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教徒
一、作一位真正的佛教徒
把師父教導過的筆記拿來閱讀,尋找撰寫此書的資料時,偶然找到值得與各位分享的:什麼是導致佛教衰退的主要原因?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使佛教徒能互相協助,找出問題的癥結一起來解決。
師父曾給一個思考:佛教從未衰退,只有個人的道德淪落。
「愚痴者」是造成佛教衰退的主要原因,它分為兩類:(一)非佛教徒愚痴者,即是不信仰佛教,並抱有毀滅佛教意圖的人。他信仰其他宗教或無宗教信仰者。他特別喜歡把佛教僧人的負面新聞大事渲染,一有機會便扭曲佛教的教義,讓他人對佛教產生誤解,伺機毀滅佛教,這種愚痴者的人數相當多。
(二)佛教徒愚痴者,即是有以下特徵的佛教徒:不恭敬世尊,質疑世尊成佛之事;不恭敬佛法,沒有認真遵循世尊的教導;不恭敬如法的僧人;不恭敬能使心境平靜的禪法。
當缺乏其中任何一項恭敬時,就會使他變成佛教里的愚痴者,他是絕對得不到佛法利益的。
由於愚痴蒙蔽,日子一久,他更看不出佛教的價值,所以當有非佛教徒愚痴者用各種手段來攻擊佛教時,他根本無法護持,因他本身對佛教沒有恭敬心。當失去了恭敬心時,就不會去學習與奉行,甚至有可能被非佛教徒愚痴者利用,對佛教進行詆毀。
我們應該自我檢討,自己是否作好佛教徒的本分。
真正的佛教徒需要有以下的特徵:
(1)有信仰:相信世尊成佛之事,即是相信真的有佛陀。佛陀是具有崇高智慧與道德的智者,對世尊的大智慧絕不起懷疑。
(2)持戒清凈:為了預防自己造作任何惡業,平常最少要持守五戒。
(3)深信因果、不迷信、不被新聞誤導:頭腦要時刻保持清醒,對世間與生命有正見,深信行善必得善報,造作惡業必得惡報,不起任何疑心,安分守己,積極行善。
(4)不再修持非佛教的功德:即是不去外道朝聖,切莫以修功德的心態去參加其他宗教的儀式,不禮拜其他宗教的神像,也不能惡意批評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像,而終身積極地護持佛教。
(5)認真凈化心靈:按照佛教教導的布施、持戒與靜坐來修行。
我們問一問自己,是否具有佛教徒真正的行為?假如還沒有,就要開始積極奉行,不要枉費此生能接觸佛教。若能這樣做,我們才是佛教的真正慧命。
讀完筆記後,我決定與大家分享,最少告訴我自己:身為佛教徒的我,今天已經做了一點好事,以報答佛恩。
二、廢置的寺院與興盛的佛寺
在佛歷2541年10月,泰國發生了重要事件,即是法身寺遭攻擊。
當年泰國經濟衰退,每份報紙和每家電視台都紛紛播報攻擊法身寺的新聞,而且越炒越熱,甚至有一些專門評論新聞的記者還做出結論,異口同聲地說,不久之後,佔地一千多公畝的法身寺,將在幾個月內變成泰國最大的廢置寺院。
許多人非常關心,連續收看了相關新聞兩年,最後的結果卻跟新聞的評論相反。這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如果泰國政府遭受媒體這樣嚴厲地攻擊,那麼就必須在幾個月後解散國會,重新選舉。在攻擊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時,許多人還能看到或接到法身寺的宣傳單或文章,邀請大眾在佛教節日去參加法會,在法會之後,大家親眼見證有上十萬人到寺院來參加法會。雖然有媒體曾就此做出無理的推斷,認為是寺院僱用人才有上十萬人參與,本人照理推論後,認為肯定不是。若寺院真的僱用這麼多人來參加法會,一定會入不敷出導致破產的,而且參加法會的某些人是國家排行榜前幾名的大企業家,這些人肯定是無法僱用的。總而言之僱用人來寺院的新聞,都是媒體人編造出來的,實屬無稽之談。
追看法身寺的新聞,筆者也追看泰國寺院被廢置的新聞,根據新聞調查顯示,當年泰國有超過八千所廢置的寺院,此數字佔全國三萬所寺院的三分之一,相當於十萬泰畝土地左右。
廢置寺院與日俱增的情況,令我們心裡產生一個疑問:什麼導致寺院被廢置?
