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心理學
北大「變態心理學」串講筆記
第一章 什麼是變態心理學
1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心理異常的實質,即異常心理的原因、機制和心理結構問題。
(2)正常和異常的區別以及判斷標準。
(3)心理異常的分類和表現特點。
(4)解釋心理異常的心理學理論,都以各種學派對正常人格的觀點為基礎。
2 嚴重心理異常與輕度心理異常的區別
嚴重心理異常 |
輕度心理異常 |
|
精神病癥狀 |
重 |
輕 |
社會適應 |
喪失 |
部分喪失 |
人格改變 |
明顯 |
部分 |
自知力 |
沒有 |
有 |
主動求治 |
不會 |
會 |
3 心理異常的類別與範疇
(1)嚴重心理異常 (2)輕度心理異常 (3)心身疾病(4)心身障礙:主要表現為軀體功能障礙,但無病理形態學變化的基礎,也無明顯的精神活動障礙的一組疾病。(5)大腦疾患和軀體缺陷時的心理異常。 (6)行為偏離和人格障礙 (7)藥物依賴及兒童青少年障礙。
4 心理異常的實質
首先,異常的精神活動的是大腦機能障礙的表現,這種障礙也有其物質基礎。
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腦的發展水平越高,癥狀就越豐富,但這種觀點不應把大腦的高級機能和低級機能截然分開,兩者是有機聯繫的。
從反映論的角度來看,心理異常是不健全的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歪曲反應,所有癥狀都來源於客觀現實,取材於現實生活。
5 變態心理學的任務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將有助於探明人類的心理活動的實質。
從實踐上說,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有利於推動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
6 對心理異常的各種解釋
首先,從統計意義上講,心理異常是指與某個確定的常模的偏離,當代很多作者都把統計上的偏離作為判斷心理異常的標準。
第二,心理異常也被理解為是對某一文化常模的偏離。
關於「文化相對論」,以下兩點是應該明確的,(1)在某一文化下是「正常」的,但卻不一定是好的。 (2)在某一文化下是不正常的,但卻不一定是有害的,科學的發展就不乏這樣的例子。
第三,把心理異常看成有威脅的行為,即指行為是對準則的破壞,或行為無法預測。如一個人毫無理由地破壞了明顯的或潛在的準則,那麼他的行為就是不可預測的,回憶很多人把行為的不能預測看做是變態或異常,總之,心理異常是行為違反了文化中的準則,並對社會構成了威脅。
第四,心理異常被看作是古怪的行為或無效的行為。
最後,很多作者把某種形式的個人不適作為心理異常的定義性特徵。
7 心理異常的判斷標準與分類
(1)以經驗為標準 (2)社會適應性標準 (3)病因與癥狀存在與否的標準
(4)心理測驗和實踐的標準,即通過心理測驗的儀器和工具以及心理學實驗來檢查和判定人的心理與行為是否正常。
8 人口特性抽樣設計的優點
可以對某一特殊經驗或特點的所有可能後果都進行評估,另外,這種設計還可以獲得很多重要的信息,如有某種特殊經驗的人以後出現某種特殊心理異常的概率,等等。
人口特性抽樣也可以用於對某種心理異常的前北因素進行前瞻性的評估,這時選擇被試的標準可以是單純的實用標準,又稱「高危設計」。
9 研究心理異常現象的直接方法。
臨床法 (1)個案研究法,即針對某個具體的病人收集和分析材料,在實際應用中,這種研究方法有著極大的局限性。
(2)臨床觀察法:又稱臨床方法,主要是通過病人的直接觀察與談話來獲得事實,並分析問題。
10 病程實驗的目的
病程實驗是變態心理學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獲得病理心理過程的現狀與演變的特點,並從性質和數量上對這些特點進行分析與估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病程實驗只是對病人某一心理過程特點的研究,而不能代表整個心理素質。
11 病人的治療實驗
在研究過程中最好採用「雙盲 」實驗設計,即治療者不應知道每個病人具體接受什麼樣的治療,病人也不應知道接受的是什麼治療,這樣可以減少治療者的「對待效應」和病人的「期望效應」對治療結果的干擾,增加煙具結果的客觀性和一般性。
第二章 心理異常的理論模型
12 心理異常的原因
(1)遺傳因素
歷史上最早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是高爾登,他認為人在特質和能力方面的差異受到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它所提出的用同卵雙生子研究遺傳和環境因素在決定心理特點中的相對作用的方法,知道現在仍被沿用。
許多精神疾病在發病原因上,遺傳因素確定有著明顯的作用,基因的變異就構成了心理異常的基礎。
(2)「條件反射」學說: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為心理異常提供了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解釋,包括催眠時相孤立病灶 以及實驗性神經症的概念。
(3)生物化學因素:血液內的5-羥色胺(5-HT)具有保持情緒穩定的作用,如果5-HT減少,就易出現情緒波動。去甲腎上腺素(NE)濃度升高就會出現情緒高漲(燥狂狀態),反之就會出現情緒低落(抑鬱狀態)。
(4)素質因素: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看來與腦損傷或其他的軀體疾患無關,器質病因論者認為精神疾患與病人的素質有關。 一般認為腦損傷或其它生物軀體性損傷,可能不是所有神經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礙的直接原因;應激反應經歷、個人內心矛盾衝突、適應不良習慣都可能誘發精神疾病,但是這種情況只有易感或脆弱素質的人才會激發患病,軀體需要的剝奪,也會降低應激的抵抗力。
13 心理異常的治療方法
(1)其中一種被稱為「革命性」的治療技術就是電休克治療(ECT),並且至今仍被廣泛採用,ECT就是將電流通過大腦使人產生暫時的休克,這種治療通常能使病人的機能迅速恢復正常。
(2)從50年代起,化學藥物的使用開始進入精神衛生領域,並且不斷有新的藥物投入使用,特別是對嚴重心理異常的治療更離不開化學藥物。
14 心理異常的心理動力學模型
追溯心理異常的心理方面原因是從弗洛伊德開始的,心理異常的過程模型特彆強調動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正常和變態人格都是意識與無意識慾望驅動,或本能矛盾衝突的結果。
(1)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論要點
A 他認為人類本能有兩種:一為性本能,一為攻擊本能。在性本能背後有一種潛在的力量,稱為「力必多」,它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作用。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力必多投射到不同的區域,稱為性感帶或敏感區,並標誌著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如果在每個發展階段出現危機,而父母又不能正確處理的話,就有可能出現許多不同的變態。
弗洛伊德認為「壓抑作用」是心理活動的重要機制之一。
B 他把心理分為三部分:意識,即當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動領域。前意識,即當前未被注意,但一經提及可想到的心理活動領域。 無意識,即受到壓抑、隱藏很深的心理活動領域。
C 他把人格結構分為三部分:處於無意識最深層有一個「本我」,是行為動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意識中有「自我」,它是從無意識中產生的,指導行為採取社會允許方式滿足本我的需要。 還有一個「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對自我起監察作用,不讓其有越軌行為,否則就給予懲罰。
(2) 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觀點
A 自我是組織心理活動的中心,是最系統的概念。
B 著眼點在於價值和個人成長。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特彆強調價值和價值選擇過程在指導行為以及尋求有意義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義。
根據人本主義觀點,心理異常從根本上說是個人成長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傾向的中斷或歪曲,引起這種中斷或歪曲的因素包括以下一種或幾種。1 自我防禦機制的過分使用使得個體逐漸脫離現實。 2 不利的社會條件以及學習中的失誤 3 過分的緊張應激。
C 對人性和人類潛力持一種積極的態度,與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不同的是,人本主義理論家對人性和人類潛力的看法是積極的、樂觀的。他們認為在適宜的條件下,人類都傾向於友好、合作、以及建設性的行為。而自私、攻擊性以及殘忍則是由於對我們的本性的否認、挫折、或歪曲。
二者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強調兒童的早期不良經歷及不良的家庭教養環境對日後心理健康的影響。
