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報道,泰國北部清萊白廟,因中國遊客如廁的不文明行為,前不久曾一度禁止他們進廟。廟方近日決定另建一處洗手間,供非中國旅客使用。 有人說國人的慣性中有相害的一面,以如廁為例,國人都不習慣便後沖洗,所以每一個人進廁所後,都要忍受上一位留下的污穢惡臭,而自己完事後,又把同樣的待遇留給下一位,於是中國人的公廁總是骯髒不堪;而西方人習慣於利人利己,自己的事情自己清洗,所以他們的廁所總是整潔清新。 這種狀況看似是習慣不同,而其實質是道德價值的區別。國人重私德而輕公德,人家卻恰好相反。因為如此,國人在熟人圈子的表現與在陌生人中的言行,常常判若兩人。而國人把這種不同表現也看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也可以解釋,國人一方面對貪官恨之入骨,一方面對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熟視無睹。有些貪官落馬之後,其親戚朋友、老鄉故舊的評價卻是「好人」。相反,如果有人當官而不蔭及鄉鄰,熟人圈子會鄙薄其「不講人情」。
中國傳統的仁愛之道是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差等之愛,而實際上國人重視的只有「親」和「近」,「疏」和「遠」就常常忽略不計了。或者說,大多數人在內心其實是有是非標準的,但這些標準主要是用來要求和約束他人,自己則要凌駕於規則之上。 我們也有「慎獨」、「吾日三省吾身」之類的修身古訓,而這只是聖人理想。我們也講敬天地鬼神,但如果部分中國遊客在清萊白廟有起碼的虔誠,怎會在如廁問題上現出不敬? 總之,歷史和現實造成了諸多國民性的問題,而國民性的重建也是一個沉重的老話題。筆者認為,不如以當前的依法治國為契機,從培養國民的規則意識為起點。法律是公民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規則和道德,在一個連法制都被漠視的社會,所謂道德、所謂國民素質都是天方夜譚。而依法治國,又應該從依法執政、依法治官開始。官員理應成為社會的楷模,事實上,政風、官風歷來就是社會的風向標。 國人在國外不講秩序,不講衛生,未必是他們要刻意給同胞丟臉、給祖國抹黑,其背後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只是這種「集體無意識」一旦放在國際背景下就顯得突兀、刺眼。依法治國,養成國人的規則意識,提升國人的道德水平,養成國民的文明習慣,重建國民性,不僅僅是為了我們在國際上「有面子」,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們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內在要求。(湖南彭聯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