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土學派李東垣
(四)李東垣的補土派
from 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B/OldBook/ging-07.htm
李東垣的生平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自號東垣先生。
原為金人,出身於富豪之家,金亡入元歷十七年而終,所以亦為元人,
早年其母得病,為眾醫雜治至死,而始終不知究竟所患何疾?
悲痛之餘,杲自傷不知醫理,當時張元素之聲名大噪,醫術己達高峰。
所以李杲捐以千金之資求拜元素為師,而數年間即盡得其傳,由於家境富有而又性格孤高,所以並不以醫為業
(當時中醫的社會地位尚低),而只作研究消閑之術,因此一般平民及官員,如非危急難治之症,都不敢隨便請他屈就。
但他偶然出手替人治病,均每有奇效,所以後來他的聲名竟出其師張元素之上,卓然成為醫學之一代宗師。
由於東垣為北方富豪之子弟,所以結識的親友非官即貴,雖然當時金國局勢亦相當混亂,那些貴介之士亦不免會逃避現實而窮於嗜欲逸樂,
故常得中氣虛弱之患,極需要補脾昇陽之法以恢復脾胃正常機能,所以促使東垣發展出以脾土為重的補土學說。
雖然李杲之學宗於張元素,亦以扶持元氣為主,但由於際遇不同,李氏適逢蒙古軍隊南下汴戒嚴之後,
人多驚恐勞頓起居不時,生活流離失所,飲食失調,時飢時飽,以致氣虛脾弱,採用其他方法調治失當,會因為胃氣虧損而亡。
但東垣創用了補中益氣湯治療之後,病患均能迅速痊癒,所以奠定了他的補土觀念:
認為土為萬物之母,能生化萬物,用藥則喜用升提香燥之味以補土昇陽,張其師張潔古之學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且將治療的目標建立在脾胃功能上,比之潔古更進一步。
另外他又能善用潔古珍珠囊的藥物,創造了一系列有系統的方劑,將潔古所未能完成的志願,全部發揮出來。
所以其成就反而超出其師之上,而擠身於金元四大家的名醫行列之中,不愧為補土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東垣的學術成就
東垣的學術成就,是以他的『脾胃論』及『內外傷辨』為主,
在他的觀念中:土為萬物之母,而脾胃的功能又正是供養全身營養之所,
在所以脾胃功能之失常就會直接影響到全身四肢百骸頭目九竅,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
加上東垣目睹了人在兵荒馬亂之際,老百姓饑飽無常致腸胃不節,元氣衰弱所以百病叢生,而內傷之症發生。
其癥狀和外感之症很相類似,但治療則有天淵之別,稍一不慎誤張內傷作外感症處理,或將外感症用內傷之法治療,
均會發生許多嚴重的後果,所以內外傷就成為東垣學術的一大成就,今詳細介紹如下:
脾胃論的溯源和基礎
脾胃論的倡導人李東垣,在提出理論之前,他借用了中醫的醫典黃帝內經上的記載,用來說明古人對脾胃的意見,
才繼續發揮出他的意見,為了瞭解脾胃論的來源,且看古人對脾胃的見解:
生氣通天論云:『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閉,潰乎名壞都,故蒼天之氣貴清凈,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五常正要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谷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六節藏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稟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轉味而入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餐泄腸辟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經云:『天食人以五穀,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
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乃自生』此謂之氣者,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豈特四者至於經論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及形氣俱虛,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 (脾胃虛實傳變論)
在東垣的基本學說之中,辨詞雖然有些牽強,但言論之中仍可以很清楚的表示出,
他對人體上的升降浮沈的變化非常重視,而且認為:『谷氣上升,春夏令行其人壽。』
另外又指出膽氣不升,則餐泄腸辟不一而起矣,由於這種膽者,少陽春升之氣的觀念下,使他創造了著名的方劑補中益氣湯。
在目前的臨床使用中,對於虛弱性的疾病,如胃下垂、脫肛、子宮鬆弛等等疾病,都有良好及迅速的療效。
另一方面東垣又很重視人體內的「氣」,認為「氣和而生津液,相成乃自生」這兩個觀念,今分別介紹如下:
升降浮沈的思想和應用
