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周恩來為何對日主動擱置釣魚島問題?
1972年9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和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進行了如下的對話:
田中:您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怎麼看?不少人向我提到這個問題。
周恩來:這次不想談釣魚島問題。現在談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因為發現了石油,這就成了問題。如果沒有發現石油,台灣和美國都不會把它當回事兒。
田中就任日本首相是在1972年7月7日。在那之後不到3個月時間裡就訪問了尚未建交的中國,參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談判。在談判的第3天,田中提到了40年後成為中日之間最大懸案的尖閣諸島問題。
據日本外務省公布的記錄顯示,中日兩國首腦提及尖閣諸島問題僅僅是在這個時間,在第二天所有談判都達成了共識。1972年9月29日,兩國首腦和兩國外長簽署了倡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共同聲明。
據參加談判的雙方相關人士留下的證言顯示,圍繞尖閣諸島問題,田中和周恩來此外還曾交換過意見。不過,即使僅根據日本外務省公開的記錄,也能弄清在實現邦交正常化之際,雙方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怎樣的處理。那就是推延解決。
圍繞尖閣諸島問題,現在中國政府主張「中日之間曾經有擱置爭議的共識」,但日本政府聲稱「不存在這種共識」,因此雙方尖銳對立。雖然並不存在落到書面上的協議,但實際情況則是雙方在擱置爭議後實現了邦交正常化。
「可以說定為擱置狀態。」當時以日本外務省條約局條約課長身份參加談判的栗山尚一如此指出。
栗山還聲稱,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中不希望涉及尖閣諸島問題是周恩來的提議。事前告知了日本方面。換句話說,日本方面接受了這一提議,但周恩來基於什麼樣的想法而提出這一建議仍充滿未知數。
根據從很早以前就參與制定中國對日政策的張香山(後來的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留下的文章顯示,中國為了發展對日關係而敲定基本方針是在20世紀50年代。領導層在1955年3月以書面形式提出了如下的對日政策基本原則。
(1)反對美國在日本建立軍事基地,要求美國撤出日本;
(2)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改善中日關係,爭取逐步達成外交關係正常化;
(3)爭取日本人民,建立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
(4)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其改變對華政策;
(5)間接支持日本人民反對美國和要求獨立、和平、民主的運動等。
反美色彩鮮明是時代特色的反映。自從朝鮮戰爭以來,美國推行了嚴密的對華封鎖政策,明顯偏袒台灣的國民黨政權。而日本於1952年在美國的壓力下與台灣締結了邦交。
對於中國政府而言,緩解與日本的關係,稱得上是旨在打破美國的封鎖政策、在與台灣的蔣介石政權之間的正統性鬥爭中鞏固優勢的戰略性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提出的是通過與日本各界的交流、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的獨特方式。
不久之後,中國與曾為同盟國的蘇聯發生了激烈對立,1971年中國戲劇性地改善了與美國的關係。從結果來看,可以說對美關係的緩解直接帶來了對日關係的發展。而在日本國內交朋友的戰略創造了中日友好熱潮,並對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貢獻。
無論如何,沒有跡象表明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領導層曾試圖向日本主張尖閣諸島的領土主權。《人民日報》1953年甚至刊登了明確表示該島屬於沖繩的報道。此外還發行了顯示該島屬於日本領土的地圖,將該島視為日本領土的印象非常強烈。
有分析認為,如果上述情況屬實,周恩來很可能自己覺得中國的主張站不住腳。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中,實現事實上的擱置狀態可以說是周恩來的外交成果。另一方面,日本也沒有積極致力於領土主權問題的解決。當時,已成為「最大的戰後處理案件」(栗山語)的對華關係的發展才是第一優先課題。
在談判中被視為重要焦點的是如何處理台灣和日本的關係,和如何進行賠償等問題。
其後的中日關係,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可以說實現了飛躍發展。田中和周恩來的功績被兩國同時認可。不過,當時就有觀點指出,由於雙方都急於實現邦交的正常化,或許缺少了冷靜看清相互實際情況的從容。
擔任日本經濟新聞社第一任北京支局長的鮫島敬治曾在中日邦交正常化次日的報道上表示,「能夠感覺到,有關日中關係史的理解方式存在短時間內無法彌合的巨大鴻溝。」不得不承認,這個警告至今仍切中要害。
推薦閱讀:
※陳昊思:三步法手把手教你解決孩子遊戲沉迷問題
※關於「膽囊壁結晶」問題及解答
※「手如乾薑,家道必昌」,此手相在手,必定白手起家不是問題
※唐山人社局解答使用社會保障卡熱點問題
※(1)工商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有關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