治療手段:(主要觀點)基本上說,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可以看作是一種「學習」過程,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曾一度被阻斷,產生了固著,並出現了相應的心理異常癥狀;而治療則是讓病人在更舒適更安全的情境下重新體驗過去的情感,領悟到其心理異常的癥結。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治療方法中則認為,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關係是最有效的手段,羅傑斯堅持認為,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良好關係是心理治療的充分必要條件。
15 心理異常的行為模型
行為主義觀點的核心就是強調學習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
華生的觀點中極端重視社會環境對正常和異常的人格發展以及行為的作用,並對精神分析和醫學模型提出了挑戰,認為心理異常是過去不良的條件反射經驗的結果,而且可以採用條件反射的方法進行治療。 行為發生後會產生某種效果,而這種效果會影響到這一行為再出現的可能性,這種類型的學習就稱為工具性或*作條件反射。
行為模型的基本理論觀點
行為主義理論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學習。
(1)經典條件反射與*作條件反射。 (2)強化在*作條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為重複伴隨一種獎酬性的條件或逃避某種厭惡刺激的條件,則這一行為就會被強化。 (3)泛化與辨別
(4)榜樣作用,模塑作用以及學習動機。
認知-行為主義理論
把心理看做是一種信息加工系統的觀點已成為心理學廣泛領域內的研究重點。
認知行為治療則把關注的重點從外部行為本身轉向引起這一行為的潛在認知過程,而這種觀點也就著眼於改變病人的不適當的認知。
廣義的講,認知-行為治療家關注的是病人的「自我言語」,即他們習慣的用以解釋自己經驗的方式。
16 心理異常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1)經典條件反射:根據行為主義理論,大部分行為異常都是經典條件反射的結果。
(2)強化與*作條件反射:代幣治療的原則也是對積極的行為進行強化,而對異常行為則不予強化。
(3)不恰當的泛化與不恰當的辨別:根據行為模型的觀點,很多異常是由於不恰當的泛化與不恰當的辨別造成的。
(4)模仿學習技術:這種技術是基於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即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別人來學習,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正常行為來消除自己的不適應行為。
(5)認知-行為矯正:內部言語的改變,這種方法是基於認知-行為理論,即異常行為是由於不恰當的內部言語或自我強化所產生的。
17 遭遇變動越大,生病的可能性就愈大,例如,一個人在一年內累計超過200分時,便有50%的機會生病,超過300分的人幾乎100%要患病。
18 弗洛伊德的貢獻
(1)他建立了自由聯想和釋夢等技術去認識我們心理生活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方面。並把性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引入了科學研究的領域。
(2)弗洛伊德向人們表明某些異常心理現象是人們努力去應付某種困難問題的結果,表明為各種正常的自我防禦機制的誇張的表現。
受到的批評
(1)對性驅力的過分重視。 (2)對人性的悲觀態度。 (3)對無意識過程作用的誇大。 (4)沒有注意到自我報告在科學研究中的局限。(5)忽視了人類動機中朝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傾向。 (6)忽視了不同文化因素對塑造人類行為的影響。(7)他的很多理論假設和心理治療效果缺乏科學證據。 (8)花費過大。
19 羅傑斯的人本主義觀點對理解心理異常的主要貢獻
(1)它強調了人類有能力去完全實現其潛能。人本主義觀點為我們理解心理異常增加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向。「變態」被看做是沒有充分發揮出作為人的巨大潛能--是一種對個體朝向健康和個人成長的自然傾向的阻斷和歪曲,而不是變態或偏離常規。
(2)治療不是作為把個體從不適應轉變為適應的手段,而是協助個體以一種朝向創造性和個人自我實現的方向成長的一種方式。
受到的批評:
(1)它的理論比較寬泛、鬆散。 (2)它的概念中缺乏對科學性的重視。 (3)它對心理學寄予了過多的期望。
20 行為模型
(1)心理異常的行為模型則試圖用有限的幾個基本概念去解釋各種行為的獲得、矯正記憶消退。不適應行為從根本上被看做是由於沒有學會必要的適應行為或適應能力,或者是由於學會了一些無效的或不適應行為。從治療的角度來看,行為主義的側重點是改變行為-消除不良的反應,並帶入對適當反應的學習。 (2)行為模型已以其準確性和客觀性,研究工作的豐富,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對某些行為的矯正效果贏得了人們的青睞。
受到的批評:
行為模型也受到了許多批評,包括認為它只關注癥狀,忽視了價值觀和意義問題,並且否定了個人選擇和自我指導等方面的可能性,等等。
21 模型間的整合:生物-心理-社會觀點
生物-心理-社會觀點,它主張將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整合成一種綜合的臨床觀點。
22 對目前影響最大的四種理論模型:即醫學模型心理動力學模型 行為模型和社會模型
23 心理異常的醫學模型是由 希波克拉底 和蓋倫 發展起來的。
希波克拉底把心理異常解釋為體內四種體液的不平衡,蓋倫則認為是由於大腦發育不完善。這種把心理異常歸為軀體因素的解釋稱為醫學模型或生物學模型。
德國醫生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統地應用醫學模型對心理異常進行分類,他本人也成為公認的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
第三章 焦慮性心理異常:神經症
24 神經症的基本特點:
可以看做是包括一種非同尋常的嚴重的恐懼發應,其特殊形式就是焦慮,在個體方面伴隨一種不恰當的或異常的努力去控制這種極端的痛苦情感,這樣的後果通常是個體不但沒有能夠有效地降低焦慮,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更加持久。
25 神經症性的矛盾
他們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都看做是有威脅的,並且往往在這種情境下採用間接的和防禦性的應付策略。這種帶有防禦傾向的行為會嚴重干擾他們的應付和問題的解決能力,導致一種不利的生活風格,阻礙了其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通常神經症病人難以建立和維持滿意的人際關係,並因逃避而不是面對現實而感到隱約的內疚,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會感到不滿。
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神經症病人的這些行為實際上表現為一種矛盾。從表面來看,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帶來最大限度的愉快和最少的痛苦。而從旁觀者看來,神經症病人的行為是極端適應不良的,而且從長遠來看只能為他們帶來痛苦。這正是「神經症性矛盾」的含義。
26 神經症行為風格的抑制
神經症行為風格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行為種類中缺乏某種行為。即某種適應性的行為,或某種情境下所必需的行為沒有出現。它們因會引發焦慮而受到抑制。
神經症行為風格的兩個特點:
(1)行為往往以一種刻板的模式出現,而且似乎這種行為的對立面已經不存在。
(2)神經症性的防禦反應難以完全掩蓋其焦慮反應或被抑制的行為系統。
神經症性行為風格在人際關係上的表現:這樣的人沒有穩定的人際關係網路,並且在他們僅有的人際關係中帶有明顯的依賴傾向。
27 焦慮以及個體對控制焦慮的努力往往是神經症問題的中心因素。
一般性焦慮障礙的主要特點為:一種慢性瀰漫性的焦慮和驚懼,而且偶爾還會出現更嚴重的
急性焦慮體驗。但無論是慢性還是急性的焦慮體驗都不是來自某種具體的威脅,因此這種頑固的焦慮又被稱做是「遊離性的」焦慮。
一般性焦慮障礙中會間以急性的焦慮出現,這種急性的焦慮被列為單獨的一類,稱為「驚恐發作」,通常是在沒有任何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突然發作,達到極高的程度,然後緩解。
28 強迫是指被某種觀念或情感所持續地佔據,而衝動則是指一種無法抗拒的衝動體驗。強迫-衝動障礙的個體感到他們被強迫去思考某些他們不願思考的問題或作出某種他們不想做的行動。他們通常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明智的,但又無法控制它。
這些動作的出現能降低他們的焦慮水平並得到一種滿足和輕鬆感,但如果個體試圖去阻止這種衝動,就會使緊張焦慮水平升高。
一般來講,出現這種障礙的人有著某種獨特的人格特點,包括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意識發展刻板僵化,又內疚感傾向,以及容易受到威脅等。另外,在強迫-衝動障礙者中,即使在癥狀出現之前就有一種強烈的控制觀念。在他們的過去經驗中,任何他們感到無法控制的情境都會使他們感到不舒服。這一點也就是我們前面討論的神經症性行為風格中的對服從和順從的抑制。
29 用以鑒別轉換性障礙與真正的器官障礙的標準?(意思對即可)P94
(1)某種程度的漠不關心......
