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祇域微課堂百法明門論第4講:禪修的目的是讓你認識實相,不是追求快樂與清凈!

  上次我們講了三法印之一「無我」,得到了一些反饋,尤其是禪宗公案,其實體驗「無我」是很困難的,沒有宿世善根,長期的禪修體驗,是很難從我所講的課程中來獲益的。其實不僅僅是體驗,就是理解也是很困難的。就像一個剛剛學走鋼絲的人一樣,他最初能在鋼絲上站穩,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把佛法想像得非常神秘,而當實相展現在面前的時候,他會認為跟他想像當中的相差太遠。有些人認為「無我」是很容易理解的,太簡單了,甚至不屑一顧。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有一年我在佛學院講《因明入正理論》的時候,正好有個國內非常著名的書法家寄來了他的一套書法墨跡,是佛經裡面的偈頌,寫得非常好,我當時看後非常歡喜。當時有幾個小和尚跑過來,其中有一個小和尚看後說:這寫的什麼呀,我隨便亂寫也比他寫得好。我聽後不禁心頭一震。我自小就喜歡書法,能讓我內心生起歡喜的書法也是不多的,我很無語。

  也有人認為祖師大德千辛萬苦來傳佛心印,會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嗎?尤其是禪宗的祖師,在傳授弟子佛法的時候,都是根據弟子根基的情況,就像五祖給六祖傳法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秘密傳給他,在五祖的時候,以《金剛經》來印心,對外人看來,認為很神秘,有很多秘密的東西告訴他,其實就是誦了一遍《金剛經》,有不懂的地方就問,沒有問題就結束。所以當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突然大悟,就告訴五祖,不需要再講了,他已經懂了。按現在的標準來講,一部《金剛經》佛學院開課要講兩個學期。有些人誦了一輩子,也沒有悟出個一二三來。所以有些人是需要磨礪的,要受盡磨難,這個時候再給他講,他就容易理解了。因此,體驗「無我」是需要具足因緣的。

  古德傳法顯得很神秘,是因為要讓他知道得之不易,倍加珍惜。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如此,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知道珍惜。所以,本來很簡單的道理,要讓他吃盡千辛萬苦才告訴他,這時候他有體驗,他才會生信。沒有體驗過的人,腦袋裡全是妄想。什麼「涅槃妙心」呀,什麼「以心傳心」呀,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呀等等,往往最高深的道理是最簡單、最樸實的,是根本不會脫離我們生活的,常常在我們生活中顯示,但我們卻像盲人一樣,熟視無睹。

  佛菩薩與世間俗人不一樣,沒有任何秘密而言,凡能利益眾生的法,都不會保密的。即便如此,能體會的人還是鳳毛麟角。有情的根器不一樣,對待法的態度有很大差異。正像《道德經》里所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正是下士的哈哈大笑,才顯示出道的珍貴。

  佛陀在講完經典後,很多弟子都是悲泣流淚,內心非常的震撼和感動,因為這個太珍貴了,當然這與他的根器也有關係。為什麼會感動得悲泣流淚呢?因為他深知,無始以來,所受的無量大苦在此生因聞正法而結束了。

  關於「無我」,若能理解少分,堅持下去,都能獲得大利益。另外,你不了解「無我」,根本無法禪修。現在外面流行的禪修,九成以上都是盲修瞎煉,做體操,練體能,跟解脫沒任何關係。

  也許馬上就會有人說:我禪修以後內心清凈了,這難道不是佛法的利益嗎?禪修的目標根本就不是讓你內心清凈,而是讓你認識到實相,當你真正認識到實相的時候,你的內心才真正清凈,但這時你也不會認為清凈,所以你所認為的「清凈」其本質還是煩惱,只是煩惱的減輕或者煩惱的另外一種形式而已。你要知道,清凈也是無常的。

