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分析」操縱全球輿論,中國大數據安全刻不容緩!
英國第四電視台近期爆料,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利用操縱網路輿論干涉全球一些國家選舉,還涉嫌非法獲得Facebook公司5000萬個用戶資料。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池春水就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神話---「民主選舉」。
無論「民主人士」多麼震驚或傷心,真正的可怕之處在於--有一把血淋淋的雙刃劍正在威脅著我們。
這把雙刃劍就是---大數據。
選舉產業化
這件事震驚了歐洲政壇,英國,德國,包括美國都在要求FB公司就此事做出答覆和解釋。
不管西方政客們是真震驚,還是裝震驚,某國操縱全球「民主選舉」並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情。我前幾天寫過1996年俄羅斯大選被外國勢力操作的內幕,當時住在莫斯科總統飯店的幾位美國人,就是選舉數據分析師。
「劍橋分析」,準確說是一家總部設在倫敦的美國公司,成立不過五年時間,據說戰果累累,在全球多國各層次選舉中都有斬獲,被滲透的有總統大選,州省級選舉,議會選舉,甚至有縣市選舉。
關於他們的運作有許多分析,我簡單梳理一下套路:
成立專業公司(核心成員:前互聯網時代的美國選舉幕後運作團隊精英)
接活(利用全球政治人脈,誰家選舉奔誰家)
業務拓展(工商企業市場競爭)
採集數據(最核心,最骯髒的領域)
分析數據
製造輿論
定點推送
影響受眾思維和判斷
僱主受益。
實際上,這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可悲的是,那些走到選票箱前的西方民眾,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被一根無形的韁繩所牽引。
「劍橋分析」被曝光,得益於英國電視四台的努力,英國主要電視台有BBC1,BBC2,ITV,還有1982年成立的四台,四台向來劍走偏鋒,像黛安娜的性生活,皇室隱疾它也敢曝。
然而,從政治層面來說,這事鬧大,是西方政治利益分贓不均所至,在賭桌上輸了銀子的人,當然要痛打出老千的人。
「劍橋分析」本身不是出賭徒,它是工具,就像電線杆上招貼的撲克牌透視眼鏡,遙控骰子,麻將透視儀……
賭徒有輸贏,但「劍橋分析」是永遠的贏家。
並不是有了公司之後,才有這行業,這行業早就存在,只是在互聯網發達之後,效率更高了,接活來錢更容易,科技推動民主,不是嗎?
這些輿論操縱者,很善於將自己裝扮成權威,也善於利用權威,用「劍橋」名號的確能唬住一些客戶,估計過兩天劍橋大學得出來澄清了。
再說它最核心部分---數據採集。他們的分析員,坐在辦公室里就能把事情搞定,一根網線,一杯咖啡,一個鍵盤,一隻滑鼠……OK了。
以前,干這行業,累得跟孫子似的,以蓋洛普民意調查來說,要分析某件商品,如球鞋,它要按人口比例抽樣調查。
假設美國人口兩億,抽樣比例為2%,就是四百萬人,調查途徑:
一,街頭隨機訪問
二,郵寄問卷
三,電話採訪
四,社區,學校,公司定點合作
工作量大不說,周期也很長,但權威樹立後,便是財源滾滾,甚至CIA也要找上門「合作」,要求它們為美國政治服務。
「劍橋分析」惡劣在於,它是去拿(偷,竊,盜)FB的用戶信息,我們也不能排除,FB公司本身就是產業鏈中的一環。
這種強強合作,用戶的個人信息,個人喜好,政治傾向,甚至隱私都被商業公司掌控,並轉化為他們的經濟利益。
FB用戶,既是消費者又是選民,操縱他們的思維,能影響美國大選結果,美國尚且如此,那麼全球呢?從基輔到加德滿都,從開普敦到台北,只要是這種「一人一票」式選舉,都能納進它的業務範圍。
不要說個人政治傾向被掌握,就是娛樂愛好,在分析師眼裡也有政治價值。舉個例子:
在中國台灣,九十年代之前,流行歌曲分兩個階層,國語歌,西洋歌為公務員,白領,知識階層所接受,閩南語歌屬於下層民眾。
1992年10月江蕙推出閩南語歌《酒後的心聲》,一下子風靡全島,白領女性也紛紛哼起了「我沒醉,我沒醉,請你不要同情我……」
民進黨文宣迅速意識到,以「本土意識」為基調的宣傳,需要融入什麼元素?才能打動白領階層的心。這個分析依據就是唱片銷量。
再看「劍橋分析」,它不但採集數據,還從事惡意輿論操縱,用烏克蘭娼妓和金錢,來給僱主政治對手挖坑,以達到損害對方名譽之目的。
特朗普的競選師爺班農,居然是「劍橋分析」的副總,難怪希拉里陣營到現在不肯罷休。
有人說這是民主的漏洞,這些人居然對美式民主還有幻想?什麼漏洞?渾身全是洞。反過來想,那些被損害名譽的人,要是早點找到「劍橋分析」難道不也同樣企盼用這種手段獲勝?
