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人的孩子,成年後最易有心理缺陷,告訴你為什麼,後悔知道晚了

今天我們再來說一下關於孩子黏人的相關問題。

先看這樣一個案例:

樂樂今年3歲,2歲之前一直是奶奶和姥姥家輪流照看,直到2歲以後才開始在媽媽身邊。樂樂十分乖巧聽話,但只有一點——太黏媽媽。有好幾次,媽媽見樂樂自己玩玩具玩得十分專註,打算悄悄去書房忙點自己的事情。但樂樂就像長了第三隻眼,叫嚷著:「媽媽不要走,留下來陪我。」 晚上睡覺時,更是離不開媽媽,換誰都不行。在家裡如此,到了外面樂樂更是寸步不離媽媽。

可能有一些父母會說,樂樂黏媽媽是因為小時候媽媽沒有經常陪伴身邊,安全感不足。是的,這可能是樂樂黏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但是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即使天天媽媽陪伴在身邊,也會如此黏人。

例如,一位媽媽曾經告訴過我:

她做了3年的全職太太,後來孩子大了她也開始上班了。白天交給奶奶照看,晚上和周末自己陪孩子。上班前,只要孩子醒了,都會和孩子說:媽媽要上班了,晚上就回來陪你了。

但孩子就是捨不得離開媽媽,每天都因為媽媽上班這件事哭哭啼啼,而且一哭就是快兩個月,一直沒有好轉的跡象。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上面兩個案例中的孩子雖然黏媽媽的理由不一樣,但都屬於「過度」的黏。

每個孩子某一時期與媽媽分離都會焦慮,但經過正確的引導,孩子能夠適應,並且不過度影響他的行為的,都是在正常範圍內的黏人,否則即為過度黏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依戀行為同睡覺、吃飯一樣,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要。

孩子不願獨自玩耍,喜歡黏著大人,那是他對熟悉的親人逐漸產生依戀情緒的表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孩子黏人至少說明他的情緒認識發展是很正常。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如果沒有被好好培養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個成年人如果缺乏安全感,那相應的就會出現很多心理缺陷。這些心理缺陷會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待人接物、婚姻家庭、育兒歷程等。

比如,他們在人多的時候會感覺不自在,害怕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怕開口說錯話;不願意探索新的事物,結交新的朋友,墨守成規,把自己封閉起來;總是害怕別人不愛自己,所以在戀愛及婚姻中容易黏著另一半無法獨立,甚至是通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以達到讓對方不斷記住自己、關懷自己的目的;同時,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他所養育出來的孩子在跟他長期的接觸和影響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是一種教養的循環表現。

要解決孩子的這種沒有安全感的心理問題,父母能夠與孩子之間建立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父母的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的世界。

艾因斯沃斯實驗發現,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大致可分為三種:

  • 1、安全依戀

  • 大約70%的孩子在進入實驗室後,與媽媽分離時會出現明顯地焦慮,見到媽媽回來會非常高興,願意與媽媽有更多的接觸。媽媽在場時與能夠與陌生人一起玩。

  • 2、憂慮-反抗型

  • 不安全依戀大約10%的孩子在進入陌生的實驗室以後,雖然媽媽在身邊,他們已經感到憂慮,不喜歡探究玩具;當媽媽走後則表現極為痛苦。當媽媽回來時,他們表現出雙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離開,並反抗媽媽主動與他們親近。即使媽媽在場,也對陌生人非常警覺。

  • 3、憂慮-迴避型

  • 不安全依戀大約20%的孩子,單獨和媽媽在一起時對探究玩具不感興趣。與媽媽分離時表現出較弱的痛苦,媽媽回來時迴避與她接觸。對陌生人不十分警覺,有時會象迴避媽媽一樣迴避與忽視陌生人。

    在上面這三種類型中,安全依戀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黏人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表現,而後兩種依戀關係則是不正常的表現。

    因此,當我們的孩子出現黏人的表現時,我們應首先肯定這是孩子的正常反應。但幾乎所有的事都是過猶不及的,如果孩子太過於黏人,則可能是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究竟是父母的哪個養育環節出現了問題,才讓我們的孩子過度黏人吧!

    孩子黏人的4個原因

  • 1、沒有把握好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 在孩子6~9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的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以及對陌生人產生恐懼。

    孩子雖然小,但卻很敏感,他能強烈地感受到夜晚與白天的不同。黑黢黢的夜與充滿色彩的白天比自然遜色很多,這種變化有時讓孩子無法適應,因此,這個時間段,他對親人的依戀會更為明顯。

    因此,很多孩子可能表現為如果沒有媽媽在身邊就會不斷地哭鬧,即便困得不行也很難睡。

    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一依戀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媽媽經常出差或不在身邊,經常更換照顧孩子的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等,都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 2、錯過孩子的第二個分離焦慮期

  • 第二個分離焦慮出現在孩子1.5歲左右。此時,孩子的心智也成長了,最主要的一個標誌是他自我意識的產生。

    此時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語言和行為反覆地確認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得到的答案肯定與否,都將對他們將來黏人的「表現」起著關鍵的作用。

    例如,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讓他叫阿姨時他就會叫,可是當他大一點的時候,讓孩子叫人,他反而會躲起來。

    其實這個現象很正常的,孩子會躲起來可能是覺得不舒服,他的眼中只有媽媽,只接受媽媽。然而,孩子的這種行為卻經常被父母所誤解。

  • 3、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 陪伴的質量會影響孩子黏人的程度。

    可能有很多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太太,一天24小時都在帶著孩子,可孩子為什麼還會黏人?

    其實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陪伴的質量不高。高質量的陪伴從時間上來講,最好是一天1~2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

    當然,如果家長陪伴的質量特別高的話,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 4、缺乏社交的機會和示範

  • 缺乏社交的機會也是導致孩子黏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些媽媽可能會發現:當很多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時,卻只有你的孩子不參加,黏在你身邊。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這樣情況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動。家長不愛社交可以理解,但我們應多為孩子創造社交的機會。

    從孩子1歲起,家長就應該有計劃地多帶他外出,多接觸其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的話,首先,父母要做的是當孩子表達需求時,父母應及時滿足;其次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島。

    即讓孩子有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玩具,乃至一種愛好可以宣洩他的情緒,這樣孩子會覺得安全、放鬆、自在甚至快樂;再有就是我們上文所提及的高質量陪伴。


    推薦閱讀:

    你知道嗎?孩子有一種痛叫「生長痛」
    給孩子做丸子加這個食材,健腦又補腦
    如何斷奶不傷孩子身體?
    家訓,可以讓你的孩子不隨波逐流10
    媽媽每晚用「手指」給孩子講故事,成了他最愛的時刻~

    TAG:孩子 | 心理 | 後悔 | 缺陷 | 成年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