  所以在《六祖壇經》上講: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掄刀上陣,亦得見之。不是清凈的時候才能見性,在你生病的時候,在你身體飽受極大病苦的時候,仍然能見。見性即是見法性,即見一切法的無我性。聲聞須陀洹聖者見「人無我性」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見(對佛法僧三寶、對緣起因果、對過去未來三世,對戒定慧三學的懷疑)。聖者的名號安立,也是以見實相的程度而安立的。初地菩薩證得一分「人無我性」和「法無我性」,十地菩薩證得圓滿的「人無我性」和「法無我性」。

  比如說在我們這個群里,有些人從來就不交作業,儘管我們定的規矩是要把他驅除出群的,但實際上在定這個規矩的時候,我們從來就沒有打算把他驅除出去,因為他能夠種一點善根,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會悟入了。但有些人自己就跑出去了。

  蘇星月:那這樣的人,算不算是有自知之明呢?

  答:這樣的人其實是缺少善根。我學習佛法的時候,知道老師有真東西,那是趕也趕不走的。因為他缺少善根,認為這個沒有什麼價值,對他可有可無,自然就跑了。後來老師知道我是真心學的時候,在他病重還在堅持給我單獨講述《瑜伽師地論》上的問題,在臨終前一個月,每天讓我給他開處方,然後給我修改,當有一次我黃柏用了5克,他說量大了,當時我不信,結果吃完以後就腹瀉,我才知道對於危重病人,用藥要非常精準,有時候要微調。另外他每天都讓我摸脈,並問我是什麼脈。當我們跟他說讓他好好休息,不要有任何的壓力的時候,他卻說:當我感覺到有壓力的時候,說明我還有煩惱在。

  因此,反覆講這個「無我」,也是想讓大家珍惜,不要以為得到很容易,就忽略了它本身的價值。

  

  這是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滿地都是寶石。

  大家看上面的圖片,帝王綠翡翠鋪地,滿地是寶石,在當時又有多少人去珍惜它?價值上億,也無人知曉。並不是有價值的東西大家都知道去珍惜的。

  當時我把我的體驗跟周圍的佛友以及法師分享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夠認同我的觀點,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我走偏了。當我把我的體會告訴我的老師的時候,老師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題了如下的字:常悟無我真理,飽飲醍醐瓊漿。

所以有些人聽了這些道理以後,就像醍醐灌頂一樣;有些人聽了以後,悲涕流淚;有些人聽了以後,就像喝白開水一樣;有些人聽了以後,覺得很無聊。這恰恰說明同一境界,因為各自心識所變現的差異,所以眾生所見各異,故名「唯識」。我經常跟一些學生講,學習佛法和中醫,不在於你跟了老師多少年,而在於你對老師所講的東西領悟了多少。

  在禪宗裡面,對於「無我」這一規律,禪師為了讓弟子能夠悟入,就給他一個話頭讓他去參。比如說「誰在念佛」、「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之類的。也有人認為「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神通修到了我前世是誰,我就解脫了。而佛陀在世的時候,有許多外道都知道自己前世是幹什麼的,但他還是無法解脫。解脫是要見到實相,或者用一句話,那就是「法」,世間萬物都是「法」,或者更簡單的講,就是一切存在都是「法」。在《百法明門論》里,這個法有個解釋叫「軌持」,軌,是軌生物解;持,是任持自性,不舍自相。就是說有一個事物,它能保持一定的相貌,能夠被我們認識到,它又有它自己的一些屬性,讓它自身與別的事物區別開來,我們就把它稱之為「法」。這是唯識學的解釋。後來,很多人就是找不到一個誰在念佛,也根本找不到一個「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因為緣起法是找不到第一因的,緣起法是找不到一個承載的主體的,當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就悟入了,這個過程有的要經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雖然這個對我們一生很長,但對於無窮無盡的輪迴來講,卻是很短的,所以他就會倍加珍惜,勤而行之,二六時中,乃至終身都不懈怠。有些人要吃極大的苦,才能有少分的體會。因為苦會讓我們去追求解脫,在追求解脫的過程中,更加感覺到很多無法主宰的東西,尤其是瞋心重的人更容易解脫。

  蘇星月:為什麼瞋心重的人容易解脫?那善良的人難道不容易解脫嗎?

