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仁波切語錄:人必須接受自己的孤獨
他,是當今世界公認最創新、最具創意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心靈大師。他,曾是國際影展的獲獎導演,他親自執導的兩部影片《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和魔法師》在世界各大國際電影節好評如潮。他,是宗薩仁波切。
近日,宗薩仁波切在接受《人物周刊》採訪時表示,「我很多時候都會覺得孤獨。」「我不是一個證悟了的人,我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我有很多的恐懼、失敗和期望,我並不能拯救別人,我連自己都拯救不了。」以下,九個頭條編輯摘錄了宗薩仁波切的妙語金言與各位分享。
宗薩愛情語錄:
1.所有世俗的努力都與佛法背道而馳,不僅是愛情。我們在世間所作的每件事都如此,愛情權力名望,而我們對它們卻如此執著。
2.同性戀性行為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執著,有些人喜歡吃披薩,有些人喜歡檸檬飯。同性戀並不更糟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3.結婚並不一定會影響你的修行。你是否分心,完全要看你有多自律。如果你真的認為結婚會讓你分心,而你不會因為拒絕婚姻而讓你的父母太傷心,或許你可以告訴他們你不想結婚。
4.貪著就像是一種迷幻藥,常有美麗的外表作裝飾,當我們被以愛做掩護的貪著纏上時,就墮入五里霧中無法看清事實。熱戀中的人很難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這個人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眼裡看到的儘是對方優點,因為分不清愛和貪著的界限,一心一意只想讓對方完全屬於自己,而結婚似乎就是滿足這念頭的唯一方法。
5.我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愛情,不需要有愛的對象。人在這世界上必須有愛的對象,因為這是支持我們生存的力量,而是應視「愛」為一種尊重。也就是與某人相處時,所帶來的種種美好回憶是來自於兩人和諧的結果,所以快樂的一半功勞應歸功於對方,加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快樂,所以尊重他人的立場是非常合理的。
6.內心充滿真愛的人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以我而言,我愛的對象是這世上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以外的每一個人,因為要讓別人得到快樂,我必須更努力,這對象是支持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7.如果希望伴侶成為支持你的力量,理智選擇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冷靜地分辨愛和貪著之間的差異,觀察對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賴。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我們貪著的衝動超越理智,就無法看到對方的缺點,即使知道缺點,也可能因為過分執著而給予美麗的藉口,這往往是未來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觀察到對方的缺點,而這個缺點是可以接受的,這種透過了解而產生的關係,將是未來穩定生活的力量,日後就不會因貪著、無法滿足而痛苦了。
8.熱戀中的男女總希望二人能永遠不分開,想盡一切辦法要把對方綁在身邊,只要一分開就感到痛苦,會用盡各種方法追蹤對方的行動。雖然嘴上說是關心,其實不過是為滿足自己的佔有慾望,當貪念愈來愈多、多到無法滿足時,我們就會因為達不到而產生痛苦,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愛一個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宗薩人生語錄:
1.偉大的寂天菩薩曾說,「獨立總帶來幸福。依賴於他者,總是帶來痛苦。」一個總是依賴他人的人總是把自己完全輸給其支持者。你們都應該知道。舉例來說,如果有人仰賴我的零用錢而生存,我可以完全控制這個人。如果我告訴那人「來嚼我的拖鞋」,他必須來嚼。甚至我說,「來吃我的排泄物」,他也必須要來吃。
2.你應該生起一種信心,相信杯子的污垢能被洗掉--即使現在這個杯子有污垢--只不過是我們還沒見到乾淨的杯子罷了。
3.在我們生病非常痛苦時,如何保持快樂心情?第一種方法:願眾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轉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需要受苦。第二種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須經歷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為我過去的業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惡業都到這個病痛上來,這樣才能縮短我的輪迴,了結我的惡業。第三種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顯現,都是虛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這些痛苦,是因為我對它們的空性了解不夠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論上。
4.最重要的目標,我認為,是英文當中稱為"happy"(快樂、幸福)。現在當我們談到幸福時,因為我們身處佛教國家,我們必須談到兩種幸福。對我們不丹人而言,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地幸福,想要在來生也得到幸福,這依賴於培植善業、禪定、修習教法等等。
5.接下來的五十或六十年,我們還可以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嗎?為什麼我這麼想?我認為因為不丹非常小,因為我們夾處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如果我們仰視中國輕視印度的話(look up to China and look down to India?),我看不到太多的幸福。他們當然有很多的發展,但也面對著很多的問題。我們也一定會面臨著這兩個國家正在面對的問題,因為我們夾處在它們之間。
6.如果我們不想步上同樣的窮途末路,如果我們想要過著幸福、平和的生活,我們必須現在就思考一些事情,並且現在就開始著手準備未來。我們不只必須要為當下作事,也必須一起來談談:五十年內我們想要做些什麼,一百年內我們想要做些什麼。為了挽救(safeguard)未來,從現在開始做些什麼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就是我們必須成立桑祝瓊卡小區組織的原因。特別是,每個人都開始思考他們自己的自立(self-reliance),是非常緊要的。