要分析這件事,就必須先把寺院分為舊的寺院和新建立的寺院來討論。
當泰國人口只有一二千萬時,先輩們所建立的寺院共有三萬所,而最近三十年來,泰國人口已增加到六千多萬,那新建的寺院有多少?
這隱含了一個意思,即是舊的寺院逐漸變成廢置的寺院,而這期間卻沒有建立新的寺院。
廢置寺院的情況一直沒有好轉,後來又有新聞播出:將把廢置的寺院的財產加以變賣作為投資。即是將廢置寺院的土地拿去做生意。此做法嚴重地違反了佛教徒的原則,沒好好地保住祖先的遺產,令佛寺恢復以往的興盛,反而讓更多的寺院被廢置。建立這些寺院的祖先,就是希望佛教永住,佛法相存,而以虔誠的信仰建立寺院的。如果祖先還健在,他們對現代人漠視寺院存亡的態度有何感想?
廢置寺院的數字日益增多的新聞,讓筆者有一個疑問:佛教能存留在泰國多久?
寺院被廢置的情況和把寺院的財產變換去投資的想法,激發筆者對法身寺的興亡特別感興趣。為什麼法身寺安然地渡過了遭媒體連續攻擊的兩年時光,並能在媒體施壓的環境中站穩立場,這真是不可思議。
法身寺為什麼能避免成為泰國最大的廢置寺院?
如此思量後,就產生了一個信念:法身寺一定懂得一定重要的原則,寺院能避免成為廢置的寺院,此原則也是關鍵,能為導致泰國寺院被廢置的原因作解答。
研究法身寺的資料,得知此寺院是北攬寺住持方丈一首詹達薩羅比丘的後代弟子,這位尊敬的北攬寺住持法師的教誨是關鍵的所在,他老人家獨特的見解,使寺院不但能避免落入被廢置的命運,而且還越來越興盛。
法身寺的一位常住法師告訴筆者說:當北攬寺住持方丈健在時,教導過建寺的三道「咒語」。之後法身寺的住持方丈也遵循使用這三道「咒語」,並經常拿來教導常住法師,直到產生共識,而住持方丈也以身作則,樹立了好典範。
第一道咒語:清潔寺院
他的理由是,整潔的寺院,能令護持寺院的信徒產生信心,相信供養這所寺院的每一分錢,都一定會被妥善利用。假設有一個功德主,原本要供養十塊錢,來到寺院時,看見地方很整潔,便會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有時可能因起了歡喜心,而增加到一百塊錢,若是本來要供養一百塊錢,自然會想供養得更多。
乾淨即是寺院最大的魅力
如果問:寺內的什麼地方是最多人想去的?即是居士們下車後會先問去哪裡?第一句就是:洗手間在哪兒?他們不會問:住持方丈在哪兒、精通巴利文的法師在哪兒?但是都會問:洗手間在哪兒?
所以寺內的人一定要先處理,要讓寺院產生魅力,即是要保持洗手間裡面和周圍環境的整潔。
清潔的工具也很重要,千萬不要把掃把、抹布或垃圾桶看成是骯髒的東西,而要把它們當作是「乾淨的天女」。我們用來掃地的掃把很有威力,能把財氣吸納,黏在掃把的尾端,抹布和垃圾桶也都有它的威力,可以接引佛教之財。
法師還說:「假如寺院不幹凈,居士每次來都看見法堂很髒亂、寮房也很髒亂,以後你擴建想向居士募捐時,他就會說:光這一棟就沒辦法打掃乾淨,何必還要多建另一棟?到那時候,恐怕要丟人現眼了。
如果我們能保持整潔的環境,居士來了,要坐或躺都很自在舒適,有可能以後他會自動來問我們說:師父!你想多建一棟嗎?若我的錢不夠,我會勸請親朋好友來幫師父擴建。
整潔的環境能為寺院培養護法居士,解決常住法師和沙彌的膳食問題,讓出家人能專註地研究佛法與修行,有更多的心得和佛法來教導居士。
此外,當居士供養錢財給寺院辦事時,就要趕快辦妥,千萬不要耽擱得太久。譬如說,跟居士說要建法堂,當他們供養了款額後,就要趕快建築。如跟居士說要建寮房,那也要趕快建起,讓居士能早日能看到成果。」
