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變革(主題閱讀三人行)

主題是一種情素,而不是一個標籤陸恕:在教學中,有些老師不僅總想把語文課中的問題都講清楚,還要把語文課當成思想品德課。就像於老師說的,教師講解、分析《我的戰友邱少雲》,便讓學生聯繫「實際」,講遵守紀律的重要性,並乘機批評班級少數不遵守紀律的人。於永正:一次,我到一所小學聽一位老師教《我的爸爸》。這是一篇寫李大釗教育子女的事的課文。當讀到「學習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要學學個踏實,要玩玩個痛快」一句時,這位老師乜斜了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小男孩一眼,說:「我們班有個別小朋友學習就不是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這樣做很不好。」說完,又瞅了這個男孩一眼。當男孩發現老師在「影射」他的時候,不高興了,還了老師一眼,小聲嘟噥道:「誰三心二意了?」雖然聲音小,我卻聽得清清楚楚。「教育」產生這樣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這使我想起了一位外國教育家說的話:「在達到理智年齡以前,孩子們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僅僅是孩子嗎?成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閱讀,是讓兒童在語言積累的過程中,使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認識得到升華,離開充分的讀,就是緣木求魚。如果在兒童閱讀的過程中,告訴學生這些詞語是表示愛的,這些詞語是表示恨的;這些句子是表示偉大的,這些句子是表示渺小的……這樣一字一句的分析、肢解課文,學生把字、詞、句、段,作為語言符號記下來。這些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充滿靈性,極其鮮活的語言,一旦被剝離出母體,就凝固了,乾枯了,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而文章的思想感情,也隨之蕩然無存了!語文課的思想教育,是通過形象的感染,情感的熏陶來實現的。不是外加的,灌輸的,說教的,標籤式的。語文課的思想教育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無痕迹教育。於永正:「無痕迹教育」的提法很好。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太強調理性的說教了。甚至有人諷刺我們的教育是「叫育」。好端端的一篇《再見了,親人》,學生學過之後,只記住了老師貼在上面的一個「國際主義」標籤;學了《劉胡蘭》,只記住了一個「視死如歸」,豈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劉憲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的教師認為主題是一個詞語。這是把主題狹隘化,或者庸俗化了,不管什麼文章,讀完之後都總結為一個詞語,這個詞語作為一種符號,要麼是為了教師上課板書用,要麼是為了學生答試卷用。比如說,講解了《醜小鴨》,就貼個「高貴」的標籤;講完了《牛郎織女》,就帖個「圓滿」的標籤……老師一定要千辛萬苦、使出渾身的解數,讓學生鑽到老師設計好的「套子」里,就是所謂的「主題」。從閱讀的角度來說,把這樣的功利主題套在兒童的閱讀過程中,讓兒童猜想老師心中的那個詞是什麼,參考書的那個正確的答案是什麼,這樣的所謂主題閱讀實在是缺少文化味。「新語文主題閱讀」實踐研究認為,主題應該是一種思想,一種精神,或者一種情感。當兒童閱讀《大禹治水》《虎門銷煙》時,也許對於還沒有足夠概括能力的兒童來說,他們還不能用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概括出歷史英雄是怎樣的偉大;但是他們欣賞崇敬大禹、林則徐這樣的人,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應該說主題閱讀研究的初步意義就得以實現了。短時間來看,這樣的閱讀似乎對兒童考試得高分沒有太大幫助,可是兒童會在閱讀中找到讓自己敬畏的人,找到讓自己感動的事。正是這諸多的人和事,才讓兒童形成自己的閱讀品味和閱讀姿態;也正是在這諸多的人和事中,讓兒童汲取文化的力量。所謂閱讀改變人生。怎樣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讓兒童自己發現主題、領悟主題,這又是教育觀問題。如果從教育的方法上講,主題閱讀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在主題閱讀的研究學習活動中,兒童就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支持這一活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而作為閱讀研究活動的參與者與引導者,就要尊重每個兒童已有的經驗和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建構的新的認識。學習《醜小鴨》,學生把醜小鴨痛苦的童年生活讀得凄慘、悲涼以及無限的憂傷,把醜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後,讀得快活、興奮、驕傲,把文字讀「活」了,把醜小鴨讀「活」了,但沒有一個學生說醜小鴨「高貴」,可在兒童的讀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喜歡醜小鴨,欣賞《醜小鴨》。正像於老師說的一樣,把文章的語句讀出語感來,把文章中的人物讀活了,文章的思想性、人文性自然跑不了。誰能說沒有主題性,沒有思想性,沒有人文性呢? 陸恕:成尚榮先生說:「兒童本質上是一種可能性,兒童的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創造性。」主題閱讀,不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想像,給兒童一個主題,讓兒童來理解,而是給兒童一些同主題的閱讀材料,讓兒童自己發現主題、領悟主題。主題閱讀的過程,是作者的寫作意圖,編者的編輯意圖,教師的施教思路和學生的認知思路碰撞、交流、接軌的過程。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不是教師先確定好一個主題,千方百計的分析、講解,引導學生「鑽」到這個教師預設好的「套子」里來,不是用自己的認識來同化、統一學生的認知。而是要引導兒童進入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情境中來,讓兒童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學會領悟,學會批判,學會揚棄。在這個過程中,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不但允許,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閱讀。於永正:閱讀教學,應引導兒童「披文以入情」。「披文」什麼意思?「披文」就是讀進去。老師只是在學生不易看出來的要緊處、關鍵處、精彩處做些適當的點撥、講解。而不是為了教師自己設計好的主題,整堂課的分析和講解。「入情」,則是悟其義,悟其情。只有「入情」,語言得到發展,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這才是「文化」。兒童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所以教師不能僅通過邏輯,一環扣一環的講解得出一個結論、總結出一個主題。如果教學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紐帶的聯結,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學習情緒,而且會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影響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語文教學只有具有了鮮明的形象性,學生才能感受真切,才能「入境」,才能引起對課文的人物和事件中的關注,才能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不能靠理性的說教。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別讓我們的兒童為了教師的功利往主題的套子里鑽,多給兒童一些思考的空間吧!劉憲華:基於以上三個問題,我們倡導:茫茫書海,我們要讓兒童有主題的閱讀;浩浩文化,我們要讓兒童有主題的積澱!我們呼籲:減去無效的練習,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減去多餘的提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減去煩瑣的講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減去沉重的負擔,建構學生的幸福生活!我們變革: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生命狀態!
推薦閱讀:

這周雙魚座運勢就是萬事俱備,為一次狂野的變革做好準備吧!(周運)丹尼爾每周星座運勢11.20-11.26
論高度複雜性條件下的社會治理變革
人工智慧: 變革時代有識者無畏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政府管理變革
常安 | 百萬農奴得解放:一場史詩性的人權變革

TAG:閱讀 | 變革 | 主題 | 三人行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