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書法名言(一)

中國曆代書法名言

學習書法,應懂得書寫之法。

中國書法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光輝的傳統。前人於長期的書寫實踐中,悟出了書寫之道,積累了豐富的書寫經驗,論書者頗多,精闢妙論豐富多采。有志學書者若爲己所用,則能事半功倍。這是今人學書的經驗之談。

古人論書,長篇大論者多,壹書多論者衆,今人忙碌無學,讀起來吃力費時,難見其端倪。有鑒於此,編者於書法教研之際,特集其中佳句名言,略加分類,編輯成篇,以饗同好。

目錄

壹.字如其人 立品爲先

二.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

三.形神相依 意境爲重

四.筆墨技法 熟而後巧

五.筋骨血肉 相容互濟

六.結體章法 辯正安排

七.立姿取勢 氣貫神足

八.手隨意運 意在筆先

九.變化萬千 貴在自然

十.通曉各體 博而後約

十壹.精研流派 廣采衆長

十二.理法兼長 力求上乘

十三.學識修養 字外功夫

十四.莫懈耕耘 精益求精

一.字如其人 立品爲先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揚雄《法言》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松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壹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壹皆寓於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雲:壹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之於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於身。德而熟之於身,書之於手,如是而爲書焉。——《書法三味》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聖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亦但爲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得志不如得道。)——唐.孫過庭《書譜》

▲書法不過壹技耳,然立品是第壹關頭。品高者,壹點壹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爲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壹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壹不可以爲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傑之餘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爲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書斷》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並不朽於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人靈於萬物,心主於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爲道德,顯之爲經綸,樹之爲勳猷,立之爲節操,宣之爲文章,運之爲字跡。——明.項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識宏深,必稱黃發之彥。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恆數俊髦之英。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顔。筋力尚強健,姿顔貴美悅,會之則並善,折之則兩乖。融而通焉,書其幾矣。若其規模宏遠,意思窈窕,抑揚旋折,恬曠雍容,元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視雖少,強觀實老,豐采秀潤,符束巍峨,引拂輕颺,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之性情,剛柔稟殊,手之運用,乖合互形。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者,驚急無縕;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道;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多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複過浮華;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明.項穆《書法雅言》

▲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諸登善,顔常山,柳諫議文章妙今古,忠義貫日月,其書嚴正之氣溢於楷墨……太白書新鮮活潑,呼吸清淑,擺脫凡塵,飄飄乎有仙氣。……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雖學宗壹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爲姿。質直者則挺勁不遭,剛狠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賽鈍,輕瑣者染於俗吏。——唐.孫過庭《書譜》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甯複見爲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元遺山

二 .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 南宋.姜夔《續書譜》

▲麓台雲: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爲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於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壹點壹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爲緣,無論何貼,皆足以範我筆力。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讞《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爲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鉅《學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嶽名言》

▲故凡得名跡,壹望而知爲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於本家者,真跡也。壹望知爲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壹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爲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爲善學。 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且壹食之美,惟飽其日,倘壹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讞《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壹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壹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壹字壹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壹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爲不掩性情,自辟門經。清.梁讞《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壹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衆長以爲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壹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並蓄,淹貫衆有,亦決不能自成壹家,到得似來,只爲此家所蓋,枉費壹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壹家而摹之,久之必生壹種習氣,甚或至於不可響遠。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長,於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後世而無槐:而後成其爲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騫〈芥學畫編〉

▲只學壹家,學成不過爲人作奴婢;集衆長歸於我,斯爲大成。《翰林粹言》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壹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讞《學書論》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爲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清.梁讞《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爲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樸。 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並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壹半撒壹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學者貴於慎取,不可遂爲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壹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雲: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於似者皆病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爲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用力到沈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壹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遊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執著成見,凝滯於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壹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範圍,所謂師古而不泥於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壹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壹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壹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甯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 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壹,可以通其餘......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壹層手。清.梁讞《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爲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爲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曆,然後變化爲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爲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清.梁讞《學書論》

