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駐華大使漢語表達改善中日關係決心|日本朱華大使
6月17日中午,日本新任駐華大使橫井裕在到任招待會上致辭。
橫井裕先生一開口,流利的漢語就印證了他最近被人議論得最多的標籤——「中國通」。橫井裕是日本新任駐華大使,6月17日中午,他在日本駐華大使官邸舉行的大使到任招待會上與大家見面。
不像一般亞洲人、日本人的身材,現年61歲的橫井裕身高一米九,濃眉大眼。據說他還是中國相聲演員郭德綱的「粉絲」。他幾步跨上講台,從西服口袋中拿出一份兩頁紙的講稿,用頗為字正腔圓的漢語對著台下來自中日各界的受邀人士發表了5分鐘的致辭。
「這是我第五次來到中國。」講話一開頭橫井裕講的就是他與中國的關係。他說:「我第一次來北京,是1980年,那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如今36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極大變化,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位、佔全球GDP13%的經濟大國。我每次來華工作,都會有一種日新月異的新鮮感受。」
事實上,豐富的與中國打交道的履歷,正是橫井裕此番履新最受矚目的焦點。他是近年來日本政府再次起用的所謂「中國學派」外交官擔任駐華大使。在此之前,上一位「中國學派」的日本駐華大使,是2006年至2010年在任的宮本雄二。宮本雄二到中國赴任之時,有輿論曾將之解讀為:日本試圖修補因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多次參拜靖國神社而陷入冰點的中日關係。
所謂「中國學派」是指,考入日本外務省後,年輕外交官需要選擇一門外語進修,如橫井裕一般選擇學習中文的外交官被稱為「中國學派」(China School)。此外還有「德國學派」「法國學派」,等等。今年5月卸任的前任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是學習法語的,算是「法國學派」的一員,結束在中國的任期後,木寺昌人轉任日本駐法大使一職。
橫井裕的履歷與中國確實關係密切。1979年進入日本外務省後,橫井裕於1980年被派遣到北京大學進修。1983年,橫井裕被派往日本駐華使館擔任二秘。1996年,他再次被派往中國,任日本駐華使館參贊。2000年,他升為日本外務省亞洲局中國課課長。2008年,橫井裕第三次被派駐中國,任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隨後的2010年,他第四次被派駐中國,擔任日本駐華使館公使。在此次擔任日本駐華大使一職前,橫井裕是日本駐土耳其大使。此外,橫井裕還在美國工作過,對日美關係也頗為了解。
在橫井裕此次被任命為駐華大使的消息傳出後,日中媒體都極為關注,認為這是日本政府想要改善日中關係的舉措之一。
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曾就此表示,「在日本和中國都對本地區的和平安全負有責任之時,(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任命中國專家橫井裕(為駐華大使)」。岸田文雄還稱,橫井裕擔任駐華大使,是「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
面對參加到任招待會的至少百餘名中日各界人士,橫井裕表示,作為日本駐華大使,在來到北京的第三天,他就向習近平主席遞交了國書,之後便馬上開始了工作。他說,此次履新大使一職,「在感到責任重大的同時,我也再次下定決心,為進一步加強日中兩國之間的友好與合作全力以赴。」
對於履新後的工作計劃,橫井裕說:「我此前曾有多次在日中合作一線工作的經歷,在今後的工作中,希望能夠更多地與中國各界、各地、各年齡段的朋友接觸,並坦誠相見。」他還希望借2017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機,「日中兩國從民間到政府的所有層次的交流都掀起高潮,讓日中關係大步向前邁進」。
橫井裕大使的講話,主要著眼於中日兩國關係的積極面,並沒有提及兩國之間存在的一些消極面,如領土與歷史問題。對於橫井裕到任後將如何應對日中關係的挑戰,外界仍持觀望態度。尤其在眼下,作為非申索國,日本卻正在南海問題上指手畫腳,試圖對中國施壓,這成為中日關係中的又一個敏感點。
對於橫井裕大使的到任,5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當前中日關係總體改善,但仍敏感脆弱。中方期待日本新任駐華大使為推動兩國關係進一步改善發揮積極作用。
也有輿論認為,「知華派」不等於「親華派」。日本對華政策的決策權,主要還是掌握在日本首相和外務省等更高層的決策者手中。因此,對於「知華派」外交官的「親華」程度,也不應抱有過高期望。畢竟,駐外外交官的首要職責,還在於維護本國利益、執行本國的政策。
無論如何,「知華派」外交官在中國開展工作,優勢還是頗為明顯的。比如,如果在中國有較好的人脈,將便於他開展工作,也更有利於他把握和理解中國的想法。這種優勢在17日的招待會上就有所體現。橫井裕在致辭後提議「為日中關係的長足發展」乾杯,走下講台與到訪的前排來賓握手。人群馬上在他身邊聚攏,這位「中國通」非常自如和來賓們交談了起來。
本報北京6月17日電
責任編輯:陳琰 SN225
推薦閱讀:
※石原老兒咋成了中日關係惡化的替罪羊?
※中日關係為什麼必須翻開新一頁?
※趙來勛:解讀逆境中的中日關係
※身在海外,請記住,祖國是我們的後盾!但這面盾也需要我們自身去持續維護!
※【剖析】日本過半民眾不肯對中國讓步,中日兩國何以如此充滿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