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網 - FTChinese.com - 中國汽車的「技術縮水」
從去年以來,「技術過剩」一詞就在中國汽車圈內外不斷地流傳,大概的意思是指由於在技術與質量上採用比較高的海外新標準,造成了汽車製造的成本居高不下,反而有損於企業與消費者。然而如今卻有一些海外引進車型在暗地裡「技術縮水」。哪些技術顯得「過剩」?大量地使用高技術是否增加生產成本不是我輩局外人可以詳細了解到的,但消費者在心理上更加親近技術上先進的車卻是肯定的。這也是中國國產新車紛紛以「與國際同步」作為新車宣傳口號的主要原因吧。
那麼,究竟哪些車被人指為「技術過剩」呢?似乎主要還是針對德國大眾旗下的一些合資車型來說的。「過剩」的技術包括激光焊接新技術的運用、德國標準的精密工藝、高質量的車殼鋼板以及在小型轎車上使用諸如電子助力轉向、電子油門、前後碟式剎車等國際汽車的主流技術。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這些車型一般都是售價比較貴,但消費者品牌忠誠度比較高,車輛轉手殘值高,也比較經久耐用的車。看來,所謂「技術過剩」的出現,無非是汽車製造商為了在競爭中勝出而使出的招數而已。技術縮水的國外車型然而,事實沒有這麼簡單。去年以來,在不少新推出的「年度車型」身上,人們看到了一些曾經被指為「技術過剩」的車在技術上開始「縮水」了——內飾的面料質量下降、可以多向調節的汽車座椅變成只能簡單地調節、前後碟式剎車改成「古老」的前碟後鼓式剎車。看來,這些車的製造廠家也在以實際行動,認同「技術過剩」,試圖在新產品中通過「降低技術」來取得更佳的「性價比」。於是中國汽車市場競爭而引發的「技術過剩」,便實實在在地發展成為一道是要價格便宜還是要「國際水準」的選擇題。把國外原版車型「技術縮水」後賣給中國人,是不是有點 「侮辱」中國消費者呢?如果這個說法過於嚴重,那麼最起碼中國消費者對原汁原味的「世界經典名車」的渴望應該得到尊重吧。中國特色的「本地化」熟悉中國汽車產業的人大多知道,一款車從海外引進中國生產,在原型上做些改變是不可避免的:車輛的懸掛要盡量適應中國國內多變的路況,內飾風格與細節要迎合中國人口味,引擎系統要適應中國的油品等,加上中國政府有關「國產化率」的要求又迫使廠家在中國尋找零件供應商等。所以,中國國產車與海外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國人在安全上、舒適性上的需求與海外車主應該是相同的,另外由於中國國內目前汽車擁有量還比較少,不太可能如海外那樣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人同時擁有多輛車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因此,中國人對於舒適性的要求應該更加高一點。從這個意義上,「技術縮水」肯定會比高車價更傷中國消費者的心。雖然便宜的價格與小心翼翼的掩飾或許讓人一時難以直接感受到「技術」的「縮水」,但畢竟這些年來中國人對於汽車的理解已經遠非幾年前可比,讓早已習慣了腳底輕輕一點汽車便頓時立定的司機,再回到使出吃奶的勁大力剎車還要拖行一小段路的10多年前的老時光,恐怕即使車價便宜一萬、兩萬元也沒有太多人會心甘情願地接受的。
推薦閱讀:
※海峽兩岸老齡產業博覽會有什麼看點?
※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十大茶葉品牌 鑒賞頂級名茶
※次貸危機對中國的最大警示 分析展望
※中國終於憋出招了,開始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
※中國為什麼不恢復一夫多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