(2)病人的機能障礙經常會出現轉機......
(3)機能障礙的選擇性特點......
(4)有意思的是,在催眠或麻醉狀態下,根據治療者的暗示,病人的癥狀可以減輕,轉移或消失。
30 神經衰弱與抑鬱症的兩個明顯區別?
第一:神經衰弱者不會報告他們有抑鬱情緒,相反,他們報告的是挫折感和無精打采。
第二:神經衰弱者很少象抑鬱症那樣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他們通常表現得退縮和無動於衷。
31 解離性障礙
與軀體形式障礙一樣,解離性障礙也是一種既滿足某種需要,又可以逃避緊張的方式-使個體可以推卸自己不能接受行為的責任,然而在解離性障礙中,個體解脫緊張的方式從根本上說是與自己核心人格的解離。
遺忘症是指對過去的經歷完全或部分不能回憶。心因性遺忘症通常僅限於不能回憶。被「遺忘」的材料仍然存在於意識水平之下,並且在催眠狀態下或遺忘症消失時仍可以回憶起來。
神遊反應實際是一種逃避式的防禦反應,病人不僅出現遺忘症,而且離家出走到處遊盪,而且通常會部分地或完全地改變了自己的身份。
多重人格往往是由於應激而產生的一種解離性反應,病人表現出兩種或多種完整的人格體系。每一體系都代表一種特異的和健全的情緒和思維過程,並表示一種獨立、穩定的人格。
人格解體是青少年中相對較多見的一種解離性障礙,它是指個體的自我感比較鬆散,他們會突然感到自己與以前不同了,例如他們突然變成了另一個人,或身體發生了明顯改變,等等。
32 神經症產生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原因
(1)焦慮與防禦 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威脅會引發焦慮;而這種焦慮又會導致各種自我防禦機制的過分使用,並導致不適應行為的出現。
(2)錯誤的學習 錯誤的學習是指神經症病人學會了不適應的行為,或沒有學會應付正常生活情境的適當的能力和態度。如果採用一種防禦性的或逃避性的行為風格則可以在短期內適當地降低其焦慮,而這種風格也就是因此而受到了強化並保持下來。條件反射並不是形成不合理恐懼的委員途徑,很多證據表明人類的行為,包括恐懼反應可以通過觀察習得。
(3)個人成長的阻斷。
(4)人際關係障礙。
33 行為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
是系統脫敏法,使病人實際或象徵性地(即在表象中)逐漸接近他們所恐懼的情境,並將這種與恐懼有關的情境與另一種相拮抗的狀態,如放鬆形成條件聯繫。
34 在神經症病人中往往存在自殺的危險,但神經症病人自殺的比率並不比一般人中的比例更高。人們還會擔心神經症行為是否會發展稱為精神病,答案是否定的。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
35 (1)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及許多器質性綜合症稱為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思維障礙為突出癥狀,多起病於青壯年。
(2)城市居民患病率明顯高於農村。
(3)患病率最高的為最低社會階層。
(4)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患病率。
36 (一)精神分裂症病因--生物化學因素
可能是由於體內代謝異常,產生有毒的中間物質所造成的自體中毒。
(二)精神分裂症病因--社會心理學原因
(1)家庭模式:幾乎所有的精神分裂症都是來自那些很混亂的家庭環境-母愛剝奪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
(2)社會學習理論:精神分裂症的四種主要成分 -破裂的思想 淡漠 社會行為的退縮 言語的奇特
(3)社會環境因素:精神分裂症多發生在經濟水平低或社會階層低的人群。
(4)心理動力學理論
弗洛伊德的觀點: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把退回到以前的一種更原始的順應水平視為精神分裂症的一個基本原因。
新弗洛伊德的觀點:新弗洛伊德學派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關於精神分裂症退化的觀點,而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焦慮的作用。他們認為精神分裂症是起源於人的焦慮並以混亂方式對待他人的一種疾病狀態。
(5)中國和歐洲的某種學說。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西方學者認為還是個問題。持這種社會標記觀點的人在西方大有人在。
37 精神分裂症的癥狀
(1)思維障礙:思維障礙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癥狀和具有特徵性的表現,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維過程呈現內向,集中於內在的感知及矛盾。這種過度集中的內在過程,如想像和動機,稱內向性思維或孤獨性思維。
精神分裂症的思維障礙還表現為前邏輯性思維,患者的智能過程似乎是原始的、不完全的,就像嬰兒一樣。
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維過程中的特徵性癥狀是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交談時表現為對問題的回答不切題,對事物的敘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稱為(思維鬆弛);嚴重時,言語支離破碎,即(破裂性思維);甚至個別語句之間缺乏聯繫,稱(「詞的雜拌」)。
有時病人可在無外界原因的情況下,思維突然中斷,即(思維中斷);或湧現大量思維內容並伴有明顯的不自主感,稱(思維湧現);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詞或動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以外別人無法理解的意義,稱(病理性象徵性思維);或將兩個或幾個完全無關的詞拼湊起來,賦予特殊的意義,稱(語詞新作)。這些都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思維聯想過程帶有特徵性的癥狀。
(2)情感淡漠:情感平淡,情感不協調,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及周圍環境不協調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個主要特徵。
精神分裂症患者亦表現出情感不恰當,情感反應與環境不協調,與思維內容不配合。
在少數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還可以看到另一種稱為細膩的敏感性的情感障礙,患者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好像有非常敏銳的而且明顯的自知力、洞察力,似乎有一個神秘的妙訣,能夠觀察或者推測他人的思想,這種過度的敏感性,使患者對一般生活應激難以耐受。
(3)意志活動減退及運動障礙: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為與環境完全不配合,傷害自己的身體,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稱為意向倒錯。
病人的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變得孤僻、被動、退縮、即意志活動減弱。
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行為與環境不配合外,有時甚至表現為行為、姿勢及活動表現奇特或異常。
(4)其它常見癥狀:妄想--思維障礙導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稱為妄想,妄想可見於許多類型的精神障礙,並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癥狀,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內容荒謬的特點,迫害妄想關係妄想及影響妄想最常見。原發性妄想在精神分裂症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是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癥狀。