這就是北攬寺住持方丈所教導,守護寺院的第一原則,叫做:「乾淨能納財」,或「吸納財富的咒語」。
第二道咒語:勤於開示
法師認為居士發心把食物帶到寺院來供僧,若寺內的法師不為他們開示佛法,會讓他們覺得來寺院並沒有得到什麼,所以哪位法師有心建築寺院或發展寺院,一定要勤於開示。
若法師享用了居士供養的飯菜後而沒有開示,以致居士沒有增長智慧,就如同讓他們空手回家一般,他們自然會認為來寺院根本沒得到什麼。
開示的方法或開示的主題,可以用最簡單的原則來挑選,即是看居士的表情,他們有什麼樣的苦,就針對他們心中的苦惱來開示,如同把體內毒瘡的膿血擠出一樣。當居士感覺開心後,自然會被佛法感動,然後發心來幫忙常住發展寺院。這個方法會讓居士認為,他們所布施的金錢是世俗的財富,但師父所開示的佛法是聖人的財富,能有效地為他們解苦,是金錢所無法代替的。
這是北攬寺住持法師所教導的第二個原則,稱為「勤開示、接引人」或「接引居士的咒語」。
第三道咒語:精進打坐
法師出家的目的是為了證悟涅槃,而證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要精進打坐。
正等正覺佛陀所教導的法,都把重點放在佛弟子如何精進修行。如果我們想斷除煩惱,就要先看到自己心中的煩惱;即是要先看到自己的心,要先看到自己的心,就必須要打坐,使心寧靜,直至心中產生了光亮。
大多數的世人因為沒有靜坐,所以都沒辦法看到自己的心,這就很容易淪為煩惱的奴隸,而使世界陷入紛亂。
當他們看到出家人精進打坐時,就會加以反省去學習打坐。
因此,居士來寺院修功德後,除了為他們開示佛法,也要教導他們靜坐。因為靜坐後,心靈自然會被凈化而感到平靜與光亮。當他們的心光亮後,就只會想好事,並能清楚地了解修功德波羅蜜的方法。
若出家人在精進打坐之餘,也教導居士跟著精進打坐,這樣的話,當要建寺院或辦什麼事時,都會順利成功的。這就是北攬寺住持法師所教導的第三個原則,稱為「精進打坐」或「接引成功的咒語」。
聽完了這位常住的這一番話後,就會了解:為什麼法身寺能安然地渡過危機!同時也得到另一個答案:若寺院能採用北攬寺住持法師教導的三道咒語來管理寺院,不管是哪一所寺院,都不會廢置的,而且還會接引更多的人到寺院去學佛修功德。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得到了啟示:沒有世俗負擔(已從工作退休)的佛教徒,若能晚年來出家,將能幫忙解決很多廢置寺院的問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在一定豐富的世俗經驗和人際關係,來協助復興廢置的寺院,或者建立新的寺院,然後採用北攬寺住持法師所教導的三道咒語,來管理寺院,相信在他們的努力耕耘下,寺院勢必會越來越興盛,而國內寺院的數目也就不會減少,佛教的慧命也會延續下去。這樣,能讓他們在晚年累積功德,往生善道,何樂而不為呢!
三、解決佛教的危機
近二十年來,有人曾提出:接近供養功德衣(卡帝那衣節)節日時,(此節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報紙越是瘋狂地刊登一些比丘犯戒的事,使很多佛教徒喪失對佛教的信心,他們認為比丘不值得尊敬。使全國三十萬名比丘和沙彌無辜受連累,因為當人們不再信仰佛教時,就不會教育他們的子孫拜佛,不研究佛法,也不會行善。這樣一來,不僅寺廟將面臨被關閉的命運,而且佛教徒的總人數也會銳減。如果報紙真的刊登了比丘犯戒,那麼,諸位佛教徒,你們會怎樣想才是正確的?怎麼樣才能保護佛教?
