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錢學森圖書館 中國首枚導彈核武器「鎮館」
在上海交通大學具有115年歷史的徐匯校區東北角,一座以赭紅色的巨大幕牆為底色的現代建築格外引人注目。赭紅色外牆上一個微笑的頭像若隱若現,熟悉的面容親切自然——這就是剛剛落成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錢學森圖書館。12月11日下午1點半,在錢學森誕辰100周年之際,錢學森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昨天,記者提前探營錢學森圖書館,為讀者揭秘幾大必看展品。
看點一
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
錢學森圖書館的籌建人員跟蹤錢老工作與生活足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4月,由第二炮兵部隊捐贈的改進型中近程導彈實體運至錢學森圖書館,已安裝到位,成為鎮館之寶。
錢學森家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張巨幅「蘑菇雲」照片,那是第一顆戰略導彈在羅布泊精確命中靶心的激動人心的時刻,每當看到這幅照片,錢學森總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為原子彈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裡,就是和平的象徵。在錢學森看來,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和平之花。和平是彌足珍貴的,「和平之花」在中國盛開尤為不易,在錢學森圖書館中,這個「和平之花」的故事由一枚導彈主講。
走過序廳手稿雕塑,走過鑄銅的錢學森塑像,來到安放導彈的中廳。從地下一層直指藍天,錢館「石破天驚」的造型和寓意,就由這枚導彈直抵蒼穹的設置來體現。這枚我國上世紀60年代自主設計研製的改進型中近程彈道導彈,全長約21米,重量近4.2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1500公里。
這枚導彈作為錢學森圖書館的一件珍貴展品,濃縮了錢老以及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凝結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血,更是我國國防事業不斷發展的見證。
1966年,我國首次「兩彈結合」飛行試驗使用的就是這個型號的導彈。 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在酒泉基地協助聶榮臻主持「兩彈結合」試驗,用改進型的中近程導彈將原子彈發射到預定區域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在本土實施的「兩彈結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順著環形坡道徐徐而下,就來到導彈實體近旁,這裡用巨型壁畫模擬了當初導彈發射的現場:長24米、高5米的大幅油畫,再現了兩彈結合試驗時,錢學森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在飛沙走石、寒風刺骨的茫茫戈壁上,冒著極大危險親臨現場、鼓舞操作人員的場面……觀眾彷彿身臨其境,親身感受45年前那歷史性的瞬間。
看點二
從一份手稿起步的航天偉業
在「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展區,錢學森回國後起草的第一份報告的手稿,靜靜地陳列在人們眼前:1956年2月初的一天,周總理在聽取錢學森彙報後說:「學森同志,現在交給你一個任務,請你儘快把你的想法,就是怎麼組織導彈研究機構,寫成一個書面意見,以便提交中央討論。 」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送到了周總理的辦公室。當時為保密起見,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替火箭導彈和後來的航天科技。《意見書》提出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一些具體措施;開列了可以調來參與這一事業的21位高級專家名單;指出健全的國防航空工業需要製造工廠、研究及試驗單位和作長遠及基本研究的單位,並詳細闡述了各單位的人員構成、工作任務及其性質等。錢學森的《意見書》是中國導彈事業的奠基之作,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在錢學森提交《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之後的同年8月,中央根據他的建議,成立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錢學森為委員。隨即,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隨後,錢學森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和參與制定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1964年6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枚自行研製的導彈。4個月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進行。 1970年4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
如今,《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已成為玻璃櫥窗里泛黃的手稿,從這份手稿起步的中國航天事業卻正如日中天。
