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 / 望於江湖 / 第5頁

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共129頁 1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7-04-16 13:12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7-04-17 10:38  葦管窺佛: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1)(稍做修改)    接下來的這段內容,主要說說《千字文》中隻字未提的佛教相關內容,再不說後面沒機會了。加上寫這段內容,也不知道是在錦上添花,還是在畫蛇添足。   大凡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正常成長起來而最後皈依佛門的,有兩種人居多,一種是悲情人士,歷經苦難、飽經風雨,從而看破紅塵,期待從佛教中尋求解脫的,這種信眾在佛教中差不多是最多的。另一種是成功人士,雖有波折,但最終得償所願,達到追求的彼岸,卻發現彼岸的風景不過如此,從而內心失落,期待從佛教中再度尋找人生真諦的,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還有不久前的李娜、陳曉旭等。本人不才,也曾因一點點挫折而心灰意冷,開始參禪悟道求超脫,因而對佛教教義也略知一二,了解一些禪宗公案。但這東西太哲學,研究起來太損傷腦細胞,加上沒有天分和緣分,很快放棄了。   在我們的生活經歷中會發現,總有看不見的手,強行把甲和乙分開,把乙和丙牽到一起,使人不得不在這悲歡離合中安於恩怨相纏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身不由己,在放不下過去的同時又要盤算如何把握未來,更加讓人無所適從。   如果所有幸福可以信手拈來,那快樂對於我們或許就沒有什麼價值了。但是就這麼一個誰都明白的簡單道理,卻沒有人願意從容接受。寧靜源於孤獨,暗淡孕育星光,平淡催生夢想,於是有人虛擬了一個月光寶盒的故事,賺取了數以噸計的年輕人的眼淚。   但實際上,現實不容假設,時間不能重來。執著的人就是因為時間的一維性而難以想通,進而皈依佛門。   想起電影《一輪明月》中,李叔同出家一幕: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李叔同的日本妻子雪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雪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啥也不說了,眼淚話嘩嘩地。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如果在一個黎明或黃昏、在一個溫暖或凄冷的時刻,你站在日夜守侯的窗前,想著被天使帶走的春天,或許你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人生啊,真是錯綜複雜、亂七八糟!」那麼我要恭喜你:等你到了六十歲,可以研究《易經》了。   按《易經》中的方法進行卜掛預測,所謂八卦中前六掛都是有吉在內,而第七掛遊魂卦和第八掛歸魂卦都是純粹的凶掛,故稱「亂七八糟」;而「錯掛」和「綜掛」的變化最多,所以說「錯綜複雜」。這兩個成語都源於《易經》。   為什麼說要到六十歲以後才能研究《易經》呢?這是孔老夫子說的,可能是因為擔心對哲學和未來知道的越多思想越消極。作為儒家哲學經典著作,《易經》中的部分內容我們在會面還將繼續探究。     現在回到佛教的一些問題上來。   由於本人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並不是佛教信徒,所以說的不一定對。為了避免出太多錯,我只說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中國佛教的宗派。   在傳入中國後,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漸衰落了,而中國佛教則欣欣向榮地發展起來,到《千字文》誕生時期(時刻不能忘了我們的主角),也就是梁武帝年間,中國佛教已經發展為四個宗派:   凈土宗,是東晉時期慧遠法師創立,以印度馬鳴、龍樹、世親菩薩為宗師,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修證法門。   成實宗,是西域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於東晉年間創建(這位高僧大概就是金庸《天龍八部》中鳩摩智的祖先吧)。   三論宗,也是鳩摩羅什親自創立的佛教宗派。   禪宗,是達摩菩提在梁武帝年間不遠萬里從印度帶來的佛教宗派,印度宗師就是那位「拈花微笑」的迦葉尊者,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除了上述宗派外,在從梁以後到唐朝,又有律宗、天台宗、俱舍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等六個宗派。   