當報紙刊登關於比丘犯戒,不值得尊敬的事,家長們應當教育自己的孩子,告訴他們要抓住要點,正確地分析此事件:
第一、如果報紙刊登關於比丘犯戒的故事,佛教徒千萬不要相信該新聞的報導,而應該要用我們的智慧,合理地分析其緣由,讓僧團根據戒律加以解決。
很久以前,就有一位高僧曾明明白白地指出:佛教像廣闊無垠的水池,誰能下水清洗自己就能得到潔凈。但是,誰沒下水清洗自己就不幹凈。
出家也是如此,認真修行就得到身體、語言乃至心靈上的清靜;誰不願修行就只能繼續骯髒下去。
比丘犯戒,無論是有心與否,佛陀已經制定了規則和戒律。居士們應該放心,這是僧團里的事,應該讓僧團自己按照原有的規則和戒律來解決此事件。住持將會進行調查,收集證據,詢問證人,不該由在家人自己扮演法官的角色,未審先判,而作出無理的診斷。
如果那位比丘真的有罪,那是很嚴重的,我們絕不會接受他,容忍他繼續當比丘,他必須脫下僧衣。如果該罪不太嚴重,不至於到需要還俗的程度。即是那位比丘只是因為不小心而犯了罪。那麼,根據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該比丘還有機會改正自己的行為。
如果該罪涉及到國家的法律,就要分兩方面來處理,既是要依據佛教的戒律,也要依據國家的法律同時進行。
總而言之,如果有比丘犯罪,居士們不要憑自己的主觀感覺來評判,也不要輕易地相信新聞報導,應該先讓管理僧團的僧侶根據戒律作了判決,而非自己妄下評論,一旦報導錯誤,就等於給自己積累了罪業。
第二、 如果報紙刊登比丘犯戒的事件,佛教徒不要直覺地認為所有的比丘也是如此。
禁止報紙刊登比丘犯戒是難以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因為向社會報道新聞是他們的職責。不過,如果該份報紙總是一味地刊登比丘犯戒的新聞,而對很多寺院的比丘,竭盡全力為居士們舉辦道德訓練活動的善行視若無睹,則該報紙的言論未免太過偏頗了。
佛教徒忘記了一則真理,就是如果少了好的比丘,佛教是不會流通至今的,在每一天,每個角落都有比丘在為社會默默的做出貢獻,媒體卻不喜歡報道這方面的新聞,反而喜歡報導比丘犯戒等醜聞。
報道比丘醜聞往往比報導比丘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時間更長,涉及的層面更廣,播放次數更頻繁。這樣就導致很多人對比丘,對佛教產生懷疑,認為比丘不守戒律,不值得尊敬。
當報紙瘋狂地抨擊比丘時,雖然有的新聞不真實,但是,其他比丘也一樣受到影響。比丘們無論走到哪裡,總被視為是社會的多餘份子,還得承受社會上鄙視的眼神。
這些事情反映了一種趨勢:「媒體的不正,嚴重地削弱佛教徒的信仰」。
一位為社會服務了幾十年,也受到此影響的高僧曾說:「現在,比丘若想為社會提點意見,實在太難了,就連想教導人們,也可能被社會認為是錯的。錯在哪?錯在比丘叫人們行善卻不能使媒體滿意!」
當比丘站出來提意見,或告誡什麼總會被批評:「這可不是比丘的事,你們不要多管閑事!」
可是當比丘不發表意見,社會上出事時,比丘又會被指責:「當了比丘,卻不為社會服務!」
無論如何,比丘總被媒體批評的體無完膚,做什麼都是錯的!
聽了這位高僧的這番說詞,我們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佛教徒在看比丘犯戒的新聞時,要冷靜地分析哪些是私事,哪些是公事,如果不把這兩者分清,我們就會變成衝動無理的人,凡事都不會三思而後行。打個比方:看到一個死魚在河流中沉浮,就認為全部的魚都腐爛了」。如果這樣,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犯了毀滅佛教的罪業。這絕對不是佛教徒該走的道路,佛教徒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正如佛陀所說:「在思考清楚前,絕對不能相信」。
第三、不挑剔比丘的缺點,積極地配合比丘宣傳佛法的工作。這樣,修行才會進步。這裡舉一個例子。這一件事發生在佛學課上,一位比丘解釋得很清楚:
有一個人看了太多比丘犯戒的醜聞,他認為全國的比丘都是不守清規的。有一天,這個人正好和那位講故事的比丘碰面,就問比丘說:「現在的比丘,總是犯上那些不光彩的行為,所以我只尊重佛陀和佛法,但卻不用尊重比丘,可以嗎?」
這是非常敏感的話題,涉及的層面特別廣,很難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也許會令其他學生跟著不尊重比丘。但是,那位比丘只是笑一笑,便回答說:
「一個人能夠尊敬佛法,就表示他不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而總是尋找別人的優點。你問能否不尊重比丘,而只尊重佛陀和佛法?答案是不能,因為你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已經說明你是個喜歡挑剔別人,缺乏判斷力的人。」
「泰國有超過兩三百萬名比丘。其中你認識的有多少?我估計就一千名吧,如果你真的遇到一千名行為不良的比丘,那麼,剩下的三百萬比丘呢?」
你這樣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一輩子也不能遇到品德高尚的比丘。你關閉自己的心變得麻木。我勸你換個角度看一看,將寺院看作是一所世俗的學校。學校裡面存在兩種人:
(1)來求學的學生。
(2)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