7.豐裕是相當重要的。但讓我告訴你們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變得豐裕,以及物質上的富有,完全是兩碼子事。「豐裕」我指的是能夠過著滿足的生活,滿足於我們當下所有的。這也指有時間玩得開心。豐裕是指你可以很悠閑地躺下唱些歌。這不是指當你的銀行戶頭有百萬或者億萬的金錢,但因為工作,甚至沒有時間好好地睡。所以,請記住:金錢上的富裕和滿足帶來的豐裕,是很不一樣的。
8.什麼是財富的真正意義?我已經說了:財富是滿足於我們所有的。如果我們從不饜足,無論我們積聚了多少財富,我們總是有著愈來愈增長的痛苦以及問題。如果我們擁有物質財富,也想要幸福,但我們的家庭結構已經全部解體,這不是幸福。
9.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
10.如果這世界上有1/4的人照佛陀那樣生活的話,現代經濟社會將會崩潰。
11.今天這樣一個物質化的社會,人們想的只是"這一生"、"今天"、"物質""發展""更新"等這樣的名詞,物質化的社會也有著物質化社會的價值觀,同樣兩個字"有用"的解釋也不盡相同。不丹國的學童教育計劃讓我提建議,我說要讓孩子多學點"沒用"的東西。詩詞,古典舞蹈,應該都沒什麼大用,那麼佛教在今天物質化的人們眼裡應該就更沒用了。
12.我們無從選擇,無從控制生和死。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不能選擇生日,更不能選擇死亡,死期。死倒是確定的,一定會有那麼一天要死,死亡必然會降臨。但這不是最壞的消息,最壞的消息是不知道死亡倒底在哪一天來臨,而且它隨時有可能來臨。這才是最壞最痛苦的事。
13.這個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們在忍受著各種各樣的物質匱乏之苦,這些人會因為生存必需品不足而做一些出乎我們想像的事兒。但這個世界上那些少數富有的人就快樂嗎?答案是同樣痛苦,因為他們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他們也在承受精神的痛苦。
14.一個人永遠會背負著自己文化上的包袱,因為有不同的文化,所以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就會採取不同的方法,這使我們以為只有通過一種方式才能追尋到真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是一種誤會。
宗薩修行語錄:
1.首先,作為一個喇嘛,地方上的人有靈性的連結是很重要的。此外,在現在的世界,我認為靈性修持者,比如喇嘛和僧侶,能有些與世間的連結,也是非常重要的。
2.學佛法與學習彈鋼琴一樣,但又有些許不同。彈鋼琴,即使你非常努力,當你老的時候,手指會開始不聽使喚。但學習佛法(就不同了),所有你成就的,你永遠不會失去它。
3.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裡出離了。
4.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里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5.在佛教中生活的"意義"並不重要。如果你問我生活的"目的",作為一個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執,不痴迷,沒有特定的習慣,不偏執,只有這樣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6.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7.自我害我們變得渺小、量狹、卑鄙和所有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它使我們認為,由於什麼人、什麼事定義了我們,我們就只能當那樣的人,不能再超越了;或者我們只能成為這樣,永遠不能成為那樣。
8.如果我們對自己真正誠實的話,就會承認自己最基本的感覺並非神聖,而是不安全。
9.這一切煩惱的火焰--愛、恨、嫉妒等,都和真愛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對安全和真實身分的追尋。這些煩惱是「我執」的一部分,我執就是執著有個真實存在的自我。
10.對佛教的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便是認為佛教的目標就是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導的是:我們沒有什麼需要除掉的--根本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們認為自我存在的幻覺,我們相信並緊抓著這種幻覺,以為它是真的。
11.由於這種熱望和對存在的堅持,我們就陷入無可逃避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迴圈之中。除此之外,出生就必然會遭遇債主的糾纏、稅單、不良的食物、不孝順不知感恩的子女,乃至於關車門時夾到手等,這就是「苦苦」。
12.如果沒有一個需要去關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貢獻給他人。你一旦開始瞭解自我只是個幻覺,就有機會對每一個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
13.很自然的,剛開始這些修持會有些自私的原因:可能因為你相信這樣做能瞭解空性;或者因為減少以「自我」為中心能減低孤獨感;甚至於既然在實相中自他並無差別,只要別人受苦,你也得受苦--只要修行一旦達到了「無我」的目的,怎麼還會有自私呢?
14.現在我們修的是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對於「無我」也只是一點理性的瞭解,當真正了悟「自我」是幻覺的時候,絕對的慈悲,菩提心才會同時生起。
15.在我們目前的修行階段,幾乎要造作一切事物--包括出離心、虔誠心,信任與專註。造作這些是一種善巧方便,一方面可以對治我們的習性,一方面可以喚起或吸引真實的東西,就像獵人用模型鴨勾引真鴨一樣。
16. 你或許無意識地覺得修行沒什麼用,不如「真實生活」那麼重要,如果真有這種想法,你就需要觀察真實生活的缺陷與過患:想想過去種種不可避免的悲傷,在將來會再次出現;想想你所依賴的、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在剎那間就可能消失。看到生活中的這些層面後,你應該對於平常浪費珍貴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堅定的厭離心。
17.在普通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希望當好人,也喜歡仁慈、體諒、開明等美德,但這些我們很少能做到;即使我們比較喜歡當壞人,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壞下去--因為我們未受訓練的心無法加以控制,使我們無法完全培養出自己希望的品性。
18.未受訓練的心,就像要弄直狗的卷尾巴一樣,不論你花多大力氣把它拉直、拉向下,只要你一放手,它立刻又卷回去了。
19.修心的過程就像這樣:你下定決心不再當自己慾望的奴隸,但是當遇到什麼吸引你的東西時,你的心立刻高估那樣東西,把它當成最可愛的東西,授與它足夠力量來俘虜你。
20."海納百川和兼收並蓄",並不是另外的一個佛學派別,而是一種態度。比如頭痛的人要吃頭痛葯,而別人牙痛,你就不應該堅持讓他來吃你的頭痛葯,應該允許他去吃牙痛葯,並尊重牙痛葯對牙痛有好處這個事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