幻覺--即不真實的知覺,常常伴發於妄想。
(5)自知力障礙: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普遍常見的癥狀是缺乏自知力,即否認自己的病態體驗是不正常的,是病態的,卻堅信其幻想、幻聽等病態思維。(出現頻率-97%)
38 (看看)精神分裂症急性發作時與燥狂症的鑒別;與抑鬱症的鑒別。P136
第五章 情感障礙與自殺
39 情感障礙也稱心境障礙,是指一組以情感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一般被描述為燥狂症或抑鬱症。燥狂症的患者以其活動過多,說話過多和對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誇大觀念為特徵;抑鬱症則表現為自感無價值,反應遲鈍,動作費力,過度悲觀和不快樂。
41 情感性精神病的顯著特點是:大部分病人會複發。
另一個特點是:不治自愈率很高。
幾乎所有抑鬱症的病人甚至某些燥狂症病人,都有發生自殺的可能。
42 情感性精神病也是一樣,是許多病理因素交織在一起的複合體。每一種病都有可能是(個體易感性)、(外界壓力)和(環境因素)以不同比例相結合的結果。
人本主義理論用(依賴)和(獨立)來解釋情感障礙。
精神分析理論:把抑鬱看做是一種自我懲罰的形式。
行為主義者認為:抑鬱症是正常行為強化的減少,相對異常情緒獎勵增加的結果。
社會學解釋:(1)高度的成就感需要。據報告,智力水平和社會抱負高的人較容易發生情感障礙。(2)母子分離。
43 燥狂症的典型癥狀:(情感高漲)、( 思維活動加速)和(言語動作增多)。
重度的燥狂興奮稱為(譫妄性燥狂)
44 各類型抑鬱症,都是最常見的,也是最不易認出的心理障礙,城市人口重大約有(10%)的成年人患有某些抑鬱,(女性明顯多於男性)。
45 抑鬱症的主要特點是:情緒低落,思維緩慢,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
46 抑鬱症最常見的誘因包括:
(1)婚姻上的不和諧、分居或離婚。
(2) 嚴重的軀體疾病。
(3)失業、破產或喪失社會地位。
(4)重要人員的死亡。
(5)擔負不了自己的責任。
47 抑鬱症的癥狀有晝重夜清的特點,情緒消沉以早晨最重。
自殺企圖和行為是抑鬱症病人最危險的癥狀。
睡眠障礙中以早醒最具特徵性,亦可出現入睡困難。
48 燥郁性精神病既有情緒高漲,又有情緒低沉,可以表現抑鬱和燥狂交替出現,兩組癥狀間沒有「正常」的間歇,沒有正常情感的間歇期。
49 單相抑鬱症可以用包括(丙咪嗪、阿密替林)在內的三環藥物有效的治療。
(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較快地控制(急性燥狂)的癥狀。(碳酸鋰)對(燥狂和輕燥狂)都有效,在較少範圍內夜適用於(抑鬱症)。
對嚴重急性燥狂及嚴重的、有強烈自殺企圖的抑鬱患者,抗抑鬱燥狂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在嚴格掌握適應症的情況下,可合併使用(電抽搐療法)。
50 認知行為矯正
(1)任務分級法:
(2)把不愉快的活動轉到愉快的活動。
(3)改變消極觀點:埃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貝克的認知療法。
(4)誘發不相容情感。
(5)改變自我語詞。
普里邁克原則可以幫助病人堅持積極的陳述從而治療抑鬱症,普里邁克原則規定,可能性高的行為(既一個人經常表現的,經常做的行為)可以強化並增加可能性低的行為(如:積極的自我陳述)
(6)基礎意象法:此方法為一種系統脫敏法的變式,拉茲勒斯稱之為「常規速強化時間投射法」。通過愉快活動的想像與對未來的領悟相配合的方法,時間投射法便產生積極的期待,因此而產生希望。
51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殺死亡,許多國家中自殺均為人類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並且在青年人死亡原因中,自殺列在了前三位之中。男性45歲以後,女性55歲以後自殺率較高。城市自殺率高於農村。自殺率的準確統計相當困難。
52 自殺的過程分三個類別:自殺意念 自殺未遂自殺死亡
53 哪幾類病人容易自殺?
約1/4的抑鬱症病人企圖自殺,幾乎全部病人打算自殺。嚴重的抑鬱症病人病情突然緩解時最容易出現自殺問題。病情緩解只是表面上的,常常是病人因為暗自找到了「出路」而感到寬慰的結果,他們感到滿意而不再沮喪,因為他們已決定殺死自己。
除抑鬱症以外,其他心理問題也可以導致觸發自殺。許多精神分裂症病人(尤其是偏執妄想型病人),對酒或藥物有依賴的病人有較大的自殺危險,尤其在自動或被迫戒掉的時期。有的人對其自身的同性戀衝動感到害怕,體驗到了一種所謂同性戀驚恐,他們有時可能突然出現自毀行為。
54 精神檢查中三種情緒跡象表現與自殺有關。
第一,許多病人表現自暴自棄,活著沒用,全都完了,最好是就此自我結束。
第二,有些病人在抑鬱後表現空虛的欣快,同多數自殺者一樣,他們為自己能否把自殺計划進行下去而搞的精疲力竭,現在最後決斷應該結束這一切,並對自己的決定感到輕鬆和「愉快」。
第三,精神運動遲滯,病人回答問題很慢,動作也緩慢吃力,他們表露出生活是個不可克服的困難的想法。
55 可能會加強自殺企圖的幾種因素如下:
(1)容易得到致命的工具。
(2)缺少容易得到的支援系統。
(3)不可挽回的損失所造成的生活壓力。
(4)嚴重的失眠而大量飲酒或服藥。
(5)抑鬱症。
56 自殺的原因
(1)精神動力學的解釋。弗洛伊德認為自殺與抑鬱症一樣,是罪惡感和侵略感轉向自身的結果。後來的精神分析學家認為,自殺代表死的願望戰勝了生命的力量。
另一種精神分析學家的觀點認為自殺的人實際上是在謀殺,他們把另一個人的自我或本體「摻和」進了自身,並通過殺死自己來處置這個他所憤恨的人。
其它的精神動力學派學者也從精神分析理論中獲得啟示,強調認為隱藏在自殺背後的情感與侵略相似。
斯尼曼把自殺看做是懇求幫助。
貝克認為失望是多數自殺背後的促成因素。
(2)行為學派的解釋。行為主義學派認為自殺是其對強化的認知轉變所致,自殺者在生活中看不到獎勵,把死亡看作是強化,認為死亡可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情、報復及其它他們想獲得的強化。
(3)社會文化的解釋。墨西哥的自殺率最低,為2/10萬,匈牙利的自殺率最高,約26/10萬,美國比墨西哥高出5倍,奧地利高出12倍。
57 自殺的治療現在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熱線電話」和「心理治療」的方式。
第六章 心身疾病
58 弗里德曼和羅斯曼有關A型性格和冠心病的研究在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較成功。他們將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的人動作快,沒耐性,好爭鬥,易激動,整天忙忙碌碌;B型的人悠閑自在,不好爭強,總想在生活中過得舒服一些而不計較取得什麼成就。在食物。年齡、吸煙、以及其它與健康有關的因素均相等的情況下,A型人冠心病和心臟病發作明顯高於B型。
59 特異性反應假說
由於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於是有人提出每個人對於刺激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反應型式,因此而患不同的心身疾病。
(1)體質
(2)學習:持學習觀點的學者們主張,單一的強化反應式有情緒反應決定的。因為在任何時候,一個人只要有情緒活動,就會發生許多自主神經的變化,這種情緒活動和自主神經系統變化之間的聯繫一旦被強化,酒可能被固定下來。進一步研究發現,心身疾病本身又可以作為一種刺激,造成一些內在反應,這種反應又可以引起或加強心身疾病,如此惡性循環不已。
(3)經典條件反射。凡是可以引起植物神經反應的中性刺激,如氣味、顏色、食物、人等,都可引起心身疾病。
(4)心理防衛機制。大多數人能夠通過心理防衛機制來處理不愉快情緒及其衝突所致的焦慮,不會引起心身疾病。但是當心理防衛機制破裂時,既現有的心理防衛機制不足以減輕個人的焦慮而出現慢性焦慮狀態時,就可以使具有易感素質的人出現心理生理功能障礙。
60 從心身醫學的觀點出發,心身疾病的發病過程是:緊張刺激--情緒反應--功能障礙--組織結構改變。
61 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療游 心理分析、行為治療、認知療法、森田療法、音樂療法和藝術療法等。
心身疾病治療中常用的其它方法有生物反饋治療、鬆弛訓練以及理療、水療、體療、針灸和氣功太極拳等。
