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菊花與鳥――陶淵明筆下的意象

菊花與鳥――陶淵明筆下的意象

來源 華夏文化 編輯: 王瑞芳一個風格成熟的作家必會有自己的意象群落,藉以搭建獨特的審美景觀,展現其與眾不同的風采,如屈原之於「香草美人」,李白之於「皓月美酒」,說起陶淵明,無疑鳥、菊、松、山,琴、酒等是重要的特徵詞,作者採取象徵、隱喻寫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潔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懷在這優美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現。

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雎》,此後從《楚辭》到古詩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詩人們的筆下,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為雙鳥或離群孤鳥形象,以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徵。鳥在陶淵明詩中主要是逍遙容與,自由自在的象徵。陶淵明筆下的鳥大致有三種:自由快樂的飛鳥、受困牢籠的羈鳥、日暮還巢的歸鳥。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役,所以詩人無疑企羨喜歡無拘無束的飛鳥:「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飲酒二十首並序?十五》),「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詠貧士七首? 其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天空是如此廣闊浩瀚,無際無涯,而鳥兒只要輕輕展翅,就可以輕鬆地抵達任何渴望的地方,沒有任何欲渡無楫,欲過無翼的煩惱,此時此際,作者的心靈必然與鳥翅一起飛翔,突破現世的坎坷和羈縻,走向無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聯想到的是《莊子?逍遙遊》中的大鵬,超然遠逝,扶搖萬里,陶詩的氣象雖然沒有如此恢宏壯闊,但對自由翱翔的渴求卻無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籠的羈鳥意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五首》之一)鳥本來屬於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絲籠里,沒有為食糧奔波流離的艱辛,但這又怎麼可以比擬在天空中飛翔的快樂,在此我們從反面感受到了生命自由的珍貴。陶淵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這種羈鳥的可憐狀態嗎,「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卻為了生存,為了所謂虛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場,給靈魂帶上了枷鎖,時時感到壓抑和拘束,不由得對田園生活充滿了夢想憧憬。最後也最常見的就是歸鳥的意象,隱喻了陶淵明對精神家園的留戀和皈依。陶的《歸鳥》有四首:「翼翼歸鳥,晨去於林;遠之八表,近憩雲岑。和風不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游,見林情依。遇雲頡頏,相鳴而歸。遐路誠悠,性愛無遺。」「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失路,欣及舊棲。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翼翼歸鳥,戢羽寒條。游不曠林,宿則森標。晨風清興,好音時交。矰繳奚施,已卷安勞!」 鳥兒眾聲相鳴,或飛或棲,或遠或近,無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當日暮西山之際,都會找到自己的舊巢去安然棲止,再不用擔憂險惡的矰繳。明筆寫鳥,實際上不過是作者神與象會,自剖心跡,表明渴望離棄紅塵,高蹈世外,游心與天地自然的思緒。寫歸鳥的詩句還有下面這些:「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飲酒二十首並序》)「洌洌氣遂嚴,紛紛飛鳥還。」(《歲暮和張常侍》)「晨鳥暮來還,懸車斂餘輝。」(《於王撫軍座送客》)「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在對倦鳥知還的反覆吟詠中,不難體會陶淵明對「吾廬」,也即精神田園的眷戀和熱愛,煎熬漂泊的心靈就此有了依止之處,回到了柏拉圖所謂靈魂的故鄉,從此可以酣然入眠,無憂無慮。總之,鳥是自由的飛翔,也是倦怠後的安然棲息,如果現實的生命可以呈現為這樣的樣態,欲奮發時則心想事成,欲恬退時則無牽無掛,該是何等美好的境界,我們在此看到了纏繞在作者筆端的情懷和志趣,閑適容與,高潔脫俗。在中國文學的語境下,菊花意象與陶淵明可謂是二位一體的關係,一提到陶淵明,我們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無疑是在說陶淵明。陶後有大量的詩詞吟唱菊花以及菊花所代表的陶淵明。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菊花》)以屋廬周圍菊叢環繞、酷似陶家而自豪。杜牧:「籬東菊徑深,折得自孤吟。」(《折菊》)採摘菊花,孤吟陶詩,可以想見杜牧對陶淵明的嚮往。元好問:「柴桑人去已千年,細菊斑斑也自圓。」(《野菊座主閑閑公命作》)由人寫到菊,對人對菊都不能忘懷,雖千年而情依舊。鄭燮:「想因會得淵明性,爛熳黃花開一墩。」(《菊花》)這裡把菊花人格化,認為其有陶淵明的性情,故爛熳開放,人和菊已融為一體。林則徐寫道:「誰知解組陶彭澤,采向東籬也折腰。」(《又題花卉絕句》之四)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澤,卻為了採菊而折腰,菊花當然深得其心,這裡也是把菊花和陶淵明並提。關於陶淵明與菊花,還流傳有一段趣話。據《舌華錄》載,明代奸相嚴嵩過生日,「諸翰林稱壽,爭作恭求近。時菊花滿堂,陸平泉獨退處於後。同列問曰:『何更退為?』陸答曰:『此處怕見陶淵明。』」陸平泉所以有如此巧妙的回答,那是由於在他心中,菊花是陶淵明的象徵。《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在《詠菊》詩中說:「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寫出讚美菊花的詩篇之後,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傳頌至今。又由於陶淵明的人格已與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風說到今」的已經不僅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節、傲世離俗的陶淵明。菊花見於我國典籍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禮記·月令》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菊花進入文學作品則始於稍後的戰國時期,屈原曾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此後就有大量文人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賦,主要是用來象徵有德君子潔身自好,飄然出塵。范至能《菊譜》概括了這一現象:「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說以為歲華委婉,草木變衰仍獨灼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隱逸山林田園的陶淵明,因其於百花之中偏愛菊花,所以在詩文中屢屢提到。《九日閑居》小序說:「秋菊盈園,而持醪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正文寫道:「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和郭主簿》其二說:「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讀山海經》其四:「黃花復朱實,食之壽命長。」《歸去來兮辭》:「三逕就荒,松菊猶存。」而《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可謂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唱,詩人遠離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採菊見山的悠然中顯現無遺。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道:「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宋書·陶潛傳》等其它傳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陶淵明與菊花的佳話從此千口共傳,流芳萬世。菊花意象何以與陶淵明而不是其他的歌詠者構成這種緊密的關聯呢?一是由於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聯想:菊是四季花事中開得晚的一種,其時眾芳搖落,萬木凋零, 「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只有菊花在那蕭瑟的秋風中傲然怒放、凌霜盛開,為冷寂荒蕪的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無疑它會令人想到孤標傲世、高潔勁節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淵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詩人在仕隱之間幾經徘徊,為保全本性而終歸耕于田園。憤世嫉俗,憎惡黑暗官場,不願與之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修養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風亮節已與陶淵明的高潔品德完美地疊合到了一起,陶淵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淵明安貧守道、孤高無塵的象徵,陶淵明與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當然,造成陶淵明詩文整體風貌的關鍵意象不只有這兩個,酒、琴、書、園、松、山、柳等都可以進行認真的探討,但是由於篇幅的關係,只能略而不論。正是這些典型化意象疊合、交織、糾纏而成的神奇意境,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恬靜淡遠美不勝收的宋元水墨畫,哺育著中華兒女的靈性和神韻。
推薦閱讀:

小說《花千骨》中的心理意象之一:水鬼
十神組合意象
[心理學討論] 朱建軍意象分析(二)
書法「意象」論
詩歌形象與意象分類例析

TAG:陶淵明 | 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