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九六、有勇有謀的北魏文成帝皇后馮有

  一九六、有勇有謀的北魏文成帝皇后馮有  2016-05-25 07:09閱讀:  馮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長樂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岳良村人)人。公元442年生於長安。公元477年(太和元年)至公元490年十四年間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謚文明。公元465年(和平六年)獻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太后執政,定策誅殺丞相乙渾。獻文帝非太后所生,聽政後誅除太后內寵。公元471年(皇興五年)獻文帝禪位於五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仍過問大政。公元476年(承明元年)馮太后毒死獻文帝,再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她聰明果決,猜忌而長於權術,以重管﹑重罰駕御群臣,為其所用。  馮後是長樂信都人,出身於名望之家,她的祖父馮文通是十六國時期北燕的國君。西晉末年,戰亂不息,北方的游牧民族乘虛而起,各顯神通。匈奴、鮮卑、氐、羯、羌,紛紛越過北方草原進入中原地區,形成所謂「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馮氏的北燕正是在這種局勢下崛起的一方諸侯。按照馮家的說法,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魏國國君的始祖畢萬。畢萬在晉獻公時因功封為魏(今山西芮城)地大夫,畢萬即以魏為姓氏。魏國被秦國吞併後,魏氏的一支流落到山西境內的馮鄉,遂改為馮氏。此後馮氏宗族歷經世變,幾經流徙,在三晉之地苦苦支撐。後來,馮後的曾祖因軍功漸漸發達,他的兩個兒子馮跋、馮弘(字文通)竟先後做了北燕的國主。只是沒多久,北魏太武帝進逼北燕,馮弘被迫逃往高麗,並最終死在那裡。但他的幾個兒子,以馮後之父馮朗為首,加上馮崇、馮邈,為防遭後母慕容氏譖陷,聯手出逃遼西,投降了北魏。馮朗被加封為西城郡公,領秦(治今甘肅天水)、雍(今陝西西安)二州刺史。此時,馮後尚未出世。  載入中...  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載入全文  馮後的母親王氏,樂浪(今朝鮮平壤)人,是馮朗在北燕時所娶。二人能夠成親,主要得益於北燕地鄰高麗,再者馮跋與高麗國王的遠房親戚慕容雲是至交。因多年動蕩不安,直到隨夫任官長安後,生活暫時得以安定下來,王氏夫人才給馮朗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馮熙,就是馮後的同母兄長。到了公元442年(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的馮後。馮後出生之時,距祖上建立的北燕滅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已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與南朝形成了對峙之勢。身為北燕國主後裔的馮氏家族,在這種南北對峙的大局下,能否享受安逸的生活,實在難說。  馮後出生後不久,哥哥馮熙就因叔叔馮邈戰入蠕蠕(柔然,居於陰山一帶的少數民族),被人帶著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後才找回。接著,馮家突然遭遇了飛來橫禍:不知是朝廷對馮後那位曾為北燕王子的父親心存疑慮,還是馮朗果真有什麼不軌之舉,總之是馮朗因受一樁大案株連被太武帝下令誅殺了。按照慣例,馮氏因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沒入宮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馮氏在宮中得到了姑母馮昭儀的多方照應。原來,馮朗兄弟逃出北燕投降北魏後,窮蹙的馮文通在公元434年(北燕大興四年)派尚書高頤奉表入魏,請罪稱藩,乞求太武帝,願以小女兒充入掖庭,以求生路。太武帝答應後,馮文通就派人將最小的女兒送給了太武帝,不久被立為左昭儀。馮昭儀在馮氏沒入宮後,動了惻隱之心,向皇帝求情讓馮後與自己同住。這樣,馮後避免了學做苦役的營生。由於姑母待她「雅有母德」,馮後雖然仍是卑賤的宮中婢女,但她幼小的心靈卻得到了幾分慈母般的溫情。  