常見的心身疾病
62 原發性高血壓
循環系統的心身疾病包括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臟神經症等。原發性高血壓早就被列為典型的心身疾病,但其原因至今未定。大多數病人找不到明顯的生理原因,於是採用了「原發性」這一醫學術語,來形容原因不明的高血壓。早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高血壓病多見於應激與衝突明顯的社不逆會。凡是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對視、聽覺過度刺激的工作環境,均易使血壓升高。應激引起血壓升高已被普遍接受。研究表明高血壓病人對應激具有高反應性,這種高反應性強化了血壓的進一步升高。
(簡答)精神動力學派對高血壓的看法是:高血壓是防禦機制的結果,是由於壓抑的焦慮或憤怒所致,大多數人受超我或社會規範制約,不能將憤怒表露出來,而將憤怒埋在心中,這種壓抑的情緒不斷刺激心血管,使其發生變化,導致了高血壓。
遺傳和生物學因素,對造成高血壓也起一定的作用。今年來生物反饋指導下的鬆弛訓練用於高血壓的治療,特別有效。
63 消化性潰瘍
潰瘍病的主要癥狀是飯後幾個小時或飯前胃部疼痛。
亞歷山大把生理學與心理分析的理論結合起來,提出有三個因素參與潰瘍形成的假說:
(1)遺傳易感傾向;
(2)長期的人際關係衝突;
(3)社會應激的激活。
勞動環境應激或重大的心理刺激也可致潰瘍病。
精神分析學派對潰瘍病的看法是:這種人依賴性很大,表面上好像極具攻擊性,但骨子麗還是渴望母親的保護。艾爾普等發現潰瘍病人具有孤獨、自負與焦慮、易抑鬱等個性,因此推論:
(1)不良的個性染上不良的習慣導致對社會的不適應,再加上較多的生活事件壓力爾導致潰瘍病的發生。
(2)遺傳因素對消化性潰瘍也很重要。某些人消化液分泌過多是先天性的,他們更容易罹患消化性潰瘍。
(3)研究結果已證實,飲食與潰瘍病有關。飲食無規律,長時間飢餓之後過食,周而復始也易導致潰瘍的形成。
(4)大量的證據說明,潰瘍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飲食、遺傳因素、焦慮、長期緊張應激或惡性刺激,以及其它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樂消化性潰瘍。
64 支氣管哮喘
哮喘的激發因素為八種:吸入物呼吸道感染 氣候影響 藥物 飲食因素 哮喘與內分泌 運動性哮喘 心理因素與哮喘。
哮喘發病中的另一個與哮喘有關的心理因素,是家庭關係,特別是母子關係;另一個是哮喘病人極易受暗示。
精神動力學派認為,哮喘是母親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又過於依賴母親的結果。
65 飲食障礙
常見的有過食和神經性厭食,過食最終導致肥胖
飲食障礙的原因很複雜,有些飲食障礙食繼發於其它機體疾病,對這類飲食障礙,通過對原發疾病的治療可以得到治癒,有些飲食障礙則無軀體疾病原因,而往往是由於心理原因所致。
肥胖症:收入低的階層和受教育差的人,肥胖者的人數比總人口中的胖子高出5倍。
神經性厭食:布魯奇發現患有厭食症或肥胖症的病人缺乏識別飢餓與飽食的感覺。
對飲食障礙的治療通常採用醫療措施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法,行為療法尤其有效。
第七章 人格與性功能障礙
66 人格即包括表現於外的、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外部的自我,也包括由於種種原因不能顯示出來的內部的自我。人格影響著一個人對於環境的適應和對具體事物的反應,決定一個人特有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包括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人格是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的「合金」,是個體發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屬性。人格一旦成熟定型後,就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甚至能夠保持終生而布容易發生改變。
67 病態人格的特徵
(1)幼年開始,而且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而且不易改變。
(2)一般說來意識是清醒的,而且沒有智力障礙。
(3)有嚴重的情感障礙,情感不穩定、情感體驗膚淺或冷酷無情。
(4)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不明確,具有衝動性、攻擊性,損人且害己。
(5)不能從過去的生活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缺乏羞愧感。
68 病態人格形成的環境因素
惡劣的社會環境和不合理的養育環境是造成病態人格的溫床。
(1)童年的精神創傷。
(2)不和諧的家庭關係。
(3)不合理的教養。
(4)惡劣的社會環境。
69 偏執型病態人格,又稱妄想型病態人格,這種人格的主要特點是(固執刻板、敏感多疑和自我評價過高)。偏執型病態人格患者多見於男性。
70 循環型病態人格。這種病態人格的特點是終身都有情緒調節上的障礙,它包括三種類型:雙相的循環型,單項的情感高漲型和單項的情感低落型。循環型病態人格者的情緒變化與外界環境無關。
71 癔病型病態人格。主要特徵表現為過分做作,暗示性強,自我中心和情感不穩定。癔病型病態人格者多以女性為多見。
72 悖德型病態人格。又稱反社會性病態人格、社會病態或精神病態。它的主要表現有四種:缺乏正常的人間情感,衝動性行為,缺乏罪責感以及不能吸取教訓。
73 病態人格一旦形成很難改正,因此應該強調預防為主的原則。
74 反社會人格的形成原因
(一)生物學原因
(1)內分泌激素的研究表明,雄性激素與進攻性行為有關,注射過大劑量雄激素的動物會變得特別粗暴、霸道。
(2)關於染色體的研究,研究人員報告罪犯的XXY染色體異常是一般人染色體異常的十倍。
(3)雙生子研究提示,反社會人格在同卵雙生子中比異卵雙生子中更有可能出現。
(二) 環境因素。在各種環境因素中,家庭環境的影響為最大,一般人認為家庭的破裂、父母的忽視和打罵、缺乏一般情感上和對軀體健康上的愛護有可能造成反社會人格。家庭背景有如下特點者就易產生反社會人格:(1)父親表現有反社會的傾向。(2)管教明顯不一致或根本沒有管教。(3)缺乏父母的愛,經常遭到暴力懲罰。(4)從小或者年輕時期進教養院產生社會和心理上的被剝奪和與世隔絕。
(三)心理學的解釋
(1)心理動力學的解釋。經典弗洛伊德派的理論家認為,反社會人格是超我的發展不完善造成的。
(2)學習學派的解釋,艾森克假設反社會人格者在素質上缺乏對恐懼和焦慮的感受,因此他們不必學著克制自己不受歡迎的行為舉止。同時,他們以父母為榜樣,習得反社會行為。班杜拉認為兒童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習得各種行為,一個在富於進攻、無視法律和道德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接受這種價值觀,形成反社會人格。
75 性**的發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並根據所處社會的傳統歷史,道德文化規範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之間沒有任何質的區別,它們視一種性行為的連續體,也就是說完全的同性戀和完全的異性戀者處在連續體的兩端,而絕大多數人都是二者兼而有之,只是各自所佔的比重不同而已。
單一異性戀 35% 單一同性戀 4%
究竟同性戀是否是疾病,意見尚有分歧,因此對於同性戀是否應該接受治療這個問題也就存有爭議,不過從所做過的治療看,各種心理治療方法似乎都改變不了同性戀,最多只能幫助他們澄清思想、改善情緒、緩解焦慮。
76 施虐狂的性滿足也可以通過只造成對方精神上的折磨而不帶來肉體上的痛苦來得到。
對於施虐狂和受虐狂的治療目前尚無肯定的說法,藥物治療肯定沒有效果,心理治療會有療效,但效果欠佳。
77 男性性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不能成功地進行性交活動,而女性性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性交體驗不滿意、性交活動雖然能夠完成,但毫無樂趣而言。
