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水史:揭開風水的神秘面紗 (五)

曆法(2)

地理

  (三)地理

  與天文學相對應,中國的地理學亦有著悠久的歷史,有關零星的地理資料,可以追溯至《詩經》。「地理」名詞也與「天文」一詞同時見於《易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關於「理」字的含義,唐孔穎達疏曰:「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說明地理應是關於山川原隰之條理及規律的學問。中國人還喜好將天文與地理合而論之:「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地理上向,天文下向,天地合氣,而萬物生焉。」①耐人尋味的是風水別稱地理學、地學等,而正宗的地理學則有時被稱做「輿地」,「輿」恰與風水的另一種稱謂「堪輿」的「輿」相同,風水與地理學的「親緣」關係可從這種名稱上看出。據筆者考察,地理學對風水的影響體現於兩大層面。

  1.一些具體的地形、地貌知識對風水的形法理論具有指導和參考價值

  先秦時人們就已掌握了許多有關河流和山脈的系統知識。《禹貢》中有「導山」、「導水」篇章。《考工記》則曰:「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塗焉。」說明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山、川之間的依賴關係。秦漢之後還出現了許多以水係為綱的地理著作或水文地理著作。如《史記?河渠書》、《水經注》、《水道提綱》、《行水金鑒》、《西域水道記》等都對水系予以特別重視,也成為中國地理學的特點。對風水不無影響。反映在風水中便是「得水為上」。另外管子還將地形、地貌與城市建築選址、城市容量等相聯繫。《管子?乘馬》篇指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度地》篇曰:「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八官》篇則進一步說明:「夫國城大而田野淺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將城市規模與其四周的農村相聯繫考慮,類似於今天的環境容量觀點。另外《管子?地水》篇曰:「地者,萬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這一切都對風水的形法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史記?蒙恬列傳》里談到的「地脈」觀點,可謂風水「龍脈」思想的最早源頭。還有關於地理方位的觀念,隨著地理學的發展,中國人由二維方位觀向四方乃至五方演進(圖12)。這種對方位的細微體驗對風水也具有較大的促進。

特殊的製圖方法

  2.地理學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和觀念直接構成了風水原理

  著名的有九州說。《禹貢》里就有了九州的概念(圖13)。《史記》里曾引其學說:「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晉代張華《博物志》所引的漢代緯書《河圖括地誌》里的九州說,則在鄒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化:「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部之立(原作位)起形高大者有昆崙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八十國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國也。」這種「中國東南隅……是好國也」的觀念,反映了當時中國地理學中對東南方位的偏好。這一觀點也十分明顯地表現於風水原理之中,如風水中以東南方為巽位,水口、門向多位於此方為吉。這種對東南方的偏好也反映在不少的傳說故事中。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劉備的描寫中提到:「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

  (四)特殊的製圖方法

  關於中國地理學,人們一向認為其在製圖學方面的發展簡陋。風水中卻有著大量的某地區、某村莊的詳細圖形。其圖表之表達方式亦十分獨特,也許可說這是風水對地理學所作的貢獻。

  顯然,風水深深地依賴並吸取了某些古代中國的天文、曆法和地理知識,同樣擔負著上究天文、俯察地理的使命,並將其體察過程中所得出的認識運用到房屋建造的活動之中。

《易經》、陰陽五行

  第二節?

  哲學與迷信交纏之根:《易經》、八卦、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

  巫術和科學是世界性的

  中國哲學是獨特的

  風水是中國獨有的

  生活哲學

  一、《易經》、陰陽五行

  風水屬於術數的一種,是巫術與科學的混合。問題是:全世界其他的文化都有過巫術與科學,為什麼只有中國產生了風水?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顧中國獨特的哲學。首屈一指的便是《易經》。

  一位日本學者指出:「『易』是大約五六千年前建立的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或科學,它與從它的陰陽思想中發展出來的五行思想結合在一起,不僅僅運用於占卜,而且是廣泛地成為道德、學術、宗教的基石,帶來了儒教、道教、方術等的盛行。」①正道出了《易經》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意義:既具有哲學的思維,又摻進了大量的迷信。不過,此處的討論目的不在於《易經》的地位和淵源,而是試圖列出《易經》對形成風水原理具有決定作用的典型思想,主要有如下四點。