多虧了姑母的悉心照料與撫養,馮後慢慢長大成人。終日耳濡目染,她逐漸熟悉了北魏皇宮內的禮儀和其間的微妙,積累起了豐富的人生閱歷,也養成了複雜的感情性格。馮後11歲的時候,宮中發生了一場重大事變。公元452年(北魏正平二年)三月,中常侍宗愛謀殺了太武帝,然後秘不發喪,假冒皇后赫連氏的名義將尚書左僕射蘭延、侍中和匹等人召入宮中依次綁縛起來砍了腦袋,東平王拓跋翰也被他秘密處死。爾後,宗愛立吳王拓跋余為帝。宗愛自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爵封馮翊王。既錄三省,又總戎禁,坐召公卿,大權在握。被立的拓跋余深以為憂,便想謀奪其權,結果又被宗愛派小黃門賈周等人殺死。短短几個月,宗愛連殺兩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動。不過,宗愛雖手握軍政大權,畢竟是個刑餘之人,不可能自己去坐皇帝的位子。不久,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又迎立了宗室拓跋濬,即北魏高宗文成皇帝。  文成帝拓跋濬是太武帝太子拓跋晃的長子。太武帝對他十分喜愛,時常呼之為「世嫡皇孫」。拓跋濬5歲的時候,曾隨祖父北巡,遇到一位剛剛降服的部族首領處罰他的手下,拓跋濬沒等祖父發話,就自作主張,命令那位首領說:「這人今天有福氣,他有幸遇到我,你就應當立即釋放他。」拓跋燾深感驚奇,說道:「此兒年齡雖小,卻知處理大事,有天子之風度。不可小瞧。」拓跋濬即位之後,其性格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施展。  為穩定朝中形勢,文成帝果斷地把宗愛、賈周等作惡不法的宦官誅殺,夷滅三族。又在公元452年(興安元年)十月,把尚書長孫渴侯擢為尚書令,加儀同三司,以驃騎大將軍拓跋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同時錄尚書省事。但二人爭權,遇事不能互相合作,只一個月時間,文成帝即將二人賜死。為了防止再禍起蕭牆,文成帝將宗室廣陽王建、臨淮王譚誅殺,太尉張黎、司徒古弼因為論事不合乎他的旨意,也被黜出朝廷,貶為外官。平南將軍、宋子侯周忸晉爵為樂陵王,南部尚書、章安子陸麗晉爵為平原王。後又委任二人為太尉、司徒,以鎮西將軍杜元寶為司空,共輔國政。拓跋濬即位之初的一兩個月里,賞罰嚴明,迅速把紛紛議論的朝廷平息下來,顯示出他治理國政的才幹與剛毅性格。  幾個月中,朝廷上政治風雲變幻,令人眼花繚亂,殘酷的宮廷鬥爭的現實,使馮後深為觸動。父祖以前大起大落的經歷,個人由不諳世事到沒入宮掖,這些事不免使這位年僅10餘歲的清純少女對政治鬥爭多了一些更直觀的感受。她開始體會,觀察,明白了這九重天隔、戒備森嚴的皇宮內院常常隱藏著的無窮爭鬥與殺機,到處充斥著刺鼻的血腥味。13歲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選中馮氏做了貴人。這一年,馮氏只有11歲。  馮後離開了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姑母,來到了文成帝的寢宮。婚後陪王伴駕的生活是和美的,她也更有條件熟悉和了解國家最高層的政治運作了。  由於用人得當,特別是由於重用漢族大臣高允,文成帝統治時期的北魏基本處於較為穩定發展的狀態,社會矛盾相對緩和。馮後對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寵重漢族出身的高允,感到十分欽佩。朝廷之上對漢人的看法也明顯改觀。這對於日後馮後當政期間吸收漢法、重用漢人、推行漢化的措施,無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文成帝的施政風格給馮後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的感情也與日俱增。公元456年(太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歲的馮氏被文成帝立為中宮皇后。  馮後被立為中宮之主,除了她的聰慧與才貌外,也與她在宮中生活多年深諳宮內諸多關節有關。因為,宮中嬪妃要得正位中宮,必須先要手鑄金人,若能鑄造成功,則視為吉祥如意,若是鑄而不成,則妃嬪不能立為皇后,這在北魏歷史上屬於「故事」,也就是定製。為什麼要鑄金人才能遂願?史書上只說是「以成者為吉」,但因何「以成者為吉」,沒有言明,推測這恐怕與鮮卑舊俗有關。宋末元初的胡三省是個大學問家,他在《資治通鑒》注中曾說過:「魏人立後,皆鑄像以卜之。慕容氏謂冉閔以金鑄己像不成。胡人鑄像以卜君,其來尚矣。」也說鑄金像是為了占卜。也許鑄像以卜吉凶還有更深的內容包含其中。