自然界的事物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
東垣在他的心目中,感覺到一切的變化,主要都是在表明「升降浮沈」的變化,而且它可以代表著天地陰陽生殺之理。
例如:一年四季以春為首,春夏之際萬物由萌芽而致枝葉茂盛,東垣認為是由於地氣升浮,陽生陰長的一種變化,
時至秋冬萬物枝葉凋零而致生氣潛藏。
東垣則認為是由於地氣沈降,陽殺陰藏所致,這種觀念的來源,是受運氣學說的影響,
所以他又說出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在乎沈降也。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其實一氣也。(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沈之間論)
這種自然界的升降浮沈現象,東垣認為在人體亦有此種特殊變化,
所以又說:『胃為水榖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
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而地者也,若乎順四時之氣,
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
不然損傷脾胃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
乃生長之甲,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沈之間論)
升降浮沈的觀念,對於東垣來說,還有其特別的意義,在他調理脾胃治驗一文中有如此之記載:
病例一
『癸卯年六七月之間,天氣陰寒多雨,大雨連月不止,氣候潮濕異常,時人多患濕泄下痢之症。
某日東垣自覺體重而肢節疼痛,大便瀉下一日有三次,小便短小。
初用內經之心法,用滲濕利小便之葯服之不效,覺得很嗟異!但經過他的深思熟慮之後,突然領悟到寒濕乃陰邪,
若果施用滲濕之劑以除之,是之謂陰重強而陽重衰矣,故反助其病邪,因此改用昇陽之風葯,
即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半錢、炙甘草半錢、煎服後痊癒,
因此而了解到疾病若果治療不效,只向升降浮沈之理中推求即可。(改變自:調理脾胃治驗)
筆者自臨床治療中,亦曾發現一類似的病例,今記錄如下,以證東垣之說。
病例二
「1980年7月,一婦人年約六十歲,患不痢不止,時經七日,日暴瀉十次,身體疲倦不已,脈症弦濇,舌苔厚而濕滑。
初診:恐其痢下未清,先以芍藥湯治之,服後精神略增下痢稍止。
二診:改服四神丸加蒼白朮、厚朴、車前子、服後痢止,但三天後又複發。
三診再施前葯,連服三日痢稍減而不止,所以四診依東垣之法,用羌活、獨活、防風、
本之劑一劑而愈,後未複發,故對東垣升降浮沈之說頗為信服。(筆者自驗)
由於東垣受升降浮沈的觀念影響下,加上受張元素引經報使藥物歸經的薰陶,所以在創方時的藥物組合,控制得非常嚴謹,
井井有條而又充滿著動力感,能夠將藥物直接帶入病所,所以後人曾經稱讚他用藥如用兵,多益善,諸多制方家中,堪稱古今第一人。
元氣的闡發
東垣補土之學說,是繼承潔古護持元氣的醫學而來,所以對元氣之論亦是補土學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所以他說:『歷觀諸篇(內經)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
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虛實傳變論)
由東垣的言論中,就可以發現到他的補土學說中,是認為元氣是由脾胃而生,所以當脾胃功能失調,
人的元氣就會受損,元氣受損則百病叢生,反之調理脾胃,就可以恢復功能,元氣恢復則疾病自去,
這種觀念就是脾胃論的中心思想所在。但元氣又是什麼呢?
『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胃氣者榖氣也、
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分,而言之則異,其實則一也!』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在東垣的見解中,元氣又名真氣,是身體最先出現的精氣,它的存在是需要胃氣之營養,
但它是嬰兒尚未能進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也就是說元氣的存在,比之胃氣為先,
但後來卻和胃氣、營氣、衛氣、陽氣等等混而為一,所以後來他又說出,分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
火與元氣的關係
由上述的定義中,元氣究竟是什縻尚很難定斷,所以需要由它的發病上的問題去了解:
夫飲食不節、寒溫不適、脾胃仍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脾胃虛實傳變論)
在東垣的觀點上,他是認為不管飲食所傷,或是七情所傷,其過程中都會發生損耗元氣,而資助了心火,
由於火與元氣不兩立,所以一勝則一敗,心火勝則元氣更衰弱和耗損,這種觀點的來源,可以說是建立在內經壯火食氣的觀念上,
但這種心火又是如何構成的呢?
