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24集團軍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24集團軍歷史沿革 2009-12-20 08:40閱讀:   一、歷史沿革  軍部駐地:河北省承德市  原 代 號:中國人民解放軍52831部隊  著名部隊:  「紅軍團」----步兵第70師第208團  「兗州登城第一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1連  「兗州戰鬥英雄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2連  「兗州戰鬥模範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5連  「渡江模範營」----步兵第70師第210團第3營  第24集團軍其最早的前身是1934年紅軍長征後留在江南的游擊隊。抗日戰爭初期於1938年1月分別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2團(由湘贛邊、粵贛邊及贛東北等地游擊隊組成)和第2支隊4團(由閩西、閩南及浙南遊擊隊組成)。1939年11月,第1、第2支隊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第4團則北渡長江,組成蘇皖支隊。1940年7月江南指揮部北上,改為蘇北指揮部,2團改為第2縱隊2團,蘇皖支隊改為第3縱隊3團。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這兩個團分別改為第2旅4團和第3旅7團。1943年,4團併入蘇南的16旅,改為48團。1944年12月粟裕親率第1師主力3個團(3旅7團等)從蘇北挺進蘇浙皖邊,於1945年2月組成蘇浙軍區,第16旅和南下部隊分別編為第1和第3縱隊。  抗日戰爭勝利後,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於1945年11月北撤,原第1縱隊改為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1946年5月再與蘇中軍區獨立旅合編為第6師,轄第16(原6縱隊)、第18旅(原獨立旅)。10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20旅(前身為新四軍7師19旅57團,7師皖南支隊)改為華中野戰軍第6師17旅。1947年1月成立華東野戰軍,第6師改為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各旅分別改為第16、第17、第18師。該部在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的孟良崮戰役中建立了突出的戰績,縱隊特務團攻佔74師師部,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1947年9月隨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與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  參加完淮海戰役後,第6縱隊於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屬第3野戰軍第8兵團,軍長王必成,政委廖海光,各師分別改為第70、第71、第72師。此後該軍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長山列島和舟山群島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的戰鬥。  1952年9月,第24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原屬第25軍的第74師(前身為淮南軍區第5旅,後改為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20師)調入該軍,第71師調出。1953年春夏,在部隊開展的冷槍冷炮殺敵競賽中,第72師214團8連戰士張桃芳用436發子彈斃傷敵214名,榮立特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稱號。7月該軍參加了金城反擊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24軍於1955年10月歸國,屬北京軍區,駐防河北唐山,部署在京郊和唐山一線,拱衛北京。  