴、二十一椎三口穴、二十三椎三口穴、馬眼穴。

背部穴位主治:(風穴):主治瘋狂,心神不安,白晝嗜眠,頸項強直等各種風病。從風穴旁開各1寸處連同本穴共3穴進行灸治,對老年病人有良效。(膽穴):主治寒性膽病、癭病等。(痰穴):主治肺、心,頭面等痰膽增盛者,鼻塞不通,口舌乾燥。(肺母、肺子穴):主治肺病胸痛、高熱昏迷、咯血、瘟病、瘋狂、背部刺痛等。(脈穴、心穴):分別位於第六七椎之下,主治心神不安,癲狂、昏厥、失眠、健忘等。(隔穴、肝穴):分別位於八九椎之下,主治嘔吐氣,肝痞瘤。上腹痙攣性痛。(膽穴):位於第十椎下,主治消化不良、目黃、膽痞瘤,膽結石,膽腫大,嘔吐量汁等。(脾穴):位於第十一椎下,主治腹脹作鳴、身體沉重。(胃穴):主治胃火衰微,胃痞痛,久瀉、腰背肌強硬、目痛等。(精府穴):位於十三椎下,主治遺精、滑精、崩漏、子宮痞瘤、心神不安,旁開左右各一寸處連同本穴並灸主治一切子宮病、腎精病。(腎穴):位於十四椎下,主治腎臟寒,寒性滑精:腰痛、男女陰部發腫、陽萎不舉,大便洞泄等。從十五椎下至二十三椎,依次是:(腑總穴):主治風寒疾病、不孕症及臍以下各種疾病。大腸穴、小腸穴、膀胱穴、精穴,下匯風門穴、二十一椎三口穴、二十三椎三口穴、馬眼穴,主治要應臟腑病症。

2.2胸腹部穴住:常用的有頸下窩天突穴,主治心絞痛,呃逆,咽喉阻塞等症。兩乳正中黑白際膻中穴,主治心神不安、怔忡、抑鬱等。天突下2寸半渡鴉眼穴,渡鴉眼三口穴主治血熱。渡鴉眼下1寸為中肺穴,中肺三口穴主治口有腥味、發熱、咳嗽吐痰等。中肺向下1寸為小肺穴,主治一切寒熱肺病。劍突尖端三口穴,主治胸脅脹滿痛疼、感冒。劍突下1寸劍突穴,主治劍突痞瘤。劍突下2寸及左右各1寸三穴為痞穴,痞穴之下1寸及左右各1寸處三穴為等火穴。痞穴主治胃火衰微,等火穴主治風寒增盛。臍中(神闕穴):主治不孕症、月經過多、子宮風等。臍下1寸左右各1寸處三穴為小腸上穴,再下1寸之三穴為小腸下穴,主治寒性胃泄瀉。小腸下穴之下1寸三穴為膀胱穴,主治寒性小便不利或失禁。

2.3頭部穴位:常用的如後囪、百會、囪門三穴合稱三結門穴,主治因風所致頭暈、昏厥。再如枕骨左右兩處頭髮盤旋處,主治瘋狂、多語、昏厥。(承漿穴):主治由風瘟所致之失語症。囪門向後直下,髮際向上四橫指處,灸之能治腦病、健忘、頭暈。七橫指處,治鼻孔阻塞、鼻涕頻多症。前髮際正中,灸之可治癲狂。(印堂):主治目黃、全身黃疽、鼻衄。

2.4四肢穴位:兩肩峰下之凹陷處灸之治肩關節炎。(曲澤穴):主治黃水病。(精弓穴):肘後骨之雞突,灸之治骨病。(風市穴):主治下肢癱瘓。

3.施灸方法

根據不同的病種和火力大小可分煮法、燒法、烤法、擬法4種。煮法是在選定的穴位上以艾柱連灸20餘壯,適應於疼痛、痞瘤;燒法是如下法灸15壯,宜於黃水病、心風等;烤法是灸5—7壯,宜於風病、蟲病及大小便閉塞不通;擬法,艾柱如豌豆大隻灸1壯,宜於兒童。艾柱之大小和《四部醫典》所述:「脊節艾絨火如食指尖,頭部肢前如小指頭,核與腫痞艾如何子火,小兒胸口艾如泡豌豆」,依不同的病種採用大小不同之艾柱。艾葉以秋季採得者為優,艾葉須反覆錘打,使之莖斷而葉不斷,然後搓成艾團,艾團底都平而大,尖端小,便於點燃。艾灸時先將艾柱置於選定的穴位上,用火點燃,病人不可隨意動,術者頻頻用嘴吹之,使火力相繼不斷,增強熱力,經一定壯數的艾灸後,即可產生灸感,灸感可沿一定方向傳導,如灸後背而前身略感疼痛,灸前身而後背略感疼痛,當天不得進冷食,飲涼茶。以免散失熱力。