佛教十個宗派中,影響力不一,其中凈土宗和禪宗影響最大,分別佔據著北方和南方的佛教陣地。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阿彌陀佛。   不了解佛教的人也知道,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與佛教關聯上了。但是為什麼要這麼念呢?   在佛教里,如來是佛的統稱,所有的佛都叫如來,而且佛不光叫如來,還有九個名號,如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天人師、世尊,等等。   佛教把我們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譯為「堪忍」, 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對於我們無產階級來說,就是不堪忍受、要奮起反抗的世界,但佛教是不主張反抗的。佛經說:娑婆世界垢穢不平,此中眾生苦難逼身, 堪能忍受,不肯出離,故而得「堪忍」之名。由此判斷,「堪忍」大概相當於「還能湊合著勉強忍受」的意思。   佛教認為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除了娑婆世界還有無數個世界,每個世界都有個佛在主持工作。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兼導師。   為中國老百姓所熟悉的,除了娑婆世界,還有東西兩個世界,在東方的這個世界叫凈琉璃世界,主要管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兼收紅包、吃回扣的,主持工作的佛是藥師佛;在西方的那個世界叫極樂世界,主持工作的佛,就是阿彌陀佛。在那個極樂世界,還有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共稱為西方三聖。   有人問了,為什麼佛教信眾都嚮往去西方極樂世界而不去東方琉璃世界呢?   琉璃世界和極樂世界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說生,一個說死;一個當生既能受益,一個死後往生極樂凈土。但是,去琉璃世界不如去極樂世界容易。就拿時下來說吧,醫院的功能就相當於琉璃世界,但不是生了病醫院就給治的,必須拿大把銀子出來,如果沒有銀子,對不起,請去西方極樂世界吧,那裡不用排隊挂號,也沒有醫托。所以相比之下,還是去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快捷,不用花錢,也不用交通工具接送,到時候自然就去了,比坐飛機都快。所以,從心理上來說,念「藥師佛」遠不如念「阿彌陀佛」經濟、實惠。   在《西遊記》最後一回「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的末尾,唐僧師徒修成正果,眾人念佛:「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一共念了六十三個佛,離「三千大千世界」的佛總數還差很遠。第九個是「阿彌陀佛」,第十個是「無量壽佛」。而實際上,「阿彌陀佛」與「無量壽佛」是同一個佛。不知道是為了強調,還是作者根本沒弄清楚,這得問吳承恩老先生自己了。   「阿彌陀佛」的梵文是「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之意。據說阿彌陀佛共有十三個稱號,其中有十二種與「光」有關,總稱「無量光佛」,第十三種與壽命方面有關,稱「無量壽佛」。「南無」是梵文的音譯,有「向某某致敬」之意。「南無阿彌陀佛」的通俗語解釋就是:「向敬愛的阿彌陀佛致敬!」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念阿彌陀佛是凈土宗修行的法門。凈土宗認為,日念阿彌陀佛一千遍,可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西方凈土,因而稱凈土宗。禪宗則以禪定為修行的法門,也可以念佛的,「念自佛」,就是念什麼佛自己定,只要達到「觀現前一念之心,而頓入明心見性之境」,念什麼佛都無所謂。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7-04-17 10:40  葦管窺佛: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2)     第三個問題是佛教的五毒心。   佛教的五毒心是什麼?   甲說:「吃、喝、嫖、賭、抽?」   不對。   乙說:「坑、蒙、拐、騙、偷?」   也不對。   丙說:「奸、懶、讒、滑、壞?」   更不對。   還有人說:「一定是陰、損、毒、辣、油!」   仍不對。   丁說:「那肯定是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了!」   恭喜你,還是答錯了。   正確答案是:「貪、嗔、痴、慢、疑。」   貪。貪者趨其利,愚者不避死。貪有多種,一般人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對於修行者來說執著或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稱之為貪。   