▲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爲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複,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爲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雲: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壹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爲新奇。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於奮斫;奮斫之理,資於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采;神采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三.形神相依 意境爲重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質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南北朝.範縝《神滅論》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南北朝.範縝《神滅論》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似於型似之外,取生意於形似之中。明.高廉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於形;失其形,意雲何哉?明.王履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爲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爲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爲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爲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爲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書之妙道,神采爲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於古人。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於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於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馮武《筆髓》

▲其有壹點壹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結字峻秀,類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爲量者,書之妙也。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爲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東漢.蔡邕《九勢》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古人作書,於聯絡處見章法;於灑落處見意境。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 唐.張懷灌《書斷》

▲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於外。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清.華琳《南宗訣秘》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清.丁臯《寫真秘訣》

▲蓋法高於意則用法,意高於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於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風神者,壹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續書譜》

▲夫字以神爲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爲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爲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李漁《閑情偶記》

▲所謂神品,於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學術通 於學仙,鍾神最上,鍾氣此之,鍾形又此之。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入他身者,我化爲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爲我也。清.劉熙栽《藝概》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張懷灌《書藝》

▲書之大局,以氣爲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有發於無意者。發於無意爲上,法於意次之,發於筆又次之,發於墨下矣。清.張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臯《寫真密訣》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清.劉熙栽《藝概》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餘韻,於靜中自是壹樂事。宋蘇軾《東坡題跋》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於天遊;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於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劉熙栽《藝概》

▲筆墨壹道,用意爲上。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於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灌《書藝》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晉.王羲之《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清.惲壽平《 香館畫禪》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清.蔣驥《傳神秘要》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劉熙載《藝概》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但亦爲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沈著痛快。惟書亦然,沈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沈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明.豐坊《書訣》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清.吳曆

▲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壹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爲妙矣。唐.張懷灌《文字論》

▲書法惟風韻難及......。清.左因生《書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瞭然。唐.張懷灌《書議》

▲沈者,下筆不浮,刻入紙中也;螢者,如孤月流天,無雲翳也;清者,非謂瘦與寒也;肥者,亦有清氣也,在參古貼而得之。《書法三味》

▲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清;登高萬仞之山,自然意遠。唐.張懷灌《書斷》

▲凡書貴有天趣......。明.孫《書畫題跋》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戰國《孟子.公孫醜上》

▲凡論書氣,以士氣爲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鯡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疏筍氣,皆士氣之棄也。清.劉熙載《藝概》

▲筆墨可知也,天機不可知也;規矩可得也,氣韻不可得也。清.惲壽平《 甌 香館畫跋》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明.李日華

四.筆墨技法 熟而後巧

▲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爲上乘。唐.歐陽旬《用筆論》

▲書之神韻,雖得於心,然法度必講資學。沈括《夢溪筆談》

▲今書之美字鍾,王,其功在執筆用筆。元.解縉《春雨雜述》

▲用筆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斂第壹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唐.盧攜《臨池訣》

▲執筆之法,實指虛拳。運筆之法,意在筆先。清.馮武《書法正傳》

▲古之所謂實指虛掌者,謂五指皆貼管爲實,其小指貼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緊握之說也。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盧公忽相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常人雲: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於壹字,何異守株!唐.林蘊《撥鐙序》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獻酎之麗。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爲筆所用。

▲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清.劉熙載《藝概》

▲昔人傳筆訣雲:「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明.豐坊《書訣》

▲張長史折叉股,顔太師屋漏法,王右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風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 蠆尾,同是壹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黃庭堅《論書》

▲寸以內,法在掌指;寸壹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元.鄭鑠《衍極並注》

▲大字運上腕,小子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明.豐坊《書訣》

▲執筆低則沈著,執筆高則飄逸。清.梁獻《執筆論》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兩寸壹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壹分。下筆點畫波奈屈曲,皆需壹身之力送之。東晉.衛鑠《筆陣圖》