  答:瞋心重的人有些是根器很利的人,他往往想控制別人,但最後發現什麼也控制不了,主宰不了,稍有人引導,他就很容易體會到「無我」這個規律。而有些世俗善良的人則很不容易解脫。在佛法來看,很多世俗善良,其本質往往是愚痴。佛法主張慈悲,慈能給予,悲能拔苦,前提都是要有般羅蜜。《大智度論》里講:般若為導,五度如盲。如果沒有到達彼岸的智慧,布施、忍辱、持戒、禪定、精進,都失去了方向。

  雨寶問:一直反覆的覺知能夠解脫煩惱嗎?

  答:如果僅僅是覺知,那是遠遠不夠的。其實我們在覺知一個法的時候,比如說貪、瞋、痴,它們都是法。我們不僅僅要覺知到它們,更要知道貪、瞋、痴上的無我性。

  雨寶問:涅槃是什麼意思?

  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即是涅槃。如果我只是這樣講,大家也不會明白。涅槃簡單來講,就是以智慧證到了無為法。而「無我」這一規律是不生不滅的,它就是無為法。

  問:修行好的人是不是脾氣都很好?

  答:菩薩修行,純粹是以利他,利他不一定就脾氣好。脾氣好壞不能判斷一個人的修行。菩薩的脾氣好壞是取決於眾生的,跟眾生的根器有關係。什麼樣的脾氣對眾生有利,菩薩就顯示出什麼樣的脾氣。夢參老和尚回憶當年跟虛雲老和尚、弘一法師、倓虛老法師、慈舟法師、能海上師在一起的時候,他認為這些人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不像外面傳的那麼神奇,而且每個老和尚的特點都不一樣。虛雲老和尚脾氣就很大,當時慈舟老和尚辦了一個佛學苑在講《華嚴經》,一期四年,虛雲老和尚是住持,寺廟特別困難,學僧連上廁所的紙都沒有。慈舟老和尚就去跟虛雲老和尚要錢買一些手紙,虛雲老和尚說:我沒有錢!兩個人就吵起來了,一直吵到客堂,客堂的人都知道虛雲老和尚脾氣不好,嚇得全跑了。但是弘一法師脾氣就很好,弟子一犯了錯誤,他就不吃飯了。因此,凡是發現弘一法師不吃飯了,他的學生就開始檢討,看是誰又惹法師生氣了,就去懺悔,然後弘一法師才開始吃飯。最早我在重慶佛學院的時候,聽一些法師說,華岩寺方丈心月老和尚對徒弟是又抓又踢又打,但打完以後心中沒有一點怒氣。

  顏舞:請問「無我」是不是有對所經歷之事不在心中留存的意思,包括喜怒哀樂。

  答:你無法主宰「所經歷之事不在心中留存」,如果你不想在心中留存,說明你還是想控制它,主宰它,恰恰是有「我」的突出表現。因為心是無法主宰的,喜怒哀樂是心所,也是無法主宰的。

  顏舞:那是不是「想」或者「不想」都是一種控制。只有達到隨心而發的狀態才是「無我」?

  想心所在《百法明門論》里是屬於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有一個特點,從無始以來到窮未來際,乃至於成佛,都不會停止。所以你根本無法控制「想」還是「不想」。現在很多教授禪修的禪師,讓禪修者什麼都不想,事實上根本做不到,也沒有人能夠做到,佛陀也做不到,這會更加增加愚痴和我執。六祖慧能大師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隨心而發」是要具足緣起的,「無我」並不是隨心而發的狀態,因為任何一個狀態都是無常敗壞的,而「無我」是不生不滅的。


推薦閱讀:

廢話愈說得多愈快樂
快樂育兒經!(0——1歲)
踢毽,踢出快樂好心態 
孤寂時,可以告訴世界,我很充實;痛苦時,可以告訴世界,我很快樂;窮困時,可以告訴世界,我很富有。
境隨心轉,快樂無邊

TAG:快樂 | 佛學 | 禪修 | 追求 | 認識 | 微課 | 課堂 | 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