到學校來求學的學生有沒有犯過錯誤,有沒有行為不檢點的?當然有,而且有很多,可我們是否會把那些學生所犯的錯誤都放在我們的心上?答案是不會的。我們知道,那些學生畢竟剛來求學,如果應不懂事而犯了錯誤,我們就應該原諒他。然而,至於第二種人即教師,如果出現了錯誤就應當受到批評。
在全國各地的每一所寺院里,也是如此,的確也有兩種比丘:
(一)剛開始學習的比丘:他們才剛剛來求學,有的剛剛出家不到一、兩天、或一、兩個月或兩年。他們對戒律還不是很熟悉,如果他們犯了小小的錯誤,也是正常的,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二)擔任老師的比丘:全國有上百萬名「法師」,他們就像大柱子在支撐著佛教和每一所寺廟。他們非常認真地修行,如果他們不認真的話,恐怕現在的寺廟早就變成荒蕪的田地了,佛教也就不會流傳至今。
可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即使這些又有知識,戒行嚴謹的法師忙於弘法,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他們也從不炫耀自己。他們有的因修行而到森林裡去隱居閉關,隔了很長的時間才出關一次,之後有的還留在城市裡,除了認真到自我修持外,他們還盡其所能地教育他們的學生。無論是什麼樣子的法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會刻意炫耀自己,也不會在報紙上或者在電視上亮相,炫耀自己多麼好,多麼特別。因為他們很有修行,品格高尚。打個比方,他們就像裝滿水的瓶子,怎麼搖動也不會發出聲音,品格高尚的人永遠不會炫耀自己。
在世俗的學校里,我們可以從服飾或者年齡辨別出老師及學生,可是在寺廟裡,每一位比丘的穿著都一樣,使的我們難以辨別。
「所以,如果你只是看到少數行為不檢點的比丘,比如十名、一百年,至多不超過一千名你就決定不尊敬全國的比丘,放棄對上百萬名有修行比丘的信仰,你應該好好地想一想,到底自己的想法對不對?」
「這樣吧,我覺得你應該放下,當你看到比丘行善的時候,可能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學生,還是老師,他的修行有多好。但是,你可以放心,至少他沒有犯過嚴重的錯誤,而且你應該這樣想,我們的布施可以使比丘更加努力地修行,總有一天,他一定成為圓滿的福田。如果那一天來到了,我們就可以十分法喜地,盡心儘力地跟他一起行善。」
「若一旦得知哪裡有具德行的比丘,持戒與威儀並重,值得大眾尊敬,那麼,不管他住在多遠,都應該趕快去拜見他!因為他是難得的好福田。如果你如此努力還是找不到,那就要冷靜地等待,繼續地努力修行。」
「放開你的胸懷,總有一天,你會遇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出家人,能真正成為你的好福田。所以,請你不要決定得太快,更不能只尊敬佛陀和佛法,而需要恭敬三寶,這樣一來,才能讓你今世和來世所修的功德圓滿,證入涅槃,到達究竟。」
這位師父回答的三個問題,筆者崇敬他的智慧與能力,尤其是他能為僧團釐正問題,解決佛教徒對僧眾信仰的危機。
沒有仔細思考而完全相信新聞的後果
至於這一點,如果家長沒有教育孩子要仔細地思考,讓他完全聽信於比丘的負面新聞,則等於削減了我們以及他們行善的機會。如果他們認為全國的比丘行為不正後,就會變成衝動、蠻不講理,考慮不周全就草率做出決定的人。他們只聽信報紙上刊登的一面之詞,再也不想學習佛法。導致他們缺乏應對世界和生活變化的能力,那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乃至他們的生活隱藏的規律,只有懂得了佛法,才能了解這一規律,並正確在生活。
世界的規律則是因果報應,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的結果叫做善報;造惡業的結果叫做惡報。我們做了什麼事情,不管信不信因果報應,也必須由我們來承擔這一行為的後果。善報惡報不會隨個人的信仰,個人的意志而改變,而是隨著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世間法而改變。
世間法即是三法印,它包括無常、苦、無我是世間的真理。
這條規律是佛陀發現的,不僅如此,佛陀還發現了擺脫三界輪迴的方法。
如果沒有正確地辨別新聞的真假,除了不知道佛教的真正意義外,也會錯誤地認為全國的比丘都是不好的。
有甚者也許不相信善和惡,如果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以肯定地說他不會支持或者反對行善,因為他認為行善等於浪費;布施會使人懶惰。這不過是不相信善與惡的人常用的藉口罷了。
到了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想讓報紙更多地刊登一些比丘為社會服務的事,是很難的。作為父親、母親或者祖父母,我們應該要教育後輩,在相信任何事件之前,必須仔細思考。這樣就可以保證當我們老了,孩子們會支持我們行善,比丘們就可以繼續努力為社會服務,泰國佛教的根基就會鞏固,佛法就能永續地傳承。
當我們經歷了一段生命的旅程之後,我們會對「人生有起有落」這句話有更深的了解。它的意思是沒有誰會永遠倒霉,也沒有誰能永遠幸運,我們的生活總是會有苦有樂。不過,我們不能忘記一個重點,即是我們不能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在我們痛苦時,也不能讓心情沮喪,情緒低落至無法自拔。我們要懂得鼓勵自己,鞭策自己,重新站起來奮鬥,進而超越生活的困境。