78 性功能障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 對於家庭關係的影響,性功能障礙雖然不一定會引起全面的婚姻狀況的失和與解體,但往往會使夫妻雙方感到有些不幸。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恰當的治療,則可能成為導致婚姻破裂的直接原因。
另一個 是對個人的影響,一個人如果在未結婚時發現自己有性功能障礙,那麼他可能會感到很自卑、抑鬱和焦慮,甚至可能出現因怕被人發現而害怕見人的反應,從而防礙其建立家庭。
79 我國常用的分類體系把性功能障礙分為四類:
(1)性慾障礙:性慾低下是指感到性要求和性興奮能力的減退,他們會抱怨說自己對性生活不感興趣,有時為了適應自己的配偶不得不勉強應付,但體會不到一點兒性快感。存有此類障礙的女性多於男性。
(2)性興奮障礙:1 陽痿。指男性缺乏保持陰莖勃起的能力,即陰莖不能勃起或者勃起時間太短,不足以維持正常的性交的需要,陽痿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2 女性性興奮不足。指女性在性興奮期不出現正常時發生的生理反應,即缺乏外生殖器反應,陰道潤滑性分泌不足或缺失,以及缺乏應伴有的性興奮感。
(3)性高潮障礙:(看分類) 早泄 遲泄 女性性高潮失調
(4)其它類型的性功能障礙 :陰道痙攣 性交疼痛 射精疼痛 特殊的性恐懼
80 性功能障礙的原因(共六點,具體的用自己的話表達)
研究發現,性功能障礙只有很少部分是由於醫學上的原因造成的,通過性功能障礙的心理原因包括配偶之間的關係不好、性慾低下、不重視性活動技巧以及對性活動感到緊張和焦慮等。
(1)焦慮和恐懼 (2)性活動技巧 (3)夫妻間的關係(4)男性習慣自己的支配地位 (5)早期的性教育 (6)早期的創傷性的性經歷
第八章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81 研究表明,腦特殊部位的損傷可帶來某些特定功能的損傷,但損傷功能的程度則視每個人的總體能力及適應調整性而定。病因儘管不同,但大多數人可具有相同的臨床特徵,起病急驟者常表現為意識模糊綜合症,而起病緩慢者常表現為記憶障礙和痴呆綜合症。
腦損傷的精神癥狀由腦受損的區域和病人的人格特徵所決定,不同的人對相同的腦損傷反應形式可以不同。一般來講,腦組織的破壞易於使已經存在著的一些人格傾向更加明朗化或加劇。臨床常見的腦器質性綜合症及臨床表現如下:
(1)急性腦綜合征:由腦部瀰漫性,暫時的病變所引起,以意識障礙為主要特徵。
(2)遺忘綜合征:腦部器質性病理改變所導致的一種選擇性或局部性認知功能障礙,以近事遺忘為主要特徵。同時由近事記憶喪失,時間定向障礙及虛構者,被稱為柯薩可夫綜合症。
(3)痴呆綜合征:是腦器質性精神病的核心癥狀,又稱慢性腦病綜合征。表現為全面性只能衰退,包括記憶、思維、理解、計算等能力減退和人格改變,而不伴有意識障礙。
(4)腦部局部性損害所致的精神障礙
A 額葉 損傷後常由人格改變。
B 頂葉 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遲鈍,思維緩慢,理解力減退,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
C 顳葉 主要表現為智能缺陷和人格改變,可有情緒不穩定和攻擊人格。
D 枕葉 枕葉是人的視覺中樞所在,故枕葉病變可引起複雜的視覺認知功能障礙,害可出現原始性幻覺。
E 胼胝體 胼胝體為聯接兩側大腦半球的所在,胼胝體受損部位不同,精神癥狀亦不相同,前部病變主要導致情感障礙,後部病變主要影響智力功能。
F 間腦 其病變可引起一系列的與神經內分泌功能有關的功能障礙。喪失良好的情感控制,近事記憶出現障礙,進行性智能衰退。
第九章 智力障礙
82 有人認為:智力是受個性傾向的影響並表現在活動中的各種能力的總和。主張智力主要應包括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感知記憶能力,二是抽象概念能力,三是獨創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些人認為:智力是指認識和活動所達到的水平,即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作能力。
還有一些人認為:智力就是對外界環境進行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以及判斷和推理時所採取的相應行動的一種心理能力。
現在一般都認為:智力就是人們在認識過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而(創造性思維能力)尤其是衡量智力的重要標誌。
83 痴呆明顯時可有以下表現:
(1)記憶和定向障礙。 (2)思維和判斷障礙。 (3)性格改變。
84 智力遲滯又稱精神發育遲滯或精神發育不全,是以(智力低下)和(適應能力欠缺)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疾病。
(1)智力遲滯的等級:
邊緣狀態 70--79
輕 度 50--69,是智力遲滯者中占人數最多的一類,約佔智力遲滯總數的80%,大致相當於「能教育」者。
中 度 35--49,人數約佔智力遲滯者的12%,大致相當於「能訓練」者。
重 度 20--34,人數約佔智力遲滯者的7%。
極 度 20以下,在全部智力遲滯中不足1%。
(2)智力遲滯的心理特點:
智力遲滯者的心理活動存在較明顯的障礙,其基本癥狀是智力低下與社會適應能力欠缺。實際上,智力遲滯的人其缺陷並不只限於智力,而是整個心理過程都有障礙。A 感知覺方面 B 記憶方面 C 思維方面 D 情感方面 E 行為方面
(3)「白痴學者」,其特點是在智力普遍低下的基礎上,存在著個別突出的才能,這些才能甚至可以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水平。
85 智力遲滯的病因
有人將智力遲滯的原因分為內因及外因兩大類,內因者,指發生於機體本身,遺傳因素即屬於此類。外因者,可以是生物性的,如疾病或外傷;也可以是心理及社會文化性的,如文化教育機會嚴重匱缺。有時,內因與外因相互影響,在發病上共同起作用。
86 智力遲滯的臨床類型
(1)染色體畸變引起的智力遲滯:先天愚型(DOWN氏綜合症) 貓叫綜合症 先天卵巢發育不全綜合症(特納綜合症)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綜合症(克林弗爾特綜合症)
(2)遺傳性代謝缺陷引起的智力遲滯:苯丙酮酸尿症(弗伶綜合症) 半乳糖血症 黑朦性白痴(家族性黑朦性白痴或特伊-薩奇斯病)
(3)內分泌障礙引起的智力遲滯:地方性呆小病 垂體性侏儒症
(4)感染因素引起的智力遲滯:最常見的引起智力遲滯的宮內感染為 風疹 巨細胞病毒 毒漿體病 梅毒
(5)其它生物因素引起的智力遲滯 物理化學損傷 新生兒核黃疸(絕大多數由於母子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兒溶血所致) 中毒
(6)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智力遲滯。
87 國內外一般採用比內-西蒙智力量表、韋克斯勒學齡兒童智力量表(WISC)以及韋克斯勒學前兒童智力量表(WPP-SI)
(1)比內-西蒙智力量表 智商=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2)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放棄了智齡概念,它所採用的智商不是智齡與實際年齡之比,而是離差智商。這是一種用平均數和標準差來計算的智商。 IQ=15(X--X)/SD+100式中,X為被試者在測驗中所得分數,X 為平均數,SD 為標準差,這一離差智商假定,每一年齡組的平均智商為100IQ,標準差為15IQ。
88 對於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測定可採用(文蘭德社會成熟程度量表)。
89 在國外還存在一種簡單的「特殊教育法」,即所謂「隨大流」教育法,把一些輕度智力遲滯兒童放在常規班離接受教育。
第十章 藥物濫用與藥物依賴性
90 根據所濫用藥物作用的特點,物質依賴性分為(「身體依賴性」)和(「精神依賴性」)。
身體依賴性亦稱生理依賴性,它是由於反覆用藥造成的一種機體適應狀態。身體依賴性最主要的特徵是耐受性和戒斷反應。
精神依賴性也稱心理依賴性,它使用藥者產生一種愉悅滿足的感覺,並且在精神上驅使用藥者產生一種要繼續或周期性用藥的慾望,以圖獲得滿足或避免不適感。精神依賴性斷葯後不出現戒斷癥狀。
91 中樞神經抑製劑:酒類 巴比妥類 阿片類
中樞神經興奮劑:可卡因類 煙草(尼古丁)
致幻劑:大麻
