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網紅陶淵明,不服王菊就服你!
最近,《創造101》的熱門選手王菊,憑藉跟傳統少女偶像大相徑庭的形象和性格,開闢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網紅之路。
王菊紅了,她是誰,她跟陶淵明到底是什麼關係?
據說如果答不上來,你就是「菊外人」了。
王菊的粉絲們自稱為「陶淵明」,因為陶淵明對菊花情有獨鍾。
但是,你真的了解語文課本里的那個陶淵明嗎?
這一次,我們就來聊聊真正的「菊外人」——陶淵明。
01
話說那年重陽佳節,菊花幽香,陶淵明坐在自家茅屋外面的柳樹下,看著在身旁玩耍的兒子,他又開始糾結了:我到底要不要出去當官呢?
陶淵明的具體出生日期,沒有史料可考,但他一定是處女座,因為他太糾結了。
他的前半生都在糾結一個問題:出仕or歸隱?
陶淵明生於東晉,一個戰亂連年的朝代。
讀書人在亂世中行走江湖,那是很危險的事情,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送上斷頭台。魏晉的嵇康就是血的教訓,這點陶淵明當然曉得,可他還是想做官。
為啥?因為他深受祖先的影響。
他的曾祖父,為東晉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大司馬,掌管八州軍事,放在今天就是省部級幹部加軍區長官。
他的外公,是東晉德高望重的名士,為人曠達,溫雅。
陶淵明八歲時他爸就去世了,媽媽常常為他講曾祖和外公的故事,他聽得如痴如醉,從小就立下了兩個志向: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雜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歸園田居》
第一志向就是要像曾祖父一樣,大幹一番事業;第二志向就是要像外公一樣,活得瀟洒自在。
這兩個志向不管是在當時,還是放在今天,都是矛盾的,所以他註定糾結一生。
02
陶淵明的人生就是個悲劇,國家打仗,家裡人年年挨餓。
還好自己讀了點書,會吟點小詩,江州刺史王凝之欣賞像他這樣的文藝青年,就說,小陶,以後跟我混吧。
小陶糾結了很久,一直到在三十歲那年才下定決心,出任江州祭酒。
祭酒是協助刺史掌管民生和文化活動的要職,這可是個肥差啊,放在今天就是廳局級。
可是當官和做人、做官和寫詩,那畢竟是兩碼事,陶淵明一出來做官就覺得特彆扭。
陶淵明這樣的人放在今天,肯定混不開。他在官場上就是個異類,不送禮,不拉關係,也不拍領導馬屁。辦公室政治那套,他都不會,也不想會。
看著別人陞官,自己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辛辛苦苦耕耘跑腿,就是得不到重用。
他倒是倔得很,還給兒子寫信說,你老子命硬,心直,學不來彎的。
同事們排擠他,黑他,他都忍了,可他就是沒忍住自己的頂頭上司王凝之。
「官二代」王凝之是江州最大的官,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他爸就是赫赫有名的王羲之。而他老婆,是當時出了名的才女謝道韞。
書香世家的王凝之卻為人迂腐,沉迷於五斗米道教不能自拔,天天燒香磕頭,大搞迷信活動,不幹實事。
這就算了,王凝之還挪用公款,把修堤壩的錢拿來為自己修道觀。
這可把關心農民的陶淵明給氣壞了,他找到王凝之:「領導,您不能拿國家的錢來揮霍啊,堤壩不加固,如果江水暴漲,農民的莊稼就完蛋了!」
王凝之頭也沒抬地說:「我算過了,今年不會有澇災。」
說完,他讓陶淵明組織人手修道觀,自己轉身繼續燒香拜佛去了。
陶淵明不信鬼神這一套,自然不願同流合污,他不幹了,臨走前撂下一句話:「不為五斗米折腰」,傲然拂袖而去。
03
東晉用人看身世,出身低微的陶淵明三十齣頭就做到了廳局級,是很多人羨慕不來的。
可任性的他卻不珍惜大好政治前途,說不幹就不幹。
回到老家,陶淵明為了明志,一口氣寫了組詩《勸農》: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勸農》(其一節選)
他寫詩是厲害,但當時可沒有自由撰稿人這行,不像現在,寫個專欄,開個公眾號就能賺錢。陶淵明不做官了,只能做回他的老本行,種田。
種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旱澇頻繁,賦稅繁重,忙碌一年到頭來還是吃不飽。
他在詩中說「夏日長抱飢」、「舊谷既沒,新谷未登」,夏天還沒到收割季節,舊米就吃完了,冬天更是饑寒交迫,可憐兮兮。
陶淵明不忍心老婆孩子跟著自己受苦,決定再次當官。
當時,鎮軍將軍桓玄起兵,他打出了兩個旗號,一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小人,二是平定沿海叛亂。
陶淵明正愁英雄無用武之地,這下機會來了。他接受桓玄的邀請,做他的幕僚。
誰知道,桓玄後來翅膀硬了,就開始試圖篡逆,揚言滅掉晉朝。
陶淵明一心只想效忠晉朝,跟著桓玄肯定沒有好下場,正愁著以什麼理由辭職時,家裡傳來了媽媽病逝的消息,他就遞交辭呈回家奔喪去了。
又過了兩年,建威將軍劉裕平定了桓玄的叛亂,壯志未酬的陶淵明心想,這是個干大事的機會,就投靠了劉裕,也是做幕僚。
陶淵明太率真了太忠誠了,近乎到很傻很天真的地步,在那樣一個亂世註定就是個悲劇。
不久之後,悲劇果然重演,劉裕的翅膀也硬了,也想當皇帝。
陶淵明再次成為「局外人」,他像一隻失群的鳥兒,找不到窩了,只好天天借酒消愁,喝醉了還寫下組詩《飲酒》: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飲酒》(其四節選)
自己男神的曾祖父為晉朝立下赫赫戰功,陶淵明豈能對不住先輩?他不想再為叛臣劉裕賣命,再次選擇辭職。
收拾行李,留下官印,陶淵明望著蒼天,無奈地慨嘆: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擬古》(其九節選)
04
陶淵明又又又又回家了。
他在農村蓋了幾間茅房過起了陽光燦爛的小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饞了就釀上幾缸美酒,累了就喝上幾口,醉了就睡個好覺,醒了他就寫幾首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日子過得看似瀟洒,但其實窮得響叮噹。他的叔叔看不下去了,對他說,幾個孩子都張著嘴等你吃飯呢,就為了那點可憐的自尊心而讓全家挨餓,你捨得嗎?