在西方,民主真的已經死掉了。政客們不是為了國家發展,民生福利,基礎建設,社會安全在努力,而把所有精力投入到這種無底限遊戲當中。
記得《整蠱專家》裡面的大傻嗎?他只是比老婆來晚了一步,被周星星整到發瘋。
不管誰整誰?贏家只有「劍橋分析」這類公司,受傷最重的卻是選民。
大數據安全
「劍橋分析」最大的王牌就是掌握大數據,什麼是大數據?說不清楚,反正很高大上。
這個詞這幾年在中國相當流行,成了企業時尚,演講PPT,報告PPT,不提大數據,再夾雜點英文專業單詞,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原先,我們的個人信息,是由公安部門負責,這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原始的。有人說個別害群之馬會泄密,那是另一回事,不述。
後來,電信行業,金融機構也掌握了一定的個人信息,甚至出現過倒賣個人信息案件,這說明,個人數據是有商業價值的。
所謂大數據,技術上來說,遠遠超過了之前的信息倒賣。
簡單說,我去年在網上搜了「英國女人內褲品牌」,聲明:這是寫東西時要用的。
然後,我這台電腦頁面經常出現蕾絲內褲廣告。
也就是說,我們的搜索閱讀內容,對大數據而言,也是一種商業利益構成。
大數據太大,已經遠遠超出個人信息,它包括了你的體育愛好,消費水平,消費傾向,購物頻率,社交圈子,飲食口味,性傾向……
甚至文化層次都能體現,某些手機APP推送的內容,就是根據你的閱讀偏好來判斷的,美其名曰叫增強用戶閱讀體驗。
你關注伊拉克庫爾德人,就會有敘利亞庫爾德人等相關新聞,你關注叔嫂偷情,就會有翁媳不倫跟進,你關注股市,更不用說了,搞不好連電話都會打過來。
如此龐大的信息,只需要一個數據包就OK了,知道我們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的,有多少互聯網平台?註冊越多,泄露越廣。
有人說我不註冊,不實名,其實在網路時代,問題不在於此,否則你怎麼買機票,火車票?
關鍵要看數據掌握在誰的手裡?如何保障我們的數據安全?如何利用管好這把雙刃劍?
誰敢說「劍橋分析」這類公司,就沒有從中國網路平台購買過我們的個人信息?
在利益面前,有的人什麼都敢賣,更何況是網友同意授權提供的。
如果這些信息為他們所掌握,他們隨時可以精準地影響網路輿論,進而影響網民思維,後果是什麼?不言而喻。
劍橋分析臭了,但還會有牛津分析,哈佛分析……FB身陷醜聞,股價大跌,西方政客撕成一團,讓他們慢慢撕,這是因果循環,哪一朵是白蓮花?
重要的是,我們要做自己的網路安全。大數據安全立法不能滯後,要讓出賣個人信息的企業或個人付出遠遠大於他們收益的代價。
網路安全就是國家安全,保護大數據安全就是保護我們的大腦。
推薦閱讀:
※關於安全感
※所有鍾情於「食草」的人,都需要這份安全食草指南
※面對「垃圾人」,我們能做些什麼?
※電子銀行卡,電子身份證等是否可行,為什麼沒有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