1968年第70師改為北京衛戍區警衛第3師,軍部也北移至承德。  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4師改稱第70師,並重建第71師。  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是首批進入震區的部隊,為抗震救災發揮了重大作用。  1985年陸軍第24軍改編為陸軍第24集團軍,編入炮兵旅、高炮旅以及守備第4旅。  1989年5月,該集團軍部隊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  1992年,守備第4旅撤銷。1996年原屬天津警備區的坦克第1師(該師是我軍第一支坦克部隊,前身是1945年12月組建的東北坦克大隊,1949年5月正式成立坦克第1師,參加過錦州戰役、天津戰役、開國大典、抗美援朝,1985年由原第66軍改歸天津警備區)調入該集團軍。  1998年,步兵第72師與唐山預備役師合併,組成河北省預備役高炮師。坦克第1師改為裝甲師。同時,1955年起即擔任迎外表演任務的天津警備區摩步第196旅(前身為1946年3月由山西地方部隊組建的冀晉軍區獨立第1旅,後為華北軍區第1縱隊1旅,1949年2月改為第66軍196師,參加過抗美援朝,1985年第66軍撤銷後改歸天津警備區)也轉歸第24集團軍。在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由裝甲1師炮兵團的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組成了車輛第10方隊。  二、部隊編製  按照中央軍委1959年11月9日第六次辦公會議決定,我軍於1960年4月1日開始對步兵第70師進行整編。  將步兵第208團、210團分別改編為摩托化步兵團。  以步兵第209團團部及第1、2營和師屬37高炮營合建為師屬高炮團;  炮兵第350團改裝為加榴炮兵團;  組建師坦克團,團部及直屬分隊由軍區裝甲兵負責。所屬坦克分隊,由瀋陽軍區,南京軍區和獨立坦克3團各調一個營組成。  以原步兵209團炮兵股(含指揮排)及團屬三個炮兵連,一個機槍連,合編為師火箭炮營,208團和210團75無后座力炮連改建為火箭炮連。在火箭炮團未組建前,暫分別歸師高炮團和摩托化步兵團炮兵營領導。  到六月上旬,師編製序列基本組建完畢,並陸續換裝。該師由步兵師改稱陸軍第70師。  1961年1月25日軍區通知,恢復209團建制,原營、連及團直大部分歸建,整編為摩托化步兵團。  1961年1月12日,第65軍195師炮兵第575團率榴炮營和加農炮營調歸我軍。與我軍部分炮兵部隊分別整編為軍炮兵團和高炮團。  1961年10月30日軍區命令,將原198師五593團和594團的五個營歸建我軍。分別補入72師三個步兵團。  1961年12月15日軍區指示,團以上各級機關增設軍馬處(科、股)和生產處(科.股)。在此之前,軍、師後勤部建立基層黨委,執行團一級職權,領導後勤機關和所屬後勤分隊的工作。  1962年8月根據中央軍委編製裝備會議精神,72師師直、214團和215團按甲種編製,216團按乙種編製,每營編兩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10月底按國防部頒發的陸軍編製表整編。  70師為陸軍機械化師,72師為陸軍甲種師,197師為陸軍乙種師。軍直高炮49團撤建,縮編為一個高炮營;197師坦克402團調歸軍部建制。  1963年11月1日,原臨時屬我軍領導的北京軍區第三工區撤銷,所轄專業工程部(分)隊仍歸軍區工程兵建制。我軍除維修部分工事外,國防工程施工暫停。  1964年10月25日,總參命令我軍重建第三工區屬本軍建制。隨即以軍部為主組建了工區機關,由70師組建工程兵第153團、由72師組建154團、由197師組建155團。12月1日正式啟用番號,並授予軍旗。  1964年11月14日,軍區命我軍組編成一個步兵營(含新建一個機炮連)凋歸唐山軍分區建制;另組編一個步兵營,調歸承德軍分區建制。  1966年2月,第三工區所轄三個團,按乙種編製整編。  1966年6月15日,中央軍委命令第70師調屬北京衛成區建制。從6月20日開始,至24日,全部交接完畢。  遵照總參1968年2月1日指示,第72師由中師擴編為大師(即甲種師),197師由小師擴編為中師(即乙種師),第216、589、590團分別由小團擴建為大團,其中,197師共擴編五個建制營(師直工兵營、通信營、炮兵577團所屬三個炮兵營)。第72師擴編九個建制連,調整前對600多名需調動幹部開辦學習班,統一認識後再到職,對提升使用的3342名骨幹進行短期培訓,提高管理能力。  