『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伐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
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症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蓋陰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喝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榖氣不得升浮,
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飲良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在東垣的觀點上,認為心火即是陰火,有時候又是相火,其來源是由下焦而生,
若果陰火旺盛得其土位,則令身熱而煩,脈搏洪大口或喝或不喝,
而皮膚髮燒而不能抵受風寒,這種癥狀的出現,筆者曾經目睹多次。
病例三
第一次出現,是1976年7月,間筆者在台北小兒科中醫師林幼春的診所實習,
期間某大醫院西醫之女兒,年齡約二十多歲,發燒一星期,熱度在攝氏四十度之間俳徊,病者除胃口不佳外,
精神尚可以支持做各種活動,而且頭腦很清醒。
由於熱度不退,但又無發現其他病徵,所以囑咐林醫師照顧。(他們是至交好友)林醫師當時的處方,
是以羌活、獨活、防風、黃蓮、青蒿、甘草等葯,並要求病人明天再來診治!
豈知第二天來電,謂病人發燒全退,已經坐車回到南部去了,所以不能來覆診!
病例四
第三次出現:是在1978年間,筆者於香港開業行醫之時,舍弟因工廠加班,身體稍呈不適,
但因天氣酷熱,所以食用了一些冰凍之食品,當日下午發燒,請假回家,當時皮膚接觸之異常炙手,
舌苔薄白而滑,身體疲備。初誤以為中暑,以香薷飲解之不效,至晚上發燒仍未退,
後思台北林幼春醫師之處方,改以東垣昇陽散火湯服後,即覺輕鬆。第二天早上,已經可以恢復上班工作。
東垣所說的心火即陰火,所指的都是這種症症的發燒現象,後來在臨床碰到這一類的病例,
都能夠以昇陽散火湯加減,以取得一天內就可以復原的效果。
分析他們之間的共通點,大都是腸胃先有些不適,再因為飲食上的不注意而引起。
發作時都有發高燒的現象,但其發燒與外感之燒略有不同,一般人發燒至三十九度攝氏時,大多會卧床不起,
甚者有神智不清的現象。但是這種病者神志都很清楚,而且可以從事簡單的運動,服用一般西藥的退燒藥功效並不明顯,
所以發燒可以持續一星期也不怎麼樣,並無明顯的生理機能障礙。
只是其中一位發燒時,被發現有腎臟炎的反應,雖然腎炎究竟是原因抑或是結果,我們並不知道。
但是依據東垣的學說,腸胃氣虛則下流於腎,可能就是指這種癥狀,這一種發燒而不傷害大腦神經系統,
就是東垣所指的陰火,陰火上沖而發燒,則人體之之元氣就會呈現衰弱的反應,這就是內經所謂之壯火食氣的意思。
若元氣恢復則陰火退卻,所以造成了東垣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的思想,東垣所謂的元氣,其實就是在正常狀態中的活動機能。
東垣對陰火的治療方法
陰火既然構成了元氣的威協,對人體有莫大的損害,所以東垣一方面指出陰火為患的特徵,
一方面就提供了陰火的治療方法,今介紹如下:
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偏身狀熱,頭痛目眩,肢體沈重,四肢不收,怠墮嗜卧,為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脾胃虛實傳變論)
在治療這種陰火所傷的方法中,通常東垣都採用升發胃氣,或陽氣的方式來退熱,
所以在治療方劑中,他就創造了昇陽散火湯,及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兩則方劑,來作臨床治療之用。
昇陽散火湯的應用,已經在前面有所講述,所以不必多介紹,而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本人曾採用,今提出醫案給大家參考。
病例五
「1980年秋,一年約六十歲的老婦人到香港我家來要求治療,當時病人皮膚炙熱,但卻異常怕冷,
身穿厚衣數重而不暖,卻又自覺心胸如被火燒,口喝異常,大渴而不解,一進門就開始要喝水,
及一直發抖,舌苔白滑而濕,脈診兩手脈沈細,先以為是腎火升騰之上虛下實症,
以真武湯加花粉玄參麥冬之類服之三日,病者情況不進不退,所以改用東垣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
一帖則口渴除而身體復覺溫暖,精神大震,其恢復之快令我本人亦感覺到有點嗟異,
但她所患的是什麼病,到今天仍然無法了解。
細想東垣之治療陰火,無論是瀉火或散火,都是為了胃氣升提提供著最有利的條件,
使到補土學派的觀念和臨床治療之間,都能夠相互配合如一,其功力之高真是無人可及。
內外傷辨
飲食勞倦所引起的內傷症,常因為元氣受損而致榮衛失守,皮膚失去了光澤,滋養導致身體不能抵受風寒的現象,
由於這種癥狀和外感相似,若果醫師不明,診斷錯誤,將此種元氣不足的虛症誤當為外感風寒之實症,
治療病者每因重虛而致死,東垣有見於此,所以作內外傷辨一書以明內外傷之分別,
其學說在中醫內科之診斷學上實為重要的發現,茲分別將其方法介紹如下:
脈診的鑒辨
外感症
外感風寒:皆有餘之症,其病必見於左手。【人迎脈大於寸口】
外感寒邪: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
—按之洪大緊者,急甚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
—按之脈洪大而有力,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
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三倍。
內傷症
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皆不足之病也必見於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
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倍。