  (一)太極與陰陽

  《易經》里把兩種相對性的象徵作為陰陽二元。關於陰陽,從字源上看,歷史十分古老。甲骨文中即已見「陽」字,金文中則有「陰」字。金文中還將「陰陽」二字連用,不過那時的「陰陽」只簡單地保持著造字時的原始意義。「陽」為日光灑射,「陰」為日光灑射之否定。西周之後,陰陽才開始想像為氣,作為專有的哲學術語,最早見於《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將陰陽提到「道」的高度,卻是《易經》的功勞。《易經》還進一步將陰陽分別用符號表示,一橫「-」為陽,兩橫「--」為陰(這種符號稱做爻),「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兩儀便是陰陽,太極則是陰陽二元之前就存在的原初唯一的絕對存在——「混沌」。這種將一切萬物生成的開端歸結於陰陽二元相結合的思想,也是風水理論最主要的根基。

  (二)四象與八卦、六十四卦

  《易?繫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圖14)就是說太極分而得一陰一陽,此「二」數兩倍得「四」,「四」的兩倍得「八」。於是,三爻(畫)的卦得到八個,就是八卦,或說「小成卦」。這「小成卦」再重疊便得到「大成卦」,即由六畫(爻)組成的六十四卦(圖15)。每卦皆有自己的名稱,編有卦歌,便於記憶,每一個風水先生都必須記得這個卦歌(圖16)。

  還將八卦、六十四卦與自然界的物象和方位相連。八卦所象徵的物象是天、澤、火、雷、風、水、山、地。《說卦傳》云:「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悅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又曰:「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熾乎火;說(悅)萬物者,莫悅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物始物,莫盛乎艮。故水火相及,雷風匪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悉成萬物。」同理,六十四卦亦對應象徵自然界中的物象。

  值得注意的是八卦還與方位相對應,且對應的方式有兩種,分別稱做先天易或先天八卦圖與後天易或後天八卦圖。先天八卦圖又稱做伏羲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又稱做文王八卦圖。先天八卦圖根據《易經?說卦》而來,「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即所謂取自然之象,明亮的南方配「天」乾(嬥),灰暗的北方配「地」坤(嬦),太陽升起的東方配「火」離(嬪),太陽沉沒的西方配「水」坎(嬩)。簡言之,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另外還確定了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卦數,並據此卦位演變出先天八卦方點陣圖、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圓圖、卦氣圖等多種圖式(圖14、圖15、圖16、圖17)。

  可見,先天八卦等是按自然的狀態,被創造出來的。與此相對,人們利用自然即所謂「人忤逆自然而生活」,吃熟食、穿衣服、蓋房屋等生活狀態下成立的八卦圖式稱做後天八卦。據說這是由周文王開始,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完成的,故又稱做文王八卦。此時,將卦位改為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傳統的八卦圖,如圖14,上為南,下為北,圖17已經改為現代表示方法,上為北,下為南)。如何從先天八卦演變為後天八卦,亦有圖表示(圖18)。

  因為後天八卦是關於人生活情形的學說,因此在實際中,多用此卦位,風水學說的基本框架便是後天八卦的卦位,羅盤中的八卦也多用後天八卦。

數、河圖、洛書、九星、色彩

  (三)數、河圖、洛書、九星、色彩

  風水中有許多涉及數字及色彩的做法,大都來源於河圖、洛書中的數字關係。《易經?繫辭》對數字有如下的描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之數五,地之數五,五得位相,各個有合,天之數二十有五,地之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乃成變化,行鬼神之所以。」還把從1到10的數字,分為奇數、偶數,前者為天,陽,後者為地,陰。為什麼如此劃分?何新《諸神的起源》一書列有表格解釋與推測(表6)。從中,可看出所有的奇數均與天文現象有關,故以天為陽,所有的偶數都與地理現象有關,故稱地數。

  

  「各個有合」的意思,即指互相結合。日本學者吉野裕子認為其意思可以理解為將10個數字分作兩部分。

  於是有1與6,2與7,3與8,4與9,5與10的組合,這些組合都是互為陰陽,得位而合。這五種結合正合「五行」之理。

  「五行」的術語及其與數字的關係最早見於《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潤下,火炎上,木曲直,金從革,土爰稼牆。」用簡表表示如下:

  既然1、2、3、4、5與6、7、8、9、10可以互相結合,6、7、8、9、10亦可與五行相配,於是上表即可變成:

  於是,便出現了「河圖」之數的組合。

  關於河圖的來源,有多種傳說,本章第一節里稍有涉及。此處只談圖式與數字五行的關係。

  談到河圖,必然涉及洛書。對於河圖、洛書的數字解釋,中國哲學裡有許多說法,不外以下兩大類型。

  ——鄭康成曰:「天地之氣各有五,五行次之,一曰水,天數也;二曰火,地數也,三曰木,天數也;四曰金,地數也,五曰土,天數也。」

  ——楊子太玄曰:「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一與六共宗(范望解釋曰居北方),二與七為朋(居南方),三與八成友(居東方),四與九同道(居西方),五與十共守(居中央)。」

  這些皆對風水產生了巨大影響。幾乎任何一本風水書都引用類似上述的解釋,如《五位詳明》、《陽宅覺》、《入地眼圖說》等風水書籍皆畫有河圖、洛書及與上述文字一致的說明(圖19)。洛書從1到9的數中,奇數配東西南北四個正方向,偶數配於四個角,便成為九星圖。關於九星及其與色彩的關係,上節已有討論,它們也是風水說的一大基礎。

五行

  (四)五行

  構成風水說重大根基的另一思想則是與易理密切相關的五行。我們曾提到,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五行在風水中最廣泛的運用便是其相生相剋之理。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構成了風水推論吉凶的基本準則。與任何術數一樣,風水也將一切事物附會成五行元素之一,然後通過這種相生相剋原理判斷吉凶。所謂相生順序就是五行相互產生的次序,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次序(圖20)。相剋指五行相互抑制的次序,即五行按反順序克制對方,又稱做相勝序,正與相生順序相反: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圖21)。五行與方位、數字、色彩、時間、聲音、人體器官、人事、天上行星、天干、地支等相配,其相生相剋原理便相應地體現於天上人間種種包羅萬象的關係之中,引申出諸多的細則(表7)。這種附會,看起來幼稚可笑,卻隱含了某種具有深刻意味的思想:宇宙間,萬物同理,萬物同等,萬物間存在著某種互動和制約的關係,所有的現象都是互相關聯的。只有意識到,並處理好這種關係,方能昌盛富強。這正是當代生態保護的核心。

  陰陽五行法則中,還有一個重要法則對風水說的影響尤為重大,這便是著名的「三合原理」。風水後來發展出來的一個著名流派「三合派」,即以此原理作為其整個學說的支柱,以這種「三合原理」作為審理建造陰陽宅的最高原則。

  三合原理,是根據自然界事物發展規律總結出的一套理論。具體做法:將自然界事物的開始、壯大、消亡這三個基本次序簡化稱做生、旺、墓三個字,或三個階段。早在《淮南子》中便有關於三合的記載和定義:

  水申生,子旺,辰死,三辰(三支)皆水。

  火寅生,午旺,戌死,三辰皆火。

  木亥生,卯旺,死未,三辰皆木。

  金巳生,酉旺,醜死,三辰皆金。

  土午生,戌旺,寅死,三辰皆土。

  此段話後來被廣泛地運用於風水,且構成風水中最神秘和晦澀的原理之一。筆者初讀風水書籍時,曾對之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讀到日本學者吉野裕子《易經與祭祀》一書,其中舉了一個季節的例子來解釋「三合之理」,才終於明白。例如「水氣」,在季節上說,是「冬」季,屬於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即亥、子、丑三個月,此時的生、墓、旺便對應為:亥的十月為「生」,子的十一月為「旺」,丑的十二月為「墓」。但是,對應三合原理考察:「冬」的「水氣」並不止限於亥、子、丑的十至十二月這三個月。因為「冬」或「水」氣的萌芽實際早已出現於申月(陰曆七月),在仲冬的子月(十一月)得以壯盛,而到了辰月(陰曆三月)才逐漸走向結束,於是申、子、辰三支,便應是水氣的生、旺、墓,三支合而為一色水氣,這便是「水申生,子旺,辰死,三辰(三支)皆水」的一個實例。依此類推,可用圖表示(圖22)。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敵人排座論序
外媒:中國「小皇帝」 撐起澳洲房市 半數獲家庭金援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25)
中國旅遊業:好的,壞的和周圍反應
中國建築

TAG:中國 | 神秘 | 中國風 | 風水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