遵照軍區(68)司務字第570號命令,我軍所屬坦克402團調歸坦克1師建制,移交工作從9月11日開始,至25日結束。  1968年2月13日,軍委調舟山要塞區工程兵建築第145團到北線,隸屬三工區領導。重點建築多倫、大雄地區國防工程。部隊從南方調到人煙稀少塞罕壩上。在生活極端艱苦條件下,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該團於1969年4月調出。  1969年10月21日,中央軍委發出部隊部署調整的命令,決定197師調歸66軍,原74師歸屬我軍建制。並於10月27日起,由中師擴編為大師,221團由北方乙種師步兵團擴編為北方甲種師步兵團。從10月27日開始,至11月10日結束。  中央軍委1969年10月27日命令,以第三工區為主整編為陸軍第71師。以原工程所屬三個工程兵建築團分別改編為步兵第211、212、213團,新建一個炮兵團、一個工兵營、一個通信營。爾後又組建師、團屬炮兵分隊。組建工作從11月1日開始,至25日圓滿結束。  1969年4月毛主席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發出了「要準備打仗「的號召。8月,中央軍委向全軍下達了準備打仗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軍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我軍緊急調防北線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整軍備戰工作。  1969年10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我軍率72、74師移防承德地區,並於11月底調整完畢。軍於1969年11月4日發出部署調整命令,各部隊干11月下旬出發到達指定地域。  調防後,74師於1969年12月25日起改用70師番號,各步兵團番號也相應改為第208、209、210團。師率直屬分隊駐豐寧縣,所屬各團分別駐風山、土城子、南關.懷柔、八道河、南辛營等地。72師師部率直屬分隊駐隆化縣,所屬各團分別駐水泉、高寺台、張三營、韓麻營等地區。71師於1970年9月移駐灤平、密雲地區。師部率直屬分隊駐灤平,所屬各團分別駐興洲、張百灣、密雲竿地區。軍炮兵團駐承德縣雙峰寺,軍高炮團駐承德市獅子溝。  為防止敵人突然襲擊,全軍各部隊擬定疏散隱蔽、集結機動的應急計劃,爾後組織了部隊的演練,加強各級首長和戰備值班制度:堅決執行警報信號的規定,做到全時守機、不誤戰機。軍於1969年12月上句,組織各師、團主要首長及部分機關人員,勘察預定作戰地區地形、機動道路和設防情況,然後制定作戰方案,研究加強戰備措施。  根據軍區賦予我軍的預定作戰任務,軍於8月下旬到9月上句,率各師、團(含坦1師、炮5師)領導幹部共80餘人,勘察了承德、圍場、多倫、豐寧、寶昌、張北、張家口、赤城、古北口等地區。重點勘察了設防地區以及前沿和壩上地區,初步掌握了燕山地區的地形、道路、國防工程以及氣候社會情況等,為完善軍的作戰預案和執行軍的機動作戰任務打下了基礎。  遵照中央軍委1975年11月27日命令頒發的陸軍軍師編製表,我軍本著先連隊,後機關,先組建、後撤銷,先退伍、後補充的原則,從1976年3月10日開始整編。70師按照甲種編製,  71、72師按照乙種編製進行了整編。按新編製組建了軍高炮團。將原獨立高炮營改編為五七高炮營,並由71、72師各調一個高炮連組建37高炮營。並接收了軍區獨立坦克第2團,編為軍屬坦支團,軍炮兵團撤銷130火箭炮營。  軍司令部工化處分編為工兵處、防化處,增設裝甲兵處,直政處;軍政治部增設群聯處、文化處,撤銷直工處;軍後勤部供應處和裝備處分編為財務處、軍需處和軍械處、運輸處,撤銷生產處,政治處。第72師唐山小泊農場歸軍屬農場,軍及各師的後方留守處從8月29日起撤銷。全軍共精簡戰士6540名,撤銷了73個連級單位,初步達到了消「腫」的目的。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丰南地區發生了強烈地震後,軍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北京軍區發出抗震救災的命令,軍立即組成前指,由副軍長劉甲盛、副政委陳涇率領部隊,以臨戰姿態晝夜兼程,於當日18時50分趕赴唐山災區。20時30分到軍區前指受領任務,第一批軍炮團、71、72師炮團1500人,於當日21時陸續到豐潤縣城集結,29日晨到達唐山市路北區投入抗震救災戰鬥。30日調整到西北井、釣魚台、躍進樓北地區搶救。第二批208團二營500多人,於8月1日到達唐山市北側水泥機械廠、化肥廠地區搶救。