▲把筆深淺,在於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唐.盧攜《臨池訣》

▲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黃庭堅《論書》

▲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五代.李煜《書述》

▲執筆欲緊,運筆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之,執筆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孫過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摯;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豈偶然哉!宋.姜夔《續書普》

▲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辯按尤當於起筆處,辯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需飛提,用筆輕處正需實按,始免墮飄二病。清.劉頤載《藝概》

▲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唐.虞世南《筆髓論》

▲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便,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右軍用筆內懨,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豐坊《書訣》

▲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權全。次實指,制實則筋力平均。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宜。唐.李世民《筆法訣》

▲思翁言:坡公所書《赤壁賦》全用正鋒,欲透紙背,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傳。此皆用墨到極微妙地位,亦書家莫傳之秘也。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於輕健:輕則須沈,便則須澀,謂藏鋒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上下相接爲佳。宋.姜夔《續書譜》

▲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論書》

▲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沈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唐.韋續《墨藪》

▲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壹字之法,貴在結構:壹筆之法妙在起止。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將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爲合拍。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宋.姜夔《續書譜》

▲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爲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纂則壹毫不可測也。明.豐坊《書訣》

▲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顛到末,少有枯燥處。今往往多以燥理爲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摯筆令輕處,然後有此,所謂側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南宋.陳僬《負喧野錄》

▲董文敏謂:書家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爲藏鋒。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顔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清.梁章距《學字》

▲惟管定而鋒轉,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乃後積畫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在指間常欲其靈活,故能換筆。如遇轉折處,不能換筆,勢必生扭硬掣而過。其畫必成側鋒,必成扁形。試觀懷素草書,如驚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鐵絲壹團,絕無偏側。又觀魯公爭座位貼,滿紙皆成圓形,無壹側鋒。古人雲,魯公皆用圈筆,實皆用換筆也。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古人壹點壹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古人壹牽壹連,皆旋轉,正心著紙,無壹黍米倒塌處。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字劃承接處,第壹要輕捷,不著筆墨痕迹,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數畫之轉接欲折,壹畫之自轉貴圓;同壹轉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別行之,則合法耳。清.笪重光《書筏》

▲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入骨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宋.李彌孫《筠溪集》

▲書之大要,可壹言而盡之。曰:筆方勢圓。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圓以規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古人作書,落筆壹圓便圓到底,落筆壹方便方到底,各成壹種章法。《蘭亭》用圓,《聖教》用方,二貼爲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壹定之理。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契出之。圓筆用佼,方筆用翻,圓筆不佼則痿,方筆不翻則滯。近代.康有爲《廣藝舟雙輯》

▲用筆尖如落鋒勢,無壹毫如尖鋒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爲壹字,須數體俱入。晉.王羲之《論書》

▲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壹轉壹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清.劉熙載《藝概》

▲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爲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壹引之後,已曲不複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蓋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宋.姜夔《續書譜》

▲用筆要沈著,沈著則筆不浮;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板。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

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度,拙則諢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挑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爲疾澀,而能疾速者無之。

書以筆爲質,以墨爲文。清.劉熙載《藝概》

▲書有二法:壹曰疾,二曰澀。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筆貴繞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蘊《拔鐙序》

▲作書用筆過快,則無頓挫,過遲則不勁利。清.梁獻《學書論》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清.劉熙載《論用筆》

▲下筆而剛決不滯,揮翰墨而厚實深沈。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徐公曰: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捷,故輕則須沈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爲俗也。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山舟曰: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清.梁同書《頻羅奄論書》

▲筆法過於刻露,每易傷韻。

運筆鋒須要取逆勢,不可順拖也,即無生氣,又見稚弱。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人但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畫筌》

▲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於用筆者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墨不旁出,爲書家上乘。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唐.盧攜《臨池訣》

▲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工書藝壹大關鍵矣。筆實則墨沈,筆飄則墨浮。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黑有肥圓細圓曲折之圓,白有四方長方斜角之方)。古今書家,同壹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後圓,圓斯秀矣。清.笪重光《書筏》