生命之路要靠智慧來指引,才能使自己順利地度過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不管苦或樂,經過不斷地思考我們會發現,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智慧,能比得上正等正覺佛陀。世尊以智慧教導我們要勇敢地面對人生,無論我們的生命處於何時何地,是往上還是往下,都要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它。世尊的教誨是教化人類的典範,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須認真學習與奉行。
導致人生的起落的原因
不少人都還未真正了解,造成人生有起起落落的原因是什麼?有些人認為是天上的星星所造成的,有些則認為是上帝指定的,有些人卻認為都是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佛陀發現一個真諦:一切都必須按照世間的規律進行,即是因果報應。因此世尊教導說:「不管你所造的業是善是惡,都要自己去承擔業報」。
因此,當我們遇上問題時,佛陀教導我們要根據三個原因來檢討自己:
(一)是自己現世犯戒的緣故嗎
(二)是自己過去世犯戒的緣故嗎
(三)是自己的行為太過放縱嗎
是我們過去至現在所犯的過錯,不管記得不記得,它都是造成我們現世生命遇上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
因此,不管出了多嚴重的問題,佛陀都教導眾生說:避免再製造出更多的新問題,即是盡量持守自己的戒律。
如果是在家居士,需要工作賺錢,就要嚴謹持守五戒,不要犯戒。如果是比丘就要更加嚴謹持守兩百二十七條戒,若是優婆塞、優婆夷,就要持好自己的八戒,讓自己所持的戒律清凈圓滿,以免衍生更多的問題。
世尊教導我們在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給自己一個標準,否則,當許多問題同時發生時,就來不及補修漏洞或者補修不完,以致主要的問題無法一次解決。因此,一旦出了問題,我們就應該馬上調整自己的行為標準,如果我們的五戒清凈圓滿,將會使問題容易解決。
接著,我們再針對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來著手,例如:如果是財物問題或者利益問題,就要用布施的方法來解決。
如果不是財物的問題,而是因摩擦而產生誤解,那麼,這就是先從本身著手,要讓自己懂得恭敬、尊重、真誠與謙虛,即使有時候向別人懺悔道歉也必須得做,這樣,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有時候問題也於自己的放縱,冒犯了別人,破壞了別人的東西,如果是這樣就要適當地賠償對方的損失。
不管發生什麼問題,首先都要「冷靜」,最好什麼先不要做,打坐令心寧靜。如同俗語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給自己時間靜下來好好地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在我們還沒確定問題的癥結時,先不要急於解決,一旦確定了,就要馬上處理。解決問題時要冷靜,有些事情並不能馬上就可以解決,它需要時間處理,因此需要耐心地等待,不可操之過急。
世尊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一部經文,泰國法師在每個星期天都會誦念,在居士供僧之後,法師會誦兩三部經文,其中一部經的起頭是「帕恆……」,所以我們簡稱這部經為「帕恆經」。
這部經文中提到佛陀所遇到的問題比我們多,但是世尊卻能一一地解決它,後代論師就把世尊所遇上的比較嚴重的問題,記載成經文如下:
(一)在世尊成道那天,遇上魔羅率領魔軍來干擾。世尊運用自己的三十波羅蜜來解決此問題,使用自己宿世以來所累積的布施波羅蜜,以及迴向的功德來制伏魔軍。
我們也是,有時候遇見重大的問題或障礙,也必須以布施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當世尊遇到「阿羅哇嘎夜叉」時,明白的說,就是面對脾氣暴躁的眾生,世尊採用忍耐,即是包容來解決問題。夜叉怎麼說,怎麼做,若能忍就忍受下去,直到夜叉敬服了世尊,願意消除自己的傲慢心。夜叉心中可能會這麼認為:世尊的忍耐力實在令人佩服!我這樣蠻不講理地欺侮他,但他卻仍然還可以忍受。當夜叉同情敬佩後,世尊才有辦法與之交談說法。
當我們遇見平常易於嗔恚的人,先忍耐,接著就要找解決問題之方法。
(三)當世尊遇上喝醉酒的瘋狂大象時,要制服瘋狂的眾生,世尊就以發慈悲心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當對方被慈悲感化後,自然就會讓步,而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四)當世尊遇上「翁庫利曼」,被他追殺時,世尊就運用神通對他進行開示。我們還未有如世尊般的神通,當遇上殺手時,就要求助警察,以法律來加以制裁。
(五)當世尊在大眾面前被冤枉時,是如何處理?