陶淵明沒話可說,在叔叔的介紹下,他再次踏入官場。這回,是去做彭澤縣的縣長。
他美滋滋地想,小小的彭澤縣長雖然級別不高,可畢竟是地方一把手,不用受別人的氣,就當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差事。
在彭澤縣,陶淵明分到了百畝良田,他用五十畝種水稻,五十畝種高粱,因為高粱可以釀酒。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還沒等到收糧釀酒,陶淵明又「跑路」了。
他勤勤懇懇地按照法規檢查當地戶口,不料得罪了隱瞞實際人口逃稅的大地主,地主的靠山督郵大人(相當於現在的紀委幹部)要來彭澤縣視察工作。
「這不是明擺著來報復我的嗎?」陶淵明有不詳的預感,這時手下勸他,要身穿官服,跪迎上差,否則督郵會很生氣,後果會很嚴重!
陶淵明火了:「想當年,我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現在一個小小的紀檢委員就想讓我跪舔嗎?!」
一氣之下,他寫了封辭職信,走人了!
這一次,他總算看透了,也徹底想明白了,回家路上「載欣載奔」,比當官時還高興: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辭》(節選)
05
回到了山旮旯,陶淵明心情大好,農村的雞鳴狗吠、土味糞味讓他詩興大發,他一口氣又寫了《歸園田居》組詩。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節選)
撲騰了大半輩子,陶淵明這回終於死心了,他選擇了歸隱,頭也不回,一點糾結也沒有。
有人勸他另謀高就,他說,你讓我跟那些公務員打交道,每天在辦公室溜須拍馬,看著他們貪贓枉法,這比受凍挨餓還難受。
遠離了爾虞我詐、蠅營狗苟的廟堂,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雖然辛苦勞累,但至少不違背內心的意願。
時常有當官的來拜訪他,一起喝酒,談笑風生,一提到政治,陶淵明就說,我喝高了要睡覺了,你們回去吧。
陶淵明雖然經常酒醉,但他卻活得比誰都清醒。
歷史就像一個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世人皆濁陶淵明獨清,他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一股清流!
公元420年,劉裕幹掉了晉朝,圓了皇帝夢。
消息傳來,陶淵明感慨萬千,提筆寫下了《桃花源記》: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節選)
陶淵明用夢囈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打仗,沒有門第,沒有飢餓,一切淡然恬適,寧靜和諧。
這是陶淵明的心愿,好比儒家的「大同」理想;這也是陶淵明的堅守,是一片不被黑暗的洪流所侵蝕的心靈凈土。
06
改朝換代後,有人到陶淵明家中請他當官:現在太平盛世,是陶公展示才華的時候了!
陶淵明果斷拒絕了他:你來找我喝酒可以,但你讓我改變意願,想都甭想!
就這樣,他在南山下定居下來,種田,飲酒,作詩,活成了神仙模樣。
晚年,他還給自己寫了一篇自傳,叫《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他的自傳在當時的豪門看來就是一個笑話,喜歡讀書,又不求甚解;喜歡喝酒,卻沒錢喝;經常寫文章,卻只為了自娛自樂,還說什麼「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說白了,他們覺得此人就是一個不識時務的傻子。
對於對流言蜚語,陶淵明一笑置之,因為他早就看透了人生。
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臨死之前,他神情淡定,嘴裡反覆叨念著一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陶淵明的一生,留下了125首詩歌,12篇文章,相比於白居易的「樂天長短三千首」,陸遊的「六十年間萬首詩」,李白杜甫的八九百首流傳名篇,陶淵明真不算是多產的作家。
但他的詩文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蘇軾就是陶淵明最大的粉絲,他的鐵粉還有辛棄疾、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韓愈等等。
陶淵明備受後人推崇的,不單單是他的詩文,更在於他率性任真的人格魅力和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
蘇東坡曾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07
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寫道: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也是對五柳先生陶淵明的最好註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陶淵明的歸隱之地與其說是田園,不如說是心靈,一種遵循著心靈真實而過的生活狀態。
今天我們重讀陶淵明,讀的是一種洒脫,一種真性情。
在浮躁喧囂、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無法選擇時代,但我們可以選擇像陶淵明一樣,選擇擁有一片心靈的棲息之地,在世俗中生活,在詩意中棲居,在寧靜的精神家園中發現生活之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