▲墨須濃,筆須健,以健筆用濃墨,斯作字有力而氣韻浮動。 清.王淑《論書滕語》

▲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筆》

▲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爲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爲奇。清.馮武《書法正傳》

▲凡作揩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宋.姜夔《續書譜》

▲用墨須要隨濃隨淡,可燥可濕,壹氣成之自然生氣遠出。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儂肥,肥則大惡道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結在扭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猗正。清.笪重光《書筏》

▲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壹字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壹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壹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隸畫;藏鋒者,如篆畫。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則妙矣。宋.姜夔《續書譜》

▲劃有陰陽,如橫則上面爲陽,下面爲陰;豎則左面爲陽,右面爲陰,惟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橫畫之發筆仰,豎畫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奈之發筆輕,折之發筆頓,裹之發筆圓,點之發筆挫,鉤之發筆利,壹呼之發筆露,壹應之發筆藏,分布之發筆寬,結構之發筆緊。清.笪重光《書筏》

▲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字,有牽引下自,咋徐還疾,忽往複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盤行,皆以勢爲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於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在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宋.姜夔《續書譜》

▲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分布不工,規矩終不能圓備;規矩有虧,難雲法書矣。清.笪重光《書筏》

▲作字如應對賓客。壹堂之上,賓客滿座,左右照應,賓客不覺其寂,主不失之懈。作書不能筆筆周到,筆筆有起訖,頓挫,滑過,如對賓客之失其照顧也。所雲筆筆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五 .筋骨血肉 相容互濟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近代.康有爲《廣藝舟雙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後可爲人,闋其壹行屍耳。清.王淑《論書滕語》

▲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壹,不成爲書也。北宋.蘇軾《論書》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論書》

▲風神者,骨中帶肉也。老勁者,肉中帶骨也。有志臨池者,當以慧眼區別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先儀骨體,複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絲來線去,脈絡分明。《書學詳說》

▲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唐.孫過庭《書譜》

▲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筋者鋒之所爲,骨者毫之所爲,血者水之所爲,肉者墨之所爲,鋒爲筆之情,水爲墨之髓。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唐張懷灌《文字論》

▲字之骨,大指下節骨是也;字之筋,筆鋒是也;字之肉,筆毫是也。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明.項穆《書法雅言》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北宋.黃庭堅

▲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

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

肉托毫穎而腴,筋籍墨沈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清.笪重光《書筏》

▲夫馬筋多肉少爲上,肉多筋少爲下,書亦如之。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爲四,合則壹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旋,旋則筋生;骨出於指,指尖不實,則骨骼難成;血爲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筆虛圓健。血能華色,內則姿態出焉;然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爲先。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損毫側管,則飩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幹枯而露骨。清.馮武《指意》

▲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爲,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鑒豔執操......。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虺翟備色而翺翺百步者,肉豐而力沈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宋.朱文長《續書斷》

▲骨豐肉潤,入妙通靈。清.馮武《書法正傳》

▲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梁武帝《又答論》

▲蓋有骨必有肉,有實必有虛。否則崢嶸而近於險惡,無縹緲空靈之勢矣。清.盛大士《溪山臥浮錄》

▲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清.梁獻《學書論》

▲筆格遒勁,亦是渾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見面刺目。清.華琳《南宗訣秘》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晉.衛爍《筆陣圖》

▲使盡氣力,至於沈盡入骨,筆乃能和。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故知和者,沈勁之至,非縱逸之謂。清.王淑《論書滕語》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爲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爲上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飩,比並皆然。蕭衍《答陶隱居論書》

▲世人但以怒張爲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嶽明言》

▲書之要,統於「骨氣」二字。骨氣而曰洞達者,中透爲洞,邊透爲達。洞達則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清.劉熙載《藝概》

▲字要骨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貼乃秀潤生,布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北宋.米芾《海嶽明言》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