這與佛教當中造像的本義有無關連,是值得深究的。佛法東漸以後,雖遭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毀禁,但民間信仰仍無消減,太武帝晚年就已對禁令有所鬆弛。到文成帝即位後,群臣都一再要求徹底解除對佛教的禁令,足見社會上下對佛教的信仰。公元452年(興安元年)底,文成帝頒詔各州縣許立佛寺,准許剃度出家,並親自為師賢等高僧剃髮。他在僧侶的建議下,命於京師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約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開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鑿石佛像一座,像高達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雲岡石窟造像的緣起。  話說回來,馮氏幾年間從卑賤的宮中婢女,躍為貴為天下國母的皇后,不啻是天壤之別。但早諳世事的她,並無多少驕矜之色,只是勤勞地操持宮中事務,並不時關注著國事。公元458年(太安四年),文成帝率兵巡視陰山,車駕深入大漠,使蠕蠕(柔然)絕跡遠逃,不少部落酋長率部求降。馮後為文成帝大揚聲威而歡呼雀躍,並陪他一起觀看了慶典活動。馮後不僅為國家的興盛而感奮,而且也為國家的未來而操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馮後對文成帝乳母常氏的恪盡婦禮及對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的哺養,為自己贏得了宮內宮外、朝廷上下一片讚譽之聲。  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與梁國蒙縣(今河南商丘南)人李氏所生之子。公元456年(太安二年)二月,也就是馮氏被冊為皇后的第二個月,不足兩歲的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按照道武帝拓跋珪當年所定的規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為儲君,生母皆要賜死,以防母以子貴,專擅朝政。李氏被賜死後,馮後便擔當起了養育之責,將拓跋弘視若己出,竭盡慈愛,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  貴為皇后的馮後,深深地理解文成帝為國操勞的艱辛,儘力為他排解各種煩悶與不快,特別在生活上給他以溫存體貼。每次文成帝出征、巡幸歸來,馮後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風塵。在馮後身邊,文成帝彷彿忘卻了朝廷上大臣的爭鬥,忘記了柔然、劉宋於南北的威脅。總之,馮後與文成帝的後宮生活是美滿和諧的。然而,天不作美。馮後做皇后尚不到十年,這種偕鴛效鴦的生活就畫上了休止符。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於平城皇宮的太華殿,年僅26歲。  這真如晴天一聲驚雷。喪夫之哀,令馮後痛不欲生,她一連幾日以淚洗面,嗚咽不止,既為丈夫離她早去而悲傷,更為自己命運多舛而哀痛。三日後,按照北魏的舊俗制度,焚燒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這種葬俗至今在中國北方的一些鄉村仍有遺存,謂之「燒三」,朝中百官和後宮嬪妃一起親臨現場哭泣哀弔。當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馮後突然身不由己地高聲悲叫著,撲向熊熊燃燒的大火。周圍的人都被她的舉動驚呆了,待回過神來,急忙衝上去從烈火中救出馮後。幸虧及時,馮後才未被燒死,但煙熏火烤,她早已不省人事。過了很久,她慢慢地睜開眼睛,周圍的人們方鬆了口氣。馮後幽幽地蘇醒過來,突然間似乎對生死之事頓悟了。自己生來如此坎坷多艱,或許正是冥冥之中神靈的安排。既然如此,何不咬咬牙挺過去。想到此,馮後就像換了一個人,悲傷的雙眼透出了一股堅毅的光芒。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文成帝死後第二天,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后。獻文帝即位後,由於貪權狂傲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欺凌這孤兒寡婦,陰謀篡位,北魏中樞政治又面臨嚴重的危機。  