92 藥物攝入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變化而產生精神、行為效應,這種精神效應又可反饋影響藥物攝入行為。這種效應的產生與否與產生程度取決於個體自身狀態,即神經內分泌系統。有些人攝入藥物可能產生一種良性精神、情緒反應,即「正強化效應」起了作用;有些人則可能產生不良的精神、情緒反應,即「負強化效應」起了作用。
93 酒精中毒具有遺傳傾向,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發生率較不嗜酒者子女高4-5倍。酒精中毒癥狀並不是單一遺傳基因作用的結果,可能是與其它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94 關於藥物依賴遺傳性機制的兩種假說。
(1)代謝假說,認為藥物依賴是某些個體的一種為了補償體內缺乏製造某種「營養」物質,而生物體在代謝和生理功能上需要這種物質,是一種遺傳性代謝障礙;
(2)受體假說,認為某些個體具有相對多的對於某種物質(如海洛因)敏感的受體,或是這些個體體內的這種受體較一般人敏感,具有一種超敏性。
95 (尼古丁)被認為是目前人們使用的最普遍的化學成癮物質。
(酒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藥物」。
(毒品問題)是20世紀下半葉流行於全球性的瘟疫。
96 藥物濫用所引起的機體毒性反應,急性和慢性毒性過程的不同:
前者主要是由於所濫用的藥物劑量超過個體所能承受的能力而立即發生的毒性反應;
後者是長期持續用藥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而逐漸發生的慢性毒性反應。
97 吸毒中毒致死的兩個主要原因:(超劑量中毒致死)、(多種物質混雜濫用中毒致死)。
98 毒品的危害作用
(1)人們濫用各種藥物,在吸毒者主觀感覺上一起的效應範圍很廣:從精神亢奮狀態到嚴重的抑鬱沮喪;從提高警覺性直到被歪曲了感官知覺以及一種「超脫塵世,與現實隔絕」的境界。
(2)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礙之一是幻覺。吸毒所致的幻覺常常又幻聽、幻視等。
(3)吸毒後的另一精神障礙視思維障礙,吸毒者的思維障礙主要表現為妄想。
(4)無論是出於緩解一時的焦慮、緊張、壓抑等心理失橫還是嘗試吸毒成癮最終都會導致機體產生鬆弛、沉迷、委靡不振、冷漠、嗜睡、極度興奮後的極度軟弱等身體、精神、行為的一系列改變。長期吸毒對精神、心理的影響往往導致行為與人格的改變。對於具有潛在人格、情感異常或變態心理者可因吸毒而被強化或複雜化。
(5)吸毒嗜導致自殺的重要因素。
99 戒斷反應是長期吸毒造成的一種嚴重的具有潛在致命危險的身心損害通常在突然中止用藥或減少用藥劑量後發生。
100 阿片類物質包括天然存在於阿片原生植物-罌粟中的生物鹼和人工合成的兩大類。阿片類物質的合法用途是醫療,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麻醉性鎮痛葯,並具有鎮靜、止咳等作用。
101 吸食阿片上癮或不易戒斷的因素:
(1)逃避現實。從阿片的藥理作用看,主要可抑制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活動,這種抑制的結果可以解除疼痛,使人嗜眠,並使大腦處於一種麻木狀態;而對某些人來講,可以產生一種即時的「解脫」感,瞬間的虛幻覺,暫時逃避現實生活,逃避煩惱、精神空虛和憂慮。
(2)尋求刺激。阿片的精神效應之一是可以使人瞬間產生一種強烈的刺激和衝擊感或某種欣快感。吸毒者為了追求這種非生理性刺激而尋覓和反覆吸食毒品,以致無法靠主觀意志控制自己的行為。
(3)避免痛苦。這裡說的痛苦,是指由於斷葯後機體出現的戒斷反應。
102 大麻的急性期精神癥狀分期:(陶醉興奮期),(發展期),(深度幻覺期),(沉睡期)。
103 大麻的危害性:(1)對人體的直接毒性作用(2)作為「引向它葯之路」(3)成癮性(4)社會危害性
104 酒精中毒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指單純長期大量飲酒造成的酒精中毒,後者指有潛在精神、心理或人格障礙基礎上的酒精濫用,基本上屬於一種精神障礙的後果。
105 酒精的神經藥理學作用
從藥理學上講,酒精是一種鎮靜劑或高級神經功能的抑製劑。飲用酒精所表現出的興奮現象是一種腦的抑制性機制受抑制,腦種各個不同部位無約束的功能活動從抑制中釋放出來的結果。
106 飲酒者往往是為了解除內疚、焦慮、緊張、抑鬱、苦悶等不良情緒而開始飲酒。抑鬱症、焦慮症和各種順應不良的情緒常常會促進大量飲酒。
還有人提出一種「嗜酒者人格」、「嗜酒前人格」。認為酒中毒者具有一些特定的個性特徵:如被動、依賴、自我中心、反社會行為、易生悶氣、缺乏自尊。其中許多人還具有抑鬱症趨勢和某種程度的精神變態。
酒精中毒是一種受到包括遺傳、精神、病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這些因素往往互為因果,相互作用,在諸多因素中,社會因素是根本影響因素。
107 煙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尼古丁)。
尼古丁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先興奮後抑制的作用,尼古丁對外周神經系統、心血管及消化系統也是先興奮後抑制。
108 艾克森的研究發現:
重點吸煙者以外向性格為多;中等度、輕度及非吸煙者,則外向性格少,內向性格增多。而且,外向吸煙者多為體驗煙草的興奮作用,而內向吸煙者則多求其鎮靜效果。
第十一章 兒童少年期心理障礙
109 進食障礙
(1)神經性厭食:病人對發胖或體形改變發生擔憂或恐懼而自動拒食,以至引起體重明顯減輕和婦女停經為特點。這種厭食並非由於某種軀體疾病引起。病前性格大多具有拘謹、刻板和強迫性特徵,也有部分屬癔病性或分裂性性格。
(2)神經性嘔吐:(了解)
(3)異食症:這是一種非寄生蟲的長期攝入不可食物質的食慾倒錯現象,患者強烈地喜食不可食食物。
110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言語器官無器質性疾病,智力發育也無障礙而表現的緘默不語。起病原因常由於受驚、恐懼、生氣等精神因素所引起。這類兒童平時往往受到父母的過分寵愛或過分保護,致使患兒過分依賴於大人,獨立生活能力較差。
111 夜驚:本症以屢次從睡眠中突然覺醒,並伴有驚恐樣尖叫為主要特徵。
夢魘:也是睡眠時的一種驚恐反應,特徵與夜驚不同,它是指極度焦慮、恐怖、壓得透不過氣來或得不到幫助的一種令人驚恐的夢。
112 功能性遺尿症:指5歲以上的兒童仍缺乏控制排尿的能力,表現為與自己年齡不相稱地晝夜經常不自主排尿,而且這種遺尿並非由某一種軀體疾病引起。
大部分兒童的遺尿症是由於受驚,環境的突然改變,缺乏親人照管,過度疲勞或不正確的教養習慣等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在兒童形成了控制排尿能力後再出現遺尿現象的,大部分是由於家庭氣氛緊張,父母管教不一致,離開父母被寄養他處,學校恐懼或其它精神緊張等因素造成的。而且,遺尿本身對兒童來說又是一種精神緊張刺激,反過來又加強了遺尿現象。
113 兒童和少年行為障礙可分為兩部分,即習慣障礙和行為障礙,前者主要表現在身體方面,如吸吮手指、咬指甲,拔頭髮和手淫等;後者指與環境有關的行為,如多動症,攻擊性行為,過分依賴,逃學和病理性說謊等等。
114 多動症(輕微腦功能障礙MBD ;注意缺陷障礙ADD)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1)活動過度(2)注意集中困難(3)任性衝動
115 兒童與少年期神經症一般分為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癔病和神經衰弱,其中以癔病最多見,癔病和神經衰弱大多發生於少年期。
根據兒童期焦慮癥狀的特徵和起病因素,臨床分為(分離性焦慮)(過度焦慮反應)和(?避性障礙)三種類型。
116 (1)恐怖症的表現:患兒強烈地全神貫注地沉湎於對可怕刺激或情景的恐懼,這種恐懼幾乎是毫無道理的,與引起恐懼的外界刺激不成比例,且不因解釋而消失。(2)分類(根據恐怖的對象):一是對身體損傷的恐懼;二是對自然事件的恐懼;三是對接觸學校或其他集體場合的恐懼。
117 (1)強迫症的臨床特徵:基本與成人相仿,主要表現為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但以強迫動作較多見,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兒童。(2)病因:(具體的用自己的話表達)A 與病前性格有關 B 家庭教育 C 遺傳因素