飲食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故氣口脈急大而澀,數時一代而澀也,若不甚勞,
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於五脈數中顯緩時一代也。
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先右關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
宿食不化,則獨右關脈沈而滑。
寒熱之鑒別
外感症
外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並作,其熱也日哺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表也。(用手捫之熱在皮膚)
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傳入里作下症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
內傷症
內傷不足之症,雖有惡寒,但此乃皮膚間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
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見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便惡之也。
但避風寒及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
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躁熱,
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捫之從肌內泛)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矣,或熱極而汗出而亦解。
手掌心與手背之鑒別
外感症
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
內傷症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口鼻之鑒別
外感症
外傷風寒,則其外症,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利而口中必和。(口知味而惡食)
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內傷症
飲食勞役所傷,其外症必顯在口。 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 鼻中清涕或有或無。
辨氣息聲音
外感症
外傷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壅塞不利,
是傷寒則鼻干無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輕後重、其聲壯厲而有力者,乃有餘之驗也;
傷風則絕然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響如從瓮中出,亦前輕而後重,高竭而有力皆氣盛有餘之驗也。
內傷症
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所傷,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
人有所問十不對一,縱勉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充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
辨頭痛
外感症
外症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里實方罷。
內傷症
內傷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
辨筋骨四肢
外感症
外傷風寒是肝腎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或中風或傷寒、得病之日,
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搖,乃形質之傷。
內傷症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內絕於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沈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
脾之四肢既為熱所乘,無氣以動經,熱則骨消筋緩。(無外傷之筋骨疼痛)
辨惡食
外感症
外傷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惡食。
傷寒雖不能食,而不惡食,口中和五味亦知谷味。
內傷症
內傷飲食勞役、寒溫不適三者,俱惡食 ,口不知五味、亦不知谷味。
辨渴
外感症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上,谷消水去邪氣傳里,始有渴也。(先病後渴)
內傷症
內傷飲食,先失節勞役,初時傷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熾於肺金故渴也,久病必不渴,
是邪氣在血脈中,有餘故也。(先渴後不渴)
(內外傷辨 部份內容曾修正)
東垣內外傷辨中,將臨床上內外傷的癥狀分門別類的,將他們表面相似而實際上卻絕不相同的特點,
一一詳細列舉分辨出來。可見東垣平曰臨病斷症的功夫,是如何仔細用心,
但另一方面來看,東垣內外傷辨的著述,其實尚有其他的重大意義。
東垣重視脾胃而張元素亦重視人體臟腑的虛實,而且元素更是東垣之師,何以卻未能擠身於四大名家之中?
只因元素的醫學發展,局限於藥物的運用,和方劑的創造上,除了在理論上的發展欠缺外,
最重要的是在診斷上並無太大的建樹,何以筆者要強調診斷學上的重要性呢?