公元466年(天安元年)二月間,乙渾三番五次地對安遠將軍吏部尚書賈秀說:「你應該要求朝廷給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號。」乙渾的僭越用心昭昭。賈秀卻說:「像我們這樣的庶姓哪配稱公主?我賈某寧願死在今朝,也不會自不量力,貽笑後世!」乙渾大怒,惡狠狠地罵道:「老奴官,真是不識相的東西!」侍中拓跋丕(後改為元丕)聽到這一消息,知道乙渾謀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早已胸有成竹的馮太后立即進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計,下令拓跋丕、隴西王源賀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渾,鎮壓叛亂。很快,令朝野上下怨聲一片的乙渾便被捕殺,夷滅三族。平定乙渾之亂,穩定政治局勢,馮太后表現出果敢善斷的政治才幹。接著,她再露鋒芒,宣布由自己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以杜絕因皇帝年幼再發生朝廷遭奸臣憑凌的事情。馮太后這次臨朝聽政,前後僅有十八個月的時間。她憑藉多年宮中生活的閱歷和非凡的膽識,穩定了北魏動蕩的政局。  公元467年(皇興元年)八月戊申,京師平城的紫宮傳來了嬰兒的啼哭,原來是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個兒子——拓跋宏。馮太后喜得長孫,自然十分愜意。這一天,天氣清爽,她見拓跋宏長得白白胖胖,心情格外舒暢。時隔不久,她就決定停止臨朝,不聽政事,由已經14歲、初為人父的獻文帝親政,轉而擔當起撫養皇孫拓跋宏的責任。獻文帝親政以後,頗想有所作為,貶斥了不少馮太后寵重與信任的人,並試圖重用提拔一些對馮太后不滿的人,以結成自己的心腹。一開始,馮太后對獻文帝的所作所為雖然感到心中不快,但也沒有立即發作。到了公元470年(皇興四年),馮太后再也忍無可忍了。事情是從李弈身上引起的。  自文成帝死後,年輕的馮太后不耐守寡的孤寂與冷清,再加上北魏乃是少數民族政權,這一時期的拓跋氏,在婚姻關係上尚保留著許多原始婚姻形態與遺風,男女之防不甚講究,貞節觀念更是淡薄,馮太后就很注意那些美貌男子,以便選來做伴。李弈是官宦子弟,長得儀錶堂堂,風流倜儻,兼之多才多藝,善解人意,因而深得馮太后寵愛,經常入侍宮中。公元470年(皇興四年)秋天,李弈的兄長、尚書李敷的好友——相州刺史李因罪被告發,主持審理此案的官員提示李牽連李敷兄弟。李為了自保平安,竟無端捏造、羅列李敷所謂不可告人的「隱罪」二三十條。獻文帝藉機下令,將李敷兄弟打入死牢。這年冬天,李弈與哥哥李敷、堂兄弟李顯德等人同時被殺。北魏騎馬武士陶俑李弈死後,馮太后失去了一位甚是相得的情人,心中極難平靜,據《北史·后妃傳》載,獻文帝誅李弈,「太后不得意」。後來,獻文帝又把李擢為尚書,參決國政,使馮太后更無法容忍。於是,她利用自己的聲威與勢力逼迫獻文帝交出皇位。獻文帝本人雖則聰睿夙成,剛毅有斷,但生性喜好黃老(道)、浮屠(佛)之學,常常與朝中士大夫和沙門(僧人)一起高談玄理,也給人一種雅薄富貴、厭倦國政、不以天下事為意的印象。在馮太后的強大壓力下,獻文帝曾想傳位給素有時譽的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聯合反對。無奈,他只得在公元471年(皇興五年)八月,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書·天象志三》所說:「上迫於太后,傳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獻文帝自己則做了太上皇,這一年,他只有18歲,恐怕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了。  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宮的太上皇並沒有完全放棄手中的權力。不僅朝廷上重要的國務處理都要向他奏聞,他還屢屢頒布詔書行使大權,甚至親自率兵北征南討。公元475年(延興五年)冬十月,已為太上皇的獻文帝在平城北郊對蠕蠕遣使朝獻貢物,舉行了大閱儀式。這一切,使馮太后越來越覺得,自己要再次出面執掌朝政,太上皇已經有礙手腳。就這樣,又一場宮廷事變悄悄引發了。公元476年(承明元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布戒嚴,京師氣氛緊張,宮禁之中更是戒備森嚴。不久,太上皇應召前來晉謁馮太后,被伏兵一擁而上擒拿住,強行軟禁起來。隨後,馮太后將其鴆殺於平城永安殿。  