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唐太宗曰:吾少時觀陣,即知強弱。今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貼,筆畫地步,必比古貼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轉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氧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雖對強敵,可以壹指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人知直畫之力盡,而不知遊絲之力更堅利多鋒。清.笪重光《書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書之六局,以氣爲主。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大要以筆老爲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備具,真有真之態度,行有行之態度,草有草之態度,必須博習,可以兼通。宋.姜夔《續書譜》

▲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壹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於指尖。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質直者,則徑挺不遒,剛很者,又掘強無潤;矜斂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拙鈍;輕鎖者,染於俗吏。唐.孫過庭《書譜》

▲書家貴下筆老重,所以救輕蘼之病也。然壹味蒼辣,又是因藥發病,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方爲用筆之妙。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沈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清.劉熙載《藝概》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清.梁獻《評書貼》

▲論書者曰蒼,雄,秀,余謂更當益壹「深」字。凡蒼而涉於老禿,雄而失於粗疏,秀而入於輕靡者,不深故也。清.劉熙載《藝概》

▲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岩曲聳峰,旌旗列陣是也。所謂少者,氣體充和,標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老而不少雖古拙峻偉,而鮮豐貌秀麗之容。少而不老,雖婉暢纖妍,而乏沈重典實之意。

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資顔。明.項穆《書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麗則倚糜而清遒。唐.歐陽詢《用筆論》

▲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爲大備。清.劉熙載《藝概》

六.結體章法 辯正安排

▲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體有整齊,有參差。整齊,取正應也;參差,取反應也。清.劉熙載《藝概》

▲書以疏爲風神,密爲老氣。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調疏。宋.姜夔《續書譜》

▲壹點壹畫,壹字壹行,排次頂接而成。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頸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壹字之行,理有數等,有上蓋大者,有下畫長者,有左邊高者,有右邊高者,非在壹途而取軌,全資衆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

▲真書用筆,自有八法。壹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於成體之後。宋.姜夔《續書譜》

▲欲學書先定間架,然後縱橫跌宕,惟變所適也。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緝相背,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惟王右軍爲妙。宋.姜夔《續書譜》

▲字爲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筆髓論》

▲凡寫字欲其合而爲壹亦好,分而異體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於疏密大小,長短闊狹亦然,要當消祥也。唐.歐陽詢《三十六法》

▲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不宜密,密則痾瘵纏身;不宜疏,疏則似溺水禽;不宜長,長則似死蛇掛樹;不宜短,短則似踏死蝦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晉.汪挺《書法粹言》

▲結體不外分間布白,因體趁勢,避讓排疊,展促向背諸法。清.梁獻《學書論》

▲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習美。清.馮班《鈍吟書要》

▲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爲字之中宮。然中宮有在實畫,有在虛白,必審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於格內之中宮,然後以其字之頭目手足,分布於旁之八宮,則隨其長短虛實,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不知態度者,書法之餘也;骨骼者,書法之祖也,未正骨骼先尚態度,幾何不捨本逐末邪?趙子固《論書法》

▲晉,唐人結字,須壹壹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東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作字有主筆,則紀綱不紊。寫出水家,萬壑千岩,經營滿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餘層巒疊嶂,旁見側出,皆血脈流通。作書之法亦如之。每字中立定主筆。凡布局,勢展,結構,操縱,側瀉,力撐,皆主筆左右之也。有此主筆,四面呼吸相通。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字貴平整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短或長。晉.王羲之《書論》

▲用筆不欲太肥,肥須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右高左低;不欲前多後少。宋.姜夔《續書譜》

▲凡欲結構字體,未可虛發,皆須象其壹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若雲若霧,縱橫有托,運用合度,可謂之書。唐.蔡希綜《法書論》

▲點者,字之眉目,橫畫者,字之肩背,直畫者,字之體骨,撇奈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轉摺者,方圓之法,懸針者,若垂而複縮。明.陳桐《內閣秘傳字俯》