那天世尊正在開示,突然,法堂里有個婦女站起來,這個女人是舍衛城裡的一個養女,她在大眾聽法正入神時,立起身來說:世尊!你只懂得開示教導別人,卻不管我們的胎兒,他即將誕生,世尊,你該怎麼辦?
被冤枉發生了男女桃色問題,世尊用保持靜默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有兩件事情,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被冤枉後,都要保持靜默,不要反駁對方,等候時間給予證明。這兩件事即是男女關係和錢財糾紛。
當比丘被冤枉與女生發生桃色糾紛,或者有地位的人被冤枉與桃色糾紛發生有關時,大部分的人,剛開始聽到時,都會相信百分之九十,所以最好的辦法即是保持靜默,等候時間給予證明。總有一天,事情的真相一定會水落石出的。有關錢財方面的問題,當出家人被冤枉與錢財有瓜葛時,根本就不知道怎樣反駁對方,或者居於高職位人士被控告有貪污問題,也很難與對方抗辯,只能保持靜默。不過,這並不表示認輸,而是在靜觀其動靜,等待機會為自己洗脫罪名。佛教用一句話:不鬥、不離、保持靜默!以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所應該持有的態度。
「不鬥」的意思是不採取同樣的手段去冤枉對方。
「不離」的意思則是不要認輸,也不要去承認。
但是要繼續做善事,並且更加嚴謹地按照所有的工作規則去做,不要怕工作進度變慢,這樣不久肯定會獲勝。
(六)當世尊遇上狡猾或辯論高手時,就運用智慧來處理面臨的問題,不過,世尊所講的每句話都是真實和充滿哲理的。
(七)這次不是世尊自己處理,而是派目犍連尊者去降服充滿毒性和具有邪見的海龍,這隻海龍叫做「難陀巴難它」,此次也運用了神通力來處理問題。
(八)當世尊遇上邪見者,即是具有極端邪見的梵天界天人,稱為「帕嘎梵天」,世尊也是運用智慧來解決問題,因為要跟梵天決鬥,所用的智慧是屬於佛教里最高層次的智慧。
我們遇上的問題絕對不會比世尊多,所以只需按照世尊的方法處理即足夠了。不過,首先要檢查自己的戒律是否清凈,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良好的標準。當戒律和行為正確後,其他問題就會跟著改善,如果戒律無法持守得清凈,其他事情也就無法處理好。
親愛的讀者,我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不管有多麼地嚴重,也要耐心去克服。無論如何,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根源,都是由於過去的行為太過放縱或犯錯導致的。要清楚明白,黑暗過後就是黎明!若是感到氣餒灰心,就要以佛陀克服問題的精神鼓勵自己。這樣,我們才會更加有毅力、耐心和智慧,並且以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總有一天,我們一定能脫離輪迴,往向涅槃。在此與各位共勉!