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臨朝聽政,成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時的馮太后,已年過而立,無論才識、氣度還是政治經驗,都更加成熟了。馮太后再掌朝綱,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獻文帝死後,政局又動蕩起來,不僅如此,官吏貪殘刻剝,民眾反叛屢起,也使北魏統治面臨潛在的威脅。為了北魏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馮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幹。首先,馮太后對當初誣死李弈的李下了殺手,既給心上人報了仇,又除掉了一個人人痛恨的貪官,樹立了朝廷整頓吏治的良好形象。其他的不法者,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為貪贓被處極刑,長安鎮將陳提等被罰徙邊。一些為官清正廉潔者,則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賞賜。  為了大權獨攬,她還以謀叛罪誅殺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兒子和妻子也同時被殺。為了清除隱患,馮太后不惜大開殺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滅者十餘家,死者數百人。不過,馮太后對那些明顯沒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撫籠絡。如獻文帝的親信任內三郎的婁提,曾因獻文帝被害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馮太后不僅不怪罪他,反而下詔嘉獎他的節義。有些心懷不滿的大臣被她的舉動所感服,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馮太后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還特別注意培養扶植一些賢能之士做親信,組成一個效忠她的領導核心。在這個領導集團中,有拓跋氏的貴族,也有漢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內廷宦官。而其中的漢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寵幸之臣。李弈被殺後,馮太后的私生活依舊毫無顧忌,不少健美強壯的男子成為其新寵。馮太后對其中的才幹之士,任以要職,委為心腹,這些人多成為她政治上的得力幫手和股肱之臣。  如自稱出身太原(今山西太原)的王叡,自幼傳承父業,精通天文卜策之術,公元476年(承明元年)後,因姿貌偉麗得到馮太后寵幸,一下就被越級擢升為給事中。不久,又被拜為散騎常侍、侍中、吏部尚書,賜爵太原公。其後,王叡還曾勇退猛虎,保護了太后與孝文帝,因而更受親重。另一位是隴西李沖。李沖雖然是因為器能優長得到重用,但因其風度不凡,姿貌豐美,也逐漸被馮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馮太后常常將一些珍寶御物贈給他,素稱清貧的李沖,因而成為富室。馮太后臨朝時期,他以心腹之任盡職盡責,太和年間的許多改革措施,多有李沖參與謀劃。馮太后死後,李沖對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斷慎密,孝文帝也對他「深相仗信,親敬彌甚」,史稱「君臣之間,情義莫二」。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閭等一時名士也都頗得委重。每當褒美王叡等人,馮太后也會對拓跋丕等一同表揚,以示無私。這些人,成了馮太后臨朝時期的心腹集團。  此外,馮太后還對宦官大加委任。宦官本來供事宮中,經常生活在帝妃周圍,馮太后臨朝聽政,對其中有才幹者也引為親信。所以像杞道德、王遇、張祐、苻承祖等皆由底層小宦官得到提拔,一歲之中而進至王公。馮太后利用他們出入禁闈,預聞機要,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局面。但是,在她臨朝聽政的時期,並沒有發生宦官專權、脅迫朝廷的現象。這是因為馮太后雖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對其行為作了嚴格的限制。《魏書·皇后列傳》稱:「(馮)太后性嚴明,對閹官雖假以恩信,待以親寵,決不放縱自流。左右之人雖有纖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責,多者至百餘,少亦數十。