因為在元素以前,醫學的發展尚以外因為主,元素在首先指出內因的重要性時,
卻並沒有用系統的方法辨別出外因和內因之間的差別。
則元素欲張本身的學術推廣到民間時,就會遭受到很大的阻力,尤其是一些已經熟習傳統醫學,
而又浸淫在外因為病的醫家中,將會無法自如[也地使用元素的用藥之法。
但是東垣之出,除了他的補土理論外,藥物應用之獨成一格外,更著成內外傷辨,使習醫者得知內外傷的區別,
他們才能了解及運用東垣之術於臨床之中,這樣才可以避免使用舊日的診斷方法,去胡亂摸索新的治療疾病的方法,
而使到一種新醫學的誕生,容易在民間推廣和流傳。
所以說東垣在醫學上的發展,其完整性與嚴密性可以說是歷史中非常難得之一代奇才。
李東垣名方選介
在金元四大家中,李東垣自創的方劑達一百餘條,治療疾病的範圍涵蓋內外婦兒眼科,等各種疾病。
而所創的方劑之中,都能夠很明顯的表現出東垣的個人心得和用藥之法則,實為歷代名醫之中,僅有一位的一代宗師。
由於其創作之名方太多,使筆者介紹他的作品時,亦有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
所以只能挑選幾條曾經試用過的實用方劑,其餘未曾應用者則留待其他高人去發揮和指正。
補中益氣湯
升麻、當歸、柴胡、党參、白朮、陳皮、炙甘草、黃蓍、生薑、大棗
補中益氣湯,據李東垣之原意,只不過是用來治療陰火上沖,脾胃之氣下流,而產生的寒熱之症,
所以癥狀範圍的描述為:「故脾症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
其皮膚任風寒,而生寒熱。」(見脾胃論 卷中 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所以東垣創本方時,只為治療飲食勞倦而引致的內傷症,但他所指的脾氣下流的現象,
後世卻發現原來是指內髒的鬆弛下垂。而清末張錫純在升陷湯中,稱此病為大氣下陷,
因此後世醫家,但見病者有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膻中附近,覺呼吸不適者,每用補中益氣湯作治療,
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筆者正好亦有同樣的經驗,今特別提供讀者參考。
昇陽散火湯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人蔘、生甘草、炙甘草、柴胡、防風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困熱、肌肉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夫四肢屬脾者土也,熱伏地中,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又有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宜服之。 (內外傷辨 昇陽散火湯條)
昇陽散火湯的治症,以暑熱外感而又好食生冷冰凍食品後,所引致的胃腸虛冷四肢炙熱的外感症為主,
其治療病例可參考前面,火與元氣的關係一章。
補脾胃瀉陰火湯
柴胡、升麻、羌活、蒼朮、黃蓮、黃芩、石膏、黃蓍、党參、炙甘草
昇陽散火湯和補脾胃瀉陰火湯,均為東垣治療脾胃內傷感冒發燒之兩大主方,由於筆者試用之後,
覺得臨床效果甚佳,故特別介紹醫案,請參考前面所述。
半夏天麻白朮湯
黃蓍,人蔘,天麻,半夏,白朮,蒼朮,橘皮,神麯,麥芽,乾薑,澤瀉,茯苓,黃柏
半夏天麻白朮湯的治症,東垣云:可治足太陰痰厥頭痛,在目前則發現,其對血壓過低而引起的眩暈,及頭痛,
非常有效。在醫案方面,筆者只選東垣之病例而討論之。
醫案
范天騋之內有脾胃症,時顯煩燥,胸中不利,大便不通,而又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伸故也,
疑其有熱,服疏風丸大便行,其病不減,恐其葯少再服七、八十丸,大便復見兩行,
原症不瘳增以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湧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
以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余料前症,是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與此葯。
(半夏麻白朮湯)而治之(蘭室秘 半夏天麻白朮湯)
半夏天麻白朮湯之發明,其實是因為發生了范天騋的誤治事件,使病人癥狀加重,才令李東垣創出此方,
但本方創作出來之後,就變成後世經常使用的方劑,對於腸胃虛弱,血壓偏低及內耳(美尼爾氏症)眩暈等,效果非常良好。
中滿分消丸
白朮、人蔘、甘草、豬苓、茯苓、澤瀉、薑黃、黃蓮、黃芩、半夏、枳實、厚朴、橘皮、砂仁、乾薑、生薑、知母
原方為丸劑用以治療『中滿熱脹氣脹水脹非寒脹類』,筆者在香港曾經治療這一種病人,
但在香港開業期間本人並無研粉的機器,故改以湯劑治療得到如下之經驗。
東垣制之名方多如眾星,難於一一介紹,雖然王好古(海藏)曾師其學,並在湯液本草一書中大加介紹東垣的用藥心法,
但本人閱讀之後,覺得還是沒有能夠將東垣之學最精妙之處介紹出來,現時只有在臨床之上,
根據病者的癥狀去反推,才能夠稍為意會其心法之使用,希望日後有其他的名家,能夠將東垣之學重新發揚光大,
才不致辜負這一位曠世奇材的一番心血。
推薦閱讀:
※中國銀行高山案涉案人員李東哲從加拿大回國自首
※潛逃加拿大七年疑犯李東哲自首
※李東哲返華自首引眾多猜測
TAG:李東 |