▲壹字之中,雖欲皆善,而必有壹點,畫,鉤,剔,披,拂主之;壹篇之中,雖欲皆善,必有壹二字登峰造極,如魚,鳥之有鱗,鳳,以之爲主,使人玩鐸。元.解縉《春雨雜述》

▲畫山者必有主峰,乃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爲余筆,爲余筆所拱向。主峰有差,則余筆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壹筆。清.劉熙載《藝概》

▲壹點成壹字之規,壹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孫過庭《書譜》

▲分行布白,非停勻之說也,若以端若引繩爲深於章法,此則史匠之能事耳。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黑之量度爲分,白之虛淨爲布。清.旦重光《書筏》

▲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壹字及數字,大如壹行及數行,壹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

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清.劉熙載《藝概》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舊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唐.孫過庭《書譜》

▲作書貴壹氣貫注。凡作壹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壹片,方爲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爛漫,凋疏,見於章法而源於筆法。花到十分爛漫者,箐華內竭,而顔色外褪也;草木秋深,葉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氣外撇也。書之爛漫,由於力弱,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爛漫之弊至幅後尤甚;凋疏由於氣怯,筆力盡於畫中,結法止於字內,矜心持之,故凋疏之態在幅首尤甚。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其實分行布白,不外間架;間架既定,然後縱橫變化,無不如志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行行皆相映帶,聯屬而不背違也。隋.釋智果《心成頌》

▲壹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潔矩之道也,而其壹篇之中,可無潔矩之道乎?上字之於下字,左行之於右行,橫斜疏密,各有攸當。上下連延,左右顧矚,八面四方,有如布陣:紛紛紜紜,鬥亂而不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破。明.解縉《春雨雜述》

▲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寬猛得宜。比如「日」字之小,難與「國」字同大,如「壹」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畫與密者相同,必當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帶得宜,然後爲上。唐.歐陽詢《三十六法》

▲構局須靜對紙素,胸中先定壹章法,始能意在筆先,然後隨意布置,遊行自在。當疏者疏,當密者密,從四邊照顧而成,必能脫去町畦,超然塵外。秦祖永《桐陰畫訣》

▲張士行雲:凡寫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

張敬元曰:字體各有管束,壹字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此管壹行,壹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壹紙。清.梁章鉅《學字》

▲使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致,極其自然,乃爲有法。清.宋曹《書法約言》

▲古人論書,以章法爲壹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右軍《蘭亭序》,章法爲古今第壹,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爲神品也。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曰空者,即黑白分明也:壹字有壹字之空處,壹行有壹行之空處,壹幅有壹幅之空處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須上下空闊,四傍疏通,庶幾瀟灑。若充天塞地,滿幅畫了,便不風致,此第壹事也。元.饒自然《繪宗十二忌》

▲行款中間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遠,密不至近,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間須要的宜耳。張紳《書法通釋》

▲言外無窮者,茂也;言內畢足者,密也。清.劉熙載《藝概》

▲務使通體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過零星,毋過寂寥,毋過排牙,則通體之空白,亦即通體之龍脈矣。華琳《南宗訣秘》

▲古人作書,乃合全篇布白,長短廣下噸,各極天趣,行書妙理,亦不外是。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書體均齊者猶易,惟大小疏密,短長肥瘦,倏忽萬變,而能潛氣內轉,乃稱神境耳。清.劉熙載《藝概》

七,立姿取勢 氣貫神足

▲作字貴有姿,尤貴有勢。有姿則能醒人眼目,有勢則能攝人心神。否則味同嚼蠟矣。譬如美人有色無姿,則不能動人。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夫作字之勢,飭甚爲難,鋒恬來去之則,反複還往之法,在乎精熟尋察,然後下筆。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論》

▲夫任筆成形,聚墨爲勢,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險放之姿,疏縱無舊,輕浮鮮著,風斯下矣,複何齒哉。明.項穆《書法雅言》