不過太后生性寬豁仁裕,不計前嫌,事後仍待之如初,有的還因此更加富貴。正因如此,人人懷於利慾,至死而不思退。」  由於培植起一個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團,馮太后的臨朝專政取得了成功,所謂「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而尤為令人稱道之處在於,馮太后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鋼鐵般的手腕,縱橫捭闔,排除干擾,對北魏的政治、經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太和,是孝文帝的年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改革稱為「太和改制」。由於舊史的記載,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這一功勞歸於孝文帝,甚至徑直稱為「孝文帝改革」,而忽視了馮太后的實際作用。其實,在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之前,馮太后一直臨朝聽政,作為北魏的實際執政者,她是「太和改制」真正的主持人。翻開史籍,馮太后勇於改革的蓬勃英姿便會展現在後世讀者面前。這一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遠的歷史影響,正說明馮太后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自從拓跋珪開國,北魏政權各級官吏皆無俸祿,平日都要依賴貪污、掠奪和皇帝隨意性的班賞來獲取財富。這在北魏初建之時,作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採取這種方式是不足為奇的。但是,當北魏政權逐漸在中原地區確立統治地位,這種以掠奪為主的財富分配方式日益給北魏政治帶來嚴重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戰事的減少,戰時掠奪的機會有限,各級官吏為了滿足私慾,便毫無顧忌地盤剝、搜刮民脂民膏,從而導致北魏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統治的危機。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從文成帝時就曾數次下詔禁貪,獻文帝時也作了嚴格規定,並有人提出了給官吏班祿的建議,可惜並未能實施。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六月,在馮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兩漢魏晉舊制下達了「班俸祿」詔書。規定在原來的戶調之外,每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斗,作為發放百官俸祿的來源。內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確定其俸祿的等次。俸祿確定之後,再貪贓滿一匹者,處死。此法的實施,對普通百姓雖有「一時之煩」,但終能得到「永逸之益」。由此引起了以淮南王拓跋他為代表的鮮卑貴族的反對,他奏求停行班祿,依舊斷祿。馮太后召令群臣討論。中書監高閭奉表駁論說:「天之大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故車服有等差,爵命有分秩。君班其俸,臣受其祿,自堯舜以來斯道未改。二聖(馮太后與孝文帝)稽准舊式典章,行班祿俸,苛慝不生,上下無怨,止貪殘之心,勸竭效為國之誠。若不班祿,則貪利者肆其姦情,清正者不能自保,這簡單的道理,灼然可知,如何令行一朝便欲去俸?淮南王之議,不亦謬乎!」高閭的話不僅代表了當時一批具有遠見的官僚的意見,而且也符合馮太后的心思。於是,馮太后下詔依從高閭所議,仍舊實行班祿。  為了切實貫徹俸祿制,馮太后還派使者分巡各地,糾舉食祿之外犯贓者。太和八年九月間,孝文帝的舅舅,時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  分享  微博  N  同時轉發到微博
推薦閱讀:

北魏 江式《論書表》
你認為北魏和柔然誰贏了?
北魏傳奇之歲月長歌
北魏 《元偃墓誌》
北魏司馬金龍墓「陶俑陣」修復布展

TAG:北魏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