在現代社會,後兩貪基本不用太多考慮了,因為溫飽問題解決了,「貪食」簡直太沒檔次了,而我們的「娑婆世界」中有那麼多誘惑,誰還有工夫去「貪睡」啊?就剩前三貪了。在世俗生活中,人們就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貪慾很好地利用起來做生意,就應運而生了財物賄賂、性賄賂、名聲賄賂。   前兩中賄賂方式比較常見,名聲賄賂相對少見些,但也卻有其用。當年的廈門遠華案,賴昌星一夥想拉攏海關一副關長,但該副關長並不貪圖財色,無從下手。經過詳細考察論證,賴昌星一夥發現這位副關長還是有貪心的:他貪名。於是頻頻請熱愛書法藝術的該副關長題字,並廣為宣傳,給他在書法界揚名立腕,慢慢地這位副關長就上鉤了。現在賴昌星還賴在加拿大希望繼續過快活日子,而這位副關長,不知道在監獄裡是否還有心情練習書法。   所以說:「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句話不光指修行的境界,對世俗的我們來說,也應該是經常敲響的警鐘。   嗔。簡單講,就是生氣、鬱悶、不快活。嗔與貪的關係就像電影《大話西遊》里的紫霞和青霞,非此即彼:貪是為了追求快樂的境界而產生的念頭;嗔是追求快樂追不到而產生的念頭。    痴。不明事物的因果關係,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妄加判斷,稱為痴,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表現。比如現在正當紅的某網路名人,長的樣子像恐龍和豬的混合體,整個一豬身龍面像,自己非說像楊貴妃,還頻頻出來露臉、作秀。長得丑不是你的錯,可經常出來噁心人就是你的不對了。這就應該屬於痴的範疇。   慢。看不起別人稱為慢,是一種虛榮的心理,與痴相對應,痴是認為自己行、自己對,慢是認為別人不行、不如自己。    疑。就是無端的懷疑和否定,對於佛法相關內容有懷疑或迷惑也是疑。疑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毒心」,在此不多解釋了。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木魚。   木魚曾經是佛教專用樂器,後來民間也有使用。和尚誦經的時候會用敲擊木魚的方式來掌握誦經節奏,這是一種木魚,還有掛起來再寺廟齋堂外的木魚,一敲這個木魚,和尚就可以開飯了。如果你去寺廟看見掛起來的木魚,可千萬別當稱臘魚給吃了。   木魚是怎麼來的呢?《晉書 張華傳》記載,吳郡臨平岸塌方,出一石鼓,槌之無聲,張華取四川桐材雕成魚形擊鼓,石鼓果然大鳴,聲聞數里。這是木魚的雛形。但張華並不是佛教徒,木魚被佛教拿來用,主要基於其象徵意義。   主流觀點認為,由於魚是不閉眼睛(當然,死魚除外),所以把木頭雕成魚形進行敲擊,用來警醒修行者的懈怠之心,集中精力念經,不要閉眼入睡。「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自警是和尚們之所以敲木魚的宗教內涵。   後來也有改魚為龍的,寓意鯉魚躍龍門,表示從凡夫俗子也能成佛之意。另外,還包含這修習佛法的人會無牽無掛、像魚兒水中游一樣自由自在這麼一層象徵意義。這都可以看成自警之意的延伸。   關於木魚的起源還是有一些傳說的。《增修教苑清規》根據《婆沙論》說了下面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僧人生前不守規矩、不聽老師勸導,死後托生為魚身,背上長一棵樹,水中風濤衝擊,經常出血,十分苦痛。他師父渡海,碰見這條魚,魚對他老師說:「你不好好教導我,致現在我變成魚了,我要報復你!」他師父問:「這個胖頭魚,你誰呀你?我認識你嗎?」魚說:「我就是你徒弟某某某啊。」他老師讓他懺悔,又給做了個道場。睡覺時夢見魚說:「我已脫魚身,現在托生在寺廟前面,『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那就是我。」師父果然看見一棵樹,就把樹刻成魚形,懸掛警眾。   還有人引用玄奘《指歸曲》中的內容,說木魚是這樣發明的:   玄奘從印度回來,風塵僕僕的樣子,從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往長安走。有一長者喪妻,有兒僅三歲,後媽討厭這個小孩,趁長者不在家,從樓上將小孩扔於水中。長者悲哀,擺了齋飯請客,正好遇到玄奘,便迎請入座。玄奘並不吃齋飯,說:「我走了好幾錢里路,累死了,想吃點好的,你給我整點魚肉吃吧,紅鱒啊石斑什麼的都行。」在座的人都很驚訝,私下議論說這和尚要殺生,整個一花和尚啊!長者要出去買魚,估計也不大情願。玄奘囑咐說:「我要吃大魚,別拿小的來打發我。」長者還真是一厚道人,果然出去弄回條大魚,往菜板上一扔正要殺魚,竟聽見他兒子在魚肚子里哭,趕緊弄出來,毫髮無損。長者樂得屁顛屁顛的。玄奘說:「這小孩上輩子不殺生,故今雖被魚吞,不死。」長者問如何報魚思,玄奘說:「木雕魚形,懸之佛寺,齋時擊之,可以報魚德。」    還有一個不知出於何處的傳說,與《西遊記》中的情景很相似,不知道誰模仿誰:   說琅琅鵝夠,有一位和尚去印度取經,遇到洪水無法渡河。正發愁時,一條大魚游過來說:「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自己。