208團三營500多人,在趙克顯副軍長率領下,於7月30日進入軍農場救災,擔負柏各庄墾區七個分場的救災工作,該營於8月25日調到唐山市搶險。9月11日,72師炮團返回隆化執行戰備任務。同天216團3、6、7連去唐山繼續完成72師炮團所擔負的任務。215團屬炮連,亦於9月30日進入唐山市區,8月4日7個連到市郊付家屯公社豐潤縣南部14個公社,進行組織宣傳群眾,安排生活,重建家園。8月23日完成搶救人員物資,9月20日基本完成蓋筒易房,安排群眾生活工作,同時幫助43個工廠、企業單位和25個生產大隊恢復生產。在抗震救災中我軍共投入兵力3088人,動用車輛215台。  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調整情況,為加速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的重大戰略決策。從一九八O年以後,採取若干步驟在軍隊內部有計劃的進行一系列精筒和改革工作。使軍隊建設的狀況逐步與國際環境適應,與國內經濟力量相適應,與未來的反侵略戰爭適應。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河北省軍區守備第5師和獨立師於1980年11月調歸我軍。  守備第5師轄守備18、19、20團和炮兵團。該師的前身為北京軍區工程兵第七工區。組建於1965年4月。前九年轉戰於華北、西北山林漠地,擔任繁重的國防施工任務。1974年4月,七工區奉命改編為北京軍區守備5師,隸屬河北省軍區領導。  河北省軍區獨立師轄步兵第一、三兩個團、炮兵團、高炮營和坦克營。改稱守備第7師,轄第26團(由步兵第1團編成)、第27團(由守備5師原17團兩個營和步兵第三團一個營編成)、第28團(由步兵第3團一個營改編),炮兵團由原師炮團欠85加農炮營和守備17團炮兵營欠一個連編成。  根據中央軍委決定,北京軍區炮兵第5師於1983年4月1日劃歸我軍領導。該師於1952年10月20日在廣東省韶關成立。轄:師直、炮第33、34、35、50團。師機關原系步兵146師師部。1947年4月以哈北分區司、政、後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當時為東北松江軍區獨立四師。瀋陽解放後,編為146師。建師以後,從1952年11月起,第33團執行抗美援朝任務,其它各團開始了以榴炮射擊和文化教育為主的正規訓練,同時進行自建營房等任務。1954年4月,師奉命組成有各類幹部500名的顧問團,幫助越南搞軍事訓練,同年8月組訓完畢。1956年11月下旬,該師奉命赴朝鮮替換榴彈加農炮兵第1師,擔負駐朝戰備值班任務。1958年9月,全部撤離朝鮮回國,並歸北京軍區炮兵建制。回國後,積極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1959年參加密雲水庫建築任務和北京、天津民事設施及國防工程建設。1961年至1973年,所屬四個團,輪換訓練、國防施工、生產、值勤以及「三支兩軍」等。1973年該師3個團主要裝備得到更新。1979年冬,該師參加軍區年終教育訓練檢驗考核,獲全軍區炮兵第一名。1981年參加了華北軍事演習和兩次正式閱兵,50團榮立集體三等功。1985年10月,炮五師與軍炮團(欠一、三營)整編為24集團軍炮兵旅。  1983年,根據軍區指示,第71師所屬三個步兵團均由二個步兵營編為三個步兵營,按乙種師編製。第70師、72師所屬各步兵團按甲種師編製,各組建一個團屬炮兵營,兩師原直屬反坦克導彈連分別調給步兵第208、214團。  軍政治部撤銷軍事法院,軍事檢查院。軍、師政治部宣傳處(科)和文化處(科)合併為宣傳處(科)。各師、團機關從1983年4月1日起執行新編製。此次精簡整編,共組建三個步兵營、六個炮兵營、合併與撤銷33個連隊。  1983年10月,奉軍區指示,將步兵第213團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與其營房一併移交武裝警察部隊總部。  1985年5月28日至1985年6月6日,1985年7月15日至1985年7月20日,軍委,北京軍區分別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具體部署了精簡整編工作,根據軍區關於《24軍精簡整編方案》的通知,我軍由原編製序列轄陸軍第70、71、72師、坦克團、炮兵團、高炮團、及部分保障部隊;領導守備第5、7師和炮兵第5師,另調入步兵第197師、高炮67師608團、66軍高炮團、工兵營、通信營和軍區建築工程兵第149團,整編為陸軍第24集團軍。  三、精簡整編  陸軍第70師改編為甲種摩托化步兵師。步兵第208、209、210團均改編為摩托化步兵團。師屬坦克團由軍坦克團轉隸。