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發展並非總是一路凱歌 14

  黃慶橋  科普的重要性,毋庸贅言。但怎樣進行科普,始終是個問題。在信息化條件下,傳統的說教式科普顯然無法滿足現代人的文化需求。科普工作要有文化意識、文化底蘊、文化元素,注重發揮科學史的作用。  充滿「烏雲」的立體畫卷  不少科普素材把科學技術的發展描寫成一路凱歌,直線向前發展。這其實是與科學發展史相違背的。現實中,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歷程要複雜得多、艱難得多、曲折得多。  比如,科學發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現實中,人們習慣於規劃科學,似乎科學發展的道路已經被完全掌握。事實上,基於科學發現的發展道路要複雜得多。從宏觀上講,重大科學發現是遲早的,科學的進步是必然的,每一個時代都會孕育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科學家和革命性科學發現(理論)。但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具體到每個科學家的科學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則是偶然的,是難以規劃的。對於科學家來說,他們只管日久年深的耕耘和付出,而不會去精確預測某個時間點會有某個革命性的科學發現(理論)。  再如,科學理論的競爭與更替。人們往往以為,今天普遍接受的諸多科學理論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宇宙真理。但科學史告訴我們,科學理論在被驗證之前只是一種假說,即便被驗證了也是暫時的,而需要與其他科學理論進行競爭。歷史上,科學家為了解釋宇宙和自然提出過許許多多的理論假說,正是這些不同的理論構成了人類科學文明發展史。從「地心說」被「日心說」取代,從牛頓力學體系發展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從細胞學到基因學的蓬勃發展……科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表明,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是一幅已經展開完畢的精美平面畫卷,而是一幅正在展開的充滿「烏雲」的立體畫卷,斷斷續續、無限可能。  帶來財富,又投下陰影  如果說19世紀以前科學發展更多的是源於科學家本人的興趣、愛好和內在衝動,那19世紀以來的科學發展更多是在國家和科學共同體推動下加速度發展的。  比如,國家力量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巨大影響。近代科學的發展及其應用給人們帶來了福祉,讓人們看到了科學的巨大力量,於是國家開始介入科學的發展之中。儘管每個具體的科學發現和突破無法預測,但增加對科學的投入、有效組織對科學問題的攻關、給予科學家更多鼓勵,顯然有助於加速科學突破發生的頻率。於是,把科學納入國家戰略,激勵科學發展,幾乎成為各國政府的不二選擇。  再如,科學共同體的興起與科學事業的建制化。科學共同體一方面發揮交流信息、規範成員、評判爭端的內在功能,另一方面也具有與其他力量(如國家、資本等)博弈的外在功能。在科學共同體和國家力量介入的共同作用下,科學的發展逐漸建制化、體制化。這對於壯大科學的力量、促進科學的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過,由於科學共同體和行政目標並非總是一致的、協調的,因此保持科學共同體和行政權力之間的張力是國家科技戰略和科技政策的調適目標之一。  還如,國際公約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20世紀以來,在國家力量、商業資本等的直接推動下,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多彩的財富,也給人類發展投下了陰影。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能源危機、核戰爭的威脅等無一不與科技有關,卻又有賴於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來解決。在此情況下,國際社會必須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一致,規範某種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以防止其濫用而危害全人類。  警惕濫用和負效應擴散  了解科學技術的立體形象,有助於人們破除對科學的「迷信」。  第一,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力量,是現代文明的標誌。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尤其是近代以來的發展史,某種意義上就是科學戰勝愚昧、科學戰勝迷信、科學引領進步的歷史。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現代文明,這是一個基本的結論。因此,任何反科學的言論、觀點、思想和行動都是蒼白無力的。  第二,科學是一把雙刃劍,要警惕科學的濫用和科學負效應的擴散。特別是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負效應越來越明顯。我們要深刻認識科學技術的有效限度,特別要有意識地普及面對科技負效應時的應對方法和應有態度。對科技負效應,既不能諱莫如深、避之不談,也不能談之色變、心生恐慌,要理性地看待。  第三,樹立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的立體形象。在傳統科普作品裡,科學家的形象都是高大上的,這種價值引導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實的問題在於,科學家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也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廣泛的社會參與以及自己的利益訴求。在信息化時代,更不能再把科學家描繪成單向度的、呆板的「道德聖人」。讓科學技術和科學家變得立體起來,其實並不會損害其形象,反而能給人一種更加真實的印象,更容易得到全社會的支持,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於科學技術事業。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推薦閱讀:

木材成業之路——水池鋪鄉的「木材王」:我靠木材發了家
中華詩詞的傳承與發展
商業機遇的發展趨勢與現狀
透過中國古代繪畫看中國傢具發展史
發展力量素質的注意事項

TAG:科學 | 技術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