我修行多年,今日您遇難我相助,您幫我問問佛祖我何時才能變為菩薩。」和尚滿口答應。過了些年,和尚帶著許多經書返回。歸途又遇到洪水,正在發愁,大魚又非常及時地出現了。大魚游到河中心問道:「你幫我問了嗎?」和尚說:「對不起,我忘了問。」大魚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一抖魚身,連人帶書都給掀到河裡去了。和尚被人救起,可經書卻被洪水沖走了。和尚回到寺里後,非常生氣,就仿做一個魚頭雕像,用木錘狠狠地敲魚頭。奇蹟出現了:他每敲一下魚頭,魚就張一次嘴,還吐出一個字來。和尚大喜,於是有空時就敲,沒幾年功夫,被水沖走的經書內容從木魚的嘴裡全部得到了。   上面三則只是傳說,娛樂娛樂完了,不足為據。   還有人說敲木魚原本不是用以警醒自己的,而是用來警醒魚的。   魚還要和尚來警醒嗎?這事說起來也夠話長的了,多長呢?大概七千年前吧,夠長的吧?   首先還得說一個成語:「蓬萊仙境」,出自《列子 湯問》。   《湯問》里講了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說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分別叫蓬萊、方壺、瀛洲、岱輿和員嶠,都是神仙的根據地,山上的環境那叫一個美呀,簡直美掉渣了。但是因為施工隊偷工減料,仙山的地基打得不好,所以五座山經常在海上飄移,嚴重影響了神仙們的工作和學習等日常生活。於是玉皇大帝派人弄了十五隻巨鰲來做地基,每三隻固定一座山,總算把山給穩定住了。可惜好景不長,龍伯國的巨人路過,在這裡垂釣,釣走了六隻巨鰲,把岱輿和員嶠兩座山的地基給毀了,這兩昨山就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慢慢沉入海底。兩座山上的神仙一看老巢都被人給端了,趕緊去玉皇大帝那裡告狀。玉皇大帝雖然很生氣,但六隻巨鰲已經叫龍伯國的巨人給煮熟吃了,而且沒有備用的巨鰲了,只好把龍伯國的人身材給縮小了,省著他們吃慣了嘴、跑慣了腿,還惦記著剩下的九隻巨鰲。   後來用「蓬萊仙境」來比喻景色美好的地方。   美麗的傳說吸引了無數人到海邊來尋找神山,自秦漢以來,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名士都想尋覓仙蹤。與列子同一個時代的莊子,在其著作也說過任公子「蹲乎會稽,投竿東海」釣鰲的寓言。《千字文》中的「均巧任釣」一句就說到了這位任公子,我們在後面相關部分會認識一下這位放長線釣大魚的高手。   據說人們為了懲戒鰲魚的失職,就用木魚象徵鰲魚,並請和尚朝朝暮暮地敲打它,使它時刻保持警惕,防止被釣。這就是和尚敲木魚的原始象徵意義。   《湯問》中的神話故事,實際上背後是七千年前我國東部沿海發生的一次海水侵蝕陸地現象。考古資料表明,七千年前,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侵,使浙東平原成了淺海,太湖以東盡成澤國,杭州市區變成個海灣。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當時的人無法解釋,只好用想像去描述,用神話來記載。到戰國的時候,經過列禦寇先生的綜合提煉和再創作,就產生了前面的故事。   將神話和現實對應起來,當時所說的渤海比現在渤海範圍要大得多,包括我國東部所有海域,而蓬萊等沒有沉沒的三座仙山,實際上就是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沉到海里的兩座,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舟山群島和嵊泗列島。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有說仙山對應的地點是在山東沿海的。   不管是警醒和尚還是警醒魚,從前面的各種說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木魚是中國佛教的特產,印度本土佛教應該沒有木魚的。   這個結論對嗎?   不一定對。也有證據表明木魚來自印度,雖然其證明效力不高,但也代表了一種說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說,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僧舍皆懸木魚,為什麼?答曰:用以警眾。白衣又問:「為什麼必須刻魚,刻個阿貓阿狗多好看啊?」長老不能答。   天竺長老也夠笨的,既然木魚來自印度,他應該知道原由的,即使不知道也可以隨便編一個,反正也沒人知道。這是我們現代這些俗人不厚道的想法,出家人是不打誆語的,而儒家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誠信問題上,現代人的水準太低了。


推薦閱讀:

如何以「吸血鬼撿到一隻貓」為開頭寫一個有趣的故事?
鯉魚救人遭天譴,村民供奉一甲子,鯉魚死而復活,化龍而去
【禪慧傳香】看佛學小故事,領悟佛家的智慧
名字叫阿冠的煙花
小說: 《風一樣的愛情》

TAG:故事 | 背後的故事 | 江湖 | 《千字文》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