118 癔病可分為(轉換型)和(分離型)兩大類。
兒童少年期癔病發作還有一種特殊形式,即(集體癔病發作),多見於少年女性學生。
119 兒童少年期精神病,是指那些發生於兒童時期,原因不完全清楚,而程度較重的心理障礙。有些學者為了同器質性精神病相對應,又稱之為功能性精神病或內因性精神病。
120 兒童抑鬱症的基本情緒表現為低沉、無用感及絕望感。這類抑鬱可分為急性抑鬱、慢性抑鬱和隱匿性抑鬱三種類型。
引起兒童抑鬱症的因素主要有:
(1)分離與喪失。父母或其他至關重要的人物,由於死亡、離婚,或從小兒的環境中永遠離開,以至建立不起情感依附關係,從而引起抑鬱反應。
(2)蔑視和拋棄。由於父母或其他關係密切者對小兒的蔑視,甚至將小兒拋棄等而引起,這種小孩中不少是殘疾或低能兒童。
(3)地位或態度的改變。如有了弟妹後,原先是父母的注意集中點,而降為次要地位。也可見於因父母再婚而發生的地位和態度改變。
(4)父母患有抑鬱症。由於父母的情緒低沉,經常悶悶不樂,對小兒漠視,使小兒的一些基本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引起抑鬱。
121 嬰兒孤獨症是發生在兒童早期的以同外界接觸障礙為只要特徵的精神病。曾稱為「坎納氏病」。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障礙:(1)極度孤獨(2)言語交往削弱(3)固執地堅持同一格式(4)特殊依戀
第十二章 環境應激與老年期心理障礙
122 只能說某些心理障礙同環境應激有著直接的關係,而有些心理障礙則只是由環境應激誘發的。
適當的應激對機體的生存有積極的意義,如果沒有對飢、渴的應激反應,我們就會被餓死、渴死;適當的應激反應會讓機體以積極的準備狀態去迎接各種挑戰,適應環境。但如果應激反應過強或持續時間過長,則會引起心身方面的疾病。
123老年期:很多老年人產生了煩躁,抑鬱情緒,感到茫然,有時還會產生一時的情緒上和身體上的失調,所謂「離退休綜合症」就是指這個時期的反應。
124 朋友同事的死亡對老年人的三點壞處:
一是過度沉浸在失去好友的悲痛之中,難以自拔,會加重心身方面的疾病;
二是又失去一位好友,使本來就很小的社會交往圈子又縮小了;
三是接連不斷的噩耗在不斷給予老年人強烈的暗示,死神離自己越來越近了,隨時隨地會找到自己頭上來。
125 老年期容易產生與腦組織退化相關聯的綜合征。又兩種最容易發生,一是急性腦綜合征,以意識障礙為主;二是慢性腦綜合征,多表現為痴呆狀態。
老年期的心理障礙,多伴有軀體疾病。
126 老年期痴呆是與腦的老化有關的心理障礙,並以痴呆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在老年人中,特有的、且發病率高的是老年痴呆和腦血管性痴呆。此外,老年前期的腦萎縮性心理障礙則稱之為早老性痴呆。
老年持大分型:單純型 憂鬱型 燥狂誇大型 妄想型
早老性痴呆,為初老期多發,以進行性痴呆為主要癥狀的某種腦病變性疾病的總稱。其代表的有阿爾采木氏病、匹克氏病和克雷茲費爾特-雅克卜病(CJD)
127 老年神經症也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之一,主要可分為(疑病、焦慮、強迫症和老年癔病)等四種類型。
第十三章 心理障礙的治療及預防
128 三個學派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1)在歐美各國,心理治療十分盛行,尤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響最大。這一療法的特徵是通過由於聯想、移情作用以及對夢和失誤等的解釋,從病人的無意識中發掘其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尤其著重於發掘病人在幼年時期的「性創傷」。弗洛伊德認為,這些被壓抑在幼年期的創傷是造成緊張狀態,導致心理障礙的根源所在。
(2)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方法,它被看做是心理療法的「第三勢力」,主要有患者中心療法、存在主義治療和完形療法。在幾種人本主義治療中,由羅傑斯的患者中心療法是最為突出的。它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認為治療者應對當事人採取同情、尊重、理解和誠實的態度,以發揮其個人的潛能,從而擺脫困境。反對治療者以指導人自居,而與當事人應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129 心理治療根據深度分類:支持性心理治療 教育性心理治療 重建性心理治療
130 個別心理治療是以一位治療者和一名治療對象組成一個治療單位,一般卜需要第三者參與。
131 精神分析療法的主要治療技術:(1)自由聯想,這是精神分析最基本的技術。(2)夢的分析(3)移情分析(4)阻抗分析(5)鍾氏認識領悟療法
132 行為治療
(1)系統脫敏法:亦稱交互抑製法,是一種基本的行為治療技術,這種方法是誘導患者緩慢地暴露於導致神經症焦慮地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焦慮習慣的目的。
(2)厭惡療法:亦稱厭惡性條件法,是一種較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做法為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癥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達到使患者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
(3)暴露療法:亦稱暴露衝擊療法,是前述系統脫敏療法的極端形式,也就是一次性脫敏。其做法是讓患者長時間地想像恐怖的觀念或情境,或置身於嚴重的恐怖環境之中,從而達到消退恐懼的目的。
(4)示範療法
(5)操作學習療法:是在斯金納的操作學習原理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一系列行為矯正技術,主要使用陽性強化技術去增強或塑造患者健康的行為,從而取代或克服那些不良的反應,消除病態的表現。
1 行為塑造法 2 代幣券法又稱標記獎勵法
133 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
認識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的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的認知有關。治療者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134 目前認知治療技術種類發展很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療法使:60年代初由(艾利斯)創始的(理性情緒療法);60年代中期,由(貝克)研究的(認知轉變法);
135 理性情緒療法(RET)以(認知理論)為基石,並揉合了(行為療法)的某些技術而成一體。
136 心理健康水平的評估標準
(1)社會適應行為。
(2)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
(3)人格的穩定性。
(4)挫折的耐受力。
(5)社會交往能力。
137 預防的三個組成部分
(1)初級預防。即幫助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學習和工作,避免或消除種種危機和刺激,防止情緒混亂或心理障礙的發生,或者說減少一般人群中心理障礙的發生率。
(2)二級預防。所謂二級預防,即儘早發現心理已有不正常的人,從而開展較迅速的心理和醫學的干預,同時也包括設法縮短病人的病程和降低複發率。
(3)三級預防。三級預防的目的是要減小心理障礙的危害和後遺症。
138 預防和控制心理異常的最佳方案:
(1)努力改變不利的社會環境;
(2)在社區內培養應變能力;
(3)發生危機後進行調解;
(4)努力使出現問題的個體康復;
(5)注意病情最為嚴重的病人。
——http://www.zikao365.com/fuxi/download/lixue/biji/002169.asp
推薦閱讀:
※3、關於「攻擊」(原創)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後——有一種焦慮叫集體共鳴
※《唐人街探案2》原來是一部心理學科普電影
※被打屁股就像坐過山車,一會兒害怕一會兒飛。
※情感心理學:結婚要以愛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