4.藏醫艾灸之臨床應用

千百年來藏醫用艾灸治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惜這些寶貴的經驗未能系統記錄下來,加以整理總結,現根據我院名老藏醫的實踐經驗,對臨床效果明顯的病症介紹如下。

4.1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胃寒可灸臍上1寸處(以患者拇指末節直量為1寸),灸3~5壯,艾柱大如豌豆,可隔姜或直接灸,局部發熱要有炙感。我院安華先主任藏醫師的經驗是用艾絨捲成鋼筆粗細的艾條,在穴位上放五、六層紙,以艾條點燃後點壓穴位五六次使之發熱,使紙不燃燒,高原牧區風寒大,患慢性胃炎屬寒者頗多,用此法治療效果顯著。

4.2因風所致的頭暈、耳鳴可灸百會、囪門、風池,隔物或直接灸3—5壯。

4.3急性闌尾炎:我院安主任以大艾柱1壯直接灸闌尾炎痛點,配合服用藏葯「群阿」(藏藥名,有清熱解毒作用)。可控制炎症不致化膿穿孔,這些案例說明某些熱症也可用灸法治療。正如灸療專家周楣聲老大夫所述:「熱症可灸,自古以來其適應症是相當廣泛的,除虛實寒熱均為灸之所宜外,而對急性化膿性炎症更為首選,其效果遠非針刺和藥物所能企及。」

4.4鼻衄:以小艾柱直接灸印堂穴,可立止,用此法治療的病例顯效率在95%以上,我院尼瑪主任醫的經驗是,右鼻孔出血灸右側肩峰前下凹陷處按壓有奇痛處,左鼻孔出血則灸左側,配合灸上星穴對鼻衄有奇效。

4.5風濕類疾病:如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痛等症,可在藏葯葯浴後施灸,如下肢關節痛可灸雙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踝部諸穴和阿是穴。對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痛,安主任的獨特治法是以質地較好的小園木棒,兩頭光滑鈍園,在火上烤熱後迅速在穴位上按壓進行熱熨,每穴反覆四五次,可選環跳、承扶、足三里、絕骨等,對使用針刺或其它療法無效者尤佳。

4.6膝踝部的黃水病(即由風濕病引起的關節積疸),可於膝眼,踝部的穴位上施化膿灸,或三棱針挑刺放出療血黃水。

4.7嚴重的神經精神病:我院主任藏醫師尼瑪大夫善用灸治神志失常性疾病。以乳頭和膻中穴為三點,劃兩條線為兩等邊三角形的兩下邊,分別劃2個等邊三角形,頂端是穴位,各灸1壯,對嚴重神志失常病,癲狂等有良效。若由於心臟病引起的胸悶、氣急、頭昏、失眠,心前區痛疼,可灸背部的脈穴和心穴,每穴以小艾柱各直接灸1壯,效果頒佳。

4.8各種肝病引起的肝區痛,呃逆、噯氣,可灸隔穴和肝穴,灸法同前。

4.9肩周炎,可灸天宗、肩前穴、肩後穴。

4.10我院華秀加主任醫師用小腸上穴(臍下1寸處和左右旁開各1寸共3穴),小腸下穴(小腸上穴往下1寸處共3穴),灸3壯,直接灸或隔姜灸治寒性泄瀉有藥物所不及的效果。


推薦閱讀:

天冷的要命,可以在空調房裡艾灸嗎?
常用的保健艾灸穴位和作用介紹(附穴點陣圖)
端午三伏天艾灸穴位
選購艾條,三年艾,五年艾十年艾哪種有什麼區別哪種最好不失藥性?
【艾灸養生堂】灸療師必學知識——無瘢痕灸!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