看點三
從美國換回錢學森一封求援信
「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錯過機會」……在第三展廳,有這樣一封錢學森寫給陳叔通的求援信。
新中國剛剛成立,正在美國從事火箭和航空研究的錢學森就積極準備回國,他們預訂了1950年8月28日的機票。但美國移民局突然拘留錢學森。洛杉磯海關召開記者招待會,聲稱在錢學森託運的行李中發現草圖,筆記和照片,全部都是技術情報,暗示錢學森準備偷運機密回國。其實,這是美國當局的一個陰謀。錢學森是世界航空理論權威馮·卡門的得力助手,作為美國火箭研究的先驅之一,錢學森大腦里裝著太多重要的技術信息,他想離開,顯然不那麼容易。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甚至放言:「決不能放走錢學森!因為無論在哪裡,他都抵得上五個師。 」
1955年5月,錢學森夫婦無意中從一張中文畫報上看到這樣一幅照片:與錢家世交的陳叔通和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慶祝五一遊行隊伍。錢學森當即寫信給陳叔通,告知自己「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錯過機會」,請求祖國給予幫助。
1955年6月的一天,錢學森和蔣英帶著書信,來到一間小咖啡館,錢學森在門外和特務糾纏,機敏的蔣英溜進咖啡館,將給陳叔通的信夾在給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的家書中,投進郵筒。蔣華在收到三姐的信後,馬上把錢學森給陳叔通的求援信平安地轉寄到國內。陳叔通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對於這樣一封非同尋常的海外來信,陳叔通深知其分量,當天就送到周總理那裡。 「這真是太好了,據此完全可以駁倒美國政府的謊言!」周恩來總理當即作出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瓦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王炳南,在談判中揭穿了美方的謊言。在事實面前美國政府啞口無言,不得不批准錢學森回國的要求。 1955年8月4日,錢學森終於收到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的願望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終於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從輾轉踏上歸國旅途那刻起,錢學森的命運就和國家命運緊緊連在一起,錢學森圖書館還原了錢學森回國的歷程:從與檢察官的對話到寫給祖國的求援信,再到克利夫蘭總統號的合影,在香港過境時的船票……讓觀眾再一次感受錢學森歸來引起的震撼,體會把個人命運和祖國、民族、人民結合起來的感動!
看點四
24500多份剪報
走在錢學森圖書館中,與樸素到極致的生活用品形成巨大反差,是錢學森數量巨大、鋪天蓋地的書籍和資料。
在 「戰略科學家的成功之道」展區,所有參觀者都會被直達天花板的無數材料震撼:在館藏的手稿文獻中,有629袋、24500多份錢學森自己做的剪報,很多是首次與外界見面。這些剪報與其說是手稿,不如說是藝術品。都整整齊齊地粘貼在A4紙上,無論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計算、圖表,都工工整整,一絲不苟,連一個小小的等號,也長短有度,中規中矩。
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時候,錢學森便已經養成看報、剪報的習慣。 1950年下旬,美國海關無理扣押了錢學森的八大箱準備託運回國的行李,發現其中有九大本按照不同主題分類的剪報,其中有大量關於原子彈方面的詳盡剪報,這些英文剪報甚至成為美國當局誣告錢學森的所謂證據,殊不知,這不過是錢學森工作的習慣而已。
回國後,錢學森依然堅持看報剪報的習慣,他每天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看書讀報,隨後便依次剪貼,按照不同內容裝進一個個牛皮紙袋,袋上寫明剪報主題……如今,這629袋珍貴的剪報,都保存在錢學森圖書館裡,很多剪報上還有錢學森的批註,閃耀著智慧的光輝。
在錢學森當年的一本《工作手冊》中可以看到,錢老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對具體問題問得也很詳細,包括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還缺多少螺釘、螺帽都有統計。在學術風氣日益浮躁的當下,錢學森的剪報彷彿在無聲地作證:科學是容不得半點敷衍和馬虎的,容不得一絲一毫輕慢。即便是「兩彈一星」這樣的科學成就,也是從一個個元件、部件做起的,從解決一個個原材料和工藝加工問題抓起的。
「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起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在走出展館前,一支穿越時空的筆臨空揮毫,在大家同樣熟悉的紅格稿紙上,用同樣熟悉的筆跡,書寫著錢學森的深情寄語。手稿紙伴隨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一生,也伴隨著觀眾參觀了整個展覽。
推薦閱讀:
※逃離納粹的核先驅
※為什麼中國的核武器那麼少?
※既然能夠攔截核彈,那麼造核彈還有什麼意義呢?
※為什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後至今事故區還是廢墟,而真實經受過核彈轟炸的廣島長崎卻像正常城市一樣存在著?
※朝鮮核背包裡面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