四、塑造自身佛像
塑造自身佛像或家族的佛像成為從古到今的一種文化。有一些經濟能力好的人,因為懂得塑造佛像的好處,都會塑造許多佛像供養全國各地的寺院。
因為大部分的現代人都還未了解塑造佛像的真正原因,所以就沒有支持自己家裡的長輩塑造佛像,讓他們失去了在晚年修功德的黃金機會,這真是太可惜了。我們都是佛教徒,應該學習和了解祖先塑造佛像的真正原因,才能使自己獲得這份功德。所以,筆者藉此機會與各位分享何以要塑造佛像的真正原因。
筆者的研究發現,祖先們因為非常懷念正等正覺佛陀的大恩澤,才會塑造佛像。
此懷念是基於有人能發菩提心,想成佛度眾脫離苦海,其實,這是一件很難能可貴的事。通常我們稱這種人為「菩薩」。
發菩提心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能維持菩提願力,盡此一生修波羅蜜,斷除煩惱,更是一件艱難的事,所以在菩提道上,能以成佛卻半途而廢的菩薩比比皆是。
能成佛的菩薩需要積極修波羅蜜,直至見到佛陀為他授記,將於未來某世除盡煩惱,如願成為正等正覺佛陀。
獲得佛陀授記,證得菩提的菩薩,稱為「授記菩薩」或「定菩薩」,意思是此人未來一定能修成正果,成為正等正覺佛陀。
從被授記,菩薩需要花最少四阿僧祗劫,加十萬劫的時間來修波羅蜜。這段時間需要輪迴和修波羅蜜很久,而且越靠近目標,所遭遇的障礙就越大,更要積極地修波羅蜜去斷除煩惱。世尊曾譬喻說:為了成佛,世尊所布施的眼睛比天上的星星還多。
因為需要用正確的方法來盡此一生修波羅蜜,所以人間要隔多久才有一尊佛陀降生。當世尊降生於人間後,就會儘快弘揚正法,教導人類懂得持戒和行善,直到能如世尊,除盡煩惱進入涅槃。因此,誰能出生在佛陀時代,表示其具有大福報。
趕不上見到世尊的人,只能聞到世尊的教法,但卻不知道世尊的相貌如何,那麼,應該怎樣處理此問題?
精進修行直到證入內在清凈佛法的祖先們很有遠見,預知未來會發生這個問題,所以根據自己在禪定中所看到的佛像,加以塑造出來。因為是把親眼目睹的佛像塑造出來,所以佛像很莊嚴,其目的是作為世尊的代表,供後人頂禮膜拜。其實,這不單只是泰國的祖先才有雕塑佛像,而是全世界都有。
因為祖先體悟的很清楚,所看到的佛像也很穩定,早晚都是一樣的清晰,所以還沒聽聞佛法的人,只要一看到他們所雕塑出來的佛像,都會法喜充滿。由於佛像的三十二大人相圓滿具足,神聖莊嚴,無論誰看到之後,都很想修行,斷除煩惱,再加上聽聞了世尊開示的法後,會使信心加倍,更想多多行善。
因此,我們的祖先堅信,塑造了佛像就等於提升了人類的心靈,使大眾的心脫離煩惱慾望 ,產生能力及正確的思想,去促使世界達到和平。
塑造佛像能提升人的心靈,使其道德更加高尚,而塑造佛像的世界功德如下:
(一)使塑造佛像的人之心靈道德,從今生開始一直往上,其性單純善良。
(二)因為協助提升人類的心靈道德,所以此功德能讓他獲得各地大眾的尊重,包括天人在內。
(三)雖然塑造佛像的人已經逝世了,但是他所塑造的佛像還存在,就會一直有人來禮佛修行,而此功德還是會繼續回報他,即使他轉世到新境界去,仍然會受到大眾的恭敬,而且天人也會來尊敬與保護他。
(四)生生世世,除了受到天人的愛戴外,若他心中產生了惡的意念和言行,或者發生事情使他的心混濁,產生煩惱,此功德會讓他很容易就除掉心中的惡念與煩惱。
(五)生生世世出生在佛化的家庭里,在佛法興盛的環境中成長,並容易修行證得法身。
(六)在人間輪迴時容易獲得財富,意思是不需要辛苦地工作賺錢也能致富,而且,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會迅速得到成就,同時,在修行的道路上,也容易獲得成就,證入涅槃。
這是簡略的功德利益,只挑選重點和一般人容易了解的部分來解釋。如果讀者有學習靜坐和閱讀佛陀傳,就會發現,其實還有更多的功德利益。因為塑造佛像的世界功德很大,所以,我們的祖先才不願意錯過此修功德的機會。
筆者的外婆也因為了解塑造佛像的大功德,所以她很發心塑造了個人的佛像和家族的佛像。她也邀請家人為他們自己和往生的親戚造佛像,總共已塑造了二十多尊。這是她晚年的大功德,也是她個人生命的保障,不需要等待別人在她逝世後,為她功德迴向。
若讀者還沒有塑造自身佛像,就應該趕快行動,不要到晚年才修此功德。尤其是現代的社會,紛爭不斷,世風淪落,新一代的青年不太了解與重視功德,如果等到晚年,萬一子孫們不支持可能就沒機會塑造佛像了。因此,要趁自己還健康的時候,趕快親自塑造佛像,讓自己心中有把握,此生已經修了一份大功德,以便讓它跟隨自己向往來世。
推薦閱讀:
※佛教徒不可親近誹謗三寶者--大日明王上師
※(48)佛教徒怎樣如法地共修?
※當體育王子變成佛教徒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一個不斷打破概念的佛教徒
※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學的是什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