▲作字以精,氣神爲主。落筆處要力量,橫勒處要波折,轉捩處要圓勁,直下處要提頓,挑ti處要挺拔,承接處要沈著,映帶處要含蓄,結局處要回顧。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討論體勢,奇偶爲無先。凝重多出於偶,流美多出於奇。體雖駢必有奇以振其氣勢;雖散必有偶以植其骨。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遠,用近則中物而深入,爲勢有餘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爲勢已盡矣。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凡作字者,首寫壹字,其氣勢便能管束到底,則此壹字便是通篇之領袖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

▲蓋謂大字則欲如小書之詳細曲折,小字則欲具大字之體格氣勢也。南宋.陳棲《負暄野錄》

▲作字須有 操縱。起筆處,極意縱去;回轉處,竭力騰挪。自然結構穩愜,所謂百丈遊絲在掌中也。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姿之於字,甯失之拙,勿傷於巧;甯失之醜,勿傷於媚。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作字之勢,在乎精思熟察,然後下筆。東晉.王羲之《筆勢論》

▲平者,穩重也。側者,取勢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後爲遲。若素不能素,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宋.姜夔《續書譜》

▲古人書有定法,隨字形大小爲勢。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字之體勢,壹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唐.張懷灌《書斷》

▲形不變而勢所趨背各有情態。勢者,以壹爲主,而七面之勢傾向之也。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東漢.蔡邕《九勢》

▲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其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沈實,恆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厲而乏雅。明.項穆《書法雅言》

▲寫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壹片段。卻著不得絲毫擺布,熟後自知。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放縱宜存氣力,勢筆取勢。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蕭衍《草書訣》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正在腕前,文武貴於筆下,出沒須有起伏,開瞌籍乎陰陽。清.馮武《書法正傳》

▲觀其筆勢生熟,姿態端妍,概可變矣。明.項穆《書法雅言》

▲簡緣雲:八體之中有疾有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手,妙出筆端。清.馮武《書法正傳》

▲須是字外有筆,大力迴旋,空際盤繞,如遊絲,如飛龍,突然壹落,去來無跡,斯能於字外出力,而向背往來,不可端倪矣。清.王澍《論書剩語》

▲氣韻生動與煙潤不同。世人妄指煙潤遂爲生動,何相謬之甚也!蓋氣者,有筆氣,有伯氣,有色氣,俱謂之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氣韻,而生動處又非韻之可代矣,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宋.蘇軾

▲以正爲奇,故無奇不法;以收爲縱,故無縱不擒;以虛爲實,故斷處皆連;以背爲向,故連處皆斷。學至解得連處皆斷,正正奇奇,無妙不臻矣。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剛。清.王澍《論書剩語》

▲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壯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六法中原以氣韻爲先,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板呆矣。氣韻由筆墨而生,或取圓渾而雄壯者,或取順快而流暢者,用筆不癡不弱,是得筆之氣也。用墨要濃淡相異,幹濕得當,不滯不枯,使之氣欲吐,是得墨之氣也。不得此法,淡雅則枯澀,老健則重濁,細巧則怯弱矣,此皆不得,氣韻之病也。清.唐岱《繪事發微》

▲大山之裏麓多直出,然步之,則措足皆曲,若積土爲峰巒,雖略具欺起伏之狀,而其氣皆直。曲直之說至顯,而以爲愚人不知,則其理正道於書。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長松之椅溪谷,似欲倒也,複似百鈞之弩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鬥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鉤之釣水。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鍾,清音有餘。謝秦《四溟詩話》

▲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靈通,自無僵臥紙上之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作者壹法,觀者兩法。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勢可言。氣滿,則離形勢而專說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氣尚不滿者,氣滿則左右牝牡自無不相得者矣。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勁者,驚急無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遒;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少節;標顯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槐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複過浮華;駕動者,似欠精深;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明.項穆《書法雅言》


推薦閱讀:

關於順其自然的名言
100句經典的人生勵志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訣竅
生命的名言23句
人世間最精闢的名言警句(二七一)
成功的名言

TAG:中國 | 名言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