炮兵團由師炮兵團、步兵第208團反坦克導彈連和步兵第197師反坦克導彈連編成。高炮團由軍高炮團(欠雙37高炮營)與師高炮營編成。直屬通信、工兵營為原建制,汽車營由師汽車隊、司機訓練隊和步兵第71師汽車連、司機訓練隊編成。  陸軍第72師改編為乙種步兵師。步兵第214團(欠反坦克導彈連)改編為乙種步兵團;步兵第215、216團整編為2個教導團;炮兵團由師炮兵團、步兵第214團反坦克導彈連編成:直屬通信、工兵營為原建制:高炮營由師高炮營(欠三連)和守備第七師高炮營一連編成;醫院由該師醫院縮編。  軍教導大隊訓練處及所屬軍事隊,由步兵第72師根據專業特長編入第215、216團。  炮兵旅由炮兵第5師(欠35團二營)與軍炮兵團(欠一、二營)編成。第一營由炮兵第34團一、二營改編;第二營由炮兵50團二營、34團三營七連改編;第三營由炮兵50團三營和34團三營八、九連改編;第四營由炮兵50團一營、35團一營改編;第五營由炮兵35團二、三營改編;第六營由炮兵206團的兩個營改編;第七營由軍炮兵團100滑膛炮昔改編;汽車營由原師、團汽車連、司機訓練隊、軍炮兵團汽車連改編:旅機關由原師機關、軍炮兵團機關改編。  高炮旅由高炮第608團、66軍高炮團、雙37高炮營改編。第一、二營分別由高炮第608團57高炮營、66軍高炮團57高炮營編成;三、四、五營分別由高炮第608團雙37高炮營、66軍雙37高炮營和軍高炮團雙37高炮營編成。旅部由高炮第608團團部與66軍高炮團團部改編。  工兵團由軍區建築工程兵第149團、軍工兵營、66軍工兵營(欠工兵連)、步兵第71師工兵營舟橋連、第197師工兵營舟橋連編成。道路橋樑營由66軍工兵營營部、機械連、舟橋連機械化橋排和軍工兵營機械化連、丹橋連機械化連橋排、建築工兵第149團二營機械連編成:建築地炮營由建築工兵第149團三營營部和一、三營二個機械連、軍工兵營工兵連編成。74式舟橋營由軍工兵營營部、舟橋排(欠機械連橋排)、66軍工兵營架橋連(欠機械橋排)、步兵第71師工兵營舟橋連、第197師工兵營舟橋連編成。  通信團由軍通信營(欠通信連)、66軍通信連及步兵第71師通信連編成。團機關和保障分隊分別由第71師炮兵團機關和軍通信營營部、66軍通信營營部編成。  守備第五旅主要由步兵第197師吸收守備第5師四個連隊及部分人員改編。守備第一營由步兵第589團一營與師炮兵團85加農炮營七連改編;守備第二營由步兵第589團二營(欠五連)、三營七連和守備第19團炮兵連改編;守備第三營由部兵第590團一營與師炮兵團85加農炮營八連改編;守備第四營由步兵第590團二營(欠四連)三營七連和守備第20團一炮連改編;守備第五營由步兵第590團一營與師炮兵團一三O火箭炮營九連改編;守備第六營由步兵第五九一團三營(大八連)和守備第十八團三連改編;炮兵營由原師炮兵團和守備第五師炮兵團一連改編。旅機關主要由原師機關改編。  守備第七族由守備第七師縮編。守備第一營由守備第二十六團一營(欠一炮連)三營八連、三炮連改編;守備第二營由守備第二十六團第二營和三營七連改編;守備第三營由守備第二十七團一營(欠一連、一炮連)、二炮連、團特務連、守備第二十八團二營五連改編;守備第四管由守備第二十八團一營(欠一炮連)、二營四連,團炮兵連改編;炮兵營由師炮兵團二營(欠四連)、一營二連和守備第二十七團炮兵連改編。  集團軍直屬偵察營由軍偵察連、步兵第七十一師警偵連編成;防化營由軍防化連、步兵第一九七師防化連、第七十一師防化連編成;裝甲修理營由步兵第七十一師修理所,守備第五師修理所編成汽車營由軍區汽車第三營和軍汽車連、司機訓練隊編成。  十一月底,完成步兵第七十師、第七十二師和守備第七旅高炮旅,通信團的整編,並按計劃調整部署。  十二月二十日前,部隊整編完畢,並完成多數部隊部署調整。守備第五旅,工兵團於一九八六年四月底前完成部署調整。  此次精簡整編,對提高部隊戰鬥力,是一個促進和轉變,貫徹了精兵的原則,達到「消腫」的日的,使部隊更加精幹;貫徹了合成的原則,改變了長期以采主要靠單一兵種打仗的狀況,從體制和編製上把諸軍兵種收攏起來,促進合成軍建設;貫徹了平戰結合的原則和提高效能的原則,整減了機關和副職領導幹部,明確了各級職責。對提高各級機關指揮效率,增強部隊的應變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中國陸軍兵種規模排名?
    陸軍軍坦克團簡要沿革
    簡氏年鑒2004版各主要國家陸軍主要裝備
    東部戰區陸軍第73集團軍合成旅沿革
    空前絕後史上最為詳盡的二戰蘇軍陸軍編製(